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理祝贺中国成功发射巴多任务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

新华社伊斯兰堡5月30日电(记者蒋超)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30日祝贺中国成功发射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夏巴兹当天通过巴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说,此次多任务通信卫星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彰显了巴中两国强有力的合作与伙伴关系,标志着巴基斯坦太空与通信能力的重大进步,展示了巴基斯坦的科技实力,证明了国家的潜力与未来光明前景。正是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推动了巴国家进步,利用技术造福于民。夏巴兹表示,此次发射的多任务通信卫星拥有先进的通信技术,有望改变巴当前数字环境,为全国提供快速的互联网设施,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电子商务、网上政务及经济发展。特向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所有参与此次任务的人员致以衷心感谢,期待巴在追求太空与通信技术领域进步方面取得更大成功。北京时间5月30日2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完)


中国火箭发展史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

大家知道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也是火箭的祖先。中国人发明火箭这样一个事实已经被世界所公认。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火箭,不过当时这个火箭还不是采用喷气推进的,而是在箭杆上绑上柴草、棉布。浇上油,点燃用弓箭射出去。到了唐朝末年和宋朝初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火药替代了早期的易燃物,就成为了真正利用喷气推进的火箭。当时火箭用于战争,就是这个,左边带着箭头就是飞枪剑,右边这个带了一个刀,就叫飞刀剑。宋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烟花爆竹,这些爆竹也是喷气的原始火箭。明朝时期的毛元仪在他的著作里面就记载了30多种火箭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像其中有飞火飞天、火龙出水等。中国是从明朝开始发射火箭的,大明史嘉靖年间,万户进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成为现代载人飞行先驱,现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全世界最早的宇航员,他那次升天中壮烈殉职。最后在189米高空中爆炸。启动装置为36筒火箭,外置安全带和座椅,4个气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震撼的场面!可以这样说古代火箭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世界火箭的起跑线!从1970年4月,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开始,到今年10月底,我国已经完成研制生产并正式发射过的长征运载火箭的型号有9种,它们是: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以及长征四号。其中,长征二号丁和长征四号由上海航天局研制,其他7种火箭都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火箭已经累计发射了49次,成功42次,两次由于星箭协调原因而失败,总成功率为87.75%。

一、 长征一号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一号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它的一、二级火箭采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并为发射卫星做了适应性修改,第三级是新研制的以固体燃料为推进剂的上面级。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首次发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第二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又一次取得圆满成功。相对于70度倾角、440公里高的圆轨道,长征一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为300公斤,此火箭共进行了两次发射,均获得成功。长征一号的研制成功,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巴基斯坦

二、 长征二号

航天领域

在长征一号成功飞行之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成功研制了我国的第一个大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二号。长征二号火箭共两级,推进剂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低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800公斤。长征二号共进行了4次发射,除了第一次发射失败以外,其余3次均获得圆满成功。长征二号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的国家。

三、 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

在长征二号连续发射3次成功以后,在该火箭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丙,研制单位仍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自1980年开始,在连续三个批次中,长征二号丙火箭不断得到设计改进,其运载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由长征二号的1800公斤提高到最后的3000公斤。自 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的10年间,长征二号丙火箭连续发射11次,全部成功,把12颗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其中有一颗为瑞典的搭载卫星。

1992年底,为了发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铱卫星,长征二号丙做了进一步的设计改进,采用了固体上面级以及一个卫星分配器。加有上面级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在1997年9月1日进行了模拟发射,两颗模拟卫星准确入轨,试验发射取得了成功。1997年12月8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改火箭成功地将两颗铱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正式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征二号丙改火箭到1998年4月底,还将为摩托罗拉公司进行两次铱星网的组网发射;从 1998年5月开始,还将进行该网的补网发射。该火箭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低轨道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四、 长征二号丁

长征二号丁火箭是由上海航天局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增加推进剂的加注量、提高起飞推力而研制成的,仍为二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从1992年8月9日首次发射至199 6年10月20日,长征二号丁共发射3次,均获得成功。五、 长征二号捆

长征二号捆火箭首次采用助推器捆绑分离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为以后的长征三号乙火箭的研制打下了基础。到1995年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共进行了7次发射,在第3、5次发射中,均出现卫星爆炸。在随后的故障调查公报中,认为故障的出现是由于星箭双方的技术协调不彻底,存有隐患,双方均应采取措施,分别加强卫星和整流罩的设计。在以后的第6、7次发射中,长征二号捆火箭均取得成功。长征二号捆火箭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低轨道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

六、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是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级火箭,可以把1600公斤的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长征三号充分继承了已有长征火箭的成熟技术,它的一、二级发动机采用长征二号丙的一、二级发动机,三级则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液氢/液氧发动机。长征三号是我国首次使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火箭。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在其第7次发射中,成功地将亚星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国外卫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常。到目前为止,长征三号火箭共完成了12次发射,其中第1、8、11次发射均因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问题而使得卫星没有进入最终的同步转移轨道,导致失败,其余的9次均获得成功。在经历了第11次发射的失败以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认真分析火箭飞行暴露出的问题,并改进设计,于1997年6月10日,在长征三号的第12次发射中,成功地将我国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火箭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同步转移轨道轻型卫星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之一。

七、 长征四号

巴基斯坦总理祝贺中国成功发射巴多任务通信卫星

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八、 长征五号

长征五号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重型运载火箭系列,与欧洲阿丽亚娜5基本同级。其设计思想以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为重点,并已经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进入到实质性研制阶段。长征五号将于2014年年底在海南航天发射场首飞,其运载能力将比之前的火箭提升一倍。

随着推力为120吨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推力为50吨的YF-77氢氧发动机先后完成长程试车,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审批立项,中国新一代、组合化的运载火箭系列长征-5 号的研制也进入关键阶段。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系列以120吨和50吨两种发动机为基础,构成5米直径、3.35米直径和2.25米直径三种模块,形成“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其中5米模块包含两个50吨级的YF-77发动机,3.35米模块则包含两个120吨级的YF-100发动机。模型便是长征-5号运载火箭系列中最为强大的型号,以5米模块(2个50吨YF-77)为芯级,以4个3.35米模块(2个120吨YF-100)为助推器。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前 言 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拓展过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航天技术,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人类航天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航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群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高技术之一,不断发展和应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航天活动,于1970年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迄今,中国在航天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迈进二十一世纪之际,有必要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和国际合作等作简要的介绍 。 一、宗旨原则 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福于全人类。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 航天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方针,使航天事业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在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将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鼓励和支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航天技术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同时,重视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把航天技术自主创新与必要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国情国力,选择有限目标,重点突破。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视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中国谋求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航天发展道路,力求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相统一。 --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天地结合、协调发展。 中国政府统筹规划并合理安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促进航天事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地球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航天测控。 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 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 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 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 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 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 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 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 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 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 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 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 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 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中国航天活动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推动航天领域中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促进航天科技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深化航天科技工业的改革,实现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 国家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管理,建立航天法规体系,制定航天产业技术政策,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发展。 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在国家航天政策引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 国家支持航天科技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产业化。 国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动以及具有商业前景的航天研究开发工作,并不断强化对航天行业的监督。 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卫星管理及相关的政府间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 三、未来发展 二十一世纪将是世界航天活动蓬勃发展的新世纪。 中国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正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航天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快发展航天事业。 发展目标 近期(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 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 --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分步建立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开发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 --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 --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 --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 统一规划和建设各种卫星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在对地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业务化应用体系。 --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 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微重力、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文研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远期(今后二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按照国家整体规划,建成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整、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 --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开展一定规模的载人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空间科学取得众多成果,在世界空间科学领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开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测和研究。 发展思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路是: --促进空间技术及应用实现产业化。 引导和鼓励航天科技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 新,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运行机制,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运载火箭为重点,分步实施,推进空间技术及应用产业化进程。 --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 采用优先安排、积极支持、适度发展和跟踪研究四种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动三个领域的各项工作,以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预先研究和技术基础建设。 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加强航天活动三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建设,扩大国际空间合作,继续保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势头。 --加速航天科技队伍建设,构筑航天人才优势。 发展航天教育,培养航天人才,采取特殊政策,加速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年轻的航天科技队伍。 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事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 针对航天活动投资大、风险大、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等特点,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四、国际合作 中国一贯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主张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和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 指导原则 中国政府认为,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1996年第五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合作中,一贯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国际空间合作应以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为全人类谋取福利为宗旨。 --国际空间合作应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国际空间合作的优先目标是共同提高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能力,享受航天技术的惠益。 --国际空间合作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空间环境和空间资源。 --支持加强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作用,支持联合国的外空应用方案。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内外航天科技的市场需求,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空间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多边国际合作。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重视与发达的空间国家的空间合作,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主要活动 中国在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二十多年来,中国开展了双边合作、区域合作、多边合作以及商业发射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合作,取得了广泛的成果。 1.双边合作。 1985年以来,中国先后与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罗斯、乌克兰、智利等十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政府部门间空间科学技术及应用合作协定、议定书或备忘录,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双边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制定互利的空间计划、互派专家学者、组织研讨会,到共同研制卫星或卫星部件、进行卫星搭载服务、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等等。 1993年,中国与德国合资成立了华德宇航技术公司。 1995年中国与德国、法国的宇航公司签订了鑫诺一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合同,并于1998年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与欧洲宇航界的首次卫星合作。 中国与巴西开展的地球资源卫星合作进展顺利。 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中巴双方除了整星合作外,在卫星技术、卫星应用以及卫星零部件等方面也开展了多项合作。 中巴在空间领域的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南南合作的典范。 2. 区域合作。 中国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 1992年,中国与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联合倡导并发起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研讨会。 在此区域合作的推动下,中国、伊朗、韩国、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国等六国政府于1998年4月在曼谷签署了《关于多任务小卫星项目及有关活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除签字国外,其他亚太国家也可以加入。 该合作项目的确定,促进了亚太区域空间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3. 多边合作。 1980年6月,中国首次派出观察员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第二十三届会议,同年11月3日,联合国正式接纳中国为该委员会成员国。 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届联合国外空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科技和法律小组委员会届会。 中国于1983年和1988年先后加入了联合国制定的《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并严格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 中国支持和参与了联合国空间应用方案的实施。 1988年以来,中国每年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数额、为期一年的长期培训奖学金。 1994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合作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亚太区域空间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北京宣言》。 1999年9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和欧空局合作,在北京举办了空间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2000年7月至8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与联合国外空司和亚太经社会合作,在北京举办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卫星技术短期培训班,来自亚太地区十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 空间碎片问题是人类进一步开展航天活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中国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空间碎片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与有关国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5年6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加入了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 中国将继续与各国共同探讨缓减空间碎片的途径和办法,积极推进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还参加了诸如国际对地观测委员会、世界天气监测、联合国减灾十年、国际日地能量计划等多边合作项目。 4. 商业发射服务。 自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国际卫星发射服务业务以来,至2000年10月,先后为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瑞典、美国、菲律宾、巴西等国家及中国用户成功地发射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是对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有益补充,也为国外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 优先领域 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优先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国际合作: --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利用空间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灾害监测。 --支持中国航天企业在平等、公平、互利的原则下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商业发射服 务。 --支持利用中国成熟的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技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为合作国家提供服务。 --支持开展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微重力科学、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等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空间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按时间顺序

多任务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 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 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 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 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 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15008.html
想踢奥运会但马竞不让;我收到过报价但会留在马竞 格列兹曼
理论上帕尔默可以搭档凯恩 勒索克斯觉得奥西门适合曼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