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进沙退 荒山变绿洲

央广网呼和浩特6月5日消息(记者刘晓祺)盛夏时节,记者站在“白二爷沙坝”的山林间,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草木葱茏,充耳清脆鸟鸣,这无际的绿让人无比震撼。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生命的禁区,风沙肆虐,寸草不生,如今却“生”了绿。白二爷沙坝,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清水河、山西省平鲁三县交汇区域,横卧在黄河中游的古力半基河与浑河之间。1980年以前是和林格尔县境内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如今的白二爷沙坝,放眼望去一片苍翠(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当时有4万亩农田被流沙吞没,有40万亩农田因风沙危害被迫推迟播种期20天左右。每年有约200万吨泥沙经浑河输入黄河。沙丘借助风力,每年以3-5米的速度向东南扩展,村民被迫搬迁,形成了沙进人退的恶性循环。原白二爷沙坝治沙站副场长刘俊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1982年我们过来的时候,这个山上是草也没有,光秃秃的,连个遮阴的地方也没有,上厕所必须两两结伴,不然迷路就危险了,后来我们就想,要想保住家,必须先治沙。”20岁的刘俊钱毫不犹豫加入了治沙队。

刘俊钱向记者讲述治沙队治沙的情景(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1982年,由120名青年组成的白二爷沙坝治沙队集结上坝。他们中有退休的林业工人,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志愿者,还有想要保护家园的当地居民。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治不好白二爷沙坝,决不罢休。“在当时,大家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吃的是沙拌饭。每日清晨4点半的哨子是出发的“号角”,大伙儿从被窝里钻出来,抖落、清理被褥上、鼻子和耳朵里的沙子,推开被黄沙掩住的门,便扛起铁锹跟着县长出发。”回忆起治沙队的生活,刘俊钱的眼睛里迸发出光亮来。

上图为未治理前的白二爷沙坝,下图为如今的白二爷沙坝(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一坑一种,一种一木。治沙造林初期,治沙队条件设施简陋,仅有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治沙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治沙队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还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沙漠中的高温、干旱、风沙等极端天气,对队员们的身体和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原白二爷沙坝专业治沙队队员刘双全告诉记者“我们是一下雨就往出走,松树六七寸裸根的苗子,打上泥浆,人扛上背上锹,下雨就栽。”就这样,治沙队队员用自己的双手,种下了一棵棵树木,搭建起了一道道防风固沙的屏障。

治沙工人们将种子一粒粒放在种植坑里(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据了解,和林格尔县的国土面积为518万亩,在2018年,白二爷沙坝的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后通过“三北”一至四期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森林植被恢复工程、重点区域绿化等国家地方重点工程的实施,截至目前,全县林草治理资源丰富,林草湿地占国土面积为62.68%,森林覆盖率为23.63%,草原植被盖度为45.3%,湿地保护率显著提升。和林格尔县白二爷沙坝林场还申请了内蒙古自治区保障性苗圃200亩,现已培育了杏树、榆树、油松、沙枣、柠条、杨树插条等苗木,预计年内可生产合格苗木400万株左右。昔日的沙漠,如今已经变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奇斗艳,各种野生动物也在这里繁衍生息。

种植保障性苗圃(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一丛丛沙柳、沙枣、沙棘、杨柴、梭梭、甘草,在漫漫黄沙上迎风摇曳。这些为防沙治沙艰辛付出的身影,让生命之色浸染在黄沙之中,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重大转变,打造了一座座绿色的生命丰碑。内蒙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长期防沙治沙过程中,内蒙古各族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和路子,为全国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内蒙古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22162.html
墨雨云间 让扮嫩演员还咋玩啊 30岁纪凌尘给22岁王星越演爹
限额100人 浙江队8日将举办端午假期基地开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