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AI加速器连接标准 挑战英伟达!科技巨头成立联盟

英伟达

英特尔、谷歌、微软、Meta以及其他科技巨头周四宣布成立一个新的行业组织——“Ultra Accelerator Link (UALink) 推广组”,意在制定行业标准,领导数据中心中AI加速器芯片之间连接组件的发展,挑战英伟达在AI加速器一家独大的地位。

联合制定AI加速器连接标准,挑战英伟达

除以上公司外,该组织成员还包括AMD、惠普企业、博通和思科等,Arm尚未参加。UALink推广组正在提出一项新的行业标准,以连接日益增多的服务器中的AI加速器芯片。

“行业需要一个可以快速推进的开放标准,这种标准允许多家公司为整个生态系统增加价值,”AMD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总经理Forrest Norrod表示。“行业需要一个允许创新快速进行且不受任何单一公司限制的标准。”

服务器 Link

广义上讲,AI加速器是指GPU及其他定制设计的解决方案,用于加速AI模型的训练、微调和运行的芯片。UALink提议的标准版本一,UALink 1.0,将连接多达1024个GPU AI加速器,组成一个计算“集群”(pod),意指服务器中的一个或多个机架。根据UALink推广组的说法,基于包括AMD的Infinity Fabric在内的“开放标准”,UALink 1.0将允许AI加速器所附带的内存之间的直接加载和存储,并且与现有互连规范相比,总体上将提高速度,同时降低数据传输延迟,。

该组织表示,将在第三季度创建一个名为UALink的联盟,以监督UALink规范的发展。UALink 1.0将在同一时间段内向加入联盟的公司提供,而带有更高带宽的迭代版规范UALink 1.1,预计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推出。Norrod表示,第一批UALink产品将在“未来几年内”推出。

英伟达:不想参加,也没必要

分析认为,由于明显缺少了当今最大的AI加速器生产商英伟达,该组织的成立就是为了挑战英伟达在AI领域一家独大的地位。目前,英伟达AI加速器的市场占有率估计在80%到95%。

目前英伟达对此事未予置评,但很明显,该公司并不热衷于支持UALink。分析认为,英伟达已经为数据中心服务器内的GPU链接提供了自己的专有互连技术,所以可能不太愿意支持基于竞争对手技术的规范。

而且,英伟达在AI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非常强大。在最近一个财季,英伟达的数据中心销售额(包括AI芯片销售)同比增长超过400%。如果继续保持当前的轨迹,英伟达今年将有可能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

因此,英伟达不想参与,也不必参与UALink。

而另一个尚未加入的大公司则是亚马逊。分析认为,亚马逊可能处于“观望”模式,因为该公司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内部加速器硬件努力。AWS也可能认为,与供应其客户大量GPU的英伟达对抗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

微软、Meta、谷歌最有动力

分析认为,除了AMD和英特尔,UALink的最大受益者似乎是微软、Meta和谷歌 ,这三家公司总计已经花费了数十亿美元购买英伟达的GPU,以支持其云服务并训练其不断增长的AI模型。它们都希望摆脱英伟达作为AI硬件生态系统供应商过于强势的局面。

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Gartner估计,今年服务器中使用的AI加速器的价值将达到210亿美元,到2028年将增加到330亿美元。与此同时,Gartner预计,到2025年AI芯片的收入将达到334亿美元。

Meta

谷歌有用于训练和运行AI模型的定制芯片——TPU和Axion。亚马逊拥有几个AI芯片家族。微软去年也加入了这场竞争,推出了Maia和Cobalt。而Meta则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加速器产品线。

此外,据报道,微软及其密切合作伙伴OpenAI计划在超级计算机上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训练配备未来版本的Cobalt和Maia芯片的AI模型。而这些芯片需要某种方式连接——也许这就是UALink的用途。


仿真测试——自动驾驶量产加速器

自动驾驶量产路上的“怪”,仿真测试帮着“打”

自动驾驶的量产之路,就跟打怪升级一样,路上总有万千“拦路虎”,例如安全挑战、核心技术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完善、道德伦理争议等,均已横亘在自动驾驶前行道路上多年,使得这项技术即使到现在也只能隔着长长的天堑窥探黎明的曙光。

尤其是安全性,如何证明一个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度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当前几乎所有自动驾驶玩家面临的难题。

对此,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曾经估计,如果想让一辆L5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正式上路,需要经过110亿英里的测试。这就意味着,即便是一支拥有100辆测试车的自动驾驶车队,以25英里(40公里)每小时的平均时速7×24小时一刻不停歇地测试,也需要花费大约500年的时间。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实地开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显然不现实。

于是,仿真测试作为一种可以帮助自动驾驶研发企业大大减少验证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和可靠性所需的物理测试里程、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的技术手段,就派上用场了。

仿真测试,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传感器仿真、车辆动力学仿真、高级图形处理、交通流仿真、数字仿真、道路建模等技术模拟路测环境,建立现实静态环境与动态交通场景的数学模型,让自动驾驶汽车与算法在虚拟交通场景中进行驾驶测试,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达到的测试里程。特别是针对一些在实际道路上基本没有办法测试的极端场景,或者法律不允许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如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测试,在仿真平台里可以很快地复现,让车企或者自动驾驶公司在其中进行虚拟测试。

制定AI加速器连接标准

例如Waymo,基于模拟测试,早在2018年9月就达到了50亿英里的测试里程,2019年7月,这一数据则达到了100亿英里(约合160亿公里),实现10个月的时间翻一倍。另外,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曾公开表示,如果工程师使用仿真测试系统,可以在5小时内完成48万公里的路测。因此,现阶段很多企业在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时,采用的都是自动驾驶仿真测试与实际路测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量产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验证。

正是看到了仿真测试对于自动驾驶的不可或缺,过去几年诸如谷歌、英伟达、网络、腾讯等科技巨头,都在不遗余力地搭建自己的仿真平台。与此同时,该领域还涌现了大批新创玩家,例如AAI、51WORLD、Cognata、Panosim、ParallelDomain、RightHook以及刚刚被Waymo收购的LatentLogic等,都是自动驾驶仿真测试领域的新锐力量。

其中,51WORLD就是一家以数字孪生、5G、VR+AI为核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51WORLD围绕创造一个真实、完整且恒久的?“虚拟世界”的愿景,以全要素场景为核心,最终打造一个无比真实的虚拟世“51WORLD”。2018年12月,51WORLD正式对外发布了该公司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款全模块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51Sim-One。

据悉,51Sim-One主要有四大核心亮点:快速的静态场景搭建能力;丰富的动态场景编辑能力;一体化集成,满足任意需求;多平台兼容,省去二次开发。不仅如此,针对中国特殊路况,51Sim-One还可以通过还原本土道路环境及交通特点,为测试车企提供更接近真实路况的宏观和微观动态交通场景。

那么一年过去,目前51Sim-One在市场上的应用情况如何呢?在今年的地球克隆大会上,据51WORLD创始人兼CEO李熠透露,当前国内外很多车企和测试中心都已经在使用这款产品,一方面用于获取一些以前很难获得的自动驾驶测试数据,缩短测试时间,另一方面降低测试成本。

挑战英伟达!科技巨头成立联盟

活动现场,李熠还为大家展示了仿真测试相较于真实路测所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仿真测试可以快速模拟任何场景。比如在真实路测中,如果要想测试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情况下自动驾驶车辆的表现,那么必须要专门去到有类似自然环境的地点或是经过漫长的等待,而在仿真测试中这不再是一个问题,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快速建立类似的场景。不仅如此,有了仿真测试,工程师们可以很快在虚拟环境中还原真实的城市道路。如此一来,自动驾驶测试车便可以轻松地在这些城市“上路”测试了。

毋庸置疑,仿真测试是自动驾驶从技术成熟走向产品落地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正如广汽研究院智能驾驶技术部负责人郭继舜所讲,自动驾驶技术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虚拟仿真测试能够最大化地覆盖场景,保证量产技术的安全可靠。因为没有仿真就不会有充分的测试,没有充分的测试就没有足够的安全,没有足够的安全自动驾驶就没办法上路,更就不可能实现商业化。

而随着这项技术之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其市场潜力也在不断显现。据推算,未来5年仿真软件与测试的国际市场总规模约在百亿美元左右,且随着商业化的落地,行业将倒逼仿真虚拟测试技术进一步提升,从而助力自动驾驶更快实现商业化。

九界的元宇宙里有哪些功能?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 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在其小说《雪崩》中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今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罗布乐思(Roblox)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月,Facebook表示将在5年内转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月,字节跳动斥巨资收购VR创业公司Pico……今年,元宇宙无疑成为了科技领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 那么,元宇宙到底是什么?为何各大数字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元宇宙?我国元宇宙产业又该如何布局与发展?元宇宙目前尚无公认定义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 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在其小说《雪崩》中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当然,核心概念缺乏公认的定义是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 元宇宙虽然备受各方关注和期待,但同样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回归概念本质,可以认为元宇宙是在传统网络空间基础上,伴随多种数字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构建形成的既映射于、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 同时,元宇宙并非一个简单的虚拟空间,而是把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囊括进一个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之中,系统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 当前,关于元宇宙的一切都还在争论中,从不同视角去分析会得到差异性极大的结论,但元宇宙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则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 其基本特征包括:沉浸式体验,低延迟和拟真感让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虚拟化分身,现实世界的用户将在数字世界中拥有一个或多个ID身份;开放式创造,用户通过终端进入数字世界,可利用海量资源展开创造活动;强社交属性,现实社交关系链将在数字世界发生转移和重组;稳定化系统,具有安全、稳定、有序的经济运行系统。 受到科技巨头、政府部门的青睐8月以来,元宇宙概念更加炙手可热,日本社交巨头GREE宣布将开展元宇宙业务、英伟达发布会上出场了十几秒的“数字替身”、微软在Inspire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了企业元宇宙解决方案……事实上,不仅是各大科技巨头在争相布局元宇宙赛道,一些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 5月18日,韩国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部发起成立了“元宇宙联盟”,该联盟包括现代、SK集团、LG集团等200多家韩国本土企业和组织,其目标是打造国家级增强现实平台,并在未来向社会提供公共虚拟服务;7月13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关于虚拟空间行业未来可能性与课题的调查报告》,归纳总结了日本虚拟空间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以期能在全球虚拟空间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8月31日,韩国财政部发布2022年预算,计划斥资2000万美元用于元宇宙平台开发。 元宇宙为何能受到科技巨头、风险投资企业、初创企业,甚至政府部门的青睐?从企业来看,目前元宇宙仍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应用场景,与未来的成熟形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也意味着元宇宙相关产业可拓展的空间巨大。 因此,拥有多重优势的数字科技巨头想要守住市场,数字科技领域初创企业要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就必须提前布局,甚至加码元宇宙赛道。 从政府来看,元宇宙不仅是重要的新兴产业,也是需要重视的社会治理领域。 伴随着元宇宙产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元宇宙资深研究专家马修·鲍尔提出:“元宇宙是一个和移动互联网同等级别的概念。 ”以移动互联网去类比元宇宙,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部门对其关注的内在逻辑。 政府希望通过参与元宇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便前瞻性考虑和解决其发展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在技术、标准等方面做好前瞻性布局元宇宙是一个极致开放、复杂、巨大的系统,它涵盖了整个网络空间以及众多硬件设备和现实条件,是由多类型建设者共同构建的超大型数字应用生态。 为了加快推动元宇宙从概念走向现实,并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我国应在技术、标准、法律3个方面做好前瞻性布局。 从技术方面来看,技术局限性是元宇宙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XR、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应底层技术距离元宇宙落地应用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元宇宙产业的成熟,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做支撑。 对此,要谨防元宇宙成为一些企业的炒作噱头,应鼓励相关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相关产业技术的成熟度。 从行业标准方面来看,只有像互联网那样通过一系列标准和协议来定义元宇宙,才能实现元宇宙不同生态系统的大连接。 对此,应加强元宇宙标准统筹规划,引导和鼓励科技巨头之间展开标准化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硬件、软件、服务、内容等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积极地参与制定元宇宙的全球性标准。 从法律方面来看,随着元宇宙的发展,以及逐步走向成熟,平台垄断、税收征管、监管审查、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也将随之产生,提前思考如何防止和解决元宇宙所产生的法律问题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此,应加强数字科技领域立法工作,在数据、算法、交易等方面及时跟进,研究元宇宙相关法律制度。 可以肯定的是,在技术演进和人类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元宇宙场景的实现,元宇宙产业的成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作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元宇宙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和革命性作用是值得期待的,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推动元宇宙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来源:科技日报

5g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关系吗?

一谈到5G,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人工智能、移动医疗、物联网等关键词,其实这些技术都是需要依托于5G来实现的。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因为它具备机器学习能力,可以对数据进行过滤、整理以及深度分析,并从中汲取知识经验来提升自己。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在数据方面的优势则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发展。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互联网技术相对普及,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让很多科技服务企业都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信息。 然而,在数据规模持续上升的同时,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对于数据传输和处理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因此,5G技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 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具有更大的带宽、更快的传输速度、更低的通信延时、更高的可靠性等优势。 人工智能在5G时代下,可以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丰富的内容、更智能的应用模式以及更直观的用户体验。 可以说,5G不仅是提升网速,更将补齐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短板,成为驱动人工智能的新动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16262.html
哈士奇在农村生活 开拖拉机 钻草丛 还偷吃姥姥的大倭瓜……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