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放不下手机 凭什么怪孩子

从孩子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手机就已经被植入他们的生命进程。或许我们要做的不是立刻反对,而是该想想如何让这个进程发生得更加科学一些。

“不许玩手机,手机只会耽误你的学习。”

“我们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也玩手机。”

“那你为什么成绩不好呢?”

这是一般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常见的对话。家长关注的是成绩,而孩子关注的是自由,矛盾通常在这种时候一触即发。

现如今,“手机上瘾”这个问题,绝对可以排进中国家庭教育焦虑的top 3,与“学习没动力”和“青春期叛逆”一起,成为压在家长心上的三块大石。

国际上,有不少机构围绕“手机对孩子的危害”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发明手机的美国人马丁·库帕也一定没想到,手机在诞生至今,居然会造成一个影响全球的健康问题。

“手机对孩子最大的危害究竟是什么?”

“手机为什么那么容易让人上瘾,尤其是孩子?”

“如果手机的使用对孩子来说避无可避,那么大人怎样正确地去引导?”

上述问题,或许统统是家长们想知道的,但是手机真的是关键问题吗?如果有一天,手机在孩子间的应用和普及,发展到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那么仍把手机视作教育的绊脚石,有没有可能是我们掉进认知陷阱之后的归因谬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

手机刷多了,真的会变“傻”

浙江省眼科医院10年前做过一个实验。3名眼科医生让3个孩子分别使用和观看手机、平板电脑、液晶电视和投影仪。医生通过对比孩子的视力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和每分钟眨眼次数的前后变化,来判断它们对孩子视力的伤害程度。实验显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对孩子视力屈光度的影响远大于观看电视、投影仪。

其中一个小朋友在玩iPad的20分钟里,平均每分钟只眨了4次眼,而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眨眼频率是平均每分钟15—20次。

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进行的一项为期25年、涉及3000人的研究发现,沉迷于电子屏幕的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超过7小时的儿童,大脑皮层有过早变薄的迹象。如果孩子长时间受到这种刺激,大脑的注意力、反应能力等功能都会下降。

瑞士热带病和公共卫生研究所曾经有一项针对700名12—17岁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手机所产生的射频电磁场,如果让青少年长期接触,会对其特定脑区记忆性能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对孩子的情商、心理状态以及身心的多方面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国内外的众多医学研究也表明,手机对人所造成的伤害,还与人的年龄大小成反比。这也就是说,使用手机的人年龄越小,受到的影响会越大。手机刷得越多,人真的会变“傻”。

医学界有句话:“是药三分毒,但是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在笔者看来,同样地,如果抛开玩手机的时长和孩子的年龄,来谈手机对孩子的伤害问题,其实也是片面的。

事实上,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手机的使用者正在越来越趋向幼龄化。不少智能手机制造商甚至还推出了电话手表以及儿童专用机之类的产品。而对于还处在幼龄阶段的儿童迷恋手机的情况,绝大多数家长表示担忧,只是家长们对“长时间刷手机带来的影响”的认知,无非是觉得这会影响孩子视力、身体发育,以及会让孩子今后沉迷电子屏幕不肯学习,等等。

这些当然无可厚非,只不过这种担心注定会是徒劳一场——当“手机成为了新的‘人体器官’”的讨论在当下盛行时,我们或许就应该想到,从孩子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手机就已经被植入他们的生命进程。或许我们要做的不是立刻反对,而是该想想如何让这个进程发生得更加科学一些。

解决手机上瘾,“堵不如疏”

当大家看到上述的研究分析时,可能会想说:道理谁都懂,但是不停地强调危害,也只是徒增焦虑,关键是怎么解决孩子玩手机上瘾的问题。

如今,在这个数字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手机已经无声无息地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孩子来说,手机里那些色彩缤纷的游戏、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和充满无限可能的社交App,就像打开了一扇探索新世界的窗户。

很多家长发现,当孩子沉浸在手机世界里,他们仿佛与现实世界隔绝,对外界的呼唤充耳不闻。家长们忧心忡忡,尝试用各种方法来减轻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有时甚至不惜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

“孩子要对抗的是顶尖的设计师、程序员,以及号称‘最懂手机用户’的心理学家。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抢走你的时间、精力、注意力,给了你非常多的、密集的、瞬间的满足感,让你在充满期待的过程中,迅速产生多巴胺,产生幸福感。这样的诱惑,成年人尚且挡不住,更何况是自制力更差的孩子。”中国营地教育研究院常任理事王欢,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对手机的认识。

王欢曾就职于西门子全球研发中心,并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RCS(实时计算系统实验室)攻读脑科学博士,他自2016年创业至今,在学习方法论、运动和大脑、学习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欢坦言,他在小时候特别喜欢打游戏,沉迷任天堂插卡式游戏机。父母限制他玩,他就偷家里的钱出去玩,还把他爸爸收藏的古钱币当废铜卖了,把父母气得要死。

对此,王欢总结出一套“堵不如疏”的观点: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那就尽可能早地让孩子接触手机,因为越不让他接触,他就会越向往,越好奇,越觉得“手机太厉害了,别人也这么干,但是我没有这个资格”,甚至因此产生攀比心理。低年龄段孩子的行为比较容易受到影响,但更容易受到改变,这也是行为训练的最好时机。

在王欢看来,如果孩子之前经历过、感受过,并控制住,那么到了高年龄段的时候,反而会对手机泰然处之。“早接触、早免疫”,当然,一定要正确地接触,如果错误地接触,那么将来除了要以孩子的健康为代价,家长还要承担更大的精神支出和教育压力。

把教育精力投入真正重要的事情

此前,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了一项法案,全面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具有联网功能的通信设备。

很多家长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或许只关注到“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却很少注意到被禁止的使用场景其实是校内。事实上,早在手机等电子产品问世之初,国内的中小学就已经开始施行禁止令。

那么,孩子不优秀,真的跟玩手机有直接关系吗?

其实不然。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孩子每天在学校里的时间长达10个小时,甚至更多,但大部分孩子很少接触手机。此外,不同的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前提也不尽相同。比如成绩优秀的孩子,可能照样玩手机,这是因为对于他来说,老师管得少,家长也放心,他既有自由,也有选择,所以可以大胆地寻求自己的爱好。

另一种孩子,成绩特别落后,属于自暴自弃型,家长也管不了,如果加以管束还会适得其反。当然,还有大部分的孩子,学习不上不下,学得很努力,但也很费劲。他们极力地克制自己想要接触手机的冲动,殊不知和其他课外活动一样,玩手机对他们产生的最大影响,或许只是占据了他们高强度学习当中的一小部分时间而已。

那么说到底,孩子对手机的使用究竟应该怎么引导?

对此,大部分家长或多或少地从海量的手机资讯中看过一些方法,比如规定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段、时长,以及可以使用手机做什么,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教孩子利用规则让手机的使用价值最大化。这些都属于老生常谈。

在王欢看来,与众多的兴趣爱好相比,玩手机游戏和刷短视频所带来的趣味更加廉价,然而玩乐和寻求趣味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想要从根源上对抗“手机上瘾”这个问题,那就不能只是一味地掐断低级趣味,也要培养孩子的更多高级趣味,比如通过一次户外运动、一场团队协作的篮球比赛,让孩子收获掌声和鼓励所带来的成就感。

当然,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培养,还有孩子每天在学校里的10个小时。怎样让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行为培养更加科学,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更高,在学习当中获得成就感,更为重要。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家长并不能清楚掌握孩子在学校里的10个小时,所以经常将问题聚焦在肉眼可见的手机上。家长总是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是真正掉进了认知的陷阱里。

家长与其抓住手机问题不放,不如将教育的精力放到孩子的“主营业务”上,才不算本末倒置。

运营:嘻嘻;排版:段枚妤

封面:《人间课堂》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660期《保卫儿童》

如何“大胆”地让孩子玩手机?


父母为什么不让小孩玩手机?

玩手机会上瘾,会一直沉迷放不下手机,这样一来会伤害眼睛,二来会耽误其它正事儿,所以,大部分的父母都不让小孩玩手机。 当然,父母没有考虑到玩手机给孩子也会带来愉悦心情的,如果控制得好,其实并不全是坏事。

为啥现在的父母把孩子学习不好都怪在手机上面了,居然有老师让学生在讲台砸自己手机,必须砸坏才罢休?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都像大人一样手机不离手,严重影响学习。 所以有的家长就会把孩子学习不好怪在玩手机上。 在学校也是一样,学生都喜欢网络聊天,网购甚至打网络游戏而不好好学习,所以才有出现老师让玩手机的学生自己上进台砸手机的现象。

为什么说父母相比手机更容易毁掉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高速、便捷的生活中,手机和互联网也在不断地侵蚀着每个人,其中受到伤害最大的绝不仅是成年人,还有心智和世界观并不健全的儿童,他们的未来正遭受着强大的危害和挑战。毁掉孩子的不是手机,正是父母,李玫瑾告诉你错在哪

“怎么叫,都不起床”、“网课已经开始,孩子津津有味地吃早餐”、“一做作业,就先去厕所、肚子饿”……

这样的情况,相信每个家长都遇到了,而且敢怒不敢言,依然要将小祖宗供起来对待,以为他们有着强大的靠山。没错,就是比你更强势的爹妈。

好不容易不写作业、不上网课了,为了让自己轻松片刻,于是将手机丢给孩子,没想到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的游戏段位远远超过你几条街。

不起床、不写作业、没精神等负面影响随之而来,让每个家长都大呼:怎么还不上课,学校为什么还不开学,这个超长的寒假,将亲子、家庭、教育各方面的弊病全部凸显出来。

李玫瑾教授说,现如今孩子之所以越来越有性格,越来越不受管教,其实根本原因并不是互联网、手机的错,更多的是父母的错,正是这些逐渐地毁掉你的孩子。

这些才是毁掉孩子的关键

01、语言暴力

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总是否定孩子,经常说:“你太笨了”,虽然家长只是顺嘴说出来,但是对孩子却是莫大的打击,内心也会给自己设定框架,未来也不会有太多的可能,父母的这句话,等于亲手将孩子的未来摧毁。

02、行为冷漠

也有一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非常冷漠的,总是将自己包装成高高在上的样子,让孩子对自己生出敬畏之心,希望可以让孩子“感恩、惧怕”自己,殊不知这种冷漠式的教育,只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受伤,内心也会更自卑和敏感。

03爱的缺乏

在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是匮乏的,不知道情感为何,也不懂得表达的时候,总是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未来的人生道路也会很坎坷。

培根说过:窥探自己的心,而后发现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只有及时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换位思考,一旦发现问题,坚决不给自己找理由,注意孩子的情绪和转变,懂得审视自己的父母,才能使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22584.html
让庄稼不负有心人 天府评论 地评线 全力以赴抓好 三夏
南北分治 侯景借口除奸 朱异朝中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