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 哈佛大学 校报《深红》刊发了一则短消息—— “哈佛因教师离职取消30多门秋季课程” 。据悉,哈佛学院(即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秋季课程,涉及20个系部专业。该校历史与文学研究部主任卡明斯基在声明中说, 取消课程最多的是历史与文学系 。
文科遭冷遇,不仅发生在哈佛大学,高校文科专业的整体关停并转更为普遍。2020年12月,美国 佛蒙特大学 的文理学院提议 砍掉23个人文学科本科专业 ,其中包括56个本科专业中的12个、63个辅修专业中的11个,这还不包括停招了该校10个研究生专业中的4个专业。同样被砍的专业还有亚洲研究、欧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意大利研究等,艺术和戏剧专业将被合并。
面对人文学科的衰落,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戴锦华曾说:“ 对整个人文的贬低、对梦想和创造力的贬低,恐怕是一个世界性的疾病 。”
文科,无用?
在我国,文科专业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处境。
根据最新版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我们常说的“文科”包括了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共8个学科门类,26个一级学科。近年来,教育部撤销专业名单上,这几个学科门类常常“榜上有名”。 2019-2022年经教育部审批撤销的文科专业有1422个 ,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被撤销89次,公共事业管理被撤销88次。诸如 广告学 、 日语 、 汉语言 等热门专业同样“上榜”。
不仅是本科在撤销文科专业, 硕士研究生也在停招文科专业 。今年年中,不少高校发布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调整的通知,部分文科专业暂停招生。
当文科遭遇尴尬境地,“粉领三千”变成一种自嘲,人们发问:“ 文科,真的有用吗? ”
2023年,诸如“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引争议”“北大文科博士求职多次被拒”“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38岁985哲学硕士失业被迫送外卖”等词条登上热搜,一点点扯着文科生脑子里的那根弦。
2024年,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3)》,公布了 2022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相对较低的专业 , 教育学 、 档案学 、 传播学 等文科专业位居榜首。
可以发现,所谓“文科是否有用”的讨论常与就业情况捆绑,而文科无用论则说明从就业的角度来讲,相比于理工科,文科处于弱势。
当前大学文科教育仍然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教育。文科的某些内容可以转变成职业技能,但文科不能等于职业培训。因此,相比起理工科一些可以“拿起来就用”的知识,文科知识还需要一个转换过程。
文科,新方向
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面对现实需求,有办法让文科知识也实现“拿起来就用”吗?
文理交叉 ,似乎是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2020年11月, 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 ,要求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
新文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文理交叉。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所言, 文理交叉,其实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启发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各学科领域不再由单一技术主导,而是呈现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态势。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等全球性挑战接踵而来,如果文科远离社会经济现实,缺失对社会现实关怀的同时也让自己陷入覆灭之地。
“不想被淘汰,就要经历凤凰涅槃。”一位大学教授以考古学为例谈到传统文科结合新技术的必要性,“以前,考古靠的是一把洛阳铲;如今,结合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现代科技,现场勘测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高。”
高校对于文理交叉也纷纷响应。 复旦大学 在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中推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进一步打通文理界限; 上海科技大学 在今年年初新增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本科专业,但这个全新开设的“文科专业”要求考生的高考加试科目为物理、化学双选;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 推出了语言数据科学、智慧外语教育等微专业,实现数据科学与语言学、翻译学、智慧教育以及语言智能等领域研究的有机结合。
在文理交叉培养模式下,具有“文理”双向学科背景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既有理科学生缜密的思维,又有文科学生的策划统筹能力,更可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 高校的文理交叉专业恰好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例如,用人单位对“学文”的理科生情有独钟,有些新闻出版单位更愿意招收一些专业对口的理科毕业生。
而对于有升学深造需求的文科生们而言,可能性也增多了。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届的两位本科毕业生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下,一位赴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一位则以总绩点3.8排名汉语言专业第二的成绩直博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文科,正在走出舒适区。以新文科为建设点,人文学科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越来越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如果不是急着赶路,语文应该是最美的学科。” 这句话,正是对“文科无用”的有力回击。文科教育,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和自我的途径,一个打量社会、历史和自我的视角。
“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文科是科学技术的盟友;作为一种关注人与社会、关注价值的学科,它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彼岸。它会为生产力引发的变革提供合乎人性的建议和意见。”它永远不会消失,但会以新的姿态,回应这个时代。
马相伯的主要成就
1902年11月的一天,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文科教习郭镇瀛因五班教室内的一只空墨水瓶,迁怒于学生。 后几经波折,校方竟宣布开除五班全体学生。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200余名学生和总教习蔡元培愤然离校,这便是轰动一时的“墨水瓶事件”。 该事件与日后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实现“启发民智,教育救国”的理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从南洋公学退学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国教育会的帮助下组成了爱国学社,另有20多名学生在蔡元培的引荐下向马相伯求助。 是时,适逢马相伯正在筹划办学事宜。 他爽快地接收了这批学生,向天主教会租用徐家汇观象台的旧屋作为校舍,并聘请了几位法国籍神父任教。 如此一来,一座新式学校便宣告诞生了。 马相伯还给学校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震旦学院。 “震旦”一词出自梵文,意即中国,在英语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义。 由此可见,马相伯将震旦学院喻作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必将前途无量。 震旦学院成立后,马相伯任监院(即院长),学校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宗旨,学制为两年,专业分为文学、质学(科学)两类,没过多久又发展为文学、致知(哲学)、象数(数学)、形性(理科)四大学科。 梁启超获知此事后,欣然写道:“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诚如梁启超所言,震旦学院在管理上不仅“完备有条理”,更不乏独到之处。 一方面,震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校务由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另一方面,校方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之风”,即倡导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挈举纲领,开示门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文艺、崇尚科学、不谈教理更是马相伯一再耐腔强调的办学方针。 在马相伯的运筹帷幄之下,震旦学院的教学、教务活动均安排得井井有条。 为引导热血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他振臂高呼:“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 有欲通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科学救国准备者,请归我。 ”不出一年的光景,震旦学院的学生数量就翻了数倍,增至132人。 热衷教育救国的马相伯对革命也非常支持。 1904年夏,震旦学院来了个名叫“刘学裕”的新生。 此人虽其貌不扬,却大有来头。 他就是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而被清廷通缉的“要犯”于右任。 于右任“潜逃”至上海后无处安身,马相伯得知后立刻将这名心系国家社稷的青年学子破格录取,免去他所有的学膳费,还特意让于右任易名“刘学裕”以避人耳目。 马相伯的一系列教学主张和做法虽深得青年学子的推崇,但是由于怕清政府因马相伯收留通缉犯会如同1901年义和团事件一样迫害天主教会,加害天主教徒,所以遭到耶稣会的担忧和反对。 1905年,耶稣会派法国人南从周担任震旦学院的教务长,协助马相伯打理校务,也是为了不要马相伯行为过当。 南从周是一位保守的耶稣会士,取消孔子诞辰假期认为是崇拜偶像,使学生接受宗教课程,颂唱圣歌,早晚祷告、做礼拜,还“尽废旧章,别定规则”,不许学生谈论时事,不许结社等以免受到清政府的怀疑,加强管理,学生出入校门、会客之类的个人自由,也被横加限制。 但是南从周的行为却引发了震旦学子们的不满,大批学生退学抗议。 学生集体离校时,甚至摘下了震旦学院的校牌。 马相伯此时虽在病中,但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早就有所耳闻。 无奈之下他和部分学生一起宣布脱离震旦学院,与众生一同挥泪离开了徐家汇的校舍。 随着马相伯和学生们的离去,震旦学院仅剩下一副空壳,这无异于关停。 但马相伯认为,震旦学院的精神不能磨灭。 他决定再办一所新校,这个想法立即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响应。 那取个什么校名为好呢?于右任提出建议取名“复旦”。 一者,“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另者,“复旦”还有不忘震旦之悔扮旧,更含复兴中华之意。 马相伯听后,立刻表示赞许。 然后,他诚邀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担任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 两江总督周馥也拨出官银一万两,并出借吴淞提督衙门作为复旦的临时校舍。 1905年5月27日,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严复为总教习。 至于震旦学院,则于同年重新开课,南从周仍为教务长。 1908年当震旦学昌前衫院打算迁往别处另建校舍时,马相伯仍然捐款四万元,把自己名下、地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八处地皮悉数捐出,募得十万多元,购置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的土地103亩,提供震旦学院使用,震旦学院从此也有了自己固定的校址。 1928年,震旦学院改称为震旦大学。
上海哪3所普通大学投档线高出211高校?
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很多985大学和211大学仍然是很受众多考生报考的热门高校,我国的重点一本大学都是录取投档线最高的,这也无可厚非,毕竟重点一本大学的排名都是全国非常靠前的。 实力一般的学校也基本都在全国高校排名200以内。
不过,今天小编要说的是以下这3所大学,它们的排名在全国各高校中仅仅只有300多名,非常不起眼,但是今年的高考录取投档线却很是抢眼,远超多所211高校,让人匪夷所思,感到十分意外,而这3所大学都集中在上海,下面一起简坦来看看吧!
一: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拦码桐上海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国家电力部。 这所学校是全国排名中很低的,在武书连大学排名中仅排于352名,非常靠后,但在今年高考录取投档线中相当抢眼,比如在广东的高考理科录取投档线是526分,超过了辽宁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所211;在广西,上海电力大学的高考理科录取投档线是556分,也超过了贵州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211。 虽然全国排名只有300多名,但丝毫影响不到他在其他省份的录取投档线,相当给力。 学校的重点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非常不错的,再加上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上海电力大学还是吸引了大多考生报考。
二: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简称“上政”,是上海市属的一所以法学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政法类高等院校,隶属于上海市司法局。 该校的综合实力排名难于进入全国高校前300,但同样在今年录取投档线很出色,在广东的文科录取投档线高达567分,不输河北工业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211大学;又如在江苏的高考理科录取投档线是360分,同样不输大连海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211高校。 上海政法学院最好的是法律学院,王牌专业是法律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78%,就业前景很不错;又因为本校位于一线城市上海,经济发达,教育资源良好,因此也很受考生欢迎。
三: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简称“立信”,是一所会计、金融特色鲜明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祥地和未来金融家的摇篮。 根据网络上的排名,立信学院目前在全国排名是第383名,排名模毕较低,但在今年高考录取投档线中,于江苏的理科和文科录取投档线同为361高分,大大超过了北京化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211大学,立信学院的档次要高出一个层面。
从立信学院毕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本科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被教育部誉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如果对财经专业感兴趣的考生,这所学校值得关注。
以上这3所大学在全国均排名300多,但却不失为几所低调有实力的非211大学,那么你更倾向于哪一所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高考,志愿填报,大学和专业等相关信息,欢迎关注我!
年轻人为什么都不进工厂了,他们去哪儿了?
写在前面
2018年春节过后,我陆续走访了部分客户——地处珠三角城市的十多家制造业企业,发现开工早的企业已经上了一个星期班了,很多工厂还有不少工人没有到岗。
广东惠州,一家做木制品的工厂,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8月份,老板娘H却旦茄忧心忡忡。
H说,现在真的怕过年了,有些工人才过了元旦节就开始请假回家,如果不批的话直接要辞工。
我问,那怎么办?
她说,请临时工啊,要交货没办法,现在临时工也不好请了。
这是我去年开始服务的一家企业,没想到刚尝到网络营销的甜头,现在却遭遇有订单没人做的窘境。
H一边忙着泡茶,一边打电话安排人事部的女孩打印招聘广告去工厂附近张贴。
她问,岳量老师,有没有什么网站招聘好用一点的?
我说,如果是招聘普通的技术工人,可以去58同城、赶集网这些网站发布招聘信息试试;如果招师傅,可以去一些行业人才网;如果是招管理销售类的,智通和卓博都还可以。
这几年制造业都在推行“机器换人”,但有些岗位仍然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在素有”制造业名城“之称的广东东莞,不少工厂也遭遇到同样的问题。
虽然老板在放假前已经让人事部一再强调,开工当天老板准备了开工大红包,但模慎察这一招似乎并没有什么用。
迟来的人还是会迟来,但他们认为,迟来总比不来好。 毕竟培训一个生手也需要花不少时间。
很多工厂不得不一边开工一边等待。
但那些提前回家过年的年轻人,他们还会再回来吗?
前几天刚好在凯迪社区看到下面这篇文章,可能会给我们一些答案和启示。
01年后招工难
每年过完年,都会有报道,说什么企业招工难。
尤其是沿海制造业基地,最近这十来年,没一年不吵不闹的:老子招不到人!
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工厂,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孙子似的。
现在呢?反过来了,没有年轻人再想进工厂当工人了,老板们也牛不起来了,舔着脸好话说尽,连哄带骗的,招人也难。
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区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这些人已经彻底不做工人了,郊区的年轻人也鄙视做工人,就算再没有门路,那也得在工厂找个清闲的管理职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
一大批中小制造业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是因为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民工在支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闹,他们拼命干活的动力是子女绝不再进厂当工人,能够改变家族命运。 如果再过十年,等这帮人退休,或者干不动了,制造业的车间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现在的80后、90后,进厂打工主要是找对象谈恋爱,顺便长点见识,对于学习专业、钻研技术,根本不感兴趣。 这批人已经毫无机会,失去理想,带有绝望,未富先废。
02农民工去了哪里?
现在的城市子弟们靠着父辈的积累,基本上都完成了转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厂上班,那是他们看不上的地方。 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当工人舒服还挣钱多,这是他们一致的看法。 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工厂里都是农民工,而农民工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涨,最后产品就毫无价格竞争力了。
更可怕的是社会上的观念,完全变了,对于工人,没有正眼相看的。 要是哪个男孩子说自己在厂里上班,就是农民工的女儿也会鄙视他。 这种舆论环境下,这些制造业还怎么玩,真的玩不下去了。
那么农民工哪儿去了?
主要成了“农二代大学生”。
他们毕业后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晃荡,怀揣希望,但是毫无希望。
希望在歌声里,在诗里以及所谓的远方,听着听着也麻木了,也佛系了。
他们的职业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类销售员之类的,年纪超过30岁就难办了。 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困难之处。
我曾经在珠三角一家传统制造业工厂考察,车间内的操作工,年轻人很少,最小也是30岁。
倒是在管理区,财务、人事、销售等,都是年轻人,因为这些工作相对而言,还算体面点。
因为农二代也是大学毕业,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子女去车间上班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那个地方真没前途。
十年后,工厂要是关停,如果不出现意外,这些30多岁的农二代大学生大吵大闹一番后,会大批失业。
03考证和自己玩
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说他村子里好几个大学毕业的孩子,有一年到孝唯头都不上班的,就窝在家里考证,各种各类的职业资格证,忙个不亦乐乎。
还有的干脆是自己当个体户,送货跑运输,甚至玩自媒体的。 硬是没有一个是进厂当工人的。
这样下去,中小制造业还有未来吗?
从用人角度看,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是合理的,德国约1:4。
但中国大学生录取率超70%,算上存量劳动力,也是严重结构失衡,大学生太多,怎么消化呢?
一旦楼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关配套的个体户马上就失业。 到时这些农二代大学生们进退失据,会大面积失业,这是隐忧所在。
制造业工厂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现在企业利润薄,导致大量优秀学生选择从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行业,表示绝不进厂。
这些人从生产领域进到分配领域,导致生产行业人员素质越来越低。
不要相信什么高科技研发(光伏),说穿了就是买套进口高科技机器。 你看看“机床加工中心”,基本是意大利、德国的。 只要有一点儿波折,企业就垮。
普通员工最希望把企业的利润,年底全部分掉,房价这么高,分钱最实惠。 他们不喜欢把利润留出来搞研发,搞积累。 企业垮了,反正明年换一家就是了。
大大小小的老板们何尝不是这种心态?辛辛苦苦挣点钱容易吗?还不如拿着钱去搞搞金融和房地产得了!但是,站在更高的宏观经济上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满大街都是乱窜的失业者。
04用工荒的真相
所谓的用工荒是企业和年轻人的双输。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轻人没有技能,但因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资;成本高昂的企业无力支付,双方僵持。
年轻人,骑驴找马,随时跳槽;企业面对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训费用打水漂。 其实大学生也活得差,企业也活得差,双输。 企业只想要熟练农民工,不要大学生,嫌他们娇气还事多,有脑子的人不好管不是?现在一个企业只是招聘10人,却写招聘100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实际上工资开得低;而农民工被某些唱高调的新闻误导,对工资抱有太高期望。
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活。 企业和工人僵持,却被人报道和解读为用工荒。 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练工和苦工种。
一是中国毁掉了“技校”,德国75%的中学生是去了技校,中国90%的中学生是去了大学(主要是文科)。
以前技校毕业去工厂,现在进高校为了赚钱,活生生把人关了三四年,培养了一批酸秀才。 剩下的歪瓜裂枣,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 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大于节约的工资,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 说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没法用。
我曾观察了一个企业,普通制造业,企业员工除了老板一家全部是大学生,其他都是中学毕业,日常电脑管理做得也很好。 该企业前几年也招聘了几个大学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们上班就是拿着“考公务员”或者“英语六级”书复习,和农民工无法交流,工作马马虎虎,抱怨一大堆,确实没办法使用。
二是苦工种,如搬运,年轻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动。 我认识一个搞装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线城市苦干十五年,为儿子买了房买了车。
儿子现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 装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艰苦了,儿子果断拒绝。
0590后们的好日子
90后的农村员工,绝大多数是喝可乐、吃麦当劳长大的,刚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就遇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强力保护,根本不关心企业的难处。
90后员工只会和老板儿子比生活待遇,然后产生怨恨心态。 这个状态,很难维持多久的。 我们国家的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考验。
很多企业招聘给出了4000?7000元的工资,其实是“计件,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这些。
今后机器会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 有个朋友,买了一台机器10万元左右,取代了两个熟练工,效率大增,原来要一天,现在半个小时。
机器不需要缴纳社保,也不需要“辞退赔偿”。 当然,大部分工种还是要人力完成。
但这里少用一个人,那里就会多出一个劳动力,总体还是有用的。
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大流动,熟悉本企业特定岗位的工人越来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就是个笑话。
但企业负担太重,产能过剩,也无力提供高福利,恶性循环。
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会一夜之间全部辞职。
对制造业而言,财政、老板、工人,这三方是不会同时达到满意的。
中国制造业利润薄,就业人数多,还在初级阶段,在没有进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财政,老板,员工”,不可能同时乐呵呵。
现在情况是:财政满意,员工满意,小老板不容乐观了。 中间掉链子的后果就是,就业压力跳过企业,直接到了各地方。
要为中小企业减负,优化民企经营环境,怎么搞?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那样才是90后们好日子的开始。
最后,认知要升级,思考要深度,那就从读书开始吧。
电商岳谈,一个关注传统企业转型电商的微信公众号:mri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