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艾蒿插在大门上,

田野一片麦儿黄,

家家户户过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

伴随着粽香清风,

跨越千年的时光,

端午与仲夏再次如约而至。

端午节又名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

当五汛、天中节菖蒲节、天医节、

草药节、浴兰节等……

别称达二十多个,

众多的别称背后对应着丰富多彩的习俗。

一起来“法”现端午习俗之乐吧

部分资料来自新华网、故宫博物院官网等

策划:余飞 郑小琼

制作:杨姣姣 冀春雨

设计:龚一博

编辑:王晨晖


端午节的资料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资料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是什么样的节日

端午节粽子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8460.html
伊万唯有变阵搏命 背水一战困难重重 国足前瞻
给老公发了条暧昧短信 轻松一刻 第二天领导…… 却误发给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