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发布2024年Q1业绩 同比增长27% 营收755亿

5月23日消息, 小米 集团发布2024年Q1业绩公告,营收人民币755亿元,同比增长27%。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65亿元(包括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人民币23亿元),同比增长100.8%,创单季历史新高。

财报显示,小米智能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互联网业务在Q1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收入分别为人民币465亿元、204亿元和80亿元。

本季度末(3月28日),小米首款智能电动汽车Xiaomi SU7正式发布,43天累计交付量破万辆,首车交付速度刷新行业纪录。

与此同时,受益于“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深入落地,Q1整体毛利率达22.3%,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

在全球化和高端化的推动下,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持续增长。期内,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提升33.7%至4060万台,连续3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营收连续4个季度环比增长至人民币465亿元。

据Canalys数据,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15个季度排名前三,市占率达13.8%。依托高端形成的稳定市场优势,小米手机盈利能力持续提升,Q1毛利率14.8%,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定西)


小米集团的股价创历史最高,但软件、硬件商业模式争议从未中断

自2018年7月上市以来,小米集团一直伴随着争议,其中包括手机市场份额的下滑和市值的大幅波动。 进入2020年,得益于华为受到美国制裁,小米手机市场份额提升,业绩回暖,市值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然而,面向未来,争议并未消失。 尽管市值已经创下历史新高,但围绕小米的争议远未结束。 小米股价在2020年三季报发布前夕创下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并在财报发布当天一度升至28港元以上的历史新高。 尽管股价随后有所回调,但年内仍实现了超过140%的正向收益。 小米既是硬件制造商,也是软件服务提供商,其商业模式曾引发诸多讨论。 小米的市场表现似乎给了那些看空者一记重拳。 但随着华为重启4G手机生产和荣耀品牌的剥离,小米未来的业绩和市场份额再次面临争议。 小米在2020年三季度手机市场份额超过苹果,位居全球第三。 同时,公司的第三季度的收入和利润创下历史新高,手机收入和出货量也创新高。 小米的高端手机策略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但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市场中保持增长仍面临挑战。 智能手机依然是小米业务的核心。 根据IDC的预测,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的出货量到2024年将增长到近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小米的竞争力仍在于其手机业务,这是其构建生态的关键。 小米在境外市场的收入在第三季度达到人民币398亿元,同比增长52.1%,其中西欧市场表现尤为亮眼。 小米的商业模式被称为“铁人三项”,即硬件、互联网服务和电商及新零售。 小米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并承诺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超过部分将回馈给用户。 小米的商业模式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最大的挑战在于提供与iOS相媲美的MIUI用户体验。 总之,小米集团虽然市值创下历史新高,但其商业模式的争议从未中断。 小米在市场份额和业绩上取得了进步,但未来的挑战和市场竞争仍不容忽视。

业绩快报丨小米Q3营收同比增8%至781亿元,互联网收入继续创新高

IoT和互联网收入延续增势,手机出货受供应紧缺和荣耀复出的冲击。 小米公布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该季度小米营收为780.1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774.6亿元,同比增长8%。 本季度小米净利润51.6亿元,同比增长25.4%,环比下降18.1%。 从具体业务来看,本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达478亿元,同比增长4.4%,毛利率12.8%。 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由2020年Q3的1022.3元上升至1090.5元。 本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90万台,掉出全球第二的位置,排名全球第三,市占率13.5%。 小米在财报中也提及了高端手机的出货量——大陆地区定价在3000元以上,以及境外定价在300欧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近1800万台,在总出货量中占比超过12%。 在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方面,小米本季度的收入达到209亿元,同比增长15.5%。 小米在财报中表示,本季度受到境外海运物流等因素的影响,境外IoT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仍创单季度新高。 小米在财报中提到,截至2021年9月30日,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首次突破4亿,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至我们AIoT平台的设备的用户数超过800万。 在互联网收入方面,本季度营收为73亿元,延续了上一季度的增势再创单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7.1%。 毛利率也有比较大的提升,互联网业务毛利率73.6%,同比上升13.1%。 互联网业务当中,广告贡献了主力收入——这一季度小米的广告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48亿元,同比增长44.7%,小米在财报中提到,这主要是得益于用户基数的增长,高端手机用户占比的提高及商业化能力的不断提升。 本季度,小米的境外市场收入达到人民币409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52.4%。 在对外投资方面,截至2021年9月30日,小米共投资超过36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人民币591亿元,同比增长49.8%,自处置投资录得税后净收入人民币6亿元。 研发投入还在持续增长。 财报显示,在今年前三个季度,小米累计研发支出已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51.4%。

造车能有几多愁?恰似雷军一夜白了头

“做车真的不容易。”

近日,一张雷军在“两会”期间的采访实拍近照曝光,不难发现,雷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日渐憔悴,甚至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米粉们大呼心疼,网友也感慨:造车实在太苦了。其实,从2023年春节和2024年春节雷军的对比照中也可以看出,仅一年的时间,雷军脸上就写着“愁”字。

的确,小米第一款车还未上市,就已经受到了各路品牌的围剿。

网友也为小米SU7捏了一把汗,在心疼雷总的同时,还善意的劝戒雷总:“别打了,外面全是吉利”,或者“小米还没坐上桌,比亚迪掀了桌子”。

所以在回复网友评论时,雷军也坦言:“做车真的不容易。”

能让雷老板发出如此感慨,也反映出了如今汽车行业的竞争之残酷。而伴随着行业的降价风潮,关于小米汽车该如何定价的争论又响彻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有媒体报道称,“雷军正在憋大招,首批购买小米汽车的车主,如果没有北京牌照,可能会赠送牌照。”但该消息随即便遭到了小米方面的辟谣。

事实上,关于小米汽车的传谣与辟谣,似乎隔一段时间就要上演,但是回归到新能源车行业的现状来说,小米SU7到底该如何定价,已然成为了决定小米汽车能否出好第一张牌的关键因素。

“围剿”小米?

小米价格还未出,但新一轮的价格战已经开始。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龙年伊始,随着比亚迪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包括特斯拉、北京现代、上汽大众、哪吒、零跑、智己、飞凡、奇瑞、长安、吉利、小鹏、问界、埃安、启辰等十余家新能源和燃油车品牌跟进。

“今年开年以来,市场情况不太友好,行业非常‘卷’,不仅有传统车企、新势力,还有科技公司加入价格战。”车企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市场会前所未有地“卷”,所以今年一开始就要铆足劲去干,准备好“弹药”。

显而易见,这个科技公司就是小米汽车,毕竟小米的优势在哪,大家其实心知肚明,想要“围剿”小米其实也不难理解。

所以越来越多的友商将小米视为潜在对手,最近吉利就在15-30万元级的价格段布局了多款车型,与小米SU7的价格带高度重合。

例如,2023年12月上市的极氪007,售价20.99万-29.99万元;2024年1月上市的吉利银河E8,售价17.58万-22.88万元;2月27日上市的极氪001改款,售价26.9万-32.9万元。

这些吉利旗下的中大型电动轿车,市场定位与小米SU7大致相同。它们都主打运动操控、人机交互和智能驾驶等卖点,与小米SU7非常相似。

其实并非友商刻意在针对小米,正如媒体评论所言,小米SU7所在的价格区间,即20到30万元的市场,的确是目前新能源市场最内卷、最残酷的战场。

在这个价格区间内除了吉利旗下多款车型外,包括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车型,如特斯拉的Model 3、比亚迪的汉和海豹、小鹏 P7等。此外,还有如阿维塔12、智界S7、星纪元ES等一些新玩家。

之所以竞争激烈,主要是这个细分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依旧不高。在这个价格区间,合资品牌壁垒仍然很强,三年来仍然保持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同时产销增长依旧较快,更是单车利润较高的细分市场。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级轿车销量排行榜上,丰田凯美瑞和本田雅阁占据B级车市场前两位。在前十名中,仅有特斯拉Model3和比亚迪海豹是新能源车型,其余八款均为传统燃油车,显示出新能源在中级车领域的市场渗透率尚待提升。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该细分市场对汽车品牌的提升具有标杆意义。如果一款中级车每月销量能够稳定在5,000辆以上,则代表该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处于主流区间,否则该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将被削弱。

所以小米的第一款车必须要进入如此竞争激烈的细分市场,也就能够理解了。

谁会给小米留出机会?

雷军在去年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表示,他的目标是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使小米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

但造车之难,雷总已经在各路造车的英雄好汉身上看到了一个大概。

人去楼空关店停产的威马汽车、欠薪的爱驰汽车、被冻结资产的天际汽车等倒在了决赛前夜,奇点汽车、雷丁汽车进入破产程序,销量欠佳、融资不畅、拖欠货款、宣布停工的高合汽车正在缓慢死亡。

所以即使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歌猛进,但赔本赚吆喝是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真实生存状态。

以理想汽车为例,尽管公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其营收净利双增长,但业绩增长背后仍有隐忧。不难发现目前理想汽车面临研发占比下滑等问题,主要是由于理想汽车MEGA等其他纯电车型的上市,这些新车型的推出将增加其成本、营销费用等支出。

与此同时,随着华为等互联网公司纷纷下场造车,新能源汽车的战争愈演愈烈,也已成为其面临的挑战。另外,想要押注纯电模式,但MEGA在上市后不仅订单下滑还伴随大量恶评,理想在今年挑战“全年交付80万辆的销量目标”恐打上问号。

相比理想汽车2023年财报盈利过百亿元,蔚来在3月5日公布的财报就显得更为刺眼。2023年,蔚来全年净亏207.2亿元,较2022年净亏损144.37亿,增加43.5%。

至于刚刚过去的2月,蔚来虽然在新势力交付排名中上升一位、时隔5个月重回榜单前三,但月交付8,132辆的成绩,不但与前两名相去甚远,而且同环比降幅分别达到33.11%和19.12%。

与理想汽车、蔚来并称“蔚小理”的小鹏汽车,去年10~12月还能排在榜单2、3位,但进入2024却遭遇“开门黑”,连续两个月排名垫底,大有彻底掉队之势。虽然小鹏汽车在今年前两月累计交付12,795辆,同比上涨近14%,但与另外5家造车新势力相比,数量上的差距已被拉开。

销量萎靡,业绩不佳,已导致小鹏汽车股价在2022年下半年遭遇重挫之后,再次陷入低谷。

小鹏汽车CEO、董事长何小鹏在谈到“小鹏汽车2月份销量仅有4,000多辆、是否能完成28万辆年销量目标”的话题时称希望上半年保持每个月同比增长百分之几十的增速,下半年同比增长超过100%。

“你说市场变化对我们有没有影响?有,怎么可能会没有困难?没困难就是不卷了。”

何小鹏还把这种“难”传递给了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我们有过很多交流,我觉得压力不大也是不可能的。小米有小米的优势,雷总把小米的优势用好,就大有机会。”

雷总能不能把小米的优势在汽车上用好?

让雷军学学

在手机领域,小米的精髓是性价比。

2010年,当年刚成立的小米公司打出广告语: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这台手机随后凭借着1999元的价格在市场上获得了极高的人气。所以当小米公司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公众普遍猜测小米会延续其在手机领域的策略,努力成为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所以,如果小米能够利用好供应链整合能力、品牌影响力,以及包括电驱、电池到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也许的确能够为汽车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以还是要回到关于小米SU7的价格上。

自从友商们上市了“加量不加价”的一系列产品后,“让雷军学学”这句话就成为众多网友评论小米汽车和雷军的统一语言。在他们看来,与其说这句话说是调侃,还不如说表达了对小米汽车的着急。

毕竟时隔小米造车1000天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彻底变化。据工信部公布信息,2023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车销量渗透率达到31.6%。

新能源汽车头把交椅的比亚迪,在2023年的销量达到300万辆,规模效应已经生效。而与传统汽车产业相比,新能源汽车开发周期、迭代升级时间的大幅缩减,汽车产品渐渐透露出消费电子的属性。因此,每一年、甚至每一个季度的技术发展和迭代趋势,都会淘汰一批产品。

市场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决策的执行速度。小米如何与已经量产交付,成本平摊下来的对手竞争?但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去性价比”和冲击高端,这点雷军已经多次重申。

所以网友起哄“9.99 万元交个朋友”时,雷军彼时斩钉截铁地表态“9.99万元和14.99万元没有可能,定价会贵一些,19.99万元也别想了。”但考虑到小米SU7的产品力,业内普遍认为小米SU7的最终售价应该会落到20-30万元之间,并且分为低中高三档版本。

最新的一则消息称,小米汽车将在3月28日实现首车上市,4月交付,预计一季度整车产量约为 2,000辆,产值4亿元。今年年初,有消息称小米宣布未来超5年亏损的准备。

不可否认,外界对小米汽车的关注度依旧高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13025.html
阿克苏是个好地方·四季之美
脚穿 一路迁飞 9只红脚鹬回到西藏拉鲁湿地 红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