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买疯了 又贵又难抢的儿童套餐

作者 | Que

题图 | 《请回答1988》

《奇葩说》曾经有一期的辩题是:“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都是假的?”乍一看,这似乎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无论孩子们是否相信童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长大后,人人都要面临现实世界的压力和挑战,学会理智、冷静地分析利害,代价是不得不抛弃一部分美好和纯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真正需要童话的或许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

事实上,这样的猜测早已被证实。成年人对童话和卡通形象的钟爱不亚于孩子。走进全世界的主题公园,玩得最起劲的往往不是已经累坏的孩子们,而是为了找回童年的快乐而冲锋陷阵的成年人。

与之相似,迪士尼推出的动画长片也不是孩子们的专属,成年人心中的乌托邦借由剧情化为实景。

《疯狂动物城》通过拟人化的动物角色,展现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影片中的角色,如主人公朱迪和她的大块头同事们、行动缓慢的树懒闪电、暗藏锋芒的山羊小姐,这些卡通形象都像极了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2023年7月24日,广州。人们在商场的玲娜贝儿展台拍照打卡。(图/高菲)

这种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使得成年人在其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启迪。动画片通过童话式的美好结局,让我们再次相信善意的力量,看到尊重多元文化的意义,重拾对纯真的向往。

从这个角度来看,“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都是假的?”或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成年人应该保卫自己的童心,童话才有可能成为真的。

到底谁才是儿童套餐真正的受众?

最先发现成年人童心未泯的或许是那些精通营销的商业奇才,毕竟“贩卖童心”的营销策略显然已突破了单纯的儿童市场,触达那些心怀童真的成年人。

快餐品牌与动漫IP联名已经是不成文的约定。麦当劳的儿童套餐向来有玩具赠送,最期待六一儿童节的除了那些真正需要过节的孩子,还有一大批期待着新一季赠品的成年人,他们才是儿童套餐的消费主力军。

2024年,麦当劳推出了与Hello Kitty的联名套餐。Hello Kitty的经典卡通形象不仅吸引了孩子们,成年消费者更是对其势在必得。为了迎合后者,中国港澳地区的麦当劳甚至推出了Hello Kitty联名款麻将。

肯德基则携手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宝可梦,推出了一系列联名产品。作为现象级动漫IP,宝可梦在如今的孩子们眼中稍显陌生,但对于80后、90后来说,皮卡丘、杰尼龟、喷火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图/《宝可梦:皮卡丘和可可的冒险》)

通过推出宝可梦玩具和主题餐品,肯德基成功地吸引了大批成年粉丝,使他们愿意为了情怀和回忆而走进肯德基。

必胜客与三丽鸥合作推出的限定玩具也别出心裁:可以变色的Hello Kitty音乐盒、布丁狗泡泡机、帕恰狗餐具等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具的产品在必胜客门店里一物难求,还因为太抢手,在二手平台上被炒出高价。

(图/《Hello Kitty与朋友们》)

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成年人对于童趣事物的喜爱远远超出表面的消费行为。

在这种喜爱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心理动因,是对童年情感记忆的怀念和对简单快乐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一种情感需求,更是一种寻找内心安慰和稳定的方式。

对此,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提出的“过渡性客体”理论或许能提供一种解释方向。

该理论认为,毛绒玩具等物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充当了情感的过渡对象,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

孩子长大后,这种依恋仍然不会完全消退,成年人会通过收藏和使用这些物品来寻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全感。

受益于“童心”的生意经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人们在成年期常常会回顾自己的过去,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快乐和安全感。

这种怀旧心理驱动成年人通过与童年相关的物品和活动来重新体验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

2024年4月15日,海南海口。人们在消博会的泡泡玛特展台选购玩具。(图/IC)

这种怀旧不仅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还增强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

这些心理因素不仅解释了成年人的“幼稚”行为,还催生出巨大的经济市场。

以“童心”为名的生意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乐高自1958年推出“自动组装积木”以来,以其多样的拼插玩法和无限的创造可能性,成为无数孩子的创造力启蒙,也是很多成年人珍爱的收藏品,常有人为了拼起一组大型乐高积木而废寝忘食。

近年来,乐高不仅推出了与《星球大战》《老友记》《哈利·波特》等知名IP的合作款,更开设了主题公园,为乐高爱好者们提供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作为全球闻名的主题公园,迪士尼以其梦幻的氛围吸引了无数游客。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的童心和对纯真的渴望。

(图/unsplash)

童话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原型形象深深植根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被其深深吸引。

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后,玲娜贝儿一度成为互联网上的“头号网红”。迪士尼乐园不仅是儿童的乐园,更是成年人唤醒童年记忆、找寻童心的圣地。

园内从卡通人物的互动到精彩纷呈的游行活动都追求细节完美,以确保每一位游客都能沉浸在被精心设计过的童话世界中。

毛绒玩具品牌Jellycat于1999年诞生于英国伦敦,品牌最初的定位是儿童安抚玩具。

(图/unsplash)

在中国市场上,Jellycat究竟安抚了多少儿童,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互联网上的流行程度来看,这些制作精良的毛绒玩具,更多的是安抚了当代年轻人紧绷的神经。

他们在互联网上晒出自己收藏的Jellycat玩具,分享“育儿”经验。电商平台上,该品牌的热门产品卖到脱销,线下店铺则永远大排长龙。

泡泡玛特凭借“抽盲盒”这一独特的营销策略,迅速在潮玩市场中崛起,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几乎每个人的身边都有朋友是“泡泡玛特症候群”中的一员,这类人群的典型表现是遇到泡泡玛特门店就要钻进去,去任何城市都要抽几个盲盒,对品牌的新品如数家珍,深入当地置换群……

他们享受拆盲盒的惊喜,这种体验带来了持续的心理满足感。

泡泡玛特通过与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不断推出新颖的产品系列,维持了品牌的吸引力。

无论是乐高、Jellycat、泡泡玛特还是迪士尼乐园,这些以“童心”为名的生意,都抓住了成年人内心深处对童年的留恋。

这不仅给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为无数成年人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满足。可以说,“童心”不仅是孩子们的专属,更击中了成年人心中的柔软区域。

这些品牌通过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商业故事。随着消费者对心理满足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守护童心”为卖点的品牌仍然会层出不穷。

kidult:对孩子来说太幼稚,

对大人来说刚刚好

“kidult”由“kid”(儿童)和“adult”(成人)两个单词合并而成。这一概念最初出现的时间和场景众说纷纭,较为准确的说法是:

“kidult”一词大约诞生于千禧年前后的欧美国家,它最早被用于描述那些年龄已届成人,但仍保留着儿童般兴趣和行为的成年人。

(图/《请回答1988》)

由于现代社会正处在快速变化和转型的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kidult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现代儿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泛滥,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数不清的社交平台上都出现了儿童的身影。

过早地接触成人世界的信息,加速了当今的孩子们进入成人角色的进程,“小孩哥”和“小孩姐”听起来像是成年人对早慧的孩子们的调侃,然而这种“成熟化”并非全是积极的。

至少,它违背了某种天性,让成人心理的低龄化和儿童心理的成熟化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图/《小舍得》)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探讨了成年人行为中常见的幼稚现象。他认为,童年不仅是生物性的概念,更是社会性的概念,是文化的产物。

不仅是对孩童时期的留恋,对青春的怀旧也是kidult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似乎生活在永无止境的青春期里,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不主动承担责任甚至惧怕责任本身。他们很少主动成长,甚至将可能带来成长机会的外界因素视作威胁。

波兹曼指出,这一现象部分源自现代社会对未成年人时期的过度浪漫化和人们对成年人责任的恐惧。

成人与儿童都应当保卫他们的童心。对成年人而言,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是一种财富,它使我们能够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能提醒我们对世界保持开放的态度。

(图/《请回答1988》)

这种童心的保留应当是一种健康的“逃避”,而不是彻底地退避和遁入虚无。

保卫儿童的童心更多的是成年人的责任,是应当保护儿童的天真无邪和对自然的好奇心,让他们免于过早地受到复杂的成人世界的侵袭,在探索世界和自我时感到自由和安全。

当然,这也不应妨碍儿童逐步学习责任感和适应社会期待的必要性。保卫童心不意味着放弃成熟或逃避责任,真正的挑战是找到享受童真乐趣和承担成年责任之间的平衡。

运营:鹿子芮;排版:陈倚

封面:《请回答1988》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660期《保卫儿童》

原标题:《保卫童心:只顾做一个理智的成年人是可耻的》


9.9元抢888元亲子摄影套餐是真的吗?

你好,千万不要贪图这点小便宜,小小的甜头会让你深陷糖果陷阱,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就来讲讲我昨天亲身经历的事。 早在今天6月份的时候我无意在某个亲子主题网上面看到9.9元抢购原价888元天使印象儿童摄影套餐,当时看了一下套餐详情,内容很简单大致是9.9元=原价888元的儿童摄影套餐,儿童服装2套,相框一个,钱包两个,精修6张照片刻盘一张),当时因为怕信息有假,还打电话去商家咨询了一下,商家回复我说是因为他们每年都投入上百万广告费在一些推广平台上,但推广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今年公司决定把这些应该投出去的广告费用来让更多的儿童到我们店来体验拍摄效果,给店铺迎来更多的回头客,商家这么一说,还真让人信以为真,于是我就花了9.9元购买了一个券,预约了昨天的拍摄时间。 我们一家人到达店铺以后,店铺的工作人员很是热情,并没有因为我们是花9.9元团购的券而给我们摆脸色,然而在我满怀欢喜给宝贝儿选好衣服等待她打扮的时候,工作人员找到我,她这边需要跟我讲一下我们购买的套餐情况。 听了她的讲话,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宝宝和家长都可以拍摄,拍了照片大概有30多张,然后从里边只能挑选6张照片精修入册带走?剩余照片全部删除作废,what??????我们辛辛苦苦跑过来,盛装打扮一番,花费了时间和精力,结果是我们只能拿走6张照片,而且这6张照片只能是打印出来装饰好成品,电子版都不给。 看到宝贝儿拍摄时高兴的做着各种可爱的动作时,我心里真的难受极了,我想要拿走所有底片,及时是没有精修也行,我找到负责人谈判,我以为我可以花三五百块就能拿走所有拍摄底片,然后并不是这样,如果我要拿走所有底片需要花费1800多块?what??????我抱着花9.9元来拍摄亲子写真,最终变成了1800多?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坑呀?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估计很多家长估计跟我一样,心里满是无奈和气氛,最终会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宝贝失望而拿1800多去砸所有的底片,我们能说这些是商家强迫消费的吗?不能!!商家就是看透了家长的心理,从而做出这些宣传让家长心甘情愿为他们的巨额摄影套餐买单。 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这篇文章,别再上当受骗了,如果真的想去拍摄亲子写真,可以去美团团购一张消费券,费用要低一半,服务项目还很多。

为老不尊 倚老卖老,为幼可否不敬,一个是自己的母亲,一面是自己子女,三代人如何相处

和我的处境一样啊,难,,太难了,中年人就是两头受气的命,,夹在中间。 老的不尊,,,如果你不尊敬她吧,,,对孩子们的影响也不好,你说尊敬她吧,心里又不好接受,我的做法也不一定对啊,和她保持一些距离,尽量的少接触,也不和她一般见识,能不直接接触,,就避免接触,就会减少冲突,,,有些事情可以让孩子们和她去说。 。 隔辈的人,,倒好说一些。 。 对自己的孩子们,只要我们对得起他们,就可以了。 。 不能有太大的奢望。 我也没文化,,一个农民,,说的不一定对,,自己的体会罢了

请你以心灵的距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心灵的距离早晨,挤得快关不上门的公共汽车可以说是北京的一道风景。 虽然空调车很贵,但是富裕起来的人们还是贪图它的凉爽,所以也不可避免的拥挤。 售票员看着车下犹豫的两位老人:“上吧,等过了这两站上班的就都下车了,一会儿就有座了。 ”于是老人带着他们的小孙女迈了上来。 孩子还不到买票的高度,夹在大人中间似乎连呼吸都是个问题,但是周围坐着的人都没有站起来的念头。 售票员也似乎深知这种现象,所以都没有鼓励大家给孩子让座的举动。 其实对于这种冷漠,我本是早已见怪不怪了。 按说这坐空调车的人大都是些写字楼里办公、也算受过比较高教育的人,时髦的说法是“白领”阶层。 但是那份漠然的表情与那身上那高档的衣服似乎都有一种拒绝的意思。 车过了两站,终于有一个孕妇要下车,这时售票员示意要孩子过去等着座位,我也正想这孩子终于不用再被挤来挤去,但是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就那么地发生了——孕妇旁边坐着的一位中年妇女很自然地往里面空出来的座位上一挪,一个胖男人顺势就坐了下来。 我想我当时的表情只能用惊愕来说明,这个看上去没有丝毫病状和不适的男人竟然就这么抢了一个还不足一米的孩子的座位,而且那么地心安理得,让我想不到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 我不想猜测这个到北京来游玩观光的人有没有必须要坐下的理由,我也不想猜测这件事对于那个小女孩会有什么影响,她以后也许就会成为这些所谓“白领”阶层中的一员,也许她以后会乐于给别人让座也许她不会再给任何人让座,这对于她都没有什么错,因为是现实的社会教育一个人成长。 而人们的心灵却在这一个座位之间又飘远了一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29826.html
陈奕迅世界巡演重庆站宣布延期 因其中暑晕倒下巴缝合30多针
芯片板块10余股涨停 收评 创业板指探底回升涨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