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避疫 正气 靠的就是这一身

[机智]今日端午,大家吃粽子了没,看龙舟了吗?

[合十]除了吃和玩,祈福辟邪也是端午的重要内容。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是瘟疫发作、毒气上升的时节。《神农本草经》记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所以端午有插艾驱邪、兰汤沐浴、焚香熏香等习俗。避邪除秽,古人靠的是“香”带来的一身“正气”。

[鼓掌](图1)“岭海同风——广州合浦历史文化联展”系统介绍了岭南熏香风气的发展演变过程。

(图2)西汉彩绘陶熏炉。中国的用香历史非常悠久,传统以熏燃和悬佩香草为主,屈原的《离骚》就大量出现佩戴香草的描述,而熏燃香草则有文物佐证。这件陶熏炉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内里有茅香、高良姜、辛夷和藁本等本土香草。

(图3、4)合浦汉墓出土龙脑香,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乳香。随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来自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的香料辗转自岭南传入中国,包括龙脑香、苏合香、乳香等。《史记》记载,番禺(今广州)为“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是海外奇珍异宝的集散地,据研究,“果布”很可能是马来语龙脑香Kapar Barus的音译简称。这类树脂性香料,可预制成香饼或香球,放置在炭火上徐徐燃烧,相较于传统直接熏燃香草来说,香味更加舒缓清澈,烟火气更淡。

(图5)西汉铜熏炉。这件熏炉的炉体为方形,盖微隆,四面均镂空出“回”字形的波折纹,规整精致,可以控制香气的弥散;方形炉柱上各有一个菱形气口,圆底座,便于握持摆放,非常具有岭南地方特色,被称为“越式炉”。出土时炉腹内保留着炭粒状残存,很可能是海外香料。

(图6)东汉承盘活链铜博山炉。海外香料的传入改变了熏炉的形制,炉身开始加深且封闭,可以蕴香涵气,气味的散发更加持久;炉盖加高,雕刻成山峦重叠崔巍的样子,使烟雾的升腾更加优美,形成云遮雾绕,鸟兽神怪出没的形态,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博山炉”了。当然,博山炉的出现,也和汉代道教的发展和追求神仙方术的风气浓厚有关。

(图7)广州、合浦出土汉代熏炉。这组熏炉基本都带有承座,有的和座足相连,有的可以拆分。其功用是便于手持移动、承接灰烬、贮热水以形成水汽,更加贴近海上仙山的想象。

(图8)欣赏完文物,广博君还有好礼相送!美貌与功能并存的“岭南的香气——香牌制作体验活动”成品出来了!下方留言,广博君挑出最走心的评论送出材料包一份,你可以亲自动手,体验中国熏香方式的转变。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大部分情况是吃粽子,划龙舟,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佩戴香囊,俗称“荷包”,还有就是在手腕、脖子、或者脚腕佩戴七色彩线俗称“索儿”,“索儿”一般要等到阴历的六月初六才能解开,并要扔到流动的水中,这意味着一年顺利,并能趋走邪气。

怎样熏香

熏香的习俗来源于宗教信仰,上古时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秘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 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 由于人们觉得神和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自然界除了云、雾以外(云雾缭绕之外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神仙居住之所)只有熏烟有此特征,于是古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这就是熏香。 古埃及人向太阳神祈祷时,口中念诵“借香烟之力,请神明下界”,这同中国人点香敬佛完全相同。 ......这里主要介绍一种传统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的步骤:1、将无味香灰放进闻香炉中。 对于经常熏香、品香的朋友来说,香灰通常都是一直保留在香炉中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以灰养炉。 2、将闻香炉内的香灰捣松,然后在中央挖出一个碳孔。 其大小就按照香碳的尺寸来定,刚刚能够完全掩埋住香碳为准。 3、将香碳点燃,让香碳保持完全红色但是无明火状态最佳。 然后把燃烧的香碳放进碳孔中,用香灰掩盖住。 4、将周围的香灰堆积到香碳上方,并拍打严实形成火山状,顶部要平。 5、在香灰顶部做一个通气的孔以防香碳熄灭,同时还能以此来控制燃烧速度。 6、将香盘放置在顶部平面上。 7、将小片状的香材或者香粉放到香盘上。 保持香材没有烟雾的状态,若冒烟,则是温度太高所致,继续加厚香碳上方的香灰。 8、在香盘加热完毕后,香材的香气则会散发出来。 这时可以将香炉托起至胸前来品香。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28279.html
上线两天市场占比第三 还得是刘亦菲 拿下榜首只是时间问题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