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与 齐名的 恐怖分子 让大师多年来不敢回头看

“华语经典”《恐怖分子》剪辑师廖庆松访谈实录

在近几年的国际电影节展,修复后放映的经典老片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新片。今年戛纳全球首映的《上海之夜》4K修复版是全新配音的版本,这部当年大胆而欢乐的类型片探索之作因为主演张艾嘉的到场分享掀起热潮,她也带去了导演徐克对已故好友、该片的配乐大师黄霑的感念,“感谢他为这部电影带来的浪漫氛围。”

如今关于经典电影最浪漫的事之一,无疑是请到经典背后的大师来亲口讲述“经典”背后最真实的故事。《恐怖分子》是澳门艺术影院「恋爱・电影馆」“华语经典”单元5月的重点荐片,以往放过的经典有《一一》、《少年吔,安啦》、《柔道龙虎榜》等。《恐怖分子》这部在国际影坛上名声与《一一》齐名的杨德昌导演1986年的电影,由台湾著名电影剪辑师廖庆松在巨大的压力下剪辑而成,是他多年不敢回看、也很少当众讲述的作品——虽然《恐怖分子》被称为多线复杂叙事的教科书,并且几乎是一稿定剪。那么除了有与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撞期的紧迫,《恐怖分子》在廖桑的剪辑生涯中还为何特别?他最新剪辑的、张艾嘉主演的《女儿的女儿》,有什么新的挑战?剪辑到底能够拯救电影多少?浸淫圈内这么多年,他更看重导演的什么,以及他觉得做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事实上,他对影像的诚实,他说的剪辑原则“只有诚实,才知对错”贯穿在了他这次对《恐怖分子》所有的分享与回答中——事实是,放任自己一直放过错误,这才是真正的恐怖。以下为澳门「恋爱・电影馆」选片顾问丁天专访《恐怖分子》剪辑师廖庆松映前分享的访谈实录(更多也可收听“D小姐见影-名导谈经典”播客:https://xima.tv/1_Y3TbxA?_sonic=0;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44905a251bd96e6c84db37)

“我现在懂了,原来我自己也有张力,

我只是把我的张力转移到影片上去了!”

丁天:欢迎大家来到恋爱电影馆看这一场非常非常特别的放映,然后现在有请我们非常重磅的特别嘉宾,《恐怖分子》的剪辑师,我们大家都叫他“廖桑”的廖庆松先生,跟大家打个招呼。

廖庆松:谢谢各位,来看我35岁工作的记录,《恐怖分子》,谢谢。

丁天:我们前面刚刚还在说这个电影跟我的年龄一样大,1986年的,同时期其实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电影作品,其中有两部就都在廖桑的手上,一部就是这个《恐怖分子》。所以想问问廖桑在这么多的您剪辑过的作品当中,《恐怖分子》在您的职业生涯当中,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廖庆松:我觉得它很特殊,实际上我看它也看很多次,剪的时候。我昨天晚上喝了一点葡萄酒,没有喝醉,晕晕的,最后大概20分钟,看了五六次竟然没看完。今天早上又看了一下,突然发现它比我想象中还好(笑)!不是我剪得好,是我很叹服于杨导,那种对那个时代的了解跟对人性的了解。而且他在那么复杂的过程中,他把他们组合起来,竟然在每一个镜头之间都有张力地一直在延续过程。虽然谈的是很生活的,人跟人之间的,可是他竟然可以从第一个镜头维持那个张力到最后一个镜头。哇!我觉得实际上我自己看了都有点发傻,怎么这么好的电影?所以我自己到现在为止的感觉是,自己现在的想法不代表说以前的想法或是以后,但是我觉得是他最好的作品,而且非常非常地现代性,现代感。距离他拍的时候已经38年了,这么久,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符合现代,除了那个里面的装饰真的有点古老,但是所有的精神都是非常非常地现代。

丁天:我想它的特别之处就是,一个就是它非常有时间限制,因为当时两部都同时要去电影节嘛,所以给您的时间就很少。

廖庆松:是是是,因为两部都要参加金马奖,只剩下两个月,我要剪两部片子,而且是用手工的胶片,去参加金马奖这样。所以就很复杂的,侯导就比较慷慨,让杨德昌的剪白天,他自己的剪晚上,他不想我一个人那么累。剪完第一天他就吓到了,因为我们晚上的《恋恋风尘》看起来很像《恐怖分子》。所以侯导就自己很大方地说,小廖,那你就先帮他剪完,你剪完再帮我剪。但是以杨德昌的“慢郎中”的个性,那种很仔细,每一步一脚印那么清楚要做完的时候,他可能会把两个月就用完了,所以压力就变成到我身上。我就一股很文青的劲头,生怕侯导的时间不够,埋着头一直很剪,就用很飞快的时间把它剪完,飞快,对对对。

丁天: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部片子的剪辑节奏就很不“廖桑”,或者不是大家所熟悉的那个廖庆松。因为它没有那么地慢。

廖庆松:对,实际上它有点不慢,第一个我被时间限制,我知道我要很快剪完。第二个,我不知道为什么,好像着魔这样,我突然有一种文青式的坚持,眼光完全地focus(集中)在影片上面。这个片子有一个很奇怪的对我剪接上的磨砺,当第一个镜头开始,第二个镜头我就开始完全集中在这个片子上的张力,事实上那个是我那时候的感觉,我这样就抓着那个张力一直剪下去,那个张力从来就没有在影片上miss(失去)掉。但是问题我现在来看,实际上我那个时候是像着魔似的剪,而那个片子完全就是人跟人之间的所有那种很紧张的关系的一种体现,我在剪接上我用了一个剪接上的调性完全控准了那个人际之间的张力。也许你们等一下看就会感受到,那个镜头之间的张力也代表了他们人际之间每一个人对对方的一种张力——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没事就会让你紧张,我也不懂为什么。虽然我现在懂了,原来我自己也有张力(笑),我只是把我的张力转移到影片上去了!

丁天:而且我觉得好像很厉害的是,这部片子也没有怎么经过您的修改和杨德昌导演的修改,是吗?最后的定剪版本其实是没有经过很多修改的?

廖庆松:我跟你讲,这个片子有点夸张,我着魔了,所以最后剪完,剪完就是定剪。实际上对一个剪接师来讲,可能是有一点点违反了一个剪片子的规矩。剪过片子的都知道,很少有人first cuting(第一次剪辑)就定剪,这个片子确实在我那么有压力、紧张的状态下,我做了一个着魔的表现。但是我觉得我事后来看,二十几年后来看,第一当然对导演有点不太好意思,但是似乎他也没有反对,他实际上也在默许我,反正这个人就着魔了,就看做到什么程度这样。

丁天:这就是另一个很厉害的地方……杨德昌导演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导演,他又很难被说服,他怎么能够接受你一剪定稿呢?

廖庆松:是因为这个人着魔了,不好跟他说话,你知道每天眼睛就看着影片,就是一直剪一直剪一直剪,生怕时间用完,生怕侯导后制作没有时间。然后对这个影片就是很奇怪的,几乎一种很神经紧张式地盯着他看。但我觉得我的紧张事实上在影片上都反射出来了,我看起来还不太像剪这个片子的人,因为你想吧,侯导影片的调性跟杨德昌的《恐怖分子》完全是两码事,侯导的特点是慢吞吞的,实际上我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剪完你们看起来像没剪过一样。杨德昌的电影就不是,他就是完全地、很清楚地有那个张力,而且很难得他的分镜又那么清楚,然后人物又复杂,维系它的就是人际之间的关系,还有社会上的一种气氛,有夫妻,还有朋友之间的尔虞我诈,最后对自己信心的崩盘。所有所有都在谈时代近了,然后每个人在竞争,甚至于包括夫妻之间的性格上的摩擦,包括他们不能相处,这实际上都是张力的显示。我觉得他看到了我剪出了某种程度,我是猜了,因为我剪片的时候没看他的脸,一直看着荧幕发呆这样,两眼发直。我真的某种程度确实剪出了那个人际之间的一种很潜藏的,很摩擦的张力这样。

丁天:《恐怖分子》肯定是文艺史上很难被忽略的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些非常让人难忘的镜头也被做成了海报,就包括之前杨德昌展的一个他的怀念的专辑里面的一个文章就叫做《寻找王安》,王安就是里面一个很特别镜头上的女郎。其实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部分就是《恐怖分子》的结尾,这个结尾我现在不能剧透,要照顾一部分没有看过电影的观众,但是那个结尾是非常有冲击力和有趣的。所以这个结尾我想问廖桑,它是原本就设定是这样的,还是您的灵感把它变成这样的,这其中的占比是多少?

廖庆松:我专注到分不出现实跟我的幻想,实际上我剪后面的片尾是一直剪过去,我认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因为导演在旁边,他实际上每一格,我在剪每一格他都陪着我,他也没有讲话这样,我就把它剪完了。但我只能讲很清楚,你们看完就知道我照顾了每个角色的心情,然后也照顾了看片子人的感觉。所以我八面玲珑都做完了。

丁天:您说《一一》是温情版的《恐怖分子》,是因为《一一》相对慢一点吗?

廖庆松:《一一》是全家人的嘛,是家族版的《恐怖分子》。它的剪接节奏上有一点《恐怖分子》的味道,他也是把节奏剪得比较紧凑。《恐怖分子》实际上那是剪接师极度集中的一个状态的产品,不然剪接一定会是松松的。我那一阵一直都不说话,压力超大的,每天都是。

丁天:有一段缪骞人对着镜头狂solo的那段您还记得吗?就是对着镜头狂说,你一点也不懂我婚姻的问题,你不懂!

廖庆松:那是刻意的,我把她剪成对观众讲话,她实际上就是两个正对的在拼的,我就一直讲,对着镜头讲,那实际上是最主观的,观众最主观的状态,观众简直就是夹在两个人在对冲着这样看。

丁天:我们看的时候就在说,滨口龙介一定很喜欢这一段!

廖庆松:他应该是绝对看过《恐怖分子》,我跟你保证,他一定看过。而且他对《恐怖分子》一定很有感觉。

丁天:他刚刚前不久就坐在跟您同样的位置上啊,就也在这边做分享,下次可以问问他。但我没机会问问杨德昌了,你把女作家写成这样,谁敢娶啊?

廖庆松:他实际上在描写一个不成长的先生跟一个成长的太太。他太太成长,所以两个就有差距了,太太很重视情感的价值嘛,那她先生就不是啊。所以那个差距就出现了,他就在谈一个现代夫妻随着时间有一种改变,这样子。

丁天:但我觉得很惊讶,1986年的电影,他竟然能够那么现代。

“导演只是一个外挂的一个复杂的事情……

事实上他还是要面对影像的现实”

丁天:廖桑合作过很多很多的导演,包括知名的导演,也包括新导演,每次都能看到廖桑的名字,但从你个人来说,你觉得你喜欢跟什么样的导演合作呢?

廖庆松:所有个性的导演都有合作,因为剪接不可能去挑导演的。当然我很老了,我也可以不必被新导演折磨,去选择导演。但是我个性很喜欢面对很不可测的状态,所以我事实上新导演、老导演,我都一起工作。我希望是,他们有一个更好的题材来挑战我面对的一个状态,实际上那个就是一种……你知道职人嘛,喜欢做事,喜欢被挑战,而且喜欢做那种很难克服的状态,比如像我最近剪的,那个女儿明明在旁边,导演告诉我,那个是她的想象,她想象她坐在旁边一直陪着她,但是导演告诉我,那个女儿是妈妈想象出来的,我说,哦,是哦?那我重剪。我从头开始当观众认知那个女儿是不存在的。你看她明明就坐在那边,说我要剪她不存在的,这个就是挑战的,我觉得还蛮开心的。因为我一边想一边剪,很困难,但是很好玩,我要用一种影像语言去说服人家说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明明是拍的写实主义,告诉我他不在,但是这个就是挑战。

丁天:好,那我们换一种问题的方式好了,您觉得跟什么样特质的导演合作,然后您的剪辑会让这个电影变得更好?

廖庆松:最好是有时间压力。有什么剧本上的压力,还有演员的压力,常常就是会蹦出一个什么,甚至于是导演犯错……比如当你很专心地一直剪,导演就说那个女儿应该在不在啊,或者是导演突然发现演员,没有拍到什么。但是就在你要处理一堆很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这时候就是创意的来源这样。

丁天:那我们再直接一点问好了,您觉得给你自由度更大的导演好,还是很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导演好?

廖庆松:基本上我觉得实际上对我都一样,你给我很多自由,我也找不到自由,因为影片还是要归于影片该怎么样。导演他可能会束缚你,但是他最后还是要面对,他自己也要面对影像,所以事实上还是来自于影像本身的那种问题,才是最终的。导演只是一个外挂的一个复杂的事情,但是他都已经拍完了,事实上他还是要面对影像的现实。

丁天:那您觉得做了这么多年电影,做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身为一个电影工作者?

廖庆松:应该是很真诚,而且很真实地去面对影像。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自己要承认。当你面对,你很诚实的时候,你才知道怎么去处理。你要取得最客观的面对影像的态度——它是好的,就应该是好的,它是不好的,就应该把它修正成什么样子,就是很坦诚的,不要太多的意识形态。你可以解释很多,但是不要用一种很奇怪的意识形态,一定要把它转成什么,实际上影像也有它自己的生命,就是你要面对他。

像《恐怖分子》就是导演他把它拼凑起来的时候,事实上你就看到一个人世间的所有人之间的很复杂的情绪,然后在里面串动。当它设定了很多情境跟感觉的时候,当它开始启动的时候,你真的不难体会这个。我只记得我剪完那个片子浑身发冷,你知道那个感觉?都让我剪到我浑身发冷,我剪完那个片子,我看片子是压力很大的,但那时候我不知道那个是片子本身。我都分不清楚是我的压力,还是那个影片给我的压力,但我现在来看,实际上是那个影片给我的压力。就是那些人物的表情,他们所有碰到的状态,然后他们的那种交叉、复杂的情感关系,让我也有那个压力,它实际上表达了那个社会的现象。

“我还是觉得,是一个很认真的剪辑,

跟一个稍微不认真的剪辑的差别而已”

丁天:廖桑有一句名言说,遗忘是剪辑师很重要的技能。

廖庆松:对,忘是剪接师很重要的特点。为什么?只有忘,只有空白,你才能看到所有事情的原貌,就是最没有被意识形态干扰的状态。但是剪接师还有另外一个能力,叫记得牢,忘得快。你又要记又要忘,就像剪接师还有另外一个特性,要很理性,还要很感性。一个极端理性的人拍的电影就是论文,一个感性的人拍的是洒狗血的影片。所以你要当一个很好的剪接师,事实上你要极端的两个方向要发展到极致,你才能起到所谓佛教的中观,就是最中空,最中间的标准值。又要记得牢,又要忘得快,该忘就要忘,该记都要记,记的时候不要记得太牢,反正你就要把自己调整成好像可以适应,当你在面对影像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取得一个最真实的影片的感觉。当你空白的时候,你才真正地能跟所有的观众,第一次看到的观众同步。但是你如果充满了意识形态去看它,有时候你的判断实际上是过度的专业,专业上的一个控制你自己,你会以为你是很准的,但是不一定,观众看到不会跟你完全认同。所以说你虽然是一个专业的剪接师,你也要有一个完全不了解状况的一个普通的观众的观点,都要了解。所有的观点你都要清楚,你才能做一个最适合的观点,做出你应该给谁看的一个标准。

丁天:廖桑可以忘,但有些作品我们真的忘不了,比如说一些非常经典的作品,像《蓝色大门》,还有《踏血寻梅》。因为像我们也想听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廖桑记得的那些例子(笑),比如说《踏血寻梅》是您用剪辑把其中的角色给补出来的一个电影,那《蓝色大门》其实您是删掉了一些您觉得比较多余和灰暗的部分,这个具体的故事可以跟我们讲一讲吗?

廖庆松:可以在这里讲吗?

丁天:一定要讲,不然不可以出门!

廖庆松:我觉得《蓝色大门》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的性启蒙感觉的电影,但是导演却赋予它,导演要从导演的观念,他想的是比较更深层的电影。可是偏偏陈柏霖跟桂纶镁两个人只有17岁,演起来整个片子非常地青春而且清新。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一个很老成的电影去谈这件事,我只是希望它更简单一点。我还跟那个制片人,监制焦老师说,你知道吗,《蓝色大门》很像一颗很漂亮的水晶球,她说什么水晶球啊(笑),我说哎呀,焦老师你不知道,这个就是一颗很可爱的水晶球,她说,哦,是哦。结果她绕了全世界一圈回来,说对啊,就是水晶球了。

丁天:水晶球?小珍珠?

廖庆松:水晶球,我说是小水晶球,一个透透亮亮的水晶球。主要是陈柏霖,陈柏霖的角色本来身上是有很多黑暗的东西,比如说他跟宿舍一些同学坐在水塔上面,然后在聊隔壁班的女孩子怎么样,我听起来有点,这个小男生有点黑暗这样,我就把他全部的黑暗剪掉。他被我剪成一个无来由的,很阳光的,没事就骑个脚踏车来的少年。

丁天:对,所以我们就说廖桑拯救了陈柏霖,然后在另一部片里他拯救了郭富城。

廖庆松:没有没有,另外一部是那个《踏血寻梅》,原来的版本也不是错误,只是纯粹针对观众剪的,一开始就把它拉到一个仇杀、情杀、色情的程度,就直接把它拉到那种观众最爱看的侦探片那种感觉,但偏偏《踏血寻梅》不是那样的调性。然后郭富城因为在里面他没有太多的戏,没有跟每个角色的交错、情感,就把他剪成龙套了,因为他讲的话不重要,就变龙套。它一个小时40分钟,被我剪到变成两个小时9分钟还是10分钟,我几乎加了半个小时的影片回去这样。但是郭富城从来没拿过什么香港影帝。

丁天:一个剪回来的影帝。

廖庆松:后来就变影帝,也不是我剪得好,我只是还原那个片子里面这个角色该有的状态,我很清楚地把《踏血寻梅》所有的角色的状态全部把他还原,对。也不是说我剪的,他本来就有拍。

丁天:你只是恢复了他从哪里来?

廖庆松:对,我恢复了他在影片里该存在的状态。

丁天:我觉得很神奇的是,您说您把他复原了之后,整个片子就通畅了?

廖庆松:是,因为我只是还原它原来的样子。它原来剪完,少掉一只胳膊啊,少掉一只脚啊,但我都把它还原,它就变好了这样。所以我还是觉得,不是说很厉害的剪接,是一个很认真的剪辑,跟一个稍微不认真的剪辑的差别而已。而且你还真的要用心去看片子,因为影片绝对不是,用你的技术可以解决很多事情。比如说我很有剪接技巧,这个才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技巧就跟NBA的所有篮球选手一样,基本动作,那是基本动作,更难的是什么?是这个球员或者是这个剪接师,内心对所有事情的解释、看法,观点和品位,甚至于包括他对观众的了解,对整个片子的了解,这才是最重要。实际上他的内心的品位是什么,还有态度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丁天:好,最后一个比较有趣的小问题,廖桑如果您不做剪辑师,您会做什么职业呢?

廖庆松:我会做外科医生(笑),我会去当一个很棒的救人的外科医生。

丁天:救人的,但是现在我觉得跟您现在的职业也很有异曲同工之处,您是救电影嘛,也是拿着刀嘛?

廖庆松:最复杂的心脏外科手术,最复杂的,任何最复杂的手术。我倒不是说我爱当外科医生,是我觉得我在做电影的时候,我像是面对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体,知道吗,影片就像一个很灵活的一个人而已。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它就是一个影像而已。影像充满了生命力,当你人在看它的时候,影像展现出来就是活生生的。我不是要谈神秘学,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一个灵动的有机体,实际上你面对的就是类似一种精神跟情感,还有一种生命体的感觉。

{经典背后}

廖庆松

电影《恐怖分子》剪辑。

台湾著名电影剪辑师,也是资深监制、编剧。1980年代起,凭借着精湛的剪辑技艺,他与多位杰出影人如杨德昌、侯孝贤、万仁等合作无间,打造出《儿子的大玩偶》《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有“台湾新电影褓母”之誉。从事剪辑工作已超过四十年,剪辑过上百部电影,近年来还积极栽培年轻人才。2018年获得金马奖的“杰出贡献奖”。

{电影}

《恐怖分子》

该片讲述了作家郁芬文思枯竭,立中寄望升职能改变家庭现况,夫妻俩陷入婚姻僵局。到处打恶作剧电话的少女,却成为郁芬得奖小说的题材;立中眼看妻子离家、自己升迁落空,积郁不满的他有如城市里的瓦斯槽,即将爆炸。

导演杨德昌以精密的影像部署,建构出多向度的时空情境,描绘现代人孤寂、虚妄与暴力的心灵图景;蔓生的情节,衍生多重寓意,为电影的叙事带来解放。缪骞人、李立群、金士杰等主演,获1986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1987年洛迦诺银豹奖等。

{D小姐见影}

1、《恐怖分子》并不是现场说服杨德昌的一稿定剪,而是廖桑不敢回看很多年,但记得剪完浑身发冷。现在他觉得《恐怖分子》是杨德昌最好的电影作品,《一一》是温情版的前者。

2、所谓剪辑节奏的、不太廖桑风格的紧张感,一般外界都认为是《恋恋风尘》和《恐怖分子》同时剪辑、要赶电影节死线的关系,但现在廖桑回想,其实也因为叠加了自己当时观看影像的震撼。他觉得《恐怖分子》的好在于,用多组人物和故事,准确描摹了社会变革中人的复杂。

3、剪辑师必备的三大特质:记得牢,忘得快;该忘的,要忘;要很理性,也要很感性。如果不做剪辑师,他会做拿手术刀的外科手术医生。

4、《蓝色大门》中的陈柏霖是做减法得来的阳光少年,《踏雪寻梅》中的郭富城则是做加法得来的香港影帝。但其实剪辑所做的,都是还原角色本身。

——廖庆松

澳门「恋爱・电影馆」华语片放映预告:

(更多详情请参阅https://www.cinematheque-passion.mo)

《恐怖分子》(数位修复版)

*1986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1987年洛迦诺国际影展-银豹奖

5/25(周六) 19:00

《雪豹》

*已故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心愿之作

*2023年威尼斯影展全球首映、东京电影节最高荣誉大奖

*关于人性与灵性、生命与信仰的故事

5/21(周二) 19:30

5/25(周六) 16:30

5/29 (周三)19:30

《从今以后》

*2024年柏林影展泰迪熊奖最佳剧情片及全景单元观众奖第三位

*《叔·叔》导演杨曜恺最新社会议题力作

*202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

5/25(周六) 21:30

《莎莉》

*金马创投会议百万首奖得主练建宏首部剧情长片,讲述追爱

*入选釜山影展亚洲之窗单元、大坂亚洲电影节、 瑞典哥德堡国际影展

5/23(周四)19:30

5/26(周日) 16:30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请问谁知道<蒙娜丽莎>背后的故事?

《蒙娜丽莎》的七大谜团1、蒙娜丽莎是男性?有说法认为《蒙娜丽莎》是男扮女装,例如是美貌的北子撒拉伊,或者是达芬奇文西本人,但后说较无立场。 最近盛行电脑解析,可惜至今尚无结论。 2、神秘微笑的涵意“拉乔康达”另有“活泼的女性”之意。 为舒缓模特心情,达芬奇吊来了乐团和丑角,据说就是为了表现出这幅画中的“活泼气息”。 3、蒙娜丽莎有眉毛吗?在当时的佛罗伦萨,薄眉是美女必备的条件。 最初达芬奇使用物殊的技巧来描绘稀疏的柳眉,但经过了几世纪,颜料日渐褪去,眉毛也就消失了。 4、为何摆出这样的姿势?《蒙娜丽莎》的此种姿势,在当时的意大利是年轻女性理想的姿势。 16世纪的礼仪指导书上建议贵妇人坐着的时候,要将右手交叠到左手上,然后双手摆放于腰身的位置。 5、这幅画作是在什么样的场所描绘的?1911年盗窃事件中,这幅画左右各被切走数公分。 据说切掉部分描绘了回廊的圆柱,可判断她是坐在露天的阳台上。 6、衣裳真是丧服吗?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中,画中人物的衣着就是显示其社会的重要要索。 她却大胆地不穿着华丽的服饰,也许果真是在服丧期间,这种说法在今天十分有说服力。 7、这幅画是受谁之托所绘的?《蒙娜丽莎》绝不是底稿或习作之类的作品,也没有订单和货款收支记录;另外,到作者去世为止,他都一直带在身边,这些都强有力地证实了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他理想中的女性肖像。 修改于:2003-5-15 10:28:27---L0Tus | 回复 DELL超低价英特尔笔记本4999自选----------------------------------------------------------------------------------------------------------------------------------------------------------------[1楼]:另一个说法:蒙娜丽莎是贵族私生女面带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的身世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个谜,但是,英国《泰晤士报》3月14日报道说,一位德国艺术史家最近声称,他查清了蒙娜丽莎的身世,从而解开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大谜团之一。 来自德国勒沃库森的艺术史家马格达丽纳·索斯特表示,他相信画于1500年到1506年期间的蒙娜丽莎的生活原型是一位公爵夫人,一个充满了冒险精神的年轻美貌女子,名叫卡特琳娜·斯福扎。 索斯特女士说,她相信达·芬奇是根据一位公爵夫人的肖像画出蒙娜丽莎的,而这位公爵夫人的肖像最初是由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洛伦索·迪克雷第画成的。 索斯特说,“我完全相信她们就是同一个人。 ”德国一家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在13日刊登了这两幅画像并进行了比较,而读者确实从中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 不过,索斯特表示,她在对两者的鼻子、头发、嘴唇以及脸颊进行了仔细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蒙娜丽莎就是卡特琳娜。 斯福扎是米兰公爵玛里埃·斯福扎和他的一位部下的妻子私通生下的非婚生女儿,生于1462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虽然天生丽质,但是更因为她的敢作敢为而出名,因此获得了“悍妇”的绰号。 15岁那年,她嫁给了吉洛拉莫·里阿里奥,而她丈夫的叔叔就是当时的罗马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 这位教皇叔叔后来把意大利的两座小城市福利和伊莫拉册封给他们并且授予了他们福利和伊莫拉公爵的贵族头衔,但是教皇在1484年去世之后,里阿里奥家族试图安排自己家族人继承教皇的企图遭到了失败,于是卡特琳娜率领一帮士兵冲击了罗马最著名的城堡之一圣安吉利奥城堡表示抗议。 后来,她丈夫遭到了暗害,之后她再次结婚,但是第二任丈夫又先于她死去。 这些生活中的磨难都没有把她压倒,但是最后她败在了新教皇博尔吉亚及其家族的手中。 1500年,博尔吉亚教皇从她手中没收了那两座城市并且将她关押了一年之后才释放。 她死于1509年,那年她才46岁。 卡特琳娜的这幅画是她25岁那年由意大利绘画大师迪克雷第画的,当时她摆出的姿势就和现在人们看到的蒙娜丽莎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由于当时她正处于生活的黄金时代,因此无论是手臂的摆放姿势还是那神秘的微笑都显示出了骄傲的神色。 达·芬奇在根据这幅肖像画出自己的画之后非常喜欢,因此随身携带了几十年,直到最后这幅画被卖给了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才公开亮相并且从此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 2005-08-28 21:17:02---L0Tus【楼主】 | 回复--------------------------------------------------------------------------------[2楼]:蒙娜丽莎是无牙美女一项在美国卫生研究所研讨会上发表的研究结果,可望结束数百年来外间对这幅油画的争论。 达·芬奇于1503年创作的蒙娜丽莎像,虽然至今已有497年历史,但达·芬奇究竟想在画中表达些什么,却始终难有定论。 过去,批评者对蒙娜丽莎的古怪笑容有不同见解,例如代表喜爱、期待、愁苦、渴望、恐惧、惊奇以至性兴奋。 但带领这次研究的英国法医专家美尼克扬言:“我们现在已知道得更深入,事实上,由于蒙娜丽莎已甩掉所有牙齿,故根本不能如常人紧闭双唇,她并非在笑又或愁眉深锁,她只是无法好好合起嘴巴,不过,蒙娜丽莎无牙完全不影响达·芬奇和其油画的成就,达·芬奇仍然是历来最伟大的画家。 ”美尼克和他们的同事是在1997年开始研究蒙娜丽莎的神秘笑容,他们利用电脑模型,立体图表和全方位照相术,制造出蒙娜丽莎的模拟头像,可以在电脑荧幕上的所有不同角度来对蒙娜丽莎进行观察。 蒙娜丽莎的左右两边侧面,显示她的口腔出现严重问题,研究人员再进一步观察蒙娜丽莎电脑模型的头骨和颚骨形状,发现她脸上奇怪表情形成的唯一原因,便是她没有牙美尼克表示,没有牙齿令她的颚骨和嘴唇不寻常地连成一线,形成这古怪的笑容。 那么,蒙娜丽莎在为达·芬奇摆“甫士”(姿势)绘画时,她究竟在想什么呢?美尼克说笑道:“她可能在祈求自己会长回一些牙齿。 ”美尼克指出,在16世纪,蛀牙和甩牙的情况很普通,即使年纪很轻,也同样会出现这些口腔毛病。 2005-08-28 21:17:02---L0Tus【楼主】 | 回复--------------------------------------------------------------------------------[3楼]:2001年12月份,一个富有爆炸性的新闻在美国纽约被一个名叫大卫·霍克尼的画家引爆。 同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公共精选》栏目围绕霍克尼制作了一个75分钟的中长篇纪录片。 在2002年的12月6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 BS)的“60分钟”新闻杂志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这个富有争议的人物。 霍克尼的惊世骇俗的观点是,今天被人们广为称颂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种“隐秘的知识”———即懂得并使用了一种透镜装置来完成素描和描摹。 霍克尼用自己的研究实践,在逐渐论证自己的伟大“猜想”。 霍克尼的“猜想”如果能够成立,那么整个西方绘画史恐怕将要改写,那么多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大师的神圣权威将被颠覆。 于是很多的西方艺术理论家认为霍克尼是一个疯子,一个十足的文化“阴谋家”,认为他在诋毁西方最伟大的艺术家。 或许霍克尼本想揭去大师们的神秘面纱,但经过霍克尼的折腾,那些大师们反而更加神秘了。 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蒙娜丽莎》的那种神奇的光影效果,难道是一种光学仪器的“特技”?备受推崇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大师达·芬奇难道在投机取巧?这些问题带有十足的颠覆性。 2001年12月份,一个富有爆炸性的新闻在美国纽约被一个名叫大卫·霍克尼的画家引爆。 原因是霍克尼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隐秘的知识》,霍克尼在书中认为,在大约1420年,也就是文艺复兴早期,在比利时的布鲁日,由于一种类似今天的照相投影的光学仪器装置的引进,使得西方传统的绘画技法(肖像素描和描摹写实)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经过将从1300年~1870年期间的几百幅绘画对比分析,霍克尼认定,由于一种光学仪器装置(投影器)的出现,那些古老的久负盛名的绘画技法发生了神奇而深刻的变化,掌握了这种“隐秘的知识”的画师,成为了当时绘画界的巨擘。 从布鲁日到佛兰德,再到意大利,以及后来在整个14世纪中期的大肆盛行,这种“隐秘的知识”改变了西方整个绘画界,甚至改变了人类的文化史观。 同时帮霍克尼引爆这个21世纪几乎是最具轰动性的文化新闻,还有一个人,他就是查尔斯·法尔克。 法尔克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光学教授,一个在光学界名气不赖的科学家。 法尔克为霍克尼的“隐秘的知识”的假说提供了科学示范证明。 法尔克用一组凸透镜和一些放大镜做了一套光学仪器装置(投影器)。 法尔克的这个装置可以将人物和物体投放到墙壁或画布上,在投影的帮助下,画师可以以此为描摹范本轻而易举地在几分钟内完成一幅十分逼真的素描,在进一步的后期加工中还可以达到非常完美的光影效果。 法尔克认为,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达到的光影效果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写实主义,在科学主义尚且朦胧的文艺复兴早期,这种神奇的光影写实,就是当时人们眼中的“神”,是那些欧洲绘画大师们“神”之为神的地方。 霍克尼说,这种所谓“隐秘的知识”其基本原理也就是“小孔成像”(类似于照相机暗箱),这个原理最早的阐述者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墨翟(中国人将他称作墨子),在西方最早对它进行阐述的是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在透镜产生以后,人们依照“小孔成像”的原理,用一组透镜镜头,组合成了一个投影装置。 被描绘的人或者物体位于画室的外面,而画室则非常幽暗,它留有一个很小的壁龛,投影装置就位于这个壁龛之中;投影装置将投影投在幽暗画室的画布上,人物或物体形象得以呈现,只是一个反向逆转的图像。 画师们就按照这个反向逆转的图像进行素描和描摹,于是一个具有极强光影效果和强烈焦点透视的三维写实的绘画诞生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些神秘的绘画大师如丢勒、小霍尔班、凡·戴克、拉斐尔、卡拉瓦乔、哈尔斯、达芬奇、契朗达约、委拉兹贵支、洛伦佐·洛托等等,可能都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透镜来帮助自己绘画。 大师们已经死去,他们已经无法为自己辩护,霍克尼的极富颠覆性的理论和研究实践在很短的时间获得了无法想象的轰动。 当然,批评和苛责来得比霍克尼想象的还要激烈,很多西方的艺术理论家认为霍克尼是个疯子,是个十足的阴谋家,认为他在诋毁西方最伟大的艺术家。 尽管如此,可霍克尼在用自己一步步的行动来证明“历史的真相”。 颠覆 发现大师秘诀 革命 提出离奇猜想1999年,霍克尼在英国伦敦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一个安格尔(Ingres)绘画作品展览,安格尔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 霍克尼被安格尔画作的精细和写实深深地打动了,他前后去了三次画展观看,细心揣摩那近乎神奇的一笔一描,那些干净利落的线条,人体各部分和谐的比例竟然都是那样完美无缺。 霍克尼同时惊讶于安格尔绘画的速度,而且在那些铅笔素描上,竟然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污点、涂抹和修改过的痕迹,这太令人难以想象了。 2005-08-28 21:17:02---L0Tus【楼主】 | 回复--------------------------------------------------------------------------------[4楼]:安格尔借助光学仪器作画他将安格尔的素描集带回了洛杉矶的居所,不时细心钻研。 为了细细察看那些线条,他还将画中某些部分放大。 一天早晨,霍克尼突然有了重要的发现:安格尔的线条竟然与当代画家安迪·沃贺(Andy Warhol)如出一辙,同样的干净利落和出笔自信。 在艺术界很多人都知道,安迪·沃贺在作画时常常借助于幻灯机。 因此,霍克尼自然而然地猜想到安格尔是否也同样借助了某种光学仪器。 而依照素描画上肖像本身显现的光学特性,霍克尼确信安格尔使用了某种仪器才得以达到这种视觉上效果。 霍克尼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很快开始了自己的实验创作。 在自己设计的投影器的帮助下,霍克尼很快成了一个人物肖像速写大师,而且铅笔素描绝对精确逼真。 霍克尼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向他在艺术界的朋友证明了自己的猜想。 在自己画室的一角,霍克尼安了一个类似照相机暗箱一样的壁龛,在里面的一张绘画台上安放着他的投影器,一根可灵活加以调节的金属杆上悬着一片微小的棱镜,这个棱镜可以帮助霍克尼更方便地瞧见桌面上的投影。 霍克尼利用这一投影幻像来准确地捕捉人的肖像。 霍克尼让他的朋友坐在一旁作自己的模特,同时调整他的姿势。 随后霍克尼拿起一盒铅笔,借助投影器,霍克尼在两三分钟内便以惊人的自信快速将对方腿、衣袖、头部的轮廓大致地画了下来。 随后他对瞳孔、眼角、嘴角等部位进行细致的加工,他朋友的肖像素描就这样被“速成”了。 于是,富有颠覆性的研究工作开始了。 带着无限兴趣和精力的霍克尼,查阅了从13世纪到18世纪印象派画家再到21世纪的几千幅绘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那些被赋予了神秘主义色彩的古典主义大师们使用了当时最科学的玩意儿——“透镜”。 霍克尼说,我绝不是在说那些尊贵的大师们在欺骗大众,因为透镜和标尺、铅锤一样,它们都是科学的孩子。 大师们使用透镜作画并没有想去欺骗谁,他们没有公开这个秘密,或许有他们的难言之隐。 在霍克尼加利福尼亚州的工作室里,霍克尼收集了大量的图片。 他根据研究发现,第一幅真正意义上使用透镜进行创作的绘画出现在1420年左右,霍克尼非常自信地说:“从1420年开始,西方绘画突然变得精密细致起来,它具有完美的构图、无可挑剔的透视画法和神奇的光影效果。 透镜的传播最先可能是在比利时,然后流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然后是意大利的其他地区,然后是更广泛的地区。 ”在“安格尔的透镜”的帮助下,霍克尼创作了自己的“肖像之墙”;在他的朋友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丁·坎普以及查尔斯·凡尔克的帮助下,霍克尼的猜想得到了更加权威和科学的论证。 大师们都是天才?智利圣地亚哥大学艺术系的教授多伊菲尔·韦德拉,在其《穿越投影放大器:画家还是摄影师》一书中,对霍克尼的猜想进行了反驳。 韦德拉认为,要将透镜理论完全应用到绘画领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当时的人们对透镜几乎一无所知,领悟和制造如此精密而又复杂的光学装置,仅凭一朝一夕之功是难以完成的。 可凭什么几乎是一夜之间,很多画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们简直是“炮制”了全新的现实主义绘画技法。 他们几乎没有经历什么学徒的培训阶段,一夜之间成了在画界惟他们马首是瞻的大师。 计算机令追问历史变得可能韦德拉认为,霍克尼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艺术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据。 霍克尼的观点是,在现代计算机的介入下,追问历史开始变得可能。 通过计算机复制还原和叠加,一幅人物肖像的绘画竟然能和它的一幅素描完全重合,如果当时的画师没有借助能够将人像完全还原的投影器,完成两幅完全一致的素描画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种一致性竟然可以做到连人物头发的纹理都完全重合!韦德拉认为,霍克尼的理论或许可以说明这样一点,那就是现代主义绘画的诞生。 当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肖像画的廉价替代品时,在这个领域,最终的荣耀属于照相师。 以光学加化学的方法拍摄人物肖像的照相术,可能击退了借助透镜及投影器进行观察和描摹的绘画技法。 “隐秘知识”遭遇“光学暴政”在《隐秘的知识》这本书中,霍克尼认为,将光学仪器(投影器)制造的投影作为素描的范本,在文艺复兴早期成为了某些绘画大师记录完成真实视觉效果的基本技法,霍克尼称之为“光学绘画传统”,这种“光学绘画传统”一直持续到了1839年。 在1839年,一种真正的记录真实视觉效果的“光学-化学”系统出现,也就是照相摄影术。 照相摄影术以化学方法使各类透镜投射的画像定影,从而不再需要任何形式的人工干预,笔触、色彩、光影,这些曾经最受画师关注的东西变得无足轻重起来,这从根本上动摇了那些借助投影器作画的大师们在画坛的霸主地位。 霍克尼认为,一个“光学暴政”的时代来临了。 在12世纪,马格纳斯发现了银盐的感光性;1727年,德国化学家斯库尔兹完全测定了银盐的感光性;1818年,英国的黑塞尔完成了感光纸的显像实验;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银版照相法”。 银版照相起到的不是如何来改善画师的技法的作用,它带来的改变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 于是当用达盖尔银版法拍摄的照片刚问世时,与安格尔齐名的法国画家德拉罗什曾耸人听闻地宣称:“从今天起,绘画将寿终正寝。 ”光学拉上自己的“同谋”———化学,对借助投影器作画的绘画技法进行了驱逐,对所谓“隐秘的知识”进行了清算。 不过在霍克尼看来,关于这段历史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光学加化学的方法拍摄人物肖像的照相术,使绘画创作与借助透镜及投影器进行观察和描摹的绘画技法产生了彻底的决裂。 自1870年之后,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肖像画的廉价替代品。 欧洲艺术家纷纷退出肖像画制作这一领域。 稚拙而纯真的绘画技法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神秘之后重又回到了欧洲的绘画作品当中。 2005-08-28 21:17:02---L0Tus【楼主】 | 回复--------------------------------------------------------------------------------[5楼]:严守秘密谁与共谋关于大卫·霍克尼“共谋”说,目前并没有任何已经公开的文件档案可以证明。 从15世纪时期欧洲一些业已公开的文件可以知道,在当时的欧洲透镜被人们所认识,并大加利用,但这并不能说明大卫·霍克尼的“共谋”说就是正确的。 反驳一科学家的研究可能和绘画界不沾边?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的科学家们曾经对透镜的研究抱以极大的热情,有很多的科学家写了大量的有关光学和几何学透视法的论文、像等等,但是当时所有的论述还十分浅显,透镜的用处也十分狭窄,并没有史料记载这种针对透镜的好奇心蔓延到了绘画界,更没有出现霍克尼所说的绘画界惟透镜是尊的景象。 后来的科学家伽利略之所以触怒教廷,并不是因为他的光学理论和发明了望远镜,而是因为他通过望远镜的观测得出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天体理论。 反驳二制造工匠会不会严守透镜原理秘密?随着文艺复兴进入繁盛时期,运用透镜原理制造的望远镜得到了大量使用,它一般被运用在军事和商业领域,当时的威尼斯商人船队基本都拥有一副用来观测航向和海盗船只的望远镜。 这样一个充满着暴利的透镜制造行业,同样存在行业秘密,如果他们严守透镜的原理秘密,那么像L otto这样的画家又是如何知道并学会运用透镜原理来进行作画的呢?反驳三画家赞助人和被画者都一言不发?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一般会在赞助人的资助下来进行工作和谋生,当时的资助人有点儿现代意义上的资方加经纪人的味道。 他们会对画家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预算,如果真的需要像霍克尼所说的要建立一个包括暗房和投影装置的画室的话,在当时所花费的资金肯定不菲,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投资项目。 可是为什么在所有能够找到的当时赞助人的交往信笺中,关于这样一个价值不菲的奇异装置没有只言片语的提及和记载呢?甚至长达几个世纪都一言不发?反驳四画家和他们的家庭成员达成默契?霍克尼认为自己发现了绘画大师们的秘密,他为之欣喜若狂。 完全可以想象在15世纪早期,那些获知了凸透镜秘密的绘画大师们会是多么的欣喜若狂,这当然要包括那些同样高兴的画师的亲人家属们,可是竟然没有遗留下一丝一毫的关于论及这个秘密的信息记录。 反驳五他们比黑手党和基地组织还会保密?如果我们暂且接受霍克尼的“共谋”说,那么能将这个秘密“共同保守”得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的团体,必然是一个神秘得有点出奇的团体。 在当今的世界上,有两个组织可以称得上是最神秘的组织,它们一个是黑手党,一个是基地组织。 可就是这两个组织也不是严密得无懈可击,恐怖家族一个个的覆灭,恐怖分子的一个个落网,充分说明了他们恪守秘密的能力并不是人们所传说的那么神奇。 如果霍克尼的理论可以成立,那15世纪的绘画界和玻璃制造工匠们简直比黑手党和基地组织还要神奇,这个“沉默”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强有力的沉默了。 真的想知道的话,就唯有问达芬奇了。

中国有哪些著名导演

先说内地吧。

张艺谋

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早期执导的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并在国际上影响深远。电影《红高粱》斩获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入围4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且斩获了银狮奖最佳影片、费比西奖,《秋菊打官司》斩获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活着》斩获4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并获得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一个都不能少》斩获5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魔法时刻奖,《我的父亲母亲》斩获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英雄》斩获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阿弗雷鲍尔奖,此外还有《菊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作品入围各类国际电影节。

张艺谋国师之名,当之无愧,据我统计,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他累计提名20次,获奖12次,捧走了一座金熊奖、两座座金狮奖,可以说是中国内地当前在国际上最具有知名度的导演。

陈凯歌

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同样早期艺术成就很高。代表作《霸王别姬》斩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及费比西奖,成为中国影史上讨论度最高、评价最高的作品之一,同时他执导的《孩子王》、《边走边唱》、《风月》、《荆轲刺秦王》、《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也都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去年一部《妖猫传》,大气磅礴,让不少影迷重新认识到第五代导演的风采。

田壮壮

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大太监李莲英》提名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并斩获柏林电影节特别提及奖,《蓝风筝》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小城之春》斩获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可奖。

姜文

中国知名导演,代表作品《鬼子来了》斩获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阳光灿烂的日子》提名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此外他的“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亦是国内影迷热衷的电影作品。

冯小刚

中国知名导演,代表作品有《天下无贼》、《集结号》、《非诚勿扰》、《唐人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多次获得国内知名电影节奖项,此外《夜宴》获得了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未来电影数字奖特别提及。

贾樟柯

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代表作品《三峡好人》斩获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天注定》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无用》斩获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纪录片奖,《小武》斩获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此外,《任逍遥》、《站台》、《世界》、《东》、《二十四城记》、《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作品,也多次获得国内知名电影节肯定,多次入围国际电影节。

张元

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代表作品《北京杂种》获得第4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过年回家》斩获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导演奖。

王小帅

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代表作品《十七岁的单车》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青红》获得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此外,《闯入者》、《扁担姑娘》、《日照重庆》、《二弟》、《左右》等作品亦是入围了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诸多奖项。

管虎

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斗牛》、《杀生》、《老炮儿》,多次获得国内知名电影节肯定。

娄烨

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紫蝴蝶》、《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推拿》,多次获得国内知名电影节肯定,也多次入围国际电影节。

接下来是中国香港部分的知名导演:

王家卫

中国著名文艺电影导演,代表作品《春光乍泄》获得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凭借《旺角卡门》、《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花样年华》、《一代宗师》等作品获得国内诸多知名电影节肯定。

吴宇森

中国著名导演,代表作品《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等。

杜琪峰

中国香港黑帮电影教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所创建的银河映像曾经成为香港电影的金字招牌,代表作品《枪火》、《暗战》、《黑社会》系列等。

徐克

中国著名武侠电影导演,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顺流逆流》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未来数字电影奖,代表作品《龙门飞甲》、《黄飞鸿》、《梁祝》。

周星驰

中国著名喜剧电影导演,华语地区影响力最深的导演之一。以导演的身份来说,代表作品有《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等。

王晶

中国著名商业电影导演,作品质量飘忽不定。代表作品《九品芝麻官》、《赌神》、《赌侠》等,近年来一部《追龙》为他挽回不少口碑和声誉。

陈可辛

中国著名导演,不少作品都获得国内知名电影节肯定,代表作品《甜蜜蜜》、《如果爱》、《投名状》、《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

刘镇伟

中国著名导演,代表作品《大话西游》系列、《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

尔冬升

中国著名导演,代表作品《新不了情》、《旺角黑夜》、《门徒》、《窃听风云》等。

关锦鹏

中国著名导演,代表作品《愈快乐愈堕落》获得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最佳电影和银熊奖阿弗雷鲍尔奖,其余作品还有《胭脂扣》、《阮玲玉》。

以下是中国台湾的知名导演:

杨德昌

大师级导演,代笔作《一一》获得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及费比西奖,代表作品还有《麻将》、《独立时代》等。

侯孝贤

大师级导演,代笔作《童年往事》获得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戏梦人生》获得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刺客聂隐娘》获得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

侯孝贤大师,据个人统计累计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提名14次,获奖5次,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位囊括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的导演。

李安

中国在国际上最具知名度的导演之一,代表作品《喜宴》和《理智与情感》都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色戒》和《断背山》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除了欧洲三大电影节,李安同时也是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的常客。

据个人统计,李安一共捧走了两座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三座奥斯卡金像奖、四座金球奖以及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

张艾嘉

中国著名导演,导演身份的代表作品有《心动》、《相爱相亲》。

此外特别提及一下蔡明亮导演,因为不是中国国籍,所以未列入其中。他本人也是囊括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累计获奖9次,捧走了一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三座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文/星夜行)

中国的导演有哪些

1.张艺谋

1950年4月2日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

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1984年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首次担任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 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夺三座影帝。

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从此开始实现他电影创作的三部曲,由摄影师走向演员,最后走向导演生涯。

2.陈凯歌

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1984年执导电影处女作《黄土地》,该片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

3.冯小刚

195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1984年担任剧情片《生死树》的美术助理,从而进入电影圈[2]。1985年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3]。1991年担任中国首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并凭借该剧在中国内地获得关注。

4.王晶

1955年5月3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华语影视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1976年,担任爱情剧《心有千千结》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1980年,担任爱情剧《京华春梦》的编剧 。1981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千王斗千霸》,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5.徐克(Hark Tusi)

1950年2月15日生于越南西贡市,祖籍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香港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 。

1977年回港,在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担任编导,参与长篇剧《家变》制作。1978年随同大批无线电视员工一起转往佳艺电视,编导武侠剧《金刀情侠》 。1979年指导首部电影《蝶变》。

扩展资料

张艺谋人物评价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

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饱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他在强烈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背后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

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张艺谋拍摄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城市、历史、人文、现实、爱情、武侠动作以及战争等题材,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影片在国内外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张艺谋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9016.html
锋线双核狂铁! 于德豪 输G3 邱彪彻底怒了!炮轰球队三分拉
传清华系大模型公司高层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