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回应 哈马斯要求中俄土为协议提供担保

6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

路透社记者提问,据报道,哈马斯要求中国、俄罗斯和土耳其为其与以色列达成的协议提供担保,包括对拟议的停火和人质救援协议进行修改。美国和以色列拒绝了哈马斯的这一要求。中方对此持何立场?

林剑 资料图。图源:外交部网站

林剑表示,本轮加沙冲突爆发以来,中方同各方保持密切合作,共同为停火止战奔走,为保护平民疾呼,为缓解人道灾难尽己所能。

当前加沙地带的局势不可持续,当务之急是全面有效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立即实现停火,切实保护平民,确保人道救援,尽快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

中方将继续同有关各方一道,为推动早日平息加沙战火,缓解严峻人道局势,落实“两国方案”作出不懈努力。

记者:刘晓琰

流程编辑:u070


利比亚战争的主参战国

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此次的利比亚冲突中,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也是第一个放风说在数小时之内对利比亚实施军事行动的国家,不是英美,而是平日低调的法国。 央视分析,地缘政治的历史恩怨,加上石油企业在利比亚的利益,或许正是法国勇当“第一”的原因。 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 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才结束统治。 然而更重要也许是经济原因。 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 而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声称,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央视评论认为,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政府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 反之,如果帮助反政府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总而言之,利比亚局势的动荡,为法国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为此,在联合国决议刚刚通过几个小时,法国就率先向利比亚发动了攻击。 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致信国会领导人称,美军正对利比亚采取的军事行动在定性、持续时间和规模上均有“限度”。 并希望北约主导军事制裁利比亚。 美国及其盟国周一向卡扎菲部队发起了新一轮导弹袭击,此时多国部队官员正努力缓和在干预利比亚军事方针上的分歧。 对于美国的态度,《时代》周刊分析说,美国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结果深陷战争泥潭,经济也在危机中尚未完全复苏,因此对参加另一场战争感到有负担。 2011年3月至10月,第六舰队派出大批舰艇参加利比亚战争。 其派出的攻击型核潜艇、水面战舰共发射了200多枚“战斧”巡航导弹,接连摧毁了利比亚政府军的许多重要设施和指挥机构。 第六舰队的E-2C舰载预警机、EP-3电子侦察机、P-3情报侦察机和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在支援北约空袭行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俄印遗憾 非盟反对日本支持利比亚当地时间19日晚,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的战机或舰艇向利比亚有关目标实施了军事打击。 中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非洲联盟(非盟)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次军事行动反应不一。 联合国安理会17日通过的是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但是为什么这个决议演变成一场战争呢?这场战争是否合法?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少将认为,这次禁飞区及多国召开峰会协调立场,各国分工行动,都是合法的。 在禁飞区的实施上,现在的情况是,多国部队把联合国设立禁飞区的行动变成了一个空袭行动。 这等于利用联合国给的“尚方宝剑”,过度使用武力。 “利比亚的飞机起飞,你可以让它迫降,若不听,你可以把它打下来。 但现在利比亚说接受1973号决议,它什么都还没干呢,你就咚咚咚把它打一通,这不是过度使用武力吗?”张召忠认为,这次行动超出决议内容太多,性质都改变了。 但也有专家认为,1973号决议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多国部队是利用了这个模糊地带。 1973号决议虽然是禁飞区决议,但是它又规定“可以采取一切措施阻止卡扎菲去攻击平民”。 “多国部队可以这样讲:为了禁飞区的有效性,我可以首先打掉卡扎菲的防空系统。 为什么打卡扎菲的坦克?他们可以说,卡扎菲还在威胁平民。 所以我认为多国部队充分利用了禁飞区决议。 ”专家认为,这开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因为照这种逻辑下去,还可以派地面部队。 “貌似合法,但里面却包藏着非常危险的倾向。 ”另据新华社报道,非洲联盟19日抗议联军行动,认为法国、美国、英国等国“滥用”决议,警告行动可能引发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联合国安理会17日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划定特殊空域,限制冲突各方飞行器在管制空域内的飞行活动,目的是保护平民和平民密集区免遭空中军事力量打击。 同时,第1973号决议明确,外国军队地面进入利比亚“不合法”。 决议包括“会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平民安全等内容,没有出现“授权外国军事力量主动展开军事行动”字样。 支持法国19日下午,法国在巴黎召开落实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决议的国际会议,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后说,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未能履行决议即刻停火,有关各方将通过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迫使决议得到落实。 美国正在巴西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说,他已授权美军对利比亚采取“有限军事行动”,而且“行动已经开始”。 但他重申美国不会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 英国英国首相卡梅伦19日晚证实英国军队已经参与了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卡梅在首相府门前发表讲话说,英军将作为国际联合军事行动中的一部分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 卡梅伦还强调,此次联合军事行动是“合法、必要和正确的”,是一项正义事业并符合英国的利益。 日本日本外相松本刚明20日说,日本政府基于要求利比亚当局立即停止行使暴力的立场,支持联合国会员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利比亚采取措施。 遗憾俄罗斯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19日表示,俄对部分国家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为由,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表示遗憾。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20日说,俄强烈呼吁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有关国家停止滥用武力。 印度印度外交部20日发表声明,对美、英、法等多国对利比亚发动空袭一事表示遗憾,并呼吁各方公开放弃使用武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分歧。 (人民)葡萄牙和捷克分别表示,不会参与在利比亚的任何军事行动。 考虑到目前利比亚局势,将准备向利比亚提供可能的人道主义援助。 反对非盟非洲联盟(非盟)利比亚问题专门委员会19日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举行会议,反对对利比亚的任何形式的外国军事干涉。 非盟利比亚问题专门委员会成员、毛里塔尼亚总统阿齐兹在努瓦克肖特举行的关于利比亚危机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强调反对外国对利比亚进行任何军事干涉。 他说,利比亚局势要求采取紧急行动,为利比亚目前面临的“非常严重的危机”找到一个“非洲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必须考虑到尊重利比亚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以及拒绝任何形式的外来军事干涉。 巴西巴西总统迪尔玛19日在与前来巴西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时强调,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将加剧这一地区的暴力活动。 巴西外交部人士在解释巴西立场时表示,在现阶段,使用武力不是理想解决手段。 “巴西相信,在停火机制下仍然存在着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的空间。 ” 第1973号决议失效在利比亚19日遭到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后,利比亚外交部19日晚些时候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第1973号决议已经失效。 声明说,在法国率先违反该决议后,利方有权动用所有空中力量保卫国家。 声明同时要求立即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讨论利比亚局势。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日在利比亚遭到西方国家空袭数小时后发表电视讲话说:“现在应该打开武器库,用各种武器武装所有民众,以捍卫利比亚的独立、领土完整和荣誉。 ”他说,入侵只能让利比亚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更加坚定和团结。 西方为石油开打在法国战机开始对利比亚军事目标开火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通过电视讲话表达了对利比亚局势的担忧,以及对法国等国对利比亚发动军事行动的不满。 他说,对利比亚的军事入侵令人遗憾,这将带来更多的伤亡,更多的战争。 美国和欧盟的举动是不负责任的。 查韦斯还指责美国和它的盟友们是想要利比亚的石油,并强烈要求美国和欧盟停止军事行动。 查韦斯说,他们的行动是对一个国家的军事干预,已经践踏了国际法。 他呼吁各方实现真正的停火,走和平解决争端的道路,并停止军事干涉其他国家政权的做法。 由祖马、毛里塔尼亚总统阿齐兹、马里总统阿马杜·图马尼·杜尔、刚果(布)总统萨苏等人组成的非盟代表团10日在的黎波里与利比亚领导人举行了会谈。 会后,祖马说,卡扎菲接受了非盟提出的停火路线图计划。 部分代表团成员还将于11日前往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与反对派领导人商谈停火事宜。 祖马说,有关停火路线图的详细情况将在与反对派会谈后公布。 祖马还呼吁北约停止空袭利比亚政府军,“给停火一个机会”。 非盟一直不赞成对利比亚实施军事行动,而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利比亚危机。 非盟关于利比亚问题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五点路线图计划,以期推动和平解决利比亚危机。 这个路线图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保护平民和结束敌对行动;保障受影响的人群接受人道主义援助;启动不同政党间对话,朝着结束危机的方向努力;设立过渡期;启动必要政治改革,满足利比亚人民诉求等。 人民网4月11日电 昨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他位于首都的黎波里的住宅,会见了由南非总统祖马率领的包括刚果(布)、马里、毛里塔尼亚等国的总统以及乌干达外长在内的非洲领导人代表团。 会谈结束后,南非总统祖马宣布,卡扎菲已经同意了非盟提出的解决利比亚危机的路线图。 然而据新华网班加西4月11日电(记者刘万利朱小龙),在与非盟代表团举行数小时闭门磋商后,利比亚反对派11日拒绝接受非盟提出的关于在利比亚停火的路线图。 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贾利勒说,非盟的路线图并不包括卡扎菲下台或流亡的内容,不符合利比亚东部地区人民的要求,因此不能接受。 西方难从利比亚乱局中获益 受损可能性很大持续了几个星期的利比亚战争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多座城镇成为一片废墟,大量百姓沦为难民。 金一南认为,利比亚战场陷入僵持局面其实对各方都不利,尤其是利比亚人民承受了战乱带来的巨大痛苦,受伤害最大。 金一南:利比亚现在冲突和战乱有长期化的趋势。 现在非常明显的态势是,谁也不能在短期内战胜对手,把对手力量全部清除。 利比亚政府的反对派既不能在短期内清除卡扎菲政府的力量,卡扎菲政府也不能在短期内把反动派全部清除。 这种僵持局面其实对双方都不利,尤其对利比亚人民不利。 利比亚长期陷入战乱的话将带来很大的影响。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不管利比亚今后谁战胜谁,是政府派胜利还是反政府派胜利,都将面临一个尖锐问题:利比亚将来还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如果利比亚陷入了长期战乱,谁都获不了益。 包括发动对利比亚空袭的西方国家,它们同样也获不了益,同时还要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为利比亚的石油、天然气储藏非常丰富,急于控制这里的油气资源也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一个重要底牌,这事拿不到桌面上说,但在桌下肯定起很大作用。 当这个国家陷入战乱的时候,目前反政府力量控制的利比亚东部地区是石油天然气的主要产区。 但是现在这些主要的产油区也受到战乱影响,产量受到很大影响,未来的开采、储量的保护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从利比亚目前的乱局来看,最初对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的这些力量都是想从中获益的,但今天出现这样的情况让它们始料未及。 它们从利比亚的乱局中获益也很难,受损的可能性反而很大。 巴以冲突:随时可能取代利比亚战争成为世界焦点利比亚局势演变的很搞笑,军事打击越来越成为一个笑柄,反而这次非盟却联合了一把。 更为可笑的是,一度极其积极的法国也没了声音,而本来法国最积极,这次美国无疑是捞到了好处。 一则美国着实在非洲增加了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虽然并不是善意的,但客观上增加了。 如此,实际上是损害了欧洲自身的利益。 与此同时,利比亚政府与反对派来回拉锯战正是美国想看到的,利比亚正在向分裂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而法国支持的反对派远不如法国想象得强大,卡扎菲也不是如法国想象得没有人民支持。 当然,这次在利比亚危机中无疑中俄也是受害者。 也就是说中欧俄在利比亚危机中全部浮亏了(单单利比亚局势来说),于是乎中欧俄开始了在中东方向的反击。 两点反击对美国来说很致命:1、联合国《戈德斯通报告》指出,以色列军队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等巴方武装组织在冲突中均犯有战争罪,且可能构成反人类罪。 这虽然是2008年至2009年的报告,但随时可能被拿出来说事。 2、阿盟要求联合国在加沙设立禁飞区。 设还是不设?不设,联合国双重标准就更为清晰(实际上是美国双重标准);设,直接限制的就是以色列,那动摇的是美国在中东的根基。 与此同时,巴以冲突开始加剧,哈马斯已经声称进入紧急状态,从前段时间以色列截获大批运往加沙的武器上看,巴以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从而取代利比亚成为世界焦点,而这个焦点则是美国最重要的地方,美国在此失去控制力意味着石油美元解体,美国要退出中东,退出中东意味着退出欧亚大陆。 所以,这后面的博弈激烈程度,将会更深刻。 从近期欧盟在货币政策上向中国靠拢,中东方向又开始发挥中欧俄与阿拉伯国家的协调力量,美国又要难受了。 另外,也要避免欧美达成某种妥协,中国应继续拉高欧美妥协成本与风险。 巴基斯坦击毙几个恐怖分子的作法很好。

以色列空袭加沙是怎么引起的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渊源!看完就知道为什么了!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 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 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 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 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 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 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 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 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 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 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 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 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 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 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 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 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 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 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 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 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 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 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 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 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 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 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 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 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 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 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联合向其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军队4万多人,以只有3万人游击武装,没有正规军队。 但以民众全力保护新生国家,出色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统一作战,使其被迫各自为战,加之阿拉伯各国怀有抢占地盘的私心,致难以协调指挥。 美国紧急建议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休战,苏联也不满阿拉伯国家的贸然进攻。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以在全世界犹太人的及时帮助下,迅速恢复战斗力,并组建了正规部队“以色列国防军”。 阿拉伯国家于7月9日再次发起攻击,但以国防军已扩充到6万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 以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战后,以不仅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占领面积相当于巴总面积的80%。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英国长期控制,巨额收益绝大部分落入英法垄断资本手中。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之际,纳赛尔宣布回收运河主权,将其收归国有。 英法于心不甘,恼羞成怒,秘密策划联合以色列,以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战争于1956年10月底爆发,但美苏均强烈不满英法的举动。 在巨大压力下,英法只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2月从埃及全部撤军,以也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线以前的位置。 埃及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五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 经过精心计算、侦察和准备,以军可供作战的196架飞机全部起飞,采用超低空飞行等高超技术,很快炸毁了埃及的近200架飞机。 埃及失去制空权,以陆军放手进攻。 战争打了六天就很快结束了,历史上也称“六日战争”。 由于以的迷惑战术加上埃及等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失误等原因,阿方损失惨重,损失飞机560多架,坦克820辆,伤亡6万人,40多万人逃离家园。 以只损失61辆战车,伤亡3100多人。 以夺取了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扩张三倍。 196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 以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以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对立加深,双方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 萨达特上台后,深感以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以。 为了迷惑以,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骗战术。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 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成功摧毁了以吹嘘的坚固防线——“巴列夫防线”。 打头阵的埃及空军从30个机场同时出动240架飞机直扑对岸以军阵地,20分钟内摧毁了以军在西奈半岛90%以上的军事目标,埃及仅损失5架 飞机。 这一战果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前后击毁以军坦克和装甲车400余辆。 叙军也一度打到以北部的重要淡水供应地——加利利湖。 但以现任总理沙龙临危授命并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干,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强攻并渡过苏伊士运河,指挥其部队继续挺进,截断了埃军与后方的联系,并打开了通往开罗的大门,一举赢得战争主动。 同时,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美大力援助以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阿方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然控制在以手中。 197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重申以应遵从242号决议,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决议。 但第四次中东战争使阿以双方充分认识到,用战争手段消灭对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考虑与以和平共存的道路。 以领导人也开始考虑采用放弃部分占领土地换取和平的念头。 这为1979年3月埃以毅然决定正式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做出了重大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为打击在黎巴嫩活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除其活动基地,调集大批军队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进攻,重创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使之离散到其他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建立所谓“安全区”(联合国后通过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决议,从黎南部安全区撤军)史称黎巴嫩战争,也有人称其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但该次战争总体规模和涉及范围远小于前四次中东大战。 五轮和谈,步履艰难 埃、以、美戴维营会谈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1978年8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直接参与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附近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举行会谈。 会谈后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戴维营协议。 协议确认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文件是安理会第242号决议。 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在5年过渡期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居民实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负责安全;允许以在规定地方保留军队;5年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人民代表讨论决定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等。 后者规定:西奈主权归埃及,埃、以在3个月内签署和约;在和约签署后的3~9个月内,以从西奈的部分地区撤出,埃以即建交;和约签署2~3年内,以完全撤出西奈等。 协议签署后,以分期撤出西奈,埃以建交。 但以立场顽固,致使《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未能实施。 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戴维营协议,埃及一时陷入孤立,萨达特于1981年10遇刺身亡。 从马德里和谈到奥斯陆协议。 1991年10月,在美苏主持下,阿以在马德里召开中东和会,后移师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会谈。 经过美国总统克林顿极力斡旋,1993年9月,巴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了和解协议,即“奥斯陆协议”。 为照顾美的斡旋作用,以总理拉宾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规定巴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巴以双方相互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 1994年5月5日,开始实行预期5年的巴自治。 虽然“奥斯陆协议”只是为巴以全面和解勾勒了粗线框架,但它毕竟开启了和谈之路的新起点,之后的谈判气氛总体良好。 巴以在1995年签署了实施“奥斯陆协议”第二阶段的“塔巴协议”,也称西岸和加沙地区过渡协议。 但1995年11月,拉宾总理在巴以和谈的关键时刻遇刺身亡,中东和平进程遭受重挫。 1996年6月大选中,立场强硬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持。 2000年美以巴戴维营会谈。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总理。 他表示将致力于全面启动中东和平进程。 同年9月,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协议》,但协议内容未获落实。 为推动和谈在关键时刻取得突破,2000年7月,临近结束任期的克林顿将以总理巴拉克和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召集到戴维营,试图效仿卡特总统,促成一揽子解决巴以问题。 以准备作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让步,答应归还加沙地带全部和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其余4%也作出相应补偿。 在此重要关头,埃及警告阿拉法特无权在耶路撒冷等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独自作出决断,阿拉法特慑于警告,并寄望于以做出更大让步,最终未在协议上签字。 会晤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但在会晤中,各方对耶城地位、巴难民回归、边界等几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摸清了各自底线,有利于谈判的继续推进。 正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2000年9月28日,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引发大规模流血冲突。 2001年初布什和沙龙相继上台,中东和平进程转向。 有关“路线图”计划的和谈。 2002年12月美、俄、欧和联合国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时,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定稿。 2003年4月,由美正式公布计划的内容。 2003年6月4日,巴以美首脑在约旦的亚喀巴举行三方会晤,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 “路线图”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当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撤离2000年9月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 第三阶段,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巴以总理也曾多次举行双边会晤。 但巴以之间发生的多次严重流血冲突使“路线图”计划搁浅。 2004年,以努力推行“单边行动”计划,推行“定点清除”行动,巴内部也发生权力争斗。 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 巴方权力交接基本顺利。 2001年以来的巴以最高首脑会晤。 2005年1月,阿巴斯以高票赢得巴大选。 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后撮合下,在埃及和约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总理沙龙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4年来的首次历史性会晤,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 停火协议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多数人充分意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从2000年9月以来,已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和3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3月1日,支持巴改革的伦敦国际会议召开。 6月,以巴首脑第二次举行会晤,但没有取得成果,双方都不愿妥协。 六类原因,掣肘和谈 涉及到难民回归、边界划分、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定居点拆除、水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巴以一贯归于缁铢必较,这些都是阻挡巴以和谈彻底突破的棘手硬伤。 巴以双方和美国、阿拉伯世界等相关方面都存在强大的反对和牵制力量,受双方强硬势力影响,沙龙和阿巴斯都难以作出实质性妥协,巴以局势再度紧张的可能随时存在。 第一,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配。 巴方坚持按照联合国242号和 338号决议,要求以1967年战争以前的巴以边界线作为标准,要求以色列严格履行奥斯陆协议和“路线图”计划,单边计划只能是“路线图计划”和奥斯陆协议的一个进程和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而从沙龙的观点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顺利履行“单边行动计划”,即交还加沙全部和约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实际要求的领土要少一半左右。 而回溯2000年戴维营谈判时,当时的以总理巴拉克曾答应出让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阿拉法特当时慑于国内压力和一些阿拉伯大国的反对而没有签字;而目前以已经通过隔离墙基本实际控制了“单边计划”划定的范围,造成了既成事实。 所以说,目前沙龙答应的领土返还比例就更不可能使阿巴斯签字画押了,阿巴斯也一再表示不会比阿拉法特有更多的让步和妥协。 另外,巴勒斯坦地区淡水贵如油,以极力在谈判中保障未来的淡水资源供应,而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都一直要求享有应有的淡水供应权利。 第二,巴难民回归问题。 400多万巴难民的回归问题几乎一直是巴以和谈中不可逾越的关键所在。 以惧怕巴难民回归被占领土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坚持巴难民在所在国就地安置,以对其做出补偿,实际剥夺了其回归权。 这是巴方所一直拒绝的。 第三,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单边行动计划”将撤出加沙地带的全部定居点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点,但以不会撤出西岸地区的许多重要定居点,而是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让从加沙地带撤出来的犹太人居住,引起巴方强烈不满。 第四,耶路撒冷问题。 该城作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圣地,双方都有各自强硬立场。 尽管该城市被以实际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获得其应得的领土和宗教权利。 第五,巴以内部都面临反对势力。 巴内部的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有所改变,但其设定的民族解放目标不会有多大改变,它们今后继续袭击以的可能是随时存在的,而一旦袭击连续发生往往就破坏和谈,以多次要求巴方必须加强打击力度。 以色列内阁和议会中同样有一股股强大的反和谈、反让步的政治派别和民众。 联合政府中,犹太圣经联盟强烈反对对巴让步,利库德集团主张有条件谈判。 议会中还存在移民党、沙斯党等许多反和派别。 20多万定居者多数反对拆除定居点,且其活动能力非常大。 沙龙本人也非常强硬,他谋求的和平必须有利于以既得利益和安全维护。 但即便如此仍有以色列的极右翼分子扬言要杀害沙龙。 第六,外部因素影响存在局限。 布什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撮合巴以和谈,并承诺对巴进行大力财政援助。 但美国这些举措是有条件的,要求巴方大力度推行民主改革、打击激进反以势力,美国袒以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 面对复杂的中东局势,布什政府今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持续重视巴以问题还存在悬念。 从表面上看,阿拉伯国家都对巴以局势紧张深表焦虑,但出于争取美援、显示本国在中东影响力等考虑,个别国家内心里并不愿该问题尽快彻底解决。 近年来,欧洲和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促和力度和影响越来越大,但其对巴以和谈施加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美国也不容许其介入影响美国作用的发挥。 尽管巴以和谈还要面对无限风雨,但无论如何,人们盼望有关各方加大力度,切实采取实质举措,尽早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推动中东和平尽可能取得实质进展。 中东地区历经5次战争4次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直接战争结果都是阿拉伯人失败,不但丢失的土地一寸没有夺回,反而丢失了大片约旦河西岸的肥沃土地,丧师辱国之恨必然铭刻在每个阿拉伯人的心中。 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尖锐矛盾就是因土地而引发的和宗教无关。 现在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支持以色列一些阿拉伯极端主义者把其视为宗教冲突,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阿拉伯土地被占的问题,所以才有“土地换和平”的计划。

伊外长回应伊朗会否卷入巴以冲突「伊朗不排除参战」,这意味着什么?第六次中东战争会爆发吗?

伊外长回应伊朗会否卷入巴以冲突表示“伊朗不排除参战”,这意味着伊朗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持开放态度,不排除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 这主要是针对以色列近期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以及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敌对关系。

关于第六次中东战争是否会爆发,目前还难以预测。 虽然伊朗表示不排除参战的可能性,但战争的发生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呼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巴以冲突,避免战争的发生。 同时,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冲突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各方都在积极寻求避免战争的方法。 在此背景下,双方应积极寻求和平解决方案,避免冲突升级。 国际社会也应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协助双方化解矛盾,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31126.html
好心全部带回!家人不同意也留了下来 女生路上遇到两只小流浪狗
身材凹凸有致风情万种 黄绮珊穿吊带裙超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