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龙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是大部分台湾同胞祖籍地所在,距离台湾岛最近处只有68海里,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渊源关系独特,仅同名同宗村就有280对,见证着两岸的血脉同源、文化同根。
亲望亲好,“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祖国大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
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福建优势独特。如何做好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这篇大文章?
发挥优势,先行先试。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份专门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印发的文件《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福建省很快出台相关落实意见。畅通台胞往来通道,优化涉台营商环境,支持厦门与金门加快融合发展,扩大社会人文交流合作……一系列政策举措,明确要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这是赋予福建的重大政治责任、重大历史使命,更是福建的重大发展机遇。
一年多来,福建先后出台三批政策措施。如今,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已形成一批先行先试经验,取得一批首创性对台融合发展成果。
——经济融合更实:福建开通运营4条“小三通”航线运送旅客超2539万人次,向金门供水工程累计供水超3600万吨,累计研制发布226项两岸共通标准……
——社会融合更广:福州面向台胞提供1050套公租房,3700多台胞在福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福建各类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
——情感融合更深:累计34万台胞线下参与海峡论坛,累计3.6万名两岸青年登台亮相海峡青年节,每年200多场大型涉台交流活动轮番上演……
促融合、探新路,福建不断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擦亮“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的金字招牌。在厦门,金门乡亲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文化、体育、住房保障,基本实现与该市居民同等待遇;在福州,市里推出“福马同城通”卡,马祖乡亲持卡可享受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优惠,台胞可同等参与养老、医保等“五险一金”保障;在平潭,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集成了首批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随时办”“掌上办”……如今,福建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活跃、两岸同胞情感最温馨、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既是大义,更具大利。福建持续落实落细“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系列政策举措,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3日 06 版)
观沧海翻译优选好句64句
1、人教版初中政治教学资源网2、《观沧海》中,表现诗人登山所见秋风和海水的总体感受的诗句坦腊是“,。 ”3、观沧海(东临碣石)对照翻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含义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4、rìyuèzhīxíng,ruòchūqízhōng;日月之行,若出其中;5、从诗的体裁看,这让春滑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6、秋季背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碣石篇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观沧海》是曹操写的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8、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9、10、《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11、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森销: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1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13、《观沧海》中,表现诗人面对登山所见的树木葱茏的句子是“。 ”14、曹操(cáo cāo )15、人教版高中数学教学资源网16、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7、 竦峙: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18、曹操,字孟德,东汉沛国谯(今安徽省毫(bó)县)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 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诗人。 19、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0、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资源网21、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22、部编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3、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24、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25、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26、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27、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28、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29、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资源网30、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宰相,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奠基者。 31、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32、(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33、shùmùcóngshēng,bǎicǎofēngmào。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4、《观沧海》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5、《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36、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37、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38、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39、【观沧海翻译】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40、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星汉灿烂, 若出其 里。 41、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42、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43、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44、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因为诗句里表达了宏大的志向和抱负,也可以说它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45、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46、这首四言绝句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当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是千古名句。 (1)4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48、《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农历七月,三国时历法,(大概是现在公历的八月中旬到九月上旬这段时间),曹操北征乌桓(在尚未与乌桓正面交战之前),进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致所做。 这是曹操在进军剿灭乌桓之前所做。 和乌桓对峙,是在冬天,民间还有说法是在第二年(但经不起推敲)。 这首四言绝句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给“好评”。 49、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50、(选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51、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2、部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网5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5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5、本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56、发展:《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57、/chuzhongzhengzhi/58、“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5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60、诗取四言形式,艺术上取得较大突破,使自《诗经》以来沉寂了数百年的四言诗,重新焕发了卓越的艺术光彩。 此后四言诗逐渐衰微,即或间有作者,也鲜有超过《观沧海》的。 61、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 62、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63、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资源网6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翻译优选好句64句】相关文章教师节祝福文案100字优选82句大学生座右铭大全 励志简短优选好句61句高考祝福留言100条优选46句QQ音速名字qq音速炫酷网名优选好句46句土味情话污一点的撩女优选好句70句哀悼烈士的句子优选23句
要6首古诗,最好是小学没学过的,要诗人+朝代+意思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快点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举磨备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的一首传至至今的汉代游数古乐府诗.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后,继续挥事北上,最终灭掉袁绍成功拿下河北冀州.然而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企图扰乱北方,曹操在远征乌桓取得顺利后,回师途中,胜利回师,途经碣石,倚石登高望远,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一时感慨万千,在踌躇满志之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乐府. 《观沧海》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气吞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 重点 的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这广阔壮丽的境界,反映出作者当时踌躇满志的情怀。 《观沧海》表达了作者立志兼并四海,结束汉末军阀割据局面的雄心壮志和伟大气魄! 意思: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洛阳人。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 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正毁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她)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 尾联不仅与首联相照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 如果说颌联是从景物入手,以形式之美引发颈联;那么就可说颈联是从天人感应拓展,以胸怀之美照应颌联。 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让人们好好学习,意义恐怕就不是单纯的艺术性问题了,张宰相更看重的是此诗道出的人生气度和胸怀。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泊秦淮 (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 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 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 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的房舍 ③[磬]qìng 和尚念经时敲的乐器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景物特点 和季节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编辑本段]【作品风格】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 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 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 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编辑本段]【故居介绍】小桥流水人家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 。 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一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很多优秀的剧本。 而且很多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 元代的很多剧目,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即《汉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现在也是久演不衰。 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元代众多戏剧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多见于专门介绍元代戏剧家及作品的书籍《录鬼簿》、《青楼集》中。 现在,惟一有线索的只有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 孙凯清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 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 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 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 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 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 大都(北京)人。 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 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孙隐字记载。 但韭园村的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 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写的就是西落。 [编辑本段]【赏析】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则前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 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 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 “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 “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 “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 ”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 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 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 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编辑本段]【简评】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 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 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 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编辑本段]【注释】[天净沙]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昏鸦]黄昏时的乌鸦瘦马:骨瘦如柴的马:人家:农家,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天涯:名词,这里指天边。 【扩展延伸】天净沙· 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马致远(1251~1321后)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杂剧四大家。 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后过着“幽栖”生活。 他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6种,并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写《邯郸道醒悟黄粱梦》一书。 他也是一个散曲名家,辑本有《东篱乐府》一卷,现存小令一○四首,套曲二十三套。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8套。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 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 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历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 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上一种故事色彩。 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 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是在元朝统治下积极求取功名,要么是视一切价值标准为空幻,所以,在这方面过分强调是不适当的。 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 像金在蒙古压迫下曾以公主和亲,宋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这些当代史实都会给作者以较深的感受。 而《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为历史的巨大变化所颠簸的这一内在情绪,也就表现得更强烈了。 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当臣下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他忿忿地说:“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桥送别时,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 ”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 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 这里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进京赶考的盘缠,半夜里都会有雷电把碑文击毁。 后时来运转,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飞黄腾达。 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 ”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 在士人、商人、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 《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 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获得解脱与自由。 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 包括《汉宫秋》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如《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 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的斜阳又晚。 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 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 这实际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马致远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 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 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 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 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回答者: - 二级 2009-12-3 19:15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着几处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了,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回答者: 爱时不侯 - 三级 2009-12-3 19:37 像这样的问题,还是要自己来搞定吧,要养成独立思考和欣赏诗词的习惯 回答者: 秀戈 - 二级 2009-12-4 10:28 王湾 唐代诗人,公元693年~751年,字号不详。 唐代大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王湾词翰早著。 现存诗10首。 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河岳英灵集》题作《江南意》,字句颇有不同。 这首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 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其诗《全唐诗》有收录。 事迹见《唐才子传》。 王湾诗集,分部撰次,湾在选。 中秘书罢撰,又与陆绍伯等同校丽正院书,终洛阳尉。 湾词翰早著,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和《唐诗三百首》选本多有辑录,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当时称最,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诗十首(见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一十五)。 回答者: zkblbh123 - 二级 2009-12-5 19:20 S 回答者: abcd - 一级 2009-12-8 18:46 观沧海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次北固山下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钱塘湖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