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深化与华为合作参股 赛力斯25亿元收购问界系列商标及专利 引望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温冲 于建平 北京报道

7月2日,赛力斯拟收购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问界”及其他相关商标权及申请权、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赛力斯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项商品和品牌资产转让不影响双方现有的合作业务。同时,赛力斯正在积极筹划参与引望(华为车BU成立的新公司)战略投资与合作事宜。

25亿元收购商标,在部分网友看来并不“值得”,但实际上此次收购还包含了44项外观专利。《华夏时报》记者还注意到,赛力斯在当日还同步发布了一份评估报告,其中提到此次华为问界系列商标、外观专利等价值高达102.33亿元。

也就是说,收购价格其实不足市场估值的四分之一。据记者了解,本次交易相关标的资产,将专用于赛力斯与华为双方联合业务。

联合设计、联合营销,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

根据公告,赛力斯拟收购华为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此次协议标的的转让不影响双方的合作业务,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助力赛力斯造好车、卖好车。

华为方面回应称:“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转让给赛力斯,同时华为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华为一贯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华为将继续与车企为用户打造卓越的智能汽车产品,提供极致的智慧出行体验。”

同时,赛力斯方面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项商品和品牌资产转让不影响双方现有的合作业务,并且进一步保障了AITO问界的长远发展,也体现了双方以用户为中心,着力做好联合业务和AITO问界产品的初心。”

“这次收购对用户购买、使用、体验AITO问界汽车应该不会产生影响,售后以及权益也不会有所差别。”汽车行业分析师田力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对于很多用户担心的,没有华为buff直接“冠名”加持的问界,未来会不会变得黯淡?赛力斯与华为则直接用更加深化合作给出了答案。

近日,赛力斯与华为签署进一步深化联合业务合作协议,在原合作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聚焦AITO问界,联合设计、联合营销,为用户提供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和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把AITO问界打造为世界级新豪华汽车领先品牌。

这是赛力斯和华为在2023年2月签署深化联合业务协议后,再度签署相关协议,表明了双方坚定发展联合业务模式和深入打造AITO问界品牌的决心。

自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建立跨界业务合作关系以来,双方便开启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新合作模式并走向市场,并陆续推出了AITO问界M5、M7、M9等系列合作车型,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最新数据显示,AITO问界全系6月单月交付43146辆,首次突破4万辆。其中,AITO问界M9 交付17241辆,累计大定超10万辆;AITO问界新M7 6月交付18493辆,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11万。

价值超百亿元,问界不是第一个被转移的商标

这笔作价25亿元的收购费,看似高昂,实际上已经较评估的市场价值大打折扣,算得上是赛力斯与华为深化合作情况下的“友情价”了。

收购问界商标的当日,赛力斯还发布了《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拟收购资产涉及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持有的部分无形资产资产价值评估报告》。该报告由中京民信(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主要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持有的部分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并为该经济行为提供价值参考依据。

据悉,评估范围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持有的919项商标权及44项外观专利。其中,740项商标权已获授权,剩余商标权正在申请中,尚未获得商标注册证书;外观专利正在申请中,尚未获得专利证书。

经评估,在不改变用途、资产按现有使用方式持续使用等假设条件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持有的部分无形资产于评估基准日2024年5月31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为102.3亿元。也就是说,25亿元的收购价格,尚不足市场估值的四分之一。

同时,《华夏时报》记者还注意到,“问界”商标,最开始的注册者,不是赛力斯,也不是华为,而是与双方都没有关系的独立第三方企业实体。2023年3月,华为通过受让方式获得了共计21个“问界”商标,这些商标的转让方为北京永安世达科贸有限公司和北京科创辉达科贸有限公司。21个商标涉及汽车和运载工具、电子产品及科学仪器等。

也是从这时开始,华为拥有了问界商标的主导权,并为华为智选车模式“某界”的统一品牌命名打下了基础,并注册了“智界”“享界”“傲界”“尊界”“幻界”等多个相关商标,今年2月,华为再次提交了名为“合界”的新商标申请。

需要注意的是,华为并没有一直将商标握在自己手中。在赛力斯收购问界商标之前,华为已相继予以转让“享界”“智界”商标,大有为华为车BU业务独立做准备的趋势。

天眼查显示,今年5月底,华为将其注册的运输工具类“享界”商标转让给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商标系华为于去年5月申请,11月完成注册。6月初,华为又将其注册的2枚运输工具类“智界”商标转让给奇瑞。

商标转移,或为参股华为新公司做准备

将问界、享界、智界等商标交给车企,其实再次传递了一个信号:华为不造车。此次,华为在向媒体回应时也再次提到,华为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去年11月,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经协商,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将作为服务于汽车产业的开放平台,对现有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开放股权,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这在当时被理解为,华为迈出了推进车BU业务独立的重要一步。

今年年初,华为已完成目标公司的注册,成立了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 与智能车灯等,为新公司的独立运作做好准备。

“商标转让后,华为鸿蒙智行模式与车BU业务之间定位将更加明确,各品牌之间的边界也将更清晰,将更利于华为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田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尽管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今年一季度华为智选车已经扭亏为盈,但车BU还处于扭亏为盈的边缘,华为需要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参股引望。一方面通过战略投资获得资金减少亏损,实现余承东口中的今年将实现盈利;另一方面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入股新公司,也将有利于其实现车BU业务独立与开放。

《华夏时报》记者从赛力斯方面获悉:“为进一步深化与华为的全面合作,赛力斯正在积极筹划参与‘引望’战略投资与合作事宜。”

此外,赛力斯宣布收购问界商标的同日,长安也在其发布的一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提及,当前长安汽车与华为正在就交易关键条款进行进一步协商。鉴于项目重大性、复杂性及交易各方推进内部程序的需要,项目进度较备忘录中预估有一定延迟,预计将不晚于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


想收购专利有什么好平台吗?

许多企业扩充专利库的首选方式都是直接购买专利,这其中最2113主要是鉴于自身研发能力有限。 但购买专利绝非想象那样简单:一方面,专利拥有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出售其核心5261专利,除非是一些价值不大的专利;另一方面,如果专利拥有者愿意出售其核心专利,价格方面必然不菲,甚至往往会有许多竞争者出现。 八戒知识产权认为,国内的企业赴海外购买专利,不4102失为策略之一。 首先对将购买专利的情况进行摸底,即尽职调查,要了解到专利的所有权归属、强度、范围和可执行性,这样才了解其真正的价值。 其中专利所有权的调查是重中之重,此前曾1653经出现过国内企业在海外购买专利后才发现,出售方并非专利的百分之百拥有者,最终导致在购买专回利之后还面临第三方公司的侵权诉讼。 其次应考虑该专利的未来可开发潜力,购买专利并非越多越好,企业应明白的商业目的何在,要有针对性答的选择和购买专利。 如果您想购买专利,请联系八戒知识产权,网站的理念: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

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 股权投资中的法律风险 合资合作设立企业或收购股份是企业常见的投资形式,如是合资合作设立企业如果选择合作伙伴不慎,没有尽职调查就盲目相信一些缺乏诚信和履约能力、企图在合作伙伴处捞一把的自然人或小企业,以致上当受骗或埋下隐患;如一家国有企业和自然人合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用现金出资,自然人用两项专利权出资并承诺在公司成立6个月后办理专利权过户手续。 公司成立后由自然人股东全权负责经营。 期间,在无法律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公司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将自然人出资方式变为专利使用权出资。 后因出资、经营问题股东间发生争议诉至法院,该案就专利使用权能否作为出资方式正在报请有关部门解释。 工商局就该公司经营、股东出资不到位问题正在调查处理中。 如是受让股份,则应慎重审查转让方原出资财产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所谓出资财产的真实性是指财产价值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指评估机构及评估程序的合法性。 有的公司通过他人介绍收购其它公司股份,未对该公司的现行资产进行专业评估,只听介绍人口说,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之后才发现公司的实际资产没有那么多,或者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评估和考察,但是收购的公司是因一种业务而生存的,而重要客户却掌握在某个人手中,这个人一旦把客户转移,公司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甚至无法生存。 (二)合同法律风险 首先表现为合同法律意识不强,合同行为风险加大。 这是当前许多企业经营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合同法律知识,在签订和履行合同中存在实体上及程序上的诸多问题,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合同标的、文本格式、履行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少法律漏洞。 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往来不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打白条、开空白合同书;由于合同书内容、条款残缺不全,责任追究无合同依据,这样就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往往授人以柄,难以保证合同目的实现,反而增加了合同风险系数;一旦发生经济纠纷,企业只能自食其果。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某煤炭销售企业于1997年与上海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煤炭供应合同,由于当时的煤炭市场不景气,价格规定的比较低,另外考虑到当时合同双方的关系,合同中仅约定了年供应吨数、供应价格和合同期限(为5年),后因煤炭市场好转,价格上扬较大,煤炭销售企业无力供应煤炭只能赔偿对方巨额经济损失,该企业被迫宣告破产。 其次是合同审查论证失严,违约责任条款欠缺。 当前有的企业对外签订重大经济合同,对事先审查、论证、调研工作重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有的经营人员违规操作,甚至仅凭哥们意气、人情关系就草率签约,导致合同权利、义务设定失误,特别是造成违约责任条款残缺不全。 这样一旦对方违约或者钻合同条款的漏洞,就会使己方陷入被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另外,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不能有效跟踪对方某种财产关系或者与财产关系相关状态的变化,及时行使不安抗辩全、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合同保全措施,当合同利益的取得或者实现出现障碍,一种根源于合同利益的损失风险就展现出来。 (三)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其客体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 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如企业不积极注册商标、专利;不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一旦被别人侵权,索赔的法律法律风险就显现出来了。 (四) 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在我国,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主要是《劳动法》和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动纠纷,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最近几年劳动纠纷程上升趋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另外有的企业聘用具有双重身份的劳动者也是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之一,该劳动者一旦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依据劳动法的规定,聘用企业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五)诉讼的法律风险;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个企业不可能不面临诉讼,就好像一个好的司机能保证不撞别人他不能保证别人不撞他一样,所以有诉讼就应积极面对,而不应消极等待,不按法律规定行使诉权或单方面注意关系协调。 这样败诉或自己的权利得不到保护的风险就可能来到。

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

原发布者:管理资源吧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百事可乐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的竞争1886年5月名叫JohnStythPemberton的医生发明了可口可乐,它是将“可可”提取精与“可乐”提取精二者相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成为“脑清剂”药的糖浆基。 Pemberton为此获得了专利,当年销售了25加仑的糖浆,并拿出销售收入的90%,约46美元用于广告宣传。 1886年,AsaCandler投资集团购买了可口可乐的专利权。 1892年,可口可乐公司作为一个地处佐治亚洲的公司而成立,注册资本为0万美元。 1893年“可口可乐”这一商标在美国专利局注册。 可口可乐公司于1894年在美国开始授权其他厂瓶装和销售可口可乐,到1899年它在美国几乎所有州都有瓶装厂。 1904年可口可乐糖浆的年销售量达到了100万加仑,全国有123家授权的瓶装厂。 1915年公司首先使用玻璃瓶装,并于1954年引进铝罐装。 铝罐装非常适用于长途及海外运输。 1919年,可口可乐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一个亚特兰大银行兼投资集团ErnestWoodruff。 RobertW.Woodruff取代HowardCandler而成为公司的总裁。 此后,公司采取了更大胆的发展战略,成立了海外销售部门,并开发出了糖浆浓缩液以减少运输成本。 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的1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工厂。 百事可乐公司创建于1898年,生产与可口可乐公司大致相同的产品,即“百事可乐”及其他碳酸饮料。 1938年名叫Loft的公司收购了百事可乐公司,并将Loft的名称全部改成百事可乐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在饮料行业中进行着直接的竞争。 近百年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39968.html
这段感人至深的中哈友谊 习近平主席多次讲述 元首外交·心相近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