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自杀 女儿抑郁 父亲忙着去代孕第三个孩子……

文 | 米粒妈

这两天,热搜上的一件事看得米粒妈心里很堵。

男孩小易在3年前的冬天,结束了自己只有18岁的生命。

那一年,他刚刚考上了上海的大学,美好的画卷正在他脚下徐徐展开,可他就这么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

其实很多年前,小易的姐姐婷婷也曾站上同一个天台,只是当时,16岁的她舍不得就这么丢下才只有8岁的弟弟。

可多年后,这份姐弟之间的骨肉亲情,还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最不可思议的是,小易去世后没多久,他们的父亲就马不停蹄开始做试管、甚至想代孕生下第三个孩子……

姐弟俩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户家,她们的父母白手起家,在城里开起了月饼店,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终于在城里买房、定居,为自己挣得了一席之地。

这样的成就,在十里八村都称得上是有头有脸的家庭。

虽然生活条件渐渐好了起来,但家里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感觉不轻松。

妈妈节俭至极,性格还有些得理不饶人,对两个孩子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奉行的都是打压教育,语言暴力、肢体暴力更是家常便饭。

有时,姐弟俩用攒了一周的零花钱去买零食,也会被妈妈狠狠责骂。而妈妈骂婷婷时,弟弟则会为了保护她和妈妈辩解,也因此被妈妈狠狠扇过巴掌。

她说“有脾气我就发,如果我的事有道理,你要让我低头,那你不能够。”

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团糟。

爸爸妈妈常年争吵,闹离婚也是家常便饭,妈妈、舅舅和爷爷的矛盾重重,经常吵成一团,甚至还动过手。

而面对冲突,爸爸从来都是消极逃避,有时情绪上头,也只顾着发泄一顿输出,但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吵不过妈妈,选择沉默。

一个火爆强势的“炮筒子”母亲,一个消极抵抗的“冷冰山”父亲,几个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管控自己情绪的成年人,让压力全都流向了无辜的孩子。

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长大,最早出现问题的是姐姐婷婷。

16岁那年,在家里又一次爆发争吵后,婷婷第一次站上了自己家9楼的天台。

她回想起妈妈的责骂、爷爷的冷暴力,还有沉默的爸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可想到了年幼的弟弟,她还是心软了,最终,还是默默地回了家。

可回到家关上门,糟糕的生活还是照旧。

到了大二的时候,婷婷被确诊了抑郁症,休学在家。父母依旧对她不闻不问,把她锁在家里,甚至还把她的药藏了起来。

这种愚昧的父母并不少见,甚至高知也会做出这种糊涂事。

之前微博上有一个热搜,一个初三的女孩已经被医院确诊为重度抑郁了,但她名校毕业的父母觉得她只是“作”,偷偷把她的抗抑郁的药物换成了维生素。

有这样盲目自大的家长,孩子如何能不出问题啊!

后来,婷婷几乎是靠着对父母的恨意才挣扎着读完了大学,迅速逃离了家。

姐姐一直想尽力护着弟弟,她会在妈妈骂弟弟的时候大声制止,不惜“家丑外扬”,当着亲戚的面说“家里已经养出一个抑郁的女儿了,难道不能好好看看这个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吗?”

可一切都是徒劳。

久而久之,她就越来越不愿回到这个家,索性直接远走异国。

这一切被弟弟小易看在眼里,他觉得父母对待姐姐就像对待一只动物一样,这种痛苦让他感同身受。

小易曾和父母无数次沟通过,他还给妈妈发过长达几十页的聊天记录,让他们理解姐姐,别让她有家都不能回。

但和姐姐一样,这样的沟通依然是徒劳无功。

回想起当初,小易曾经跟婷婷说,很羡慕她,觉得她比自己幸运。当时婷婷还不太理解弟弟的话,明明弟弟才是家人口中“老易家的种”,而自己只是个漂泊在外的野孩子,何来“更幸运”一说呢?

直到过了很久,婷婷才猛然惊觉,弟弟话中求救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

姐姐离开家后,小易一个人承受了全部的重压。

高二那年,疫情来了,封控着也没法出门。

一时间,学业的压力、家庭的矛盾,像无形的手一般,紧紧掐住他的喉咙,他躲无可躲。

实在受不了时,小易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用桌子凳子抵住房门,试图让自己有片刻的安宁,后来,父母把锁全都撬开了。

这是事后,父母当做笑谈一般跟婷婷提起的。

虽然是“老易家的种”,但父母只是用他男孩的身份光耀门楣,本质上,小易与婷婷并没什么区别。

他们还是把小易当成一个可以随意处置、且“最终解释权”归他们的物品,对他丝毫没有任何尊重。

但其实小易的报复,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他会故意大手大脚花钱,跟奉行节俭的母亲作对,引得母亲暴跳如雷;也会在重要的中考时,为了不去父母期望中的好学校,在答题卡上留下一片片刻意的空白。

这种自我牺牲一般的报复,是当时的小易能想到最狠的招数了。

到了高考填报志愿时,妈妈强烈要求小易留在家附近的城市,让他报长沙的大学,但最后,小易还是偷偷改了志愿,跑去了上海。

本以为远离了父母,他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可没想到,妈妈却用生活费来继续控制小易。

2021年的上海,物价有目共睹,可每个月,妈妈只给小易1000块生活费。

前面我们说到,小易家的条件算是不错的,完全有能力让他生活得舒服一些,可妈妈执意要这样做,因为“我就是要他多跟我打电话,因为太远了,说实在的我就想听到他的声音。”

说穿了,小易的妈妈还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心态想去驯服儿子,以彰显自己的绝对权威。

可能有些人会想问,小易为什么不去打打工自己赚钱呢?

咱们代入一下小易的视角,当时疫情危机四伏,他又是孤身一人来到了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跟家乡大相径庭的超一线城市,突如其来的自由,也许与他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他还要去处理很多新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室友磨合相处,自己都千头万绪的,况且,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很不稳定,不允许他再分心去赚钱了。

他试图跟姐姐隐晦地求救,但并没有得到回应,姐姐事后复盘,才后知后觉懊悔不已。

她反思、责怪自己变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张口闭口的说教、指责,把弟弟一次次推远。

在给弟弟的悼词中,她写道: “我很后悔没能早点意识到他一直在努力和这个家对抗……对不起,姐姐只学会了如何自救,却忘记了要救你。”

其实米粒妈看到这里真的很心疼,不仅为一条年轻逝去的生命惋惜,也为挣扎自救的姐姐难过。

我相信姐姐真的已经尽力了,只是她从来都没有见识过爱、得到过爱的滋养,又怎么能学会正确地爱人、去救赎别人……

米粒妈一个毫不相干的外人,看了两个孩子的遭遇心口都堵了很久,可作为小易的父母,在孩子去世后没多久,他的爸爸又催着他的妈妈做起了试管,想要再生一个男孩。

依据是什么呢?

是算命的师傅说,他命里会有两个儿子。

他迫切地想赶快再生一个男孩,他逼迫妻子做试管,做了几年都没成功,他又想到了代孕。

他觉得,再生一个孩子重新养育一遍,自己一定会改变教育观念,况且,再生一个男孩对婷婷也是好事,至少等他们走后,她还有一个血脉相连的亲人。

这一次,知晓父母行动的婷婷没有一点犹豫和妥协,她毅然决然地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希望能够阻止悲剧命运的再一次循环。

米粒妈觉得婷婷真的很勇敢,她挣扎求生,竭力自救,那些杀不死她的,终使她更加强大。

这位作家的两个儿子和家里的保姆都相继自杀,作家本人的精神状态也非常糟糕。

在童年与母亲的对抗和自我保护中,她患上了抑郁症,屡次出现自杀倾向。她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有多卓著,她的精神世界就有多痛苦。

在李Y云的叙述中,能感觉到她的妈妈是一个脾气阴晴不定的人。

“她的暴怒和脆弱都来得猝不及防”,你根本找不到规律,可能暴风骤雨会突然降临,这对孩子来说太吓人了。

她说:

“抚平她的情绪,平息她的怒火,让她重新回到孩童般的快乐,这样我们才有呼吸的余地。”

这样的家长,真的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

而小易父母这样的家长,妄图用一条无辜的新生命去证明自己会改变,更是错得更离谱。

哪怕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孩子,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不应该是一个替身、一个佐证,他该有独立的意志和自由的灵魂,他该沐浴在爱与信任中。

带着强烈的、错误的目的,无论是想忏悔自己的罪孽,还是偏执地想去延续香火,这样做只是会搭上另一条无辜的生命,创造另一个不幸而已。

就让悲剧就此停止吧。


父与子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父与子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与子作文1

不知道今天这么了,一直都昏昏欲睡的,这不,我刚打开《父与子》,便一下子睡着了。忽然,一道白光闪过,我便掉到了一个大漩涡里。

我绝望的喊道:“上天哪!我还没玩够电脑,看够电视,我不想死啊!”这时,我突然感觉到我“脚踏实地”了。原来我变成了《父与子》中的儿子。这时,父亲向我喊道:“儿子,快来骑马!”骑马!我眼前一亮,想起了骑马时神气的样子,连忙跑了过去。可是谁知道这匹马十分倔强,我们骑上去后,一动也不动。我们俩见状,便下马来使劲地拽它,可是它四蹄撑地,纹丝不动。我突然灵光一闪,跑了出去,而父亲则还在推马。我回来时,拿了两个手推车。父亲一见,乐了,和我一起为马装上了“第二条腿”,我们装完后把马推了起来。边走父亲还边夸奖我:“我文字,还是你有办法,真厉害!能想到给马装个腿,哈哈!”我心里美滋滋的。正得意的时候,忽然一道白光闪过,我又掉进了那个大漩涡里……

父与子作文2

父亲与儿子的快乐生活谁也不会忘记,让我们走进德国连环画作家卜劳恩的笔下,一起去看看吧!

我给大家讲一则《父与子》里的故事——《被盗的衣服与音乐的作用》。一天父亲要去游泳,衣服被一只调皮的猴子偷走了,但是父亲并没有生气,而是用音乐的力量迷住了猴子,让猴子不由自主地跑到钢琴边想看清楚里面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东西。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父亲与儿子推进了琴箱,开始了他们的“钢琴大演出”,把里面的猴子搞得七上八下,坐立不安,最后猴子无计可施,只好把衣服还给了父亲。

可爱的父亲,调皮的儿子和精美的图画形成了好看的《父与子》,我好喜欢!

父与子作文3

儿子:哇塞,家里的柿子树长那么大了,而且都结柿子了。好想吃呀,可惜老爸不让摘下来吃,不能硬攻,只能智取了……儿子回到家,看到爸爸在书房里看书,心里想:有办法啦!便对爸爸说:“我想看那几本厚厚的书。”

父亲嘴里叼着烟斗满脸疑问:你平时不爱看书,今天为什么想看呢?儿子:爸爸~就是想看一下,没什么的。而且屋子里烟味儿太浓,我去到院子里面看吧。父亲:那好吧,要认真看学知识。儿子顶着书走出了家门。

父亲越来越得意:儿子终于知道读书了,我真高兴。父亲想去院子里看看儿子的读书情况如何,便不慌不忙地走过去推看家门。

父亲看到眼前的一幕,烟斗都从嘴里滑了出来:儿子正踩着那几本书小心翼翼地摘柿子。父亲生气的把胡子翘了起来:这个臭小子,原来没读书,而是用书在摘柿子,气死我了!

父与子作文4

六月的一天.小明的父亲不在家,小明独自在家里玩,不径意间,他发现了桌上有一瓶墨,和级张纸,他出于好奇把墨水打开,但他一不小心,把墨水打翻了,弄的那几张纸全是墨水,根本看不清那纸上的字了.小明太怕极了.

第二天,小明的父亲回到家,发现桌子上的那份重要资料上全是墨水,父亲很生气找到小明,问小明:你动我的墨水和资料了吗?小明回答到:没有!父父亲更生气了,问那我的资料怎么会弄的全是墨水?小明说:可能是那只猫打翻的.这时,父亲一把抓住了小明衣服,像拎小鸡一样把小明拎到半空中,把右手高高的举起来,狠狠的打了小明,边打边说:让你打翻我的墨水,让你撒谎,父与子。

我觉得这位父亲做的不对,如果儿女做错了事,不应该在没有弄清楚事实之前打孩子;就算孩子真的有错,也应该说服教育,告诉他们不能这么做。比如说这件事,虽然小明打翻了墨水瓶,有撒了谎,但他并不是存心想把墨水瓶打翻。所以,我觉得有些父母做事太草率,没有认真了解孩子们是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有没有责任,要把所有这些问题想明白,搞清楚再作决定。不要什么事都用武力解决问题,要说服他,让他知错就改。

父与子作文5

一天中午,一只蟋蟀在草丛里唱歌,蝉在旁边给蟋蟀和声。妈妈笑眯眯地把热乎乎的饭菜端到餐桌上,爸爸看着红烧肉迫不及待地想夹一块吃,刚想放进嘴巴时,被妈妈发现了,说:“儿子还没来,不能吃。”妈妈指着儿子的房间说:“快去叫他来吃饭。”

爸爸急急忙忙地去儿子房间,一打开门,看见儿子趴在地上专心志致地看书,还不停地哈哈大笑。爸爸说:“儿子出来吃饭了。”儿子“嗯”了一声,便依依不舍地出去了。

等儿子走了,爸爸情不自禁地俯下身子,只看了书一眼,这本书就像胶水一样粘住了爸爸,爸爸也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书来了。

儿子走到饭桌前坐下,转身发现爸爸没有跟出来,就在饭桌前等爸爸。等了好久还不见爸爸出来,妈妈生气地命令儿子:“快去叫爸爸。”儿子走到房间,看见爸爸也趴在地上看他那本书。这时,儿子不由自主地跟爸爸一起趴在地上看起书来。

妈妈在饭桌前不见他俩出来,不耐烦地向儿子房间走去,进门一看,发现他们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妈妈生气地说:“你们马上去吃饭。”可他们还是不肯离开,妈妈没办法就走了,边走边摇头自言自语地说:“真是一对爱看书的父与子。”

父与子作文6

这是一个很温馨的家庭里发生的一件小故事,关于家庭里那对有趣的父与子,事情其实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一天晚上,辛苦勤劳的母亲将香喷喷的饭菜端到了饭桌上,并大喊道:“开饭了!”父亲刚想拿起筷子来大饱口福时,却被一向团结的母亲拦了下来:“儿子不在,怎么能吃饭呢?”

于是,母亲让大胡子父亲去找儿子过来吃饭,挺着将军肚的父亲幽默的说:“那好吧!不过你可要给我留下这碗让我垂延三尺的美餐呀!”说完,这位了解儿子内心世界的父亲直奔儿子的书房,他相信儿子正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开门一看,果然如此。于是,父亲便把母亲的“旨意”转告给儿子。调皮的儿子用手挡在嘴边,悄悄的告诉父亲:“我的大脑比肚子更饿,只是‘母命难违’,我只好领命而去了。”说完,儿子一步三回头的走向饭桌。

可是,父亲却没有回到饭桌前。他心想,这是什么书?能让儿子这么入迷,于是,他凑上前去想一睹为快。母亲又让儿子去把父亲找回来。儿子走回房间却意外的发现父亲正在如痴如醉的看那本书呢!

就是这么有趣的父与子,给这个家庭这么多的欢乐和笑声。真是让人羡慕的父子关系啊!

父与子作文7

从前,有一对父子,他们相亲相爱。

有一天,爸爸在家里种树,儿子很无聊,就一个人出去玩了。

爸爸种好树准备出门,他刚走到门口,就看到儿子慌慌地跑回来,后面还跟着一个人。

儿子飞快地躲到爸爸身后,跟在儿子身后的那个人就是开始不停地指责爸爸。原来是儿子不小心在踢球时把球踢到那个人的头上,还把他帽子踢到了河里。

爸爸知道后赶紧道歉,但是那个人还是很生气,不依不饶,他没有听爸爸的话,反而越骂越凶。

于是,爸爸把手放在树上,忽然把树连根拔起,那个人吓得撒腿就跑。

爸爸和儿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

父与子作文8

今天,天气晴朗,父与子去公园过周末,公园里草绿花开,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有轻风吹过,让人觉得很舒服,爸爸与儿子躺在草地上,父亲把上班的苦恼都扔到九霄云外了,儿子也把作业的烦恼都扔走了。

忽然,父亲大声说;“儿子,河里有大肥鱼。”儿子开心的说;“我们的午饭有着落了。”父亲说;“我们用我的裤子做渔网。”两个人用小绳子把裤脚绑住,然后跳下水,

我勒了个去!水凉死了,爸爸一手拉住“渔网”儿子在边上赶鱼,小鱼并不知道这对父子是来抓它们的,还在他们身边游来游去,父子两人开始捉起鱼来,鱼儿们还不知道那个“自制渔网”便向那游去,很快,他们就抓了四条鱼,剩下那些鱼拼命的逃跑,但儿子动作飞快,跑出去的鱼又被赶回来了,父亲用手赶着鱼以免它们又跑出来了,这样反复来回五次,捉到的鱼儿已经有十几条了,他们的美味鱼宴已经有着落了。

父亲搭了个烤火炉子,衣服晾干后,就可使做午餐了,儿子用小木枝当柴火,又用小竹片和小木棍把鱼穿起来就开始烤了,父亲不时把鱼翻来翻去,等鱼有点焦的时候他们就开动了,儿子又端来鲜美夫人鱼汤,父子两人开心的吃起来。

爸爸与儿子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周末!

父与子作文9

一天中午,小明放学回家,就趴在自我的屋子里看着自我心爱的书,妈妈做好饭,爸爸说:“小明呢?”妈妈说:“在自我的屋里看书。”爸爸走进他的屋子里,对小明说:“吃饭了。”小明慢悠悠的走了出去,爸爸一看小明的这本书,就得很有意思,然后,爸爸就像小孩子一样趴在地上悠然着看了起来,小明刚做到凳子上,看见爸爸没有走过来,妈妈生气的说:“把你爸爸叫过来。”小明生气的走进自我的房间,见爸爸在悠然的看着他心爱的书,小明把爸爸叫到餐桌。

这就是一对又幽默、了不起的父与子!

父与子作文10

一幅幅幽默有趣的画面,蕴含着一个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哲理。父亲是一个胖乎乎的人,秃着头,慈爱而亲切;儿子长着刺猬头,调皮而可爱。父亲是一个像小孩子一样的人,儿子让他做狗,他就做狗,让他爬,他就爬。有一次,儿子为了节前的秘密不让父亲发现,就把门锁上了,可父亲偷偷从门缝里望进去,儿子见了,忙在画板上画了一个父亲,画了一扇门,上面写着“不许偷看!”

父亲爱儿子,但有时候父亲爱的方式有一点愚蠢,他看到儿子不会做作业,就代替儿子做,第二天,被老师发现了,就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儿子也爱父亲,虽然他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乖巧的性格,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却有调皮、淘气的性格。他还有一点儿小聪明,却常常坏事。有一次,父亲在抽烟,儿子以为失火了,然后拿来一桶水往房子里倒,父亲拿着烟说:“我在抽烟!”真让人啼笑皆非。我合上书,结束了这次漫画之旅,但这一对快乐的父子,幽默的父子,淘气的父子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父与子作文11

最近我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非常感人,主要记叙了:在一次地震中有13名学生被困在了教室中,其他孩子都非常绝望,只有一个孩子深信自己的爸爸会来救他,而正靠着这种心与心的牵挂,他的父亲最终找到了他,其他的孩子也得救了。

学完这篇文章,使我非常有感触,看看文中的小弟弟,再看看我,我显得那样逊色。小弟弟是那样相信自己的父亲,但我已经是11岁的大姑娘了,我却不相信父亲。例如,有一次爸爸答应给我买电脑并且跟我约定好,第二天带我去电脑城看电脑,但爸爸却说临时有事,推辞掉了这个约定。我为此生了爸爸一个星期的气。甚至有一次,下雨了我满以为爸爸会来接我,但是结果令我大失所望,我来到校门口,爸爸的身影并没有映入我的眼帘,我怒气冲冲的回到家,但是在家里我仍然没看见爸爸,一问妈妈我才知道爸爸并没有回家,而是有急事出去了,临走时还告诉妈妈一定要来接我,但妈妈忘记了,所以没有来。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的心里难过极了。爸爸一直对我疼爱有加,我却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爸爸那慈爱的心。爸爸却没有因为我这无知的举动而责备我。这就是那伟大的父爱。

父爱就如同雨后的第一缕阳光给我送来最美好的温暖。父爱更如同沙漠中清澈的泉水,给我送来透彻心扉的凉爽!

父与子作文12

今天,我来给大家推荐一本好看的漫画书,他的名字是《父与子》,它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的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我看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的。

最近每天晚上临睡前,洗漱好的我,都会看一会《父与子》,每次看的时候都会逗得我“咯咯”直笑,会把正在化妆台前擦油的妈妈吓一跳。妈妈问我:“怎么了呀?”我说:“你看这本书一定也会伴你笑得肚子疼呢!”

《父与子》是一本幽默连环画,书中塑造了一对可爱又十分有趣的父子,他们善良、正直、真诚、宽容,并富有幽默感,总是能令人捧腹大笑。同学们,一定不能错过这本好书哦!

父与子作文13

晚饭时间到了,妈妈端上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菜,爸爸问:“咱们的儿子去哪了?”妈妈说:”儿子有可能在屋里看书呢!“

爸爸怒气冲冲地走进房间,一看儿子在看书,就对他说:”儿子,快去吃饭,如果你还看书,饭就都凉了”。

儿子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房间,爸爸瞅了一眼书,看看儿子为什么这么津津有味的看这本书。过了一会儿,饭有点凉了,妈妈和儿子还在等待爸爸。

又过了一会儿,饭已经凉了。儿子问妈妈:”爸爸又去哪了?”妈妈对儿子说:“儿子,爸爸有可能也在看你看的书呢!“儿子心里嘀咕:这个爸爸,让我吃饭,你自己还不出来。

儿子一进房间,果然发现爸爸正在看自己的书呢!便对爸爸说:“爸爸,快去吃饭,饭已经凉了!”

这本书真是太有趣了!

父与子作文14

春天到了,小树发芽了,爸爸和孩子来到大树下量身高。爸爸让孩子站在树前面,给孩子量身高。爸爸拿来钉子和锤子,给孩子做记号。爸爸说:“过一段时间,我们再来看看你比它长得快,还是小树比你长得快。”冬天,雪花像跳舞一样。爸爸和孩子一起堆了一个大雪人,它带着用小桶做的帽子,用萝卜做的鼻子。小雪人的手里还拿着一把扫帚,真是可爱。

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夏天到了,爸爸和孩子又来到他们做上记号的那棵树去了,爸爸想让孩子再来量一下,孩子走到大树前面一站,孩子抬头一看,惊讶地说:“我怎么越长越小了呢?”爸爸也想明明我钉的一样,怎么高了呢?孩子看看小树说:“爸爸我知道了,小树长得很快,钉子也跟着长呀!”

我知道了小树长得比人快。

父与子作文15

星期天中午,妈妈大声喊一声:“吃饭了!”爸爸听见了,来到餐桌前。看见只有妈妈在,于是指了指儿子的座位问:“我们的儿子去哪儿了?妈妈指了指小明的房间说:”可能在房间里吧,你去看看。”

于是爸爸打开房门,看见小明正聚精会神地趴在地上,两脚晃来晃去,双手托着腮邦。爸爸好奇地问:“小明,你在干嘛呢?”

“看书”小明回答道。

“妈妈叫吃饭了,你怎么没听见啊?”

”啊!等等,我这页先看完。“小明不情愿地回答。

”什么书那么好看,先吃饭,别让妈妈等。“爸爸放大声地说。

于是,小明只能低着点快速地向餐厅跑去。心里还在想”我要快些吃,刚才太精彩了。“爸爸见小明出去,想”是什么这么吸引儿子啊?“他边想边拿起书来看,不知不觉也入迷了。

妈妈只看到儿子跑了出来,奇怪地问”你爸爸呢?怎么没有和你一起出来啊!“

”啊!他不是跟在我后面吗?怎么不见了,我去看看。“

小明来到房间,只见爸爸正坐在书桌边看着刚才他看的书,”噢,爸爸也喜欢看呀“于是,小明站在爸爸的后面看了起来。直到妈妈再来叫他们吃饭才放下书。

围绕海子的“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的作文

这个我以前分析过从题目本意入手,先分析其引申意义:这里有两个意象远方和物质,还有一个主体是我.我和二者的关系分别是忠诚的儿子和短暂情人.由此应该定位为憧憬并忠于远方的理想,而不能一味沉迷在当前的物质享受上,物质虽是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依靠,但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么简单.得出的主题就是胸怀远大理想,克服眼前诱惑,让生命更有价值.希望可以对你有用.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一起来看看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的亲子实验

最近在关注三个 “越来越”。

第一个 “越来越” ——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 “越来越” ——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学,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 “越来越” —— “婴童独立教育” 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 “越来越”,让我揪心。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决定站出来放一个 “响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华生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 ——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 24 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 “有奶就是娘” 的理论 ——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 “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 “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 “铁丝妈妈” 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 “绒布妈妈” 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把头探到 “铁猴妈妈” 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 “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 “绒布妈妈” 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 “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 “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 “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 “绒布妈妈” 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 —— 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 —— 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 “强暴架”,以此固定母猴身体,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20 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 20 只母猴中,

有 7 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 8 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 4 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 1 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 “运动” 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 “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 “绒布妈妈” 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 ——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 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 ——《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 —— 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 —— 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 ——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女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旷场实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 “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

当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 “绒布妈妈” 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 “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 “绒布妈妈” 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 “绒布妈妈” 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 “绒布妈妈” 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 “孤立” 和 “狠心” 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 —— 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在小猴 “无母” 地生活 8 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 “绒布妈妈” 和 “铁丝妈妈” 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 90 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 “关键期” 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 ——孩子出生之后的6 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 6 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 90 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 6 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 ——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发现无法逃离后,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哈洛称之为 “绝望之井”。

▲ 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 —— 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 —— 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 —— 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马加爵。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因为非常残酷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后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 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 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 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2009 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 9000 万。

2016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 13 人中就有 1 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 “婴童” 和 “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12033.html
美国上周原油库存增加182万桶
000006 5月22日主力资金净卖出563.99万元 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