孙一圣 我妈怕我写小说写疯了

小孩长到多大,才会开始考虑钱的事情?

《全家福》 一开始,小男孩就在为学费还差二十元而不安:“我只是难过地想,就是死也要把钱带来。”紧接着,为了拍一张学籍卡上的一寸照片,他去了爷爷家、姥爷家,要去爸妈家,却误打误撞到了姑姑家,姑姑给了他三枚硬币。照相两块钱,搭三轮车两块钱,妈妈卖的饺子两笼三块钱……

孙一圣借一个孩子的眼光与脚步,着重写了许多关于钱的事情。几个硬币背后,是一个总是为钱发愁的家庭。为什么他的故事里的小孩总在奔波?为什么他选择从细节书写贫穷?从高考复读失利后,他离开水泥厂保安的岗位来到北京,为什么要暗示自己写小说“能成”,为什么家人仍然担心他“疯了”?

今天单读分享同样出生于山东菏泽的媒体人 权义 孙一圣的 访谈。面对那些 对于写作者而言最为本质的问题—— 成长的经历、阅读的趣味和写作的偏好,他都给出了诚恳甚至自我剖析式的回答。

《全家福》里小男孩的窘迫之旅,既是孙一圣本人的经历,也是同乡权义熟悉的场景,也让许多“丢失了童年的大人”有机会返回那些荒芜的童年,去陪伴那个心中总是不安的小孩。

我的家搬到镇上,搬回来,又搬到镇上,又搬回农村,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

我们从家乡聊起吧。你多长时间没有回老家了?感觉家乡有什么变化吗?

疫情三年没有回去,今年春节刚回了趟老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变化是村里的土路全部都变成了水泥路,路全部垫高之后,比我见到所有家园的院门都要高。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变化是,我小时候觉得从镇上到村里好远,需要走很长时间。但这一次回家,我感觉好像没走两步就到了。

回到家乡,你最关注什么?父母会关心你的书卖得好不好吗?同学们在一起,会聊些什么?

我最关注今年收成怎么样,麦子的价格、玉米的价格如何。也不是我要关注,都是被动关注。因为这是父母最关心的,我也跟着紧张起来。

父母不太关心我的书,只关心我是不是该结婚了,是不是该要个孩子了。他们觉得我已经三十八岁了,在村里的话,早就结了婚,有了小孩了。和同学就聊一些高中的过往,比如说高考的时候,要考得更好一点……但也没有悔恨,它就是一种回忆的状态。

你出生于 1985 年,你有饥饿的记忆吗?

没有,但是知道家里很穷。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跟现在一样,种庄稼总是不挣钱。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有个疑问。农民种庄稼,一年有两茬收获,夏季的麦收和秋季的玉米或棉花。即使风调雨顺,每茬十几亩地的收成也只能卖一万多元钱,刨去成本就更少了,生活的基本花销都不够。挣不着钱,为什么还要种地?

我们其他的行业,比如汽车、航空,还有看不见摸不着金融行业,挣的钱动辄上千万。为什么他们能挣那么多钱?我们老老实实、累死累活种庄稼,反而挣的钱那么少。吃饱饭才是人活着的基础啊。我没什么大局观,所以我想不通,总也想不通。

因为种庄稼不挣钱,父亲就想在镇上租个房子,开个理发店,或者做卖布、卖鞋之类的小生意,多挣一点钱。但这些生意也都没挣着钱,于是我们又回到农村,过段时间,又想别的办法,再回到镇上。我的家搬到镇上,搬回来,又搬到镇上,又搬回农村,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

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家里供养两个孩子读书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家人时常去借钱,给我们交学费。

考曹县一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差个几分。父亲怕耽误我,交了择校费。那笔择校费是我和爸爸去菏泽市区的二伯家借的,我印象深刻。二伯家也没有那么多现金,他临时去银行取的钱。我和爸爸跟在二伯后面,感觉就像押着二伯去抢钱。

在老家,家长常常带着孩子去借钱。这有两个功能,表面上是让孩子们知道钱来得不易,生活艰难。还有另外一种更为隐秘的功能,那就是强迫他人同意借钱,潜台词是:你看,我的孩子都来了,你不借钱,孩子可会记一辈子。

读到高中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记得绝大多数的初中同学都没有考到高中。

小学、初中的同学里,能够上到高中的很少。大部分人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我能读到高中要感谢我爷爷,他比较信任读书上学这件事儿。我爸也比较喜欢读书,他退伍时什么也没带回来,只带了两个钉得死死的木箱子,打开一看全部是书。

我爸最开始希望我考一个比较好的大学,但到最后,他觉得只要能够考上本科就可以。尽管我已经很努力地去学习了,但也只能考个专科,我爸不甘心。我成熟晚,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复读了好几年,但也没有实现爸爸的愿望。

最后一年复读的时候,基本上不太想说话。也没有之前的同学来找我。家里条件不好,我爸妈心情也不好,更大的压力由他们承担了。最后我没考上,他们很无奈,就放过我了。

我怕别人也说我也疯了,我不想忍受这种嘲笑。

读书的时候,我们还不用考虑生活的压力,大学毕业后生存压力就来了。

工作以后,我突然发现工资好低。因为学历低,能挣钱的工作根本找不到。爸妈觉得我在外面也挣不着什么钱,给我在家附近的水泥厂找了个保安的工作。

水泥厂刚建,还没有正式投产。我与其他人只是负责巡逻,通常是夜班,不能睡觉。每在椅子上坐一两个小时,就巡逻一遍,实在太枯燥了。

我上学的时候想要的是什么?我现在坐在这里又是在干什么?我会不停地问自己,担心我这一辈子都要被困在这张椅子上了。我想我还年轻,要出去闯一闯。

我给了自己一个很长的心理建设时间,跟我爸谈之前的两三天,我没吭声。最后一天晚上,快要睡觉了,我觉得这个事儿不能再拖了,一定要谈了。

你是怎么说服你爸的?当时想好出去做什么了吗?

我就说,他年轻的时候肯定也想出去。现在我想出去看看,即使我不成功,也比他拦着我,我抱怨他一辈子强。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我没有其他的工作经验,学历也没有优势。我暗地里给了自己一年时间,专心去写东西。如果写不出来,再找别的出路。但我没有跟家人说我要去写东西。

没想到一入此门深似海,写东西居然是这么一个艰深和不可控的事情。

为什么不敢给父母说去写小说?

除了我自己,包括我父母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我去写小说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我家附近的镇上也有写东西的人,没写成,最后就疯了。我怕别人也说我疯了,我不想忍受这种嘲笑。

你见过镇上那位发疯的作家吗?

我没见过他,只是听别人和我妈说过。我妈到现在还叮嘱我,不要太用脑子去写东西,要经常锻炼身体。在她的认知里,写东西写到最后都会疯。她怕我写东西写疯了。

一开始我就给自己一个暗示,我能成。我从心底从不去质疑这个暗示,我坚持写。

你在哪里开始你的写作?

在郑州。我在城中村租了一个房子,很便宜,一百多块钱一个月。那时候我不写散文,不写诗歌,只写小说。不过,小说在杂志发表很困难,报纸也基本不发小说。

我写完之后,就把小说贴在网上的文学论坛上,它们类似于现在的公众号。纯粹希望有人看,希望有人夸赞小说写得好。有过一次正式发表,那是在一个杂志上,稿费五百元,还是邮局的汇款单。

什么机会让你来到北京?

当看到北京铁葫芦图书的招聘信息时,我投了简历。我是化学专业,怕拿不到面试机会,就又附上了我写的小说。面试我的主编有两个,一个是阿丁,一个是阿乙。幸运的是,他们都是写小说的人,才给了我面试的机会。这样我才来了北京。

这段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改变?

我当时被分到小说组,阿乙是小说组的主编,对我们非常好,基本上每天中午都会请编辑们吃饭。他的小说文学质地,以及对阅读、生活、社会的观察会直接影响到我。到现在,灵感枯竭的时候,我还会去翻看阿乙的小说和随笔。

在北京的这段时间相对轻松,工作之余也能写东西。我的小说陆续在《上海文学》和《天南》杂志发表了。

你什么时候觉得写作这条路能够走通了?

应该是《夜游神》出版的时候。出版第一本小说集《你家有龙多少回》的时候,我心里面还是有一点模糊,觉得出一本书的作家其实不算是作家,有好多人出了一本书之后就销声匿迹了。第二本小说集《夜游神》出来以后,我才有一种落地的感觉。

原来,文学的经典时刻是如此神秘和难以捉摸。

我们聊聊你早期阅读的经历。

我的文学阅读是从高中开始的,我有一条清晰的阅读线。先看杂志,从杂志上看到了韩寒、钱钟书的小说;在学校图书馆读到余华的《世事如烟》《十八岁出门远行》《黄昏里的男孩》,又从《小说月报》里读到了《活着》;从余华的随笔中,我才了解到苏童、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一批先锋派作家。

国外的作家,比如马尔克斯、福克纳、卡夫卡、博尔赫斯,也都是从余华随笔中的值的。我会去县城的新华书店翻看这些作家的书,每个月也会从生活费中节省一些钱买书。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小镇做题家,你是在什么时间读书?

对,那时候我们基本都在做试卷。我有时候在自习课上读书,有时候在宿舍熄灯之后读书。余华的《活着》,我就是在宿舍走廊的灯下看完的。那本书是向同学借的,我连夜看完后还给了他。

余华对你影响很大,你和他有过接触吗?

余华把我的阅读谱系拉出来了。他的小说以及对小说的理解,对我写小说也有直接的影响。

我和他认识,是很后来的事情了(先前他多次在媒体上提及过我,那时我们还不认识)。他很平易近人,也会提携和呵护后辈,曾经给我提过一些建议,都很委婉,可能也怕对我有打击。他大概的意思是,不要太在字词上太过较真,要从字词上走过去,把字词的表达走成一个句子。

他的一篇随笔对我的影响很大。随笔里提到一篇短篇小说,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

小说写了一个流浪的画家王佛,被皇帝招到宫廷画画。皇帝威胁王佛,他的徒弟林护佑师父,却被皇帝的侍卫砍掉了脑袋。王佛就在墙上画了一个非常大的河面,画成真了,把整个宫殿都淹没了。

画的尽头,有一个人撑着船慢慢驶来,是被砍头的弟子林。他的脖子上戴了一个红围巾,把王佛接上船,乘船远去了。

徒弟林因为被砍了脑袋,复活之后,脖子上肯定留了一圈红色的印迹。如果只写红色的印迹,那就是普通的描述。但是,天才的作家给徒弟的脖子围了个红色的围巾。余华简直奇迹般地指出了这一笔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同样天才的作家才具备的天赋和敏感。

就是这个细节,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原来,文学的经典时刻是如此神秘和难以捉摸。后来,我不管是读小说还是写小说,都会反复想到这样一个场景。

你在阅读小说有什么习惯?

我读小说很慢,差不多一两个月才能读完一本。我习惯在书上圈圈画画,写一些自己的理解。

你现在的枕边书是哪一本?

《柘植义春漫画集》。柘植义春是日本的一个很贫穷的作家,写贫穷有他自己的切身体验,有没受过穷的人意识不到的一些细节。

他画漫画,那些画面的叙事总比反复单调的“我很穷”更有力量。一直用语言来说苦、说穷,人家会觉得你是“狼来了”。细节性的画面给到读者,才会让读者有持久的印象和震撼。

醒来一想到要写东西就恐惧、心虚、想死,同时,我又不得不坐到书桌前去写。

能介绍一下你的工作习惯吗?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写作。我强迫自己必须写够量,每天至少两千字以上,如果能和前一天的小说接起来最好,不能接就另外写一篇小说。写成狗屎也没关系,扔掉就是了。但是扔之前你必须要先写。

这个习惯已经养成了两年了。我现在最害怕的就是早上醒来,醒来一想到要写东西就恐惧、心虚、想死,同时,我又不得不坐到书桌前去写。

我是一个不算聪明或智慧的人,写得很慢。我写了第一本小说集之后,大概有五六年时间,都没有再出小说集。这么长时间没有输出,是一个可怕的空档,因此,我陷入了一种焦虑。我之前也说过,我认为“一本书作家”算不上作家。我必须把写作量提起来,不管最后能不能成书,哪怕是练笔,也没有坏处。

你写完一篇小说,是什么状态?有什么激励自己的方式?

非常轻松的状态。恨不得给自己放两天假,什么也不干。

以前有一段时间,每写完一篇小说,我会奖励自己看一部小时候没看过的动画片。小时候,我们农村没有有线电视,可供选择的动画片很少,很多好看的动画片我都没看过。比如《名侦探柯南》,我只在别人家里看过一两集,很喜欢,之后再也没看过。所以写完一篇,我会奖励自己看两集。

收入主要靠版税。如果有杂志发表我的小说,就会有稿费。我觉得我属于一般的情况,还是有在北京生活的压力。

你现在辞了职在家写作?

是的。我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上比较被动的人,喜欢一个人做事情,所以做不了其他的工作。像导演这类工作,需要很多协调,一个人干不成。

写作这个事儿,不论写好写坏,一个人都能够决定和承担。我把写小说这件事当成工作,自己给自己打工,自己给自己挣钱。而且这是我喜欢的工作,我不以挣钱为目的。

挣钱还是很重要的,毕竟在北京生存的压力很大。

是啊,压力有点大。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我需要担忧的也越来越多。我自己这两年也感觉身体状态很不好,就跑医院跑得比较多,稍微做一下检查,还没买药呢,都要花费一千多元。

这两年我都很焦虑。写不出来焦虑,写完之后刚快乐一会儿,又有下一个令人焦虑的事情等着我。

你写完小说会立刻拿给别的作家看吗?有没有询问过别人的意见?

没有,我比较按部就班,写完就放在那里,之后给到编辑,然后再发表。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给别人看可能会给他带来负担,他可能在忙别的事情,没时间看。另外一个原因是,别人也不一定对我的小说感兴趣。

对于我正在写的小说,我甚至连发表杂志的欲望也没有了。因为我在写一个还没有定型的小说,我也不知道我会把它写成什么样子,但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我在用一种写日记的强迫感写小说,到最后写了一堆废纸也说不定。

你有没有想过换个地方写作?

暂时还没有。我在其他地方写不动,比如在老家,我一个字都写不了。一个环境有一个环境的感觉。可能因为我写作的题材是老家,需要远离它之后才能写它,待在原地,侵扰性太强。

在北京,我可以安全地、毫无顾忌地写任何事情和想法。因为当我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再去回望我过去的、熟悉的地方,会有更多回忆和经验不受打扰地涌入进来。

你有参加过文学创意写作班吗?

没有,报考创意写作班需要本科文凭。到现在,我的学历还是专科,虽然自考了本科,也才刚拿到证书。

挣钱一直都是最难的,一辈人有一辈人的难。

你写小说,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一个具体的人物?

有时候先有故事,从故事考虑需要什么人物,再把人物填进来。人物可能是我见过的一个人,也有可能是几个人捏在一块。

比如《全家福》这部小说,我想写一个贫困的家庭的故事。故事从一个小孩的视角出发,他因为需要一张登记照片,去菏泽市里找父母要钱。这个故事是我潜意识里想出来的。

小说中有一定的设计,基本把整个家庭的人物都串起来了,这样,家庭的所有成员就构成了全家福。

我在《全家福》里写了一家人挣钱的不易。小孩去找爷爷要钱,爷爷没什么钱,又去到姥爷家里,姥爷也不太富裕,小孩更张不了口。这其实是我小时候的经历,所以我也得心应手,知道该怎么写。

我会有意识地规避煽情,或者用类似重大意外事故来制造激烈情感的写法。我在写一种普通人日常生活下的窘境和温情。

在这本小说里,你有什么新尝试?

我之前写小说不太会去写钱的重要性。但我想竭尽全力地让《全家福》接近生活,那么钱就是一件基本的事情。我着重去写房租要几百块钱,吃饭要多少钱,坐车花了一块钱,写了很多这种花钱、挣钱的过程。为了防止出现错误,我和编辑把里面的每一处花费都做了繁琐的计算工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吃饭、坐车,每一步都要花钱。小说要体现钱在生活里的必须性,虽然不一定每一步都要写,但钱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挣钱一直都是最难的,一辈人有一辈人的难。

那些说不知钱是什么的人,都是大尾巴狼。

你的故事大多都发生在在菏泽,里面的人物也都是生活性的小人物,没有那种影视剧式的波澜壮阔的命运。为什么这样写?

可能跟我对小说的理解,以及写作的感觉有关。

我喜欢一种对场景的勾勒:写作者就像一个与人平视的摄影机,我只是去记住那个场景,我不想把场景按照某个结论去规划。

我希望读者能看见一个持续流动的画面,当画面流动到一个情节上的时候,能够让读者觉得画面在和他自己的某个生活场景发生关系,从而引发共鸣。

我也希望在写场景、写情节的时候,能够自然地带出人物。这样,我可以写到很多不同的人物,而不是只写一个人物的故事。

为什么在你的小说里,故乡总是悲凉的?你对家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我没太想过这个问题。我写的故乡之所以悲凉,可能是因为我对自己很失望,连累了我对外部的印象,也可能是因为我对家乡没有感情。

我好像对整个世界都没有感情。也许这是因为我不世故,不想参与任何事情,只想写东西。我对任何人都不世故,甚至对我的父母也不能世故。

我之所以写我的家乡,写曹县,是因为我恰好从小生活在那里,只熟悉这些地方和人物。如果我出生在其他地方,那我就写其他地方。

你会写与城市有关的小说吗?

我对城市不了解,没感情,也不想了解。其实我对农村也没感情,也不想了解。

接下来是普鲁斯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什么?

写完一个小说的快乐,比其他快乐都完美。

你认为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写一本一百万字的小说。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有两百多万字,我能写到一百万字就是最伟大的成就了。

你自己最痛恨自己的特点是什么?

笔记本电脑。我当时花了两个月的薪水,买了这台电脑。

你对自己外表的哪一点不满意?

你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高考第一年就该去读专科。我就可以早几年工作,说不定可以早几年写小说。

你习惯用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一个脏话。上高中时被我爸狠狠教育了。

如果你可以做一件事来改变你的家庭,会是什么?

加入 2024 单读全年订阅

发现日常的窘境与温情


孙一圣的《必见辽阔之地》讲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必见辽阔之地》讲述了千禧年的小城里发生了一桩罪案,与“我”同班的武松和安娜是罪案的主角。“我”是武松的好友,亦暗恋安娜;案发前,与两人都有密切的交集。多年后,“我”整理纷杂的记忆,往事与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武松很怪,人怪,走路的样子更怪,如狼似虎又虎虎生风,谁都学不像。安娜走路也怪,但怪的不是这个人,是那双鞋。她不许白鞋上沾一点污,过分小心了,像骑了一匹高头白马。自遇见安娜,我的脑袋里就装满了成百上千颗星星,也装满了我的爱情和欢愉。我是为此而生的,其余皆可抛。

人们都说,武松犯下一桩罪案,罪案关于安娜;人们还说,我也卷入其中,毕竟他俩事事以我为传声筒。可我什么都不知道,唯独这桩事儿,他俩把我瞒得严实。多年后,我才明白,什么是他们的羞耻,他们的罪孽,他们的忏悔。

读完《必见辽阔之地》这本书,带给我体会是故事中孙一圣将陈安娜给他的纸条珍而重之,以为其中装了他的“爱情和欢愉”,但根据作者后记的讲述,那不过是一场没有发生的爱情罢了。小说中发生的一切,都只是基于记忆的回溯,而这记忆往往被后来的现实所戳穿。萨特在评论《喧哗与骚动》时曾有一个经典的比喻,“福克纳看到的世界可以用一个坐在敞篷车里往后看的人所看到的来比拟。”意思是说,所看到的一切都在飞速远去,每一个现在实际上都意味着“过去”。

《必见辽阔之地》在这一点上似乎也呼应了《喧哗与骚动》,故事中所有的现在,全都是过去。

而真正的现在,是经年之后,孙一胜对于那段青葱往事的后知后觉,他恍然大悟武松之于陈安娜的真相,或许也恍然大悟,辽阔之地的真相。

你觉得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习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学习对大学生又有何意义呢?学习具有很多的意义,下面就为大家说些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主要是学习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这也是学校耗资耗费心血打造的培养这一专业人才实施的办法,本身学校的这种教育无可厚非。 但大学的“学习”该仅仅如此吗?现在的大学里,现在的大学生好好学习自己专业知识的又有几个?当初自己挑选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专业?高三毕业的我们懵懂无知,0社会经验的我们开始选专业。 说实话在我们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们对高中的认识,和大学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还有自己以后想要从事的行业真的太遥远,我们来不及选择就已经做出了仓促的选择!于是在仓皇的选择了大学专业之后,上了大学,才会有太多的人因为不喜欢自己报的专业而陷入迷茫,整天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深入研究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明知道那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会有结果的。 于是有的人开始迷恋上网,网吧游戏,整天浑浑噩噩的用游戏来消遣自己的时光,还有的人谈恋爱(当然这也算是一种学习,上的是恋爱实践课程)和自己心爱的人整天亲亲我我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还有的人参加社团活动,当然自己在参与或者是组织社团的同时,也是在学习组织策划能力还有团队协作等等,也有人在做兼职,做小买卖,打工,甚至提前去实习,创业……这些也都是提前融入社会的一种表现。 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在我看来,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应该为了成长而学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我们个人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有魅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11522.html
抱娃和老师交谈 低调真诚不摆阔太架子 奚梦瑶接4岁儿子放学
秦平 地评线 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强国复兴有我 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