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已出院并找到工作 女子被困精神病院超10年 多方回应

近日,澎湃新闻报道一女子“被关”精神病院超十年,受到关注。该报道中提到,当事女子今年34岁,20岁左右被父母送入厦门市仙岳医院,经治疗好转达到出院标准。数年来,女子多次表达出院诉求,但父母之间存在家庭矛盾,均拒绝为其办理出院手续。

当地卫健部门曾就此向澎湃新闻回应表示,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本人没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监护人应当为其办理,因此仙岳医院无法直接为其办理。

▲知情人士拨打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反映相关情况 截图自厦门市人民政府官网

6月20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了帮助该女子出院的一名知情人士,以及该女子所在社区居委会主任。对方均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 该女子已于6月12日在妇联、社区、街道、村民小组的共同帮助下出院,街道牵头找到中间人协调、说服该女子的姑丈作为亲属共同接女子出院。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该女子的姑丈系获得女子父母授权前来办理(出院)手续的。

该知情人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女子系厦门市湖里区高殿社区人,目前,她已经在社区、街道、村民小组的共同帮助下 找到了一份有收入的工作,她“很开心”。

同村村民去医院探望妻子

发现处于康复状态的“被困”女子

公开信息显示,厦门市仙岳医院系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

知情人士介绍,其妻子患有躁郁症,1996年至今多次前往厦门市仙岳医院治疗,每次住院大概一个月左右。而这也成为其结识此次事件当事女子的契机。

“(患者)住院的时候,每周四、周日是可以探望的。大概四五年前,我去看妻子的时候,有个女孩和我打招呼,说认识我。我问了才知道我们是同一个村民小组的。那个时候,她的医生就跟我说她已经达到康复状态了,可以办理出院,但不知道为什么她的家人一直没有来接她出院。”知情人士回忆道。

该知情人士称,当时,他联系到了该女子的姑姑,其姑姑表示,“家里有一些问题,他们(女子的父母)可能也不想她马上出来。”不久后,由于妻子出院,该知情人士不再去仙岳医院,这件事就此搁置。

今年5月22日,该知情人士为再次住院的妻子办理出院手续时,听妻子提到之前的女孩和她同住一个楼层。

“我妻子说,在她住院这一个多月里,这个女孩经常帮助护士给病人分发家属带过来的食品,会帮忙医院做一些事情。”知情人士回忆说,“女孩还和我妻子说,医生说她现在都可以不用吃药了,基本上跟我们正常人一样了。如果要吃药,可能也是偶尔吃一点。”

“受困”女子已出院并找到工作

“根据我妻子的叙述,我觉得这个女孩子应该要办出院。”该知情人士称,这一次加上四五年前那次的经历,让他决定再次行动起来。

厦门市人民政府官网记录着其拨打12345政府服务便民热线的诉求详情,以及相关部门办理回复。

6月4日,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回复表示,经厦门市仙岳医院核查,为使病情稳定的患者尽快回归家庭、适应社会生活,厦门市仙岳医院曾联系患者家属办理出院,同时也可以缓解医院和病区床位紧张问题,但反复建议家属都不肯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今年5月29日,厦门市仙岳医院医务部门联系诉求人向其说明,根据精神卫生法相关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精神障碍患者出院,本人没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监护人应当为其办理出院手续。因此,医院无法直接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回复 截图自厦门市人民政府官网

同时,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回复中表示,厦门市仙岳医院工作人员向其说明家属如不愿意办理出院,后续还有监管问题,患者出院后如无法坚持服药治疗,病情易复发,建议联系社区协助处理。同时,医院也会联系社区予以协助,联系其他部门协助处理等。厦门市仙岳医院医务部已联系医院精神卫生部,请求协助联系患者所在社区处理此事。

6月6日,厦门市妇女联合会也对该知情人士的诉求作出了回复。回复中写道:“市妇联通过仙岳医院联系到女孩的主治医生,在核实女孩病情、出院规定等情况后,指导区妇联到女孩家入户,直接与其母亲进行沟通交流。因其母亲表示女孩是被其父亲带走,认为应该由其负责,且不想因此发生矛盾,所以拒绝再谈此事。因女孩疾病的特殊性,我会再次通过女孩主治医生了解到其他联系人的信息,最终与女孩姑丈取得联系,姑丈表示会将此情况转达女孩父亲,并加强与其父亲的沟通。因涉及诸多个人信息,以上为简要处理情况。”

▲厦门市妇女联合会相关回复 截图自厦门市人民政府官网

最终,6月12日上午,在妇联、社区、公安等多部门的共同帮助下,多名工作人员一起参与了该女子的出院、安置、接待工作。高殿社区居委会主任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 “事实并不是像一些网传信息说的那样‘父母不管她’,这些年她的父亲一直都有向医院付她的生活费,委托她的姑丈去缴付的,不然怎么可能维持下来。其中具体的原委,涉及太多隐私内容(不便详细说明)。”

该居委会主任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为该女子找到的是一份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 让她学习做物业管理,培养她慢慢适应社会,也有一份收入。


广西幼儿园凶案嫌犯患精神分裂,最终的处罚是否会轻判?

广西幼儿园凶案嫌犯患精神分裂,最终的处罚不会被轻判。 这名凶案嫌犯杀死2条活生生的生命 ,16个生命受到伤害 。 虽然这名凶案嫌犯患有精神分裂 ,但是他的行为极其恶劣 ,丧心病狂的对幼儿园儿童下手 ,幼儿园儿童毫无还手能力 ,一共伤害了18个家庭 ,简直是丧心病狂 。 虽然这名凶案嫌犯患有精神分裂 ,但是涉及到18个家庭受伤更有甚者死亡,从人道上讲是不能为其减轻处罚,最终的处罚结果不会被轻判。 在广西省北流市一家民办幼儿园里 ,一名24岁的男子冲入学校 ,拿着一把刀 ,挥向幼儿园里的儿童和老师。 这名患有精神分裂的凶手,持刀伤人导致两个人死亡, 十六个人受伤 。 虽然这名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不受控制 ,但是这个案件性质恶劣 ,伤害毫无还手之力的幼儿园儿童,是不能被轻判的 。

一、这名精神分裂症凶手所造成的伤害太大 ,他已经无力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所以不能被轻判

在我们了解到,这名精神分裂症凶手杀死两个人 ,伤害了16个人。 就这种情况放到正常人都无力承担民事赔偿 ,更何况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

二、广西幼儿园凶案嫌犯患精神分裂 ,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最终的处罚不会被轻判

该名精神分裂者已经丧失了社会责任和道德 ,竟然对毫无还手之力的幼儿动刀子,这个案件极其恶劣 ,如果轻判的话 ,精神分裂症凶手可能还会去做一些过激行为 ,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 所以广西幼儿园凶案嫌犯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太大 ,最终的处罚不会被轻判 。

那么,精神分裂症不能成为躲避法律处罚的手段 ,你觉得需不需要承担责任呢 ?

杨丽坤《五朵金花》《阿诗玛》爆红,精神失常却被丈夫呵护一生?

我们时常也会埋怨自己的生活,如一潭死水一样平淡无奇,但看过别人的跌宕人生后,我们又不由抚摸着自己的小心脏,庆幸着这份平凡与安逸。 人生总是不知足,不属于自己的总是渴望的,却不知道你拥有的也是别人羡慕不来的,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写的: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相信很多人对音乐歌舞故事片《阿诗玛》中,饰演了聪颖美丽的阿诗玛的杨丽坤念念不忘,而影片之中讲述的是美丽的姑娘阿诗玛与勇敢的青年阿黑不畏金钱权势,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 这部影片是通过彝族撒尼人的同名民间叙事长诗改编而来的,影片是在1964年拍摄的,但直到1979年的元旦才在中国大陆公映。 这是一部带着悲情色彩的影片,让人看后不由悲恸,而饰演了阿诗玛的杨丽坤的人生,在声名远扬的背后,也有着太多无法言喻的苦楚与心酸,令人不由心生怜惜。 杨丽坤,1942年出生于云南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的一个彝族家庭之中,排行第九,因而被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小九。 家里的兄弟姊妹12人,虽然生活过得节衣缩食,但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的,杨丽坤爱唱爱跳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在她5岁时,母亲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而父亲也蒙受冤屈进了监狱。 家境也因此变得十分困难,才刚上学的她,也不得不辍学回家,年幼的妹妹怎么可以没人管,长姐如母,1952年,杨丽坤的大姐便将年仅10岁的她接来了昆明。 由于二姐的家境稍好些,于是便将她寄养在了二姐家中,二姐待她极好,还让她重新回到了校园里继续读书。 大概上天怜惜这个可怜的孩子吧,1954年杨丽坤和二姐去看演出,被省歌舞团的胡宗林团长发现,认为她是个好苗子,于是她便进入了省歌舞团当学员。 舞蹈一直是她的心头好,因而即便遭遇了生活的变故,她也从未停止练习舞蹈,优秀的形象、扎实的功底、勤奋的精神,让她很快脱颖而出。 1955年时,她便得以正式参加团里的演出,成为了独舞演员,天道酬勤,1957年时,年仅15岁的杨丽坤便得以出国访问。 随后,在1959年时,她再次受到了幸运女神的垂怜,被导演王家乙选中出演《五朵金花》,当时他正在角落的窗台上擦玻璃,不由令王家乙眼前一亮。 不过,她有幸出演女一号副社长金花,还要归功于团长的推荐,毕竟团里的美女不计其数,参演了影片的也大有人在。 何况那时只有17岁的杨丽坤,性格内向,也不大喜欢说话,虽然外在条件非常好,但为人低调,并不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影片中她饰演的副社长金花美丽温柔,端庄大方,纯朴真挚,果敢干练,对工作充满激情和热忱,对爱情赤诚而勇敢,影片一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不仅我国的观众喜欢她,连其他国家的观众也喜欢她,1960年在埃及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巨大殊荣。 杨丽坤还获得了最佳女主角银鹰奖,连埃及总统纳塞尔都亲自点名邀请杨丽坤必须亲自前往埃及领奖。 自1959年起,《五朵金花》先后在46个国家公映,创下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的发行记录,为此杨丽坤还参加了世界妇女大会。 殊荣接踵而至,她一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尽管生活中的她很低调,甚至连她的二姐都是看过她的影片后,才知道自己的妹妹早已是名声远扬的大明星了。 可是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她的走红,是是非非也随之而来,人的嫉妒心是可怕的,愚蠢的人总是不想办法去提升自己,却总觉得如果没有别人抢了风头,巨大的殊荣将是自己的,而这个可怕的念头还会生根发芽。 本就风头无二的杨丽坤,在1964年又被选中出演了《阿诗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 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在当时公映,而只是小范围的进行了播放,但依旧为她招来了很大的祸患,而此时恰逢时代的风云,可真是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那些早已对她心生恶意的人,便借此机会,对她伸出了邪恶之手。 其实杨丽坤是有机会避开这一劫的,毕竟她的哥哥姐姐众多,大家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当时他的哥哥已经接她去了较为僻静的镇沅。 可是她在此之前,便结识了让她误以为可以托付一生的顾春雨,这个承诺会护她一生的男人,因而她为了爱人再次回到了昆明,但等待她的不是甜美的爱情,也不是她热爱的表演,而是背叛与伤害。 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杨丽坤的精神渐渐失常,又因为没得到及时治疗,在1970年病情加重,最终在亲友的多方努力下,她才得到了住院治疗的机会,2年后又转到了湖南郴州精神病院治疗。 在她最落魄,生活最苦不堪言的时候,与杨家私交甚好的陈泽涛,将唐凤楼介绍给了她,唐凤楼受过高等教育,为人正直善良。 唐凤楼在听过杨丽坤的经历后,不由对她心生怜悯,还在她姐姐的陪同下一起去医院看过她,此时的她,早已失去了银幕中的风采,变得面目全非。 此时的杨丽坤,由于药物激素的影响,身材臃肿,一张漂亮的小脸也胖得变了形,俨然一个180斤的大胖子,但唐凤楼并没有因此嫌弃她。 看着这样的杨丽坤,唐凤楼反而对她生出了更多的怜悯之心,两人在书信交往一年后,在1973年时,他还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娶了杨丽坤为妻。 虽然杨丽坤的病情时好时坏,人也不再青春靓丽,但仍然耐心的照顾她,带她寻医问药,在他的细心呵护下,杨丽坤的病情终于好转,并在1974年为他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 《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她一生唯一的两部电影,却让她名满天下,但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而它们也几乎毁了她的一生。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唐凤楼,一直不离不弃的照顾着,这大概也是上天对她最大的恩赐吧! 尽管唐凤楼对她27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但在2000年7月21日时,58岁的她还是因脑梗在上海家中与世长辞了。 她仅仅58年的人生里,可谓是跌宕起伏,拥有过最高的荣耀,也跌落过谷底,享受过最高的赞誉,也被唾骂卑微到了泥土里,爱过也被伤过,而且都足以刻骨铭心,而这样的她也不由让人心疼泪目……

有报道说,我国有几百万个自闭症患者,他们的工作、生活是什么样的?

据2017年由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北京朝阳区残疾人联合会等方面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推算的数据,中国自闭症人群已超1000万,0-14岁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可能超过200万。 那么,数百万成年自闭症患者去哪儿了?澎湃新闻()采访发现,由于缺乏职业培训、就业和托养安置等方面的支持,多数成年自闭症患者最终只能被“圈养”在家中或是进入精神病院。 为数不多的公益机构为一些自闭症患者提供了少量的工作岗位,真正就业的自闭症患者微乎其微。 “星星的孩子”成年后融入人间依然困难。 在澎湃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多位关注自闭症群体的相关从业者呼吁:建立养护、就业、医疗、养老等康复教育机构及社会融合场所;健全针对自闭症患者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及就业保障体系;增加对自闭症患者的政府补助;组建自闭症专业社工队伍;为自闭症患者的父母亲人和同事提供长期心理喘息服务和解压疏导培训等。 长春的洗衣店与南京的咖啡馆早上8点,位于吉林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的托弗尔特教助残洗衣工厂店准备营业,新的一天开始了。 店员先将早上新送到店里的毛巾和床单分类,再放入洗衣机,之后折叠、熨烫前一天洗完的毛巾。 店员中,包括21名自闭症患者及5名普通员工。 患有自闭症的员工主要负责分拣、叠毛巾、整理床单被套等,而接待顾客、出厂检验、配送等则主要交由普通员工完成。 这家洗衣店不以盈利为目的,2017年6月由长春市育龙特殊儿童语言康复培训学校出资开设,长期招聘病情较轻、无暴力倾向的自闭症患者,实行兼职制度。 洗衣店的法人代表介绍,店里会根据店员的具体病情安排难易程度合适的岗位,每天工作3—5小时,月薪500元—3000元不等。 本地的自闭症员工由家属陪同上下班,外地的则由店方提供食宿。 商玉龙说,约在五年前,随着2000年左右开始接受干预的自闭症群体到了工作年龄,长春地区特殊教育行业都在尝试为大龄自闭症患者提供洗车、手工皂、烘焙、串珠、编中国结等就业岗位,但不少尝试结果并不理想。 身体上没有残缺的自闭症患者所需的工作环境和关怀模式与身体残疾者不同,传统的残疾人就业项目也大多不适合自闭症患者。 为了找到适合自闭症人群工作的岗位,接触这自闭症群体十多年的商玉龙和资方多方考察、筛选,确定了洗衣行业。 “第一必须安全,第二要赚钱,起码能解决温饱,第三最好是简单重复,第四要有普适性,各种自闭症患者都能适应。 ”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语言交流障碍……这是自闭症患者常见的表现。 开店近两年来,店里也发生过几起意外。 商玉龙说,刚开店没多久,有几个店员出于好奇把手伸进正在运行的传送带的滚轴里,好在机器底下不带电也没有高温;也曾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店员三次出手打人,无奈只能将其辞退。 为帮助自闭症员工锻炼社交和自理能力,洗衣店每年制定教学计划,常请专业的特教老师免费开课培训,内容为生活技巧、社会规则认知等。 具体来说,包括如何花钱、砍价、坐公交车、看表、安排时间等。 目前,托弗尔洗衣店里自闭症员工的年龄处于19岁-43岁之间,此前皆未参加过正式工作。 而令商玉龙意外的是,通过工作和培训干预,大部分自闭症员工出现了好的转变。 “来的时候员工们语言不多,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独来独往,回避他人,缺乏社交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而现在可以自己洗漱洗澡、清理卫生、整理床铺,也开始和陌生人沟通打招呼、交流。 最好的是,有了情绪和情感。 ” 商玉龙说。 在开放性上,南京的江东北路上一家名为乐平方公益咖啡的店铺更进了一步。 这家店既卖咖啡又是书店,时常还举办公益活动。 店员也由特殊群体组成,店长是唐氏症患者,咖啡师中有两位是自闭症患者。 从冲泡咖啡到招呼客人,自闭症员工有了更多机会与顾客交流。 南京乐平方公益发展中心、南京乐活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蒋艺说,这不仅有助于这一群体在工作中锻炼社会能力,提高生活自立的可能性,也有助于让公众了解、接纳自闭症人群,奉献爱心。 “还差一段过渡的桥梁”2016年北华大学“明智之家”发布的《大龄自闭症青年就业现状报告》指出,由于受大龄自闭症群体社会服务体系缺失,特惠性政策少,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青少年和成年自闭症群体一直饱受职业教育、支持性就业及养老安置等问题的困扰,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及康复补贴难落实,而大龄自闭症患者由于就业成本高、岗位少等原因,还在民间机构自行探索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星之路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校长王欣会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自闭症人士的就业类型主要可分为类似上述洗衣店、咖啡馆等的庇护性就业,以及和普通人一起工作的按比例就业。 但自闭症患者真正在普通的社会岗位上令人满意并不容易。 27的自闭症患者元元就拥有一份令其他自闭症孩子羡慕的工作。 2017年10月开始,每周末有一天,元元在上海一家美容院工作,先是在大厅里弹奏钢琴,后来又改在广播室吹萨克斯,现在的工作内容变成了把资料分类装进档案袋,编上号码。 元元妈妈说,孩子长大了,也有人际交往的需求,因此很珍惜工作机会。 “他也很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一直会用自豪的语气说,我是社会人士。 尽管他的话不多,但他也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喜欢这份热闹。 ”元元智商测出来超过90,对数字敏感,为了有一份工作,他自学拼音打字,考出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初级证书。 现在,元元能够独自上下班,可以从容地掏出手机扫码进地铁站。 他和美容院每年签订劳动合同,按上海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赚取报酬。 可是,最近美容院喊他去上班的频率不怎么高了,有时一个半月才去一次。 “有时候隔了很久没叫他去,他也蛮沮丧的。 ”元元妈妈说,“有时他还会自己发微信问领导,什么时候可以来?也会担心地问我,‘是不是不要我了’。 ”面对这样的变化,元元妈妈理解,也无奈:“对小公司来说,用人成本蛮高,宁愿付一笔钱,不用他们(特殊群体)真的到单位上班,来降低风险。 但我们是真的希望去工作,去接触社会。 ”“融入社会还是很难。 ”元元妈妈说。 她也关注到2012年上海首位自闭症就业者栋栋在市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的新闻。 “上图也为栋栋配备了就业陪伴老师。 然而大部分的患者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他们情绪不可控,沟通存在障碍和对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决定了他们很难在正常社会状态下的单位里工作,甚至很难和其他残疾人一起在福利工厂工作。 栋栋之后,自闭症患者实现真正就业的数量微乎其微。 ”1月28日,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皓在一次专题会议上说。 “目前来讲,自闭症群体就业现状不乐观。 ”王欣会说,在和普通人一起工作的非庇护性岗位上,她所了解到的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且有工资收入的自闭症就业者全国范围内不超过10人。 2019年3月,她在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自闭症儿童更多关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 乐平方公益咖啡负责人蒋艺举例,虽然自闭症者在学校学会了酒店铺床流程,却因为缺乏社交能力,没有办法处理上下级的沟通,无法成为真正的客房服务员。 商玉龙也举例称,一名自闭症患者读到大专学历,能自己上下学、吃饭上厕所,也能和同学玩在一起。 但在面馆工作时,理所当然地把要送给客人的饮料自己喝了。 “他有沟通能力,也有主动的社交意愿,但还没办法理解和适应一些社会规则。 ”蒋艺认为,在学校培训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还差一段过渡的“桥梁”。 其中的关键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还没有针对自闭症患者的职业技能教育。 王欣会也认为,比起企业多提供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促进自闭症人群言语、行为、社会来往能力的发展。 商玉龙则提出,工作效益的不足也是自闭症群体走向职场的核心阻碍之一,要参加工作的自闭症者一般都需要配备就业辅导员,对企业来说,更是增加了人力成本。 吴皓建议,应鼓励由教育部门、人社系统中的优质培训机构,为年满16周岁的自闭症患者提供符合他们兴趣和特点的技能培训和社会适应训练;为即将走进单位的成年自闭症患者提供岗前定向培训和上岗后的跟踪辅导;为自闭症患者的父母亲人和同事提供长期心理喘息服务和解压疏导培训等。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33845.html
双尼卡VS五老星 最自由的力量!波妮变身白色战士 海贼王11
四川宜宾一小区居民住房发生火情 1人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