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就被改变了 这部电影一出来

作者:宝琳·凯尔

翻译:势空龙

校对:TranceTree

观看《筯疲力尽》,会让你不知不觉中被这个精力过剩、一肚子坏水的小混混所吸引,他自由散漫、玩世不恭的行事风格,还有那个肤浅、空洞、男人婆般的美国女孩,像极了跑车上或是郊区超市中经常出现的年轻面孔,当然还有报纸上登载的那些搞不清动机为何的无脑年轻罪犯。

观众最后只会剩下一个可怕的疑惑:这莫非是一个新的族群?他们在混乱中长大,视混乱为天经地义,毫不在乎周遭的一切。

文青范的女主角爱用福克纳《野棕榈》里的精句「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表明心迹,但也只是她在那个当下的态度,影片结尾证实她并非如此。而男主角「我宁愿选择虚无」反倒是至死不渝。

《筯疲力尽》里的角色几乎都是些不正经、冷漠的道德白痴。正如欧洲评论家路易•马可雷尔指出,他们的世界「极不道德、非常肤浅」。很可能因为在我们美国人生活中这样的人随处可见,反倒见多不怪了。

但影片并非从一开始看起来就像后面似的步步惊心,这正是《筯疲力尽》的可怕之处:不仅在激动人心、抽丝剥蚕中的剧情递进中使观众与角色建立了联系,而且也使他们越来越有吸引力。

如果愚蠢地认为可以依靠本地的影评人为你指点迷津,那你很可能已完全误解了《筯疲力尽》。先不说别的,他们是从哪儿得知这个片名指的是影片的「跳剪」?这与从片名《两手准备》(Two-Way Stretch)看出该片是宽银幕的一样荒唐。

法文片名《À Bout de Souffle》的本意是断了气,是指男主角一直在逃跑直至最后断了气。不过,影评人的误读还是致敬了影片的快速、即兴的风格,即跑跑跑的节奏(译注:指跳剪)。影片的爵士配乐、喜剧技巧非常完美地呈现了角色的生活。

跳剪技术传递出角色举动的节奏和质感,剧中人表面上无所事事,但却总是一桩接一桩的忙忙叨叨。电影看起来是在描绘特立独行的人,这种风格具有鲜明的「客观性」,是不折不扣「筯疲力尽」般的年轻,是全新的创造。

如果坚持用叙事派的影评来解读这部影片,那么你从头到尾听到的就是「救——命——啊」。

相当部分的场景都是直截了当地呈现,并无形式化的包装,保有率真的质感。比如,影片中有一个很长的段落,就发生在贝尔蒙多声称深爱着的珍·茜宝的小房间里,虽然谈话漫无边际但却非常生活化。然后年轻的戈达尔突然转换场景,变为一个警察正在尾随珍·茜宝小姐追捕贝尔蒙多。

由于场面转换得太突兀,不禁令人怀疑导演的本意是否就是要表现这种笨拙感。贝尔蒙多身处险境,也敏锐的觉察到了自己的窘况……尽管总是精力充沛和自命不凡,但他还是时不时流露出迷茫的特质和脆弱的幽默感。这个愤世嫉俗的外壳正是他的保护伞,好让他与无法理解的世界保持隔绝。

影片的男主角非常清楚他想要什么,但评论者囿于不够愤世嫉俗,因而无法发现这些角色的一个共通点:他们根本不在乎。这正是影片要探讨的。挑剔派影评人会因《筯疲力尽》只是一个大杂烩而感到痛心疾首,他们抱怨无法对角色「热身」——这就好比是四个教会区的孩子因无法「热身」,于是找来同性恋暴打一顿,结果导致了一个年轻教师的死亡。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那位穿戴考究、一头蓝色染发上了年纪的女人近期的怪异言论,「那个可悲的艾希曼!我不认为他有任何机会。」

如果一个人根本什么都不在乎,怎么与他建立联系呢?好吧,真的有那么难吗?即便他们没有围绕着我们,但既定的存在也是无法被忽视的(引自《双重赔偿》),而且与我们的距离远比想像的近得多。

他们像是一群从外国殖民地独立出来的,像来自另一星球般不受约束,但是许多国家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带有同样特征。他们并不是本能地反社会:他们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他们也不是没来由的叛逆。

他们并不是反对一切——他们只是不在乎那些无法取悦他们的事情。他们没有真正想做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会去做的。他们并不是堕落或者有意的残酷:他们其实有魅力又聪明,只是他们都由着性子来过活。

文明人的生活准则总是假设人们有着内在生活和外在目标,但是对这些新人类而言,他们活在当下,因为这才是他们唯一在意的。我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评判标准并不能触动他们或是引起他们的兴趣。

他们是自我陶醉的年轻一代,可我们都老了,而且还很无趣。这些人是大众社会里的年轻代表。他们看起来浮夸、粗鲁甚至滑稽的个人主义,直到你意识到这种个人主义不仅是对大众墨守成规的反应,更可怕的是它已经形成新的大众社会准则:漠视人类价值。

戈达尔用一种类似纪录片的背景来讲述这个匪徒的故事。在传统的美国黑帮片中,我们会发现这个匪徒将来会失败的线索,他会展示他虚荣或感情用事的弱点,或会做一个重大的错误决策。

不过《筯疲力尽》采取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帮派和权力,跳脱出那些黑帮片的常用「陷阱」:男主角被赋予似鲍嘉形象般的神性,而且从现代意义上看颇为罗曼蒂克,因为除了爱的愉悦和跑车,他并不在乎任何其他事情。

《筯疲力尽》明显有别于美国黑帮片之处还有,没有刻画匪徒对警察的仇恨以及告密者。米歇尔喜欢警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是警察。这个罪犯是后加缪主义者,对于动机他不感兴趣,在他看来,「杀手杀人,告密者告密」,天经地义。没有人在乎米歇尔是死是活,包括他本人。

然而,戈达尔倾注了太多情感让米歇尔成为告密者:杀手可以,告密者,不行。暂且不论一般道德氛围下的不安和无序,米歇尔就像《逃犯贝贝》一样浪漫,对爱真诚(他死去的那场戏如此歌剧化且令人满足)。在一个杀手和一个女孩之间也不乏充满艺术感的对白。

例如,她往墙上挂画时问他怎么看,他随口回答:「不错」。这听上去好像对她有点敷衍,接着她带着责备:「雷诺阿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画家」,他却有点小厌烦地表示「我说过了,不错」。

接下来双方都无语了。他是诚实和可爱的,尽管会被归类为精神病患者;她也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是没被归类,社会只能接受一个悲伤、甜美、缺乏自身情感的玩偶。

比较讽刺的是,奥托·普雷明格从成千上万名美国女孩中选中来自爱荷华的珍·茜宝出演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现在,这位法国民族英雄却成为了美国女孩在海外形象的代表。帕特丽夏,一个幼稚、自大、平凡和男孩子气的女孩,像是新版的黛西·米勒——但不是亨利·詹姆斯想像的那款。

她是特立独行的个例,没有詹姆斯认为的美国女孩拥有的一般特质(如道德上的不安、清教徒式的纯粹主义和远大抱负)。她实际上是老一辈的继承者,但比詹姆斯想像中更邪恶,她如此自由以致根本没有责任感或负罪感。

她秉持存在主义的行事方式,无论是职业,还是「爱」,都在「不断地去尝试」。但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依据经验。她不想受到任何妨碍,一旦认准她所爱的人已成为羁绊,便会毫不犹豫选择向警察告发。

中枪,倒地,然后死去。年轻男子临死前仍不忘取悦女主角,他抬头看着她,言语中丝毫没有审判或责备之意,更像是叙述的口吻,勉强着恭维她:「你真是个婊子(实际用词比这更强烈)」。女主角则用她平淡、少女似的美国中西部口音回应:「我都不知道那个词是什么意思」。

即便她真的知道,她也不在乎这与她有何干系。况且看起来更像她是的的确确不明白,也不会受任何困扰。爱与忠诚的法则在于,如果你真背叛你的爱人你就是婊子,但这要取决于更强烈的情绪而不是作为她爱人的一个附属品。

影片中的他们是有感情基础的,但女主角也无需承受这一切。正如她早前洞察到的:「当我们互相审视对方的眼睛,却一无所获」。

作为黑帮电影中屡见不鲜的背叛坏蛋男伴的金发妖妇升级版,她即便有罪,但却无过。珍·茜宝精心打造的角色帕特丽夏是现代影史上最纯粹的勾魂妖妇形象,紧随其后的是《双重赔偿》里诡计多端的斯坦威克和《从前有个笨蛋》里的蒂达·巴拉。

扮演混混的让-保罗·贝尔蒙多,可能是继演员马龙·白兰度后的最大惊喜,如果没有能量巨大的表演天赋是不可能像他这样称霸荧屏的。年仅26岁的他如今已参演了9部戏剧和9部电影。正如彼得·布鲁克指出的:当今欧洲最棒的青年演员。

在影片的部分场景中,可以见到对希区柯克的模仿和致敬,特吕弗(《400击》)、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吉》、《表兄弟》)和戈达尔本人也一闪而过。

特吕弗为影片提供了新闻素材,后成为戈达尔的剧本基础。夏布洛尔则充当了挂名制作人,但这确实是戈达尔的作品。正如他指出他是如何工作的:「电影不是商品,也不是团队合作。

拍摄的过程总是孤独的,就像是对着一张白纸。」《筋疲力尽》是献给Monogram Pictures电影公司的——很显然专门制作低成本美国警匪追逐电影,大部分是城市实景拍摄(《筯疲力尽》的制作仅花费9万美元)。

另一个在影片中出现的重要导演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他为电影事业做出了一个壮举:走进了让·谷克多的世界,在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执导了。

让·谷克多的自传体小说《可怕的孩子们》,此片也叫做《奇怪的人》。他被认为是新浪潮的精神之父,在《筯疲力尽》中扮演接受采访的名人,(而真正的名人和新浪潮的先驱当然是谷克多)。帕特丽夏问梅尔维尔:「你的愿望是什么?」这个名人带有挑逗意味、故作高深地答道,「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蝴蝶效应电影到底告诉我们了什么?

先说说主流观点。主角可以通过日记、照片、录像回到过去,通过穿越平行空间,以此来改变过去,以及历史。但是有时候在过去一点微小的改变,都会造成结果巨大的不同。有时候结果并不想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不得不放弃某些人某些事。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类似《禁闭岛》《致命id》的情节,一切都是主角自己的幻想,他只是个精神病罢了....电影用了一些微妙的手法向大家展示了这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片中最终他改变的不是历史,改变的仅仅只是他自己的记忆罢了,他不断的幻想自己回到过去,改变了过去以至改变了历史,其实他什么都没改变,一切只是存在于他的幻想世界里罢了...

这个系列电影有着一个精妙的构思,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悔的机会。没有任何人会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满意。所以,这部电影的最基础的设置,关于重来一次甚至多次的假想将给我们带来许多虚妄的幻想和无穷尽的渴望。如果可能的话,我不去犯那样的错误,也许,我的人生会不会变得更美好一些呢。就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可以像主角一样面对着一个可选择的人生,而如果真的可以这样的话,一切又将变得如何呢。

但这种虚构的妄想仅仅只能停留在幻想里,或者停留在电影里。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其实,就算真的有一个这样的机会的话,一切,也许并不如同我们所想像的那样美好。更重要的是,人生中的每一步都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至于第3部的结局,其实牵涉了一个问题
sam家的那场大火是谁放的?
影片里并没有明确的交代,但是影片结尾观众应该已经知道答案。
我的答案是,纵火犯就是sam的女儿

为什么是那个小女孩?
理由很简单
影片最后一幕,sam的女儿将一个娃娃放在烧烤架上燃烧,并且流露出一丝诡异的眼神。很明显,小女孩知道sam的秘密,但这是怎么回事?

先看看sam
sam在故事最后没有救妹妹,为了救那些无辜的受害者,sam选择杀害妹妹。这件事只有sam一个人知道,他不可能外泄,那么sam的女儿是怎么知道的?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的女儿遗传了父亲穿越时空的能力。


了解这一点,整个故事就说得通了
在sam追查凶手身份的那段时间,给他戴绿帽子的女友始终没能救活。
直到影片结尾,sam只有杀害妹妹,他的女友才得以存活。
如果女友死了,sam就没有这个女儿。
反过来说,小女孩要想降临这个世界,sam的妹妹就必须死!
为了让自己存活,为了让sam杀死妹妹,小女孩选择穿越时空,引发了一场火灾。
影片最后一幕,sam的女儿将娃娃放在烧烤架,个人认为是导演的一种暗示。这个行为正好寓意着sam的女儿亲手葬送了sam的妹妹。
《蝴蝶效应3》好看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了。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1000字,不要随便复制的,有点质量。

今天与室友在冲动的一瞬间就去看了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看完后就知道这冲动是正确的不论影评怎么说这部电影在我心中这是我看过的最优秀的一部!看完后感慨颇多,却因自己言辞拙劣竟表达不出现在的感受,但无论如何也要写点什么……有影评写得好“中国合伙人”,就像一列人生的列车,将看戏的人,带入了关于梦想与人生的世界。 看过之后,我们会学会思考,人生与世界。 就如剧中所言,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珍贵之处,就在于,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答案。 电影的剧情看似老套三个好友共同创业的故事,但细节处却处处让观影者产生共鸣,三个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观,细细品来发现每一个人的故事却又是成千上万奋斗过的人的原型任何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很多情节都有一种让我想哭的冲动,究其原因不是故事有悲伤或是有多感动,而是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了深深的共鸣心因此被震撼。 正值大三正是为梦想拼搏的时机很庆幸看到了这部影片,他让我重新审视了现在的自己以及对自己未来的看法。 看到影片里程冬青对大学的执着考了三年才考上,为了追赶偶像孟晓俊而在大学里读了八百本书,为了在别人问自己单词的时候不被问倒背了所有市面上的牛津词典,纵使影片有夸张之处但我相信现实里真的有梦想并渴望成功的人一定会做出一般人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深深坚信这一点。 对此我对现在的自己也很惭愧……行动上欠缺了太多,总是在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原谅自己,心中的梦想在远大再志向高远又能怎样呢?行动上的懦夫终究会是个失败者,从今天起一定会深深反思然后找到最正确的路继续前行。 影片里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让你感到坚持就是一种幸福的东西”。 “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这些所谓类似的大道理以前我们一定都或多或少的听到过,但如今放到了这部电影里却更能引起我的共鸣,我一定不会让这部电影白看! 谈到程冬青孟晓俊王阳三人的友谊我也感触颇多,当程冬青遇到困难的时候纠结要不要给刚刚吵了一架的孟晓俊打电话时,孟晓俊以及王阳已经默默的站到了他的办公室门前,还有汪洋婚礼上大吵一架后彼此默默流出的眼泪,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友情吧我羡慕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拼搏一起干事业的历程。 真心羡慕~我知道成功的路上一个人是不可能走到最后的,只有在挚友的陪伴下你才能克服重重难关。 现在希和萌是我最好的朋友电影里看到了我们三个的影子但很庆幸大学里遇到了他们,即使我们的梦想不同,拼搏的历程不同,但我依然还是很满足的,有几个现实中能遇到像电影里三个人那样的,只希望我们三个以后会越来越成长想法越来越成熟,都变得越来越优秀,即使无法在未来共同拼搏,我也依然希望未来他们两个不会是我打电话会很紧张的人,是我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是让我可以诉说苦难的人…… 其实还有很多感想,文字功底太弱实在表达不出太害範愤既莅焕缝唯俯沥多,只想说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看,每个情节总有让你产生共鸣的地方,让我们了解我们现在到底是否在做坚持并让我们幸福的事情,我想我已经找到了…… 最后用里面的台词最结尾“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心上”。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Roundhay Garden Scene》 据IMDB上的权威论证,英国的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电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银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Roundhay Garden Scene》!只有短短2秒钟!却比法国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还早3年!同年他又做出了另一部2秒钟的电影《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 (1888)!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1891)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看来大家的观念应该改改了,不是卢米埃尔也不是爱迪生,而是英国的勒普林斯(1842-1890)!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19487.html
迪丽热巴分享生日宴会美照 肤白貌美惹人爱 捂嘴甜笑宛如初恋
618百元入门机销量前十公布 vivo四款 小米三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