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笔下节日的松弛感 网络中国节·重阳

庙会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登高、赏菊、饮酒等活动,不仅为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重温那些经典名著与文学作品中的重阳节,感受这一节日在不同作家笔下的笔下的独特情怀与深刻寄托。

曹雪芹《红楼梦》里的重阳,是一场充满文化味的诗会。书中第三十八回里,“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便描写了大观园群芳赛菊花诗、开螃蟹宴的场景。众人所作的“菊花诗”中,林黛玉以一首《咏菊》夺魁,借菊花的高洁品格抒发了自己难抑的创作激情和不被理解的愁绪。薛宝钗的“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忆菊》),“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画菊》),及“螃蟹咏”中的“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都明确提到了重阳节赏菊、欢宴、品蟹等习俗。

在施耐庵《水浒传》的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重阳节菊花会成为了关键转折点。宋江与众好汉因重阳节聚集一起喝酒,共度节日,“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乐和唱曲,燕清弹筝,不觉日暮。”菊花之会盛况空前,从中也可窥见宋代民间对重阳节的重视。之后,宴会上宋江因推行招安与其他好汉之间产生分歧,是整部小说重要的转折点。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丕做所的《九日与钟繇书》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九的美好寓意寄托了人们祈愿延年益寿的愿望。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重阳节作为故事背景,融入了奇幻和超自然的色彩。在《棋鬼》篇中主人公“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封三娘》篇,描写“时值重九,十一娘羸顿无聊。倩侍儿强扶窥园,设褥东篱下。”均呈现登高、赏菊等民俗活动在重阳节的重要性。而《黄英》篇中,作者借助重阳节的赏菊风俗,讲述了一个关于菊花精的故事,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与神秘气息。菊花象征着长寿和不朽,而通过重阳节的情景设置,故事中的人物获得了超越时间的生命延续。

现代作家中描绘重阳佳节的文章也不少,徐志摩在《重阳节的菊花》中记录了自己重阳节这天返乡时看到的风景与感受,“故乡欢迎我的仪式如此盛大,大路,小道两旁以及所有的山坡都站满了菊花,那些有名字的,没名字都仰着小脸看向我回家的路口,不用低头一股熟悉的香气扑鼻而来,那是山村的气息,那是母亲端出的菊花茶,咽一口,我醉倒在乡愁里。”

丰子恺《忆儿时》描写了重阳家宴中吃螃蟹的场景: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谈笑,看月,他们——父亲和诸姊——直到月落时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姊不分而散。

季羡林笔下重阳节充满了快乐,他在《九月九庙会》里描写了一场颇有点动人气势的庙会:济南的重阳节庙会是在南圩子门外的大片空地上,西边一直延伸到山水沟。每年,进入夏历九月不久,就有从全省一些地方,甚至全国一些地方来的艺人会聚此地,有马戏团、杂技团、地方剧团、变戏法的、练武术的、说山东快书的、玩猴的、耍狗熊的,应有尽有。他们各圈地搭席棚围起来,留一出入口,卖门票收钱。规模大小不同,席棚也就有大有小,总数至少有几十座。在夜里有没有“夜深千帐灯”的气派,我没有看到过,不敢瞎说,反正白天看上去,方圆几十里,颇有点动人的气势。再加上临时赶来的卖米粉、炸丸子和豆腐脑等的担子,卖花生和糖果的摊子,特别显眼的柿子摊——柿子是南山特产,个大色黄,非常吸引人——这一切混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人声嘈杂,歌吹沸天的气势,仿佛能南摇千佛山、北震大明湖、声撼济南城了。

重阳节恰逢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 带读者走进北京最浓的秋色中: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重阳节以其独特的仪式感和文化深意,融入了古今作家们的笔触,成为抒发情感与表达人生感悟的重要载体。这些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意象,让我们在重阳节的民俗背后,感受到更为丰富的文化积淀与情感力量。

整理:光明网 王蕾


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

笔下

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名家 菊花诗

4、赏菊花

在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所以观赏菊花也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赏菊花的节日习俗,传说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隐居、赋诗、饮酒、爱菊闻名,后人就效仿他,也希望自己的风光和陶渊明接近,于是就有了重阳赏菊花的习俗。

5、饮菊花酒

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为原料酿制而成的美酒。 在《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说:每年菊花盛开的时候,采集菊花的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始熟。

重阳节的风俗有哪些 重阳节的风俗寓意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因为在民间有在此日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 因为近些年对老人的推崇,故又称为“老人节”。

重阳节的风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 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惠州人称风筝为“纸鹞”,放纸鹞是惠州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 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据说,早年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重阳节的风俗寓意

一、吃重阳糕的风俗寓意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二、赏菊并饮菊花酒的风俗寓意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三、登高的风俗寓意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的风俗寓意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小贴士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内涵。 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菊花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享宴祈寿

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重阳享宴祈寿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代《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又《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时节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发展至今,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流行。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4、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 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 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6、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 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 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的演变中融合了多种民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 首先,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的含意,民间认为长久即长寿,所以,重阳节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22920.html
净利润暴跌43% 预制菜巨头味知香半年关店127家
普京火速打了个电话 中方态度明确 局势已失控!北约已经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