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论

出品 | 搜狐汽车·新车

作者 | 王晓磊

摄像 | 李唯

编辑 | 马良

5月18日,雷军在直播中称“小米SU7车队仍在测试,目标是跑完20万公里。”此话一出,给人的感觉是小米SU7没有跑完耐久测试就上市开卖了。不过,这么理解到底对不对呢?作为一档硬核科技栏目,我们借着这波机会,正好给大伙科普一下,一辆汽车在上市前都要经过哪些耐久性测试。

“整车耐久性测试”它是一辆车在上市开卖前的“最终大考”,通过了您才能交付给消费者,通不过就继续回炉重造。不过各大制造商受限于规模不同,并没有统一的测试标准,各大制造商也都是按照质保期比如6万-10万公里的水平的去设计。不过这个数字代表的并不是我们日常驾驶的道路,而是内部的测试道路,等效到实际里程中至少是要乘以10倍的。因为这类路面遍布各种减速带、炮弹坑、漫水路面,长这样:

除了针对整车的耐久测试,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比如发动机还会有台架测试、模拟测试等诸多模拟极端工况的科目。要保证在测试里程内各种系统运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才能确保汽车不会坏在路上。到了最后,还要针对整车进行环境适应性测试,你不能说一款车在南方夏季生产,到了北方冬季就趴窝了。所以高温、高寒、高湿测试是每一辆车必须面对的“极限挑战”,甚至还包括盐雾腐蚀测试,模拟车辆在海边或高盐环境下长期暴露的情况,就像是在恶劣环境中进行的“铁人三项”。

在厂家的内部测试之后,一辆车还需要经过诸如工信部备案上目录、取得3C认证、碰撞测试等或官方或第三方的测试,才能最终交付给用户。不过一辆车在上市之后,也可能依然在跑耐久性测试,收集车辆超期使用产生的老化、故障等。另外也可以为改款、换代提供数据支持。我们特意翻看了相关话术的完整直播切片(附在视频末尾),此次雷军在小米SU7直播中说到的,其实指的就是这一种情况。

#小米 #SU7


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最佳成果出炉,展现了哪些硬核科技?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海域立体覆盖新一代5G站点” 2.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ADS Pro NB FHD 500Hz+超高刷新显示技术” 3.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超融合边缘算力” 4.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的“崖山数据库系统YashanDB” 5.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可信密态计算” 6.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的“IPV6+数据网络”

中国领先欧美的41项硬核科技!

中国科技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傲视群雄,多项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引领了多个领域的创新潮流。 华为通信设备作为全球通信技术的翘楚,不仅在日本等国家广泛应用,更在2200MPa超级钢的研发上超越美俄,以低成本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展现了中国钢铁技术的硬核实力。 潍柴动力的50%热效率柴油机,不仅节能减排,还推动了行业技术革新。 在核心技术专利和加工领域,中国独领风骚。 自1983年起,中国专利申请量持续领先全球,特别是在稀土专利上,中国是唯一能精炼并分离纯度高达99.9999%的国家。 光纤技术方面,中国长飞和亨通光电的领先地位,使得中国光纤网络的渗透率远超美国,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国有化策略确保了中国的稳定发展。 中国舰艇技术同样引人瞩目,全电推进、电磁弹射、电磁炮技术由马伟明团队引领全球,使中国在军事技术上超越美日。 美国海军在追赶中,而中国在中压直流输电技术上已经遥遥领先,甚至应用于电磁炮电力系统,彰显了全球领先地位。 激光技术方面,中国战略和战术激光武器如“低空卫士II”和“沉默猎手”在无人机防御和打击中世界领先,特别是C形密封件技术的国产化,为核电站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 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如高铁的复兴号、电动汽车电池技术、造岛神器“天鲲号”、煤制油技术等。 自主研发的脑起搏器、基因测序仪和特高压电网技术,让中国在全球标准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如“FAST”射电望远镜,更是提升了空间科研能力。 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更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潘建伟团队的量子通信技术如隐形传态和量子存储器,引领全球。 中国在高超声速导弹、暗物质探索、光伏产业、无人机技术和火箭振动台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凸显了科技强国的地位。 中国科技的崛起不仅体现在硬件上,超级计算机、风洞技术、移动支付以及导弹反舰技术等领域也展现出无可匹敌的优势。 在工业无水氟化氢提取、3D打印、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以及先进材料的研发上,中国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总结来说,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熠熠生辉,不仅在基础科研、工业制造、能源环保,还是在军事技术、通信设备、基础设施等领域,都贡献了中国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卓越与潜力。

明朝时期的一些硬核技术

早我国历史上拥有三个世纪国祚的明朝,如今人气仍然是很高的。关于明朝的话题以及影视剧仍然是比比皆是。叫好些历史票友们连声感慨:都是王朝,可这大明朝凭什么圈粉无数呢?不过,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明朝年间,那些造访大明朝的欧洲来客们,他们给出的,或许是一个特殊的答案:粉明朝?那是因为大明朝,那些实实在在强大的核心技术。

比如下面这几样,明王朝看似平常的小手艺,却都是远远领先同时代欧洲的硬核技术。不止撑起了大明朝强大的国力,更生动证明了核心技术强国的硬道理。

硬核技术一:造纸术

说到大明朝的硬核技术,就得先说比较柔软的一项:造纸术。

在明朝同时代,欧洲人也掌握了造纸术。至今也有专家大书特书,大赞欧洲造纸术促进了西方文明进步。可当时欧洲人的造纸方法还十分简单粗暴,连必须的竹帘和纸药都没有,产品也够硬:只能生产粗糙僵硬的草纸,最大不超过53英寸,否则一扯就破。

还别瞧不起这草纸,就算这种纸,当时也产量奇低,价格虽说比羊皮便宜,却也物以稀为贵。连当时欧洲名画家作画,都得先在木板上打草稿,反复修改定稿后,才敢在草纸上来一张。谁要敢像野史里的小达芬奇那样一张张草纸上画满鸡蛋?那简直败家子。

但在造纸术鼻祖的中国,发展到明代的造纸技艺,却是真硬核。

明王朝的造纸产业,主要以青竹为原料,形成了浸沤——槌洗——两次蒸煮——舂捣——漂白——抄纸这一整套流程。而且捞纸时用竹帘,抄纸时放纸药,百分百保证纸张质量。所以当欧洲人连造草纸都费劲时,明朝的纸张却是琳琅满目,既有精美超薄的宣纸,也有各色颜色的用纸,还有硬质的卡纸和军用的纸甲纸。特别是那12尺以上的大幅纸张,对于同时代欧洲人来说,真是想都不敢想。

直到康乾盛世年间,在中国活动且拥有丰富偷窃经验的西方传教士们,受欧洲各国政府指派,偷偷把中国的造纸技术绘制成图画带回去,欧洲人才正式结束了只能造草纸的悲催历史,造出他们梦寐以求的巨幅白纸,给18世纪的西方文化,来了场重大助力。

插句题外话:以这段偷中国纸的历史说,盗窃科技机密这事儿,近代某些西方国家,那真是历史悠久。

而比起唐宋元各朝代,明朝造纸产业规模,那更是鸟枪换炮。造纸作坊遍布全国,且有水力水锥等新装备,仅江西铅山石塘镇一地,造纸工人就有六万多。产量当然大幅飙升,于是明代纸张不但质地精美品种多,价格也十分亲民,普通的连七纸?九两白银买一万多张。科举专用的精美抬连纸?一匹麻布就能换两千张。纸,已是走进千家万户的日用品。

这硬核的造纸技术,捎带推动了明代图书市场的火爆。不但大多古典名著都是明朝造,大量中国书籍还走出国门:不但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年年爆买明朝书籍。欧洲人到来后,也是跟着买。仅明朝崇祯十二年至崇祯十七年,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就收入中国书籍一千一百多本。席卷欧洲的中国热,就是这么砸出来的。

硬核技术二:黄泥水淋糖法

比起昂贵的草纸来,另一件明代生活消费品,却叫当时的欧洲人,拿着钱都难买:糖果。

在当时的欧洲,吃糖有多难?欧洲人的制糖技术,本身就比亚洲晚得多。基本只靠进口的糖果,是当时欧洲贵族才能吃到的奢侈品,今天炒菜做饭常用的白糖,那更是奢侈品中的珍品。在明朝同时期的英国,白糖是医院里限量出售的名贵药品,只有重量级的王室成员,才能在生病时用上点——能不能在病中吃口白糖,就是英国权贵的身份象征。

但放在同时期的明朝?白糖,却正渐渐变成一件家常用品。凭的正是大明另一样硬核技术:黄泥水淋糖法。

作为制糖产业鼻祖,唐宋元各朝代时,中国制糖业就突飞猛进。但制作雪白颜色的白糖,无论技术还是成本,还都是桩难事。直到明朝中期,新颖的黄泥水淋糖法横空出世,才漂亮攻克这难题。

黄泥水淋糖法,即将甘蔗榨汁后火熬,先按常规方法制成黑砂糖,然后把制好的黑砂糖,放入瓦制漏斗里结块,再把黄泥水浇入漏斗产生反应,就能得到雪白的白糖。这个操作最早出现在福建,随后火遍大明各地,更成了世界制糖史的里程碑:低成本的简单技术,辅以明朝蔗车等新型制糖装备,曾经昂贵稀少的白糖,就这样快速生产出来。

如此火热生产,也叫明朝的白糖出口异军突起,成了直追丝绸瓷器的火爆产业:隆庆开关后,明朝每年输往日本数万担白糖,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船队,也靠向欧洲倒卖明朝白糖赚差价。绕开中间商的英国船队,崇祯年间起每年更是动辄数万担的进货量。在明朝已是白菜价的白糖,就这样风靡欧亚大陆,甚至即远如不列颠三岛,亦有华糖踪迹。白花花的糖,赚足西方世界白花花的银钱。

科技进步的价值有多重大?可以问问,那些年疯抢明朝白糖的西方人。

不过,这骤然火热的明朝白糖,当时却也依托于下面一个硬核产品:铁锅。

硬核技术三:烘模技术

铁锅与制糖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东南沿海的白糖生产里,铁锅是煮糖必须的装备。特别是佛山产的四尺大铁锅,一次就可煮糖汁七百斤,快速生产大量优质白糖,源源不断吸金。

而这强大铁锅背后,也深藏着大明朝又一项腰杆硬的硬核技术:烘模技术。

明王朝的冶铁业,一直名号响亮。比如焦炭冶炼技术,就甩开西方数百年,又比如复合炮管技术,能以优质高效方式,成功吸纳世界先进军火装备,让西班牙军官发出比我们造的好的惊呼。但要论影响最深远的,却还是这烘模技术。

烘模技术,是明代佛山独有的制锅技术,它以佛山特产的红山泥,制成内外双层泥模,将泥模用高温烘烧后,再将融化的铁水注入。这种方法制作的铁锅,不但质量精美,甚至能造出煮两石米的大锅,产量也十分高效,平均每个化铁炉,一次就能产出各种铁锅七百只。东南地区发达的制糖业,就有这技术加持。

但这烘模技术的影响力,比热销的白糖还深远:要知道,在同时代欧洲,铁锅也是金贵的稀罕物,大型的铁锅甚至被欧洲王室当做传家宝。于是产量高质量强的佛山铁锅,当然也成了明末的硬核物资,惹得东西方商人纷至沓来:在明朝平民价的铁锅,卖到日本就是数两白银,卖到欧洲更是价值翻番。这硬实力的铁货,从此卖得帆绰二洋,攸忽数千里……获大赢,年年在国际市场卖断货。

就连康乾盛世也跟着沾光,在难得重视外贸的雍正年间,以广东布政使奏报,来华的百分之八十洋船,都要来佛山买锅,每年仅佛山本地,就卖到国外数万斤铁锅,利润盆满钵满。

比这价值更深远的,还有这烘模技术本身。欢欢喜喜扛锅走的欧洲人,也把这技术掰碎了研究,将其变成制造近代工业大型钢铁件的必须技术,今天依然在沿用。强大的生命力背后,却是这个几百年前的王朝曾经硬核的国家技术实力。但对比接下来,闭关锁国后鸦片战争的那声炮响,自豪之外,亦是叹息。

核心技术强国是真理,但开放中积极学习的核心技术,才有不败之地!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11186.html
AI时政画报 锦鲤畅清溪
正在处理中 云南盐津一中学生被同学砍杀身亡 当地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