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损8亿 卓正医疗赴港IPO 腾讯系

蓝鲸财经记者 邵雨婷

5月16日,港交所官网显示,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卓正医疗提交了招股书,拟主板上市,海通国际、浦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今年以来,树兰医疗、佰泽医疗等多家中高端民营医疗机构相继赴港IPO,今年1月上市的肿瘤医院美中嘉和(2453.HK)股价已翻倍。与其他民营医疗机构主攻癌症肿瘤等疑难杂症不同,卓正医疗主要以家庭医疗模式服务于中高端医疗市场,但伴随着扩张收购医院诊所,公司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仍未盈利。

腾讯入股高端化“家庭诊所”,微博CEO王高飞为独董

2012年,卓正医疗成立,起初,公司通过一家位于深圳仅50平米的小诊所开展门诊服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旗下拥有19家诊所和2家医院,服务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齿科、皮肤科及医学美容等,是中国新型私立中高端医疗机构。

卓正医疗服务于中高端医疗市场,以具有较强购买力、偏好更人性化和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大众富裕人群为目标客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在所有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集团中,按在中国覆盖的城市数量计,卓正医疗排名第一;按2023年付费患者就诊人次及收入计算,卓正医疗分别排名第二及第三。

2020年12月,“家庭式医疗服务”模式下,卓正医疗推出了以年费为基础的“卓正会员计划”。2022年四个季度,会员续费率分别为40%、36%、38%及48%;2023年分别达到47%、57%、55%及63%。

为进一步扩张营收规模,2023年11月起,卓正医疗针对尚无实体医疗机构分布的区域,推出了“在线云会员计划”,用户可以较低的年费获得一定的线上服务权益,据招股书,在卓正医疗的付费患者中,线上患者的占比超20%,报告期内,在线医疗服务的就诊次均费用分别为154元、149元、134元。

不过,目前卓正医疗仍为亏损状态,并处于扩大趋势。2021年至2023年,公司录得收入分别为4.17亿元、4.73亿元、6.92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51亿元、2.15亿元、3.5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1.9%、9.3%、19.3%。

对于公司的亏损,卓正医疗表示,主要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此外,由于公司2023年1月在广州开设了一家新医院,使得经营成本中的折旧与摊销成本同比提升38.3%至1.16亿元。

作为中高端医疗服务领域的明星企业,卓正医疗获得了腾讯、天图资本、经纬中国、水木基金等多个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目前,卓正医疗历经了5轮融资,E轮融资后,公司投后估值是5.1亿美元。招股书显示,腾讯是卓正医疗最大机构的投资方,通过子公司意像架构间接持股19.39%,此外,微博的CEO王高飞任公司独立董事。创始人王志远为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能够行使合计26.48%的投票权。

IPO前关联交易收购诊所,资金流动性紧张

尽管扩张造成成本高企,卓正医疗仍在不断收购医院及诊所。

2024年1-3月,卓正医疗收购了武汉神龙天下(下称“武汉神龙”)合共51.04%股权,从而获得该公司旗下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及2家位于武汉的诊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构成关联交易,且向三方收购的价格差距较大。

据卓正医疗披露,收购前,武汉神龙天下由“宁波苇渡”、“深圳分享”、“H Pudding”三家公司分别持有23.04%、8%、20%的股权。H Pudding为卓正医疗股东H Capital的全资子公司,2019年,H Capital以4600万美元认购了卓正医疗808.75万股,目前H Capital持有卓正医疗14.89%股份。

2024年1月25日,卓正医疗通过全资子公司以合计9000万元的价格向“宁波苇渡”、“深圳分享”收购所持的“武汉神龙”31.04%股权。其中,宁波苇渡持有的23.04%股权作价为6000万元;深圳分享持有的8%股权作价为3000万元。

而2024年3月27日,卓正医疗向股东H Capital收购其所持的“武汉神龙”20%股权时,以发行184.91万股D轮优先股(价值169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作为股权转让的代价。

由于武汉神龙天下的资产及负债的独立估值尚未落实,卓正医疗目前仍未完成收购武汉神龙天下的会计处理,故未详尽披露有关业务合并的具体细则。

卓正医疗称,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录得流动负债净额为21.88亿元,较2023末增加了1.25亿元,主要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增加1.245亿元,而这是由于为收购武汉神龙天下的股权而发行的184.91万股D轮优先股所致。

截至2024年3月31日,卓正医疗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金额仅有2.58亿元,完成扩张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持续亏损的卓正医疗来说,亟待上市“补血”。

此次卓正医疗IPO募集资金的用途仍为扩张。

招股书显示,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升级现有医疗服务机构、设立新的医疗服务机构、收购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中业绩良好的医疗服务机构等。

卓正医疗表示,标准门店的建筑面积应超过1000平方米,开设超过5个专科科室。目前,公司旗下有14家这样的标准医疗实体门店,未来2年内,公司计划投入1.5亿元落地2家诊所和1家医院,门店面积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还计划在西安和南京等未进入的新一线城市自建新医疗实体门店,计划投入5300万元。


京东健康赴港上市,京东健康的优势在哪?

京东健康的优势在利用京东庞大的用户基数,利用自营优势将药品的销售做得更让人放心,同时在网络问诊方面,京东也能为大量的老用户提供医疗服务。目前香港交易所已经披露了京东健康的招股书,宣布京东健康将很快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京东健康上市之后,它也将成为既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之后,第三家在港股上市的网络健康公司。据悉,京东健康也就是京东集团在物流,数科之外的第三家独角兽公司,未来也有可能为京东创造更大的是收益。

如果按照收入来算,京东健康应该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健康平台,去年整年录得收入超过100亿,通过京东健康也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药房,占据市场29%的份额。根据京东披露的数据,京东健康签约了9000家商户,活跃用户有7200万,仅在今年上半年,每日的日均问诊人数就超过了9万,目前为止累计了1.5亿的使用用户。而从业绩上来看,京东健康远超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两家企业,京东健康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了3.7亿的利润,总营收超过了88亿人民币。

据权威数据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去年中国医疗健康的总支出达到了6.5万亿人民币,而且之后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长,而线上的问诊和药物销售占比更低,空间更大,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京东等大公司纷纷入局健康行业的原因。

而且从目前数据来看,京东健康似乎比其他竞争者都要有优势一些,去年阿里和平安这两家健康企业,分别亏损了1.5亿和18亿,相比之下,能够盈利数亿人民币的京东健康显然要比其他两家强不少。

京东再造一个独角兽,刘强东变身IPO收割机

继京东数科之后,京东或将迎来第二家上市独角兽。

9月27日,京东 健康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 健康 ”)正式披露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美银美林、海通国际、瑞银,华兴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Analysys易观在6月份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度分析2020》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336.88亿元,和2018年相比环比增长35.6%。2020受到疫情的影响,市场规模将会有望达到2000亿,市场增长达到46.7%,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行业风口之下,京东 健康 浮出水面。

京东 健康 布局最早起步于医药电商——2013年初,京东首次开展保健品零售业务,2014年2月起,京东的医疗 健康 业务开始作为京东集团独立的业务项目进行运营, 2016年,京东大药房上线,京东正式进入医药电商领域,随后全面发力,布局互联网医疗、智慧服务等领域,2017年12月,京东 健康 推出了在线问诊服务。2018年11月京东 健康 成立,并从京东集团的业务中分离出来。

招股书表示,京东 健康 是引领中国医药和 健康 产品供应链转型的先锋。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京东 健康 为用户提供「人在货在,随时随地」的一站式体验。京东 健康 致力于打造以医药及 健康 产品供应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 健康 管理平台。 于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十二个月,分别拥有43.9百万、50.5百万、56.1百万及72.5百万个年活跃用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 健康 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 健康 平台及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逾1.5亿名用户曾使用京东 健康 的平台购买医药和 健康 产品或医疗 健康 服务。

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京东集团总收入为人民币56亿元、人民币82亿元、人民币108亿元、人民币88亿元,同期经调整盈利为人民币209.0百万元、人民币248.4百万元及人民币344.0百万元及人民币371.0百万元,毛利率分别为24.9%、24.2%、25.9%、25.3%。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上半年营收为50亿元,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6%,由于疫情期间医院是病毒最聚集的地方,用户端的就医习惯发生重大改变,网上买药开始迅速普及,京东 健康CEO 辛利军的评价——疫情将诊疗线上化的市场教育时间缩短了5-10 年。

京东 健康 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零售药房,二是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

目前比较成熟的是零售药房业务,京东 健康 目前的收入大部分来自来自通过自营业务销售医药和 健康 产品。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产品销售分别占总收入的88.4%、88.8%、87.0%及87.6%。

1、零售药房业务采用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三种模式运营。

在自营模式下,从供应商处采购医药和 健康 产品,然后直接销售给用户,主要从中赚取产品销售收入。自营业务,通过京东大药房进行。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 健康 与京东集团合作,利用其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包括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

线上平台方面,线上平台引入连锁店和独立药房以及医药和 健康 产品厂商和供应商,使其通过平台销售医药和 健康 产品,根据与第三方商家的单独合同条款收取佣金和平台使用费。截至2020年6月30日,线上平台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

全渠道布局是同城派递服务,满足用户紧急性用药需求,按需求为用户提供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7*24快速送达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 健康 的全渠道布局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

2、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

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包括互联网医院、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两个部分:

互联网医院主要根据医生收取的费用向医生收取手续费。是中国首批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线上平台之一,在2020年8月,京东 健康 推出了「京东家医」品牌的家庭医生服务,提供各种面向家庭的 健康 管理组合。2020年上半年,京东 健康 的日均在线问诊量达到了约9万次,是2019年同期的近6倍。

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用户可在平台上预约并支付由线下医疗机构提供的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服务包括全身体检、医学美容、口腔齿科、疫苗预约和基因测试。

从最早的医药电商再到互联网医院,京东 健康 的业态持续升级完善。不仅如此,京东 健康 的to B生意也一直在悄然拓展着,第三方批发平台“药京采”于2017年3月上线,该平台将上游药企、医药公司及 健康 产品供应商和分销商与下游药房连接起来。

打通医、药联动,实现闭环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上升、 健康 意识提升都在表明国民的 健康 需求不断增加,充满机遇的医疗 健康 市场一直是互联网巨头的重点布局的赛道,伴随着近年解除对处方药在线销售的管制、互联网医疗服务正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外界也对互联网医疗满怀憧憬,一度认为互联网医疗将是解决中国医疗体制难题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医疗赛道全景涉及诊前、诊中、诊后的各大环节,典型的场景包括:轻问诊、网上预约挂号、在线问诊、 在线购药、 健康 管理等。对于互联网医疗的 探索 ,共通的策略就是打通“医”、“药”、“康”环节,形成一站式的医疗 健康 服务闭环。

BAT发力医疗领域已久,各自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布局逻辑,京东 健康 则是以电商基因为抓手、反向重构医患与大 健康 领域的商业模式。

招股书显示,京东 健康 通过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实现「医、药联动」,打造了一个闭环体系。零售药房的买家同时是潜在高质量的医疗 健康 服务用户,而医疗 健康 服务用户又成为反哺零售药房和其他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的重要流量。

京东 健康 零售药房业务与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相辅相成,在医疗 健康 价值链上形成协同的闭环。零售药房业务将用户群导向京东 健康 的医疗 健康 服务,以进行在线问诊和处方续签。通过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等服务,加上高质量的服务和品牌认知度,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又将用户流量重新导向零售药房业务,购买其他 健康 产品,如补品和医疗设备。两项业务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的生态系统。

BAT巨头扎堆抢食

根据国家卫计委曾经预计,到2030年我国 健康 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 健康 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元。这种万亿级别的市场上,BAT三员都不约而同的对互联网医疗市场进行了布局:

阿里系旗下的阿里 健康 ,目前市值达到2493亿港元;

腾讯投资的微医虽然还没有上市,但是也将估值目标定在了100亿美元;

而深耕行业已久的春雨医生也在最近拿到了网络的投资;

互联网巨头之外的金融 科技 巨头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在2018年登陆港股,目前市值也超过1140亿港元。

尽管这个行业巨头扎推,赛道拥挤,但还么有一个绝对的胜利者出现。作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的平安好医生,5年累计亏损近40亿元;最早探路线上医疗之一的春雨医生,兜兜转转也还没有能实现上市上的愿景。

由于同样在电商平台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最容易被拿来与京东 健康 作对比的企业就是阿里 健康 。从数据看,在年活跃用户数上,阿里 健康 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净利润层面,京东 健康 表现亮眼。

猎云网

虽然互联网医疗前景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市场依然处在孵化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京东 健康 ,作为京东旗下成长最快、最年轻的独角兽公司,其成长速度甚至在全球都可以放在前列。而京东 健康 再造一个京东的想法如果实现,那么其未来也将不可限量。

或将成为刘强东收获的第4个上市公司

一年前,京东 健康 正式从京东集团中分拆出来,拆分之际就获得超1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了CPE中国基金(CPE China Fund)和中金资本(CICC Capital)等业内知名投资机构。2019年11月15日,京东集团披露京东 健康 A轮融资的投后估值约70亿美元。

2020年8月17日,京东2020半年报中透露,京东 健康 与高瓴资本就京东 健康 B轮不可赎回优先股融资签订了最终协议,高瓴资本预期投资额超过8.3亿美元,京东 健康 投后估值达到300亿美元。换言之,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京东 健康 的估值暴涨230亿美金,刷新了“估值增长最快的独角兽”的记录。

今年8月初,京东 健康 登上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成为“最年轻的独角兽”。未来京东 健康 将和京东数科、京东物流子集团三足鼎立,协同京东商城零售业务发展。

目前,京东集团为京东 健康 的控股股东,其通过其全资子公司JD Jiankang间接持有2,149,253,732股股份的权益,约占京东 健康 已发行股本总额的81.04%。除此之外,高瓴资本通过SUM XI Holdings Limited持有4.49%的股份,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控制CICC e-Healthcare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2.37%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完成上市,京东 健康 将会成为刘强东收获的第四个IPO——继京东、达达,以及即将IPO的京东数科之后的又一家上市公司。

今年6月,刘强东先后收获了两个ipo,首先是达达集团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京东集团作为达达集团最大股东持股高达47.4%。随后,京东集团完成二次上市登陆港交所,在港股市值近9000亿港元。招股书显示,刘强东持股京东14.7%,拥有高达78.4%的投票权。

除此之外,京东旗下独角兽京东物流、京东工业品未来都具备未来独立IPO的能力。今年4月24日,京东工业品已签署2.3亿美元A轮融资协议,由GGV纪源资本领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CPE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投后估值超20亿美元,一跃成为工业品领域内估值最高的公司。

如今,京东数科刚于本月提交了招股书,京东 健康 也紧随其后递交招股书,刘强东在京东数科直接持股8.86%,加上另外三家公司间接持有的股份,合计持股50.35%。

随着京东孵化的这一个又一个独角兽纷纷上市, 这两年,淡出公众视野的“东哥”,化身IPO收割机 。随着京东 健康 、京东物流、京东工业品纷纷奔赴IPO,“东哥”的财富将迎来一个三级跳。

贴敷式胰岛素泵上市,专注糖尿病器械研发的微泰医疗赴港IPO

近日,微泰医疗器械(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泰医疗”)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微泰医疗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从事糖尿病领域医疗器械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旨在通过可动态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的闭环解决方案重塑糖尿病的监测、治疗和管理模式。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微泰医疗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拥有获批上市的贴敷式胰岛素泵和免校准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公司。

招股书显示,2019、2020年微泰医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86.3万元、7527.7万元,相应的研发开支分别为5006.0万元和8200.9万元,相应的年内亏损分别为7861.4万元和1.21亿元。

如众多创新型生物 科技 企业一样,微泰医疗并没有实现盈利,其亏损主要是由于股权激励支付的财务处理引起的。

糖尿病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近年来糖尿病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中。

>>>> 贴敷式胰岛素泵产品布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尝试用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方法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70年代末期机械性的胰岛素输送装置开始被使用,这也是胰岛素泵的雏形。

时间发展至今,胰岛素泵产生了管路式和无管路贴敷式两种主要类型,其中贴敷式胰岛素泵不仅具有设备尺寸小、更易携带的优点,而且避免了导管带来的诸多问题,增加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传统管路式胰岛素泵配备泵送机构及胰岛素储液器,通过一根长管将胰岛素送入身体佩戴的输液装置上。通常体积较大,具备大剂量按键,允许用户在用餐时或血糖较高时通过大剂量注射胰岛素方式对血糖水平进行纠正,或者设定胰岛素输注基础率,或必要时暂缓胰岛素输注。美敦力、SOOIL等产品采用管路式胰岛素泵设计。

贴敷式胰岛素泵更加小巧,消除了传统管路式胰岛素泵的外部管路所带来的不便,减少外部管路被扭结、弯曲、拉扯所带来的治疗风险。

然而,由于贴敷式胰岛素泵综合性壁垒较高,涉及到机械、电子、软件、材料、传感器、总集成等领域,且产品属治疗器械,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近年来,国内外多家公司和团队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但却频频折戟。

在糖尿病管理的布局上,微泰医疗很早就将目标锁定在了贴敷式胰岛素泵研发上,集中攻破这一胰岛素泵的研发难点,成功研发了核心产品Equil并实现了商业化落地。据了解,Equil是全球第二款商业化的半抛式使用贴敷式胰岛素泵,也是第一款同时在中国和欧盟获批的国产贴敷式胰岛素泵。

目前市场上第一款贴敷式胰岛素泵为Insulet推出的Omnipod系列。和Omnipod采用一次性设计不同的是,微泰Equil采用半抛式设计。

>>>> 血糖监测产品布局

从微泰医疗重塑糖尿病管理的愿景来看,微泰医疗的布局显然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糖尿病控制上,血糖监测系统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血糖管理手段,同样在微泰医疗的产品布局内。

其实早在2013年,微泰医疗就推出有血糖监测系统,但这一产品与市面上已有的血糖系统系统并无太大差异。随着连续血糖监测(CGM)概念的火热,微泰医疗也开始在这一方向布局,并于2018年正式启动了免校准、实时持续血糖监测产品AiDEX G7的临床试验。

相较于传统血糖监测产品,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能持续、动态地监测全天血糖变化,提供可靠、全面的血糖信息。使用方面,CGMS通过简化了血糖监测和管理流程,且全程无痛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糖尿病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据了解,AiDEX G7是全球第二个实现商业化的免校准、实时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自推出以来,AiDEX G7已显示出相比传统血糖监测系统的各种优势,具有实时监测、降低高/低血糖风险及提高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无需通过常规指血测量)等特点。

虽然现阶段AiDEX G7这一产品并未在国内获批,但凭借产品优异的性能和使用效果,2020年9月,该产品正式获得了CE认证,目前国内注册证申请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鉴于血糖仪市场为红海市场,因此微泰医疗仅将连续血糖监测系统作为糖尿病全方位管理的其中一环;相比之下,贴敷式胰岛素泵是微泰医疗更为重要的产品,它克服了常规注射方法的一些弊端,且较传统管路式泵具有更方便、输注更精准等优势,且半抛式的胰岛素泵在国内还属于蓝海市场。

去年12月,微泰医疗宣布完成了5.75亿元的D轮融资,由泰康投资旗下泰康乾贞基金领投,腾讯和IDG资本联合领投,光大控股、中金浦成、三正 健康 等跟投,原有股东方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辰德资本、国方母基金继续参与投资。

据招股书信息显示,此前,微泰医疗曾于2016年、2017年、2018年先后完成了融资金额为3100万元、1.2亿元、1.36亿元的A、B、C三轮融资。

微泰医疗能持续得到资本的青睐,显然离不开其过硬的研发能力以及优质产品的成功研发。

团队方面,微泰医疗的创始人和核心研发成员在业内均有多年研发经验,研发团队更是汇集了来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人才。

从研发投入上看,微泰医疗在2019年度和2020年度的研发支出分别为5006.0万元和8200.9万元,均超过了总支出的35%,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上升中。

从产品覆盖面上看,过去十年里,微泰医疗开发了一个强大且全面的产品组合,涵盖贴敷式胰岛素泵及持续血糖监测系统(为闭环人工胰腺提供基础)IVD设备(例如血糖监测系统及即时检验设备)等多个产品线。

在已推出的Equil和AiDEX G7产品基础上,微泰医疗还在进行改良产品的管线布局,计划扩大产品适用范围,包括闭环人工胰腺、第二代贴敷式胰岛素泵、AiDEX X以及IVD设备等产品。

人工胰腺研发方面,微泰医疗已于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了相关市场及可行性研究,并预计将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人工胰腺的工程验证。

除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外,微泰医疗还开发了一系列糖尿病管理解决方案,努力建立基于云端大数据的糖尿病管理平台,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手段整合公司产品。

现阶段,微泰医疗的收入增长主要是因为其核心产品Equil的销售增长。自2018年上市以来,Equil已被销售或分销至中国747家医院。2019年及2020年,来自Equil的销售所得收入分别占微泰医疗总收入的47.6%和46.2%。

与传统管路式泵相比,Equil采用无导管的轻巧设计,令使用者能够私密方便并安全地管理糖尿病。其他特性包括具备使用者可在衣物下感知的振动警报,以及即使无线PDA不在身边时候仍可启用泵体本身具有的胰岛素输注大剂量按钮进行方便输注。此外,由于Equil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出色的准确性和半抛式使用的特点,其与主要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相当或更出色的性能。

同时,微泰医疗正在着手开发第二代贴敷式胰岛素泵,将在产品尺寸、防水性能、对不同尺寸胰岛素储存器的适应性以及用户体验方面进行全面优化。相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Equil的销售将继续成为微泰医疗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此外,AiDEX G7也是公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家在贴敷式胰岛素泵和免校准持续监测系统方面均有商业化产品的企业,微泰医疗这一产品组合能够为患者带来集监测和治疗为一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还为公司后续开发闭环人工胰腺创建了基础。

一直以来,人工胰腺都被视为糖尿病监测、治疗和管理的颠覆性解决方案之一,即通过一系列控制算法有效地将胰岛素泵和持续血糖监测系统相结合,以实现连续的监测、治疗和管理血糖水平。

应用过程中,人工胰腺可以基于对血糖水平的连续监测自动调整胰岛素的给药量,降低了高血糖症或低血糖症的风险,并尽量减少患者的手动操作。未来微泰医疗若能成功推出人工胰腺这一产品,势必会使公司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微泰医疗2019及2020年的营收数据可知,虽然研发投入占据了公司大部分总支出,但公司在销售布局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且投入力度正不断加大。

根据招股书的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0日,微泰医疗已拥有370名分销商。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拥有120名内部销售及营销人员,覆盖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60个国家的产品销售。凭借强大的分销商网络,微泰医疗的业务已经遍及全球各地,包括亚太地区、欧洲、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

销售方式上,微泰医疗以分销作为重要的销售模式。截至2019年及2020年12月30日止年度,微泰医疗对分销商客户的总销售额分别为5125.1万元和7327.7万元,分别占营收的98.8%及97.3%,且公司的五大客户均为分销商。

现阶段,微泰医疗正处于营销推广贴敷式胰岛素泵和持续血糖监测系统的早期阶段。根据招股书信息,微泰医疗在销售路径拓展上也正在做出新的尝试。

目前,微泰医疗正在积极搭建与产品用户的沟通渠道,实施以用户为中心和基于临床数据的销售策略,这一策略也有助于微泰医疗开发出更多基于患者体验的产品。

此外,微泰医疗正在积极建立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从推广渠道拓宽上帮助微泰医疗的产品更高效地进入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在糖尿病群体中的渗透率。

从营收数据上看,虽然现阶段微泰医疗仍未实现盈利,但是收入在2019年至2020期间实现了45%的同比增长,且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从长远来看,当后续更多产品落地,公司的研发投入走向回报期,借助强大的销售网络,微泰医疗有能力在未来市场中占据高地。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13307.html
中国女足新帅亮相 球队两年大赛空窗期怎么破
市场监管总局对连云港 事件查处挂牌督办 鬼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