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飘香 香粳白玉团 采缕碧筠粽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又至,各家各户忙碌起来,煮粽叶、浸糯米、配馅料、包粽子。榴花、艾草和粽子的清香,和着陆游的这句绝句,一同飘进我心里。

粽子,又称“角黍”“菰黍”“筒粽”,是用粽叶将糯米、馅料包裹蒸制而成,形状多样。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见过和吃过最多的粽子就是糯米配以红枣、豆沙、蜜饯做内馅,香、嫩、糯,越嚼越有一股股余香。偶尔蘸点白糖,一口咬下去,甜蜜蜜的滋味,便由心底涌出。

翻阅资料查看粽子的由来,发现“粽”字最早见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有“糉,芦叶裹米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糉榈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

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上古时期,由于黍在饮食中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它产生依赖和崇拜,并将之作为祭祀的贡品。《诗经》中有“与其黍稷,以享以祀”的记载。当时还盛行以牛角祭祀土神和谷神,古人就把黍米用粽叶包裹起来做成牛角形状,表示敬重。“角黍”的名称由此而来。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食物。伴随着历朝历代粽子馅料的丰富多样,文人墨客也在端午佳节品粽之余,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元稹有“采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姚合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苏轼有“时于粽里得杨梅”,将这种传统节日食品赋予了诗情画意。

想象一下,晶莹透亮的糯米,散发着浓烈的清香,那是混合着米香、枣甜以及粽叶香的一种特殊的味道,令人陶醉。吃着每一个粽子,都是在品尝着人间风味和历史趣味,感受着千年岁月的沉香。

粽子好吃,制作方法却不简单,道道工序俨然,丝毫马虎不得。事先将每片粽叶泡过两日,煮透晾干,逐叶擦净,此时满屋已是清香。包粽时先将三四片叶子铺开,薄薄地放一层米,搁入两三颗小枣,间或几粒花生米,再撒上一层米,循环两三次。双手将粽叶一边合拢折叠,封住斗口,多余的棕叶沿粽子轮廓折回,用五彩丝线或细小麻绳拦腰扎紧,呈瓷实的锥体状。

包粽子是门技术活,用力要均匀,裹得太松米馅容易漏出,太紧又容易让粽子变形不美观。在老辈儿人手里,半分钟不到,一个水灵灵的粽子就出现在眼前。惭愧的是,我尝试过许多次,至今都不能包出一个完整的粽子。母亲曾说,等他们这一辈人不在了,以后的人要吃粽子怎么办呢?

母亲的忧虑不无道理。时代在发展,但老辈儿人的手艺也在流失,像我这样手握粽叶却不能包出合格粽子的人估计不在少数。怎样把古老的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是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那些通过机器作业流通到市面上的粽子,怎么尝都缺少手工包出来的味道。粽子,已不简单是一种吃食,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粽叶里包着的,不仅仅是糯米和馅料,还有亲情、善良、希望。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讲述着关于屈原的故事,谈论着关于龙舟的传说。小小的粽子,能把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紧紧聚在一起,传递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对故乡的思念、对真善美的追求。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29215.html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累计接待游客5.9万人次 端午假期
丹徒公安交警送上 高考交卷 一举高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