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是这样用诗篇描写南方天气的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1991)被唐代诗人留下的这些文本吸引,他从其中寻找古代中国的南方意象,通过诗人的诗篇重现了这里的自然风物。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朱雀》一书,内容为诗人笔下的南方天气。

摘编有删减,标题为摘编者所起。注释见原书。

原文作者|[美]薛爱华

《朱雀》,[美]薛爱华著,程章灿、叶蕾蕾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3月。

季节:“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

赤乌(朱雀的同类)所居住的太阳向北移动,最终到达其目的地北回归线,约在广州以北二十一英里。因此,热带囊括潮州以西和以南的所有南越沿海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海南岛、今广西南部,以及安南全境。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广管大约有一半在北回归线以南,一半在以北;桂管则几乎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容管基本都在以南;而邕管除了一小片北部地带之外,与安南同在北回归线以南。汉人对这片土地的划分很明确。在夏季,圭表的影子落在南面,因此安南被称为“日南”(太阳之南),为人熟知的“北户”一词也一直用来指南越人,因为他们的门户出人意料地,是从北面迎来太阳的温暖。

这里是太阳永恒的国度。四季按时变换,本来是生命和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早已被数以千计的重要典籍赞美过,在这里却被一笔勾销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多雨多雾,但夏季的酷热却持续得太久:

动画片《长安三万里》(2023)画面。

植物也并未反映出相应的、预想中的季节变化——“地暖无秋色”(李商隐,《桂林途中作》)。事实上,在这个奇特的地方,每样事物都是颠倒的。

宋之问在经过梧州时也写道:

甚至连植物的生长周期也全然不同。七世纪时,杜审言这样描述他在安南的流放地:

才华横溢的诗人许浑在广州任职时,也写过相同的主题,谈到植物生长之反季节现象:

在这里,人们感受不到严寒。朱庆馀曾写道,从南方到京城去的人说,在南越的冬天,盛开的红色刺桐花堆积如茵,人们行走其上,就像北方人踏在积雪上一般:

这些花果不仅在冬天如此繁茂,它们结果的方式更让人大吃一惊。据记载,南越的茄子经冬不凋,能长成大树,必须借助梯子才能采摘。

如果说南越也有季节的话,那就是雨季,它影响了从中国南部到非洲东部那温暖的海洋里与海岸上所有生命和经济活动的过程。秋末和冬季的东北季风吹过亚洲大陆,送走了从广州归去的印度和波斯的商人;其对人类情感的影响,也不及夏季猛烈的西南季风那么显著,西南季风将满载珍宝的船只带到南越来。通过文学作品,我们早已了解到夏季的印度季风开始时的猛烈程度。但在中国,它的到来却与众不同。它逐步进入南越,起初时甚至难以觉察。在四月份,孟加拉湾和东京湾的大量热带气团开始入侵中国南部,然而岭南地区的持续大量降雨则基本在五月份,有些地方甚至要到六月份才开始。这个雨季会持续到十月。因此,南越的气候随着相应的纬度和海拔,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从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一直到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相应地,南部低地更加湿热,尤其在岭南西南海岸、海南岛,以及安南。

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2007)中的海南。

北方来客惊奇于这里四季的缺失,实际上是因为他们还不适应南方在一年中不甚分明的季节变化。这些移民很快了解到气候温和的桂州和北方,与炎热的安南及南方之间的显著差异,以及冬季干燥的大陆季风与夏季潮湿的海洋季风之间的巨大变化。随后他就会认识到,夏季意味着大雨,冬季则意味着细雨,海边有恐怖的雷电,而山中则有致命的瘴气。北方有四季,这里则似乎减少为两季,一季比较潮湿(从四月到十月),另一季比较干燥(从十一月到三月)。但也可以算作三季,这样,在干燥与潮湿的两季之间,就多出一个闷热、多雾的过渡季节,从二月中旬持续到四月中旬。

北方来的疲惫流人们很快就熟悉了闷热夏季中那无尽的大雨:

而持续的潮湿带来了霉变和腐烂:

在长江流域南部地区,最闷热潮湿的天气出现在六月份和七月初,稍迟于岭南地区。夏初的雨水通常被称作“梅雨”。“梅雨沾衣,便腐黑。”虽然这种由扬子鳄唤来的降水,与梅子成熟的时间大致吻合,但“梅雨”一词的通俗词源依然很明显,“梅”(梅子)指代的是同音的“霉”(黑霉;枯霉)。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这一名称在唐诗中都很常见,但只适用于江南而非南越的河流湖泊,尽管南越夏季的霉变更为普遍。也许,此词所具有的空间(华中地区)和时间(从六月到七月)联系根深蒂固,使其不能兼指南越(中国南部,从五月到六月)的雨季。

风暴:“飓起最可畏”

在沿海地区,人们会感受到湿润气候的强大威力。“冈州地近大海,晴少雨多,时遇甚风,林宇悉拔。”(冈州是一沿海州郡,地处广州以西的三角洲区域。)一年之中最猛烈的风暴,是秋季来自南中国海的台风(飓风)。韩愈对此深有体会:

在另一篇作品中,他写到自己的贬谪之所潮州:

796年9月20日,一场强台风袭击了岭南首府广州。“广州大风,坏屋覆舟”。这么强烈的台风,足以掀翻屋顶瓦片,有“如飞蝶”。一年中可能有两三次台风,也可能三五十年始一见。

柳宗元记录了这种可怖的景象:

有人认为,狭长的雷州半岛(雷电之州或雷电之岛)得名于时常可以听到的海浪巨大的轰鸣声。但也有人坚信,这一地名实际上是缘于此地雨季中的雷声。

现代剧《回南天》(2020)剧照。

赤天:“火云初起荔枝红”

火神国度及其使者与化身朱雀的整个基调,都是红色的。

这就是劳伦斯·霍普笔下的热带印度那火一般的天空。无独有偶,一位现代旅行者对海南也有类似描述,只不过较为清醒而已。在一场雷电暴雨过后,整个岛屿在夕阳下成了一片红色的天地:

但是,红色不仅属于海南,它也是南越所有天空的色彩。这片土地上炽热的空气,神灵的气味,都是唐代诗人所熟知的。杜甫写过“五岭皆炎热”,又写过“南游炎海甸”,还写过“五岭炎蒸地”等。这些诗句有多种含义。南越之“炎”一开始指天空呈现的火红色,也指沉闷的酷热,也指致命的瘴疠——这些都是赤帝的杰作。

这首诗送别一位即将启程前往瘴疠之地南方的将领。甚至在宜人的高地桂州,人们对赤天也并非不熟悉。许浑就曾写道:

瘴气:“岭夜瘴禽飞”

热带充斥着各种腐败的雾气。今天,刚果盆地(试举一例)的雾气仅仅被视作一种极端的潮湿天气造成的困扰,但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人们却还将它们当作有毒气体。这是一则1881年对热带非洲的记载:

纪录片《瘴气、植物、外销画》(2017)画面。

在中古时代,谪居广州的汉人也完全有可能写下这样的句子。他的体验,与在非洲的欧洲人相似,那时的广州爆发了大规模的黄热病与昏睡病,入侵者们不得不将对当地的盘剥局限于贸易和管理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在美洲与澳大利亚,主要是温带气候,白人带来的疾病使当地土著基本灭绝。有位唐代官员这样说过:

贬谪此地的诗人们对瘴雾早已司空见惯。例如魏理《中国诗选》所译王建《南中》一诗。瘴雾的毒性,曾被归因于巫术。例如,据说有个叫封盈的“妖贼”(可以理解为“土著巫师”),能够唤起方圆几里的大雾。

就算是当代的法国人,也同样畏惧南越的毒气,很难分辨出这是否为一种精神上的恐惧:

这是诗人阿尔芒·拉弗利克的诗句,马勒雷评价说:“骄阳、潮湿与瘴气,在诗人忧郁的想象中,构建了一种坟墓的意象。”但热带并非疾病更多,而是疾病的种类更多。生态学家马斯顿·贝茨观察到:

唐人很清楚,传统方法对这些可怕的南方疾病疗效甚微,尽管这些方法已根据气候的不同作了调整。因此,一些医家撰写实用手册,以指导去往南方的医生和行客。可惜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这些开创性的热带医学书籍的存目。

在这些恶疾中,汉人最畏惧的是瘴气(疟疾)。这是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也是导致全球热带地区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温带地区,预防药物的发展更为迅速。疟疾在英国与斯堪的纳维亚曾非常普遍,而黑死病也曾在欧洲横行。“热病”(如果《利未记》里的热病就是疟疾)在人群中发生,是由具有复杂生命形式的四种原生物引起的。在东南亚,它们通过两种蚊子——微小按蚊和多斑按蚊的叮咬传播给人类。这些蚊子在山间溪地孳生繁殖,造成了热带山麓中疟疾的流行。相对而言,根据史书中记载的人口数量来看,这种疾病在广州与河内三角洲一带似乎要少一些维恩斯,但在背向沿海平地的密林山坡中,它却始终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命性。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这些高地山区无法保持繁密的人口。

汉人发现,这一疾病常见于多雾多雨的地方,并从中找出了一种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他们认为瘴气是一种气象学现象——“瘴雨出虹”。诗人陈陶曾这样写道,他还将疾病和南越可怖的鬼怪联系起来:

在诗中,瘴气被描绘成打旋的、鬼怪出没的黄色薄雾。而害虫也多半化身为南越的夜行动物:

事实上,瘴气之毒归根到底只是南越这一整体有毒环境的特殊表现,因为此地“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蝮蛇也包括美洲响尾蛇;在中国南部有几种蝮蛇,包括竹叶青。但是,有时候也有别的解释。有人认为,这种疾病是由于鬼魅作祟,由于五行不调,又或饮食不当造成的。还有种奇怪的观点,认为空中的一些微小物体,逐渐变到车轮大小并下落,被其击中的人即会染上瘴气,因此它们被称为“瘴母”。但是,人们更相信瘴气来自于当地动植物腐烂所形成的沉积物,并如晨雾般散发开来。

唐代药理学家推荐的几种治疗瘴气的药物很有意思:菘萧炳说、乌药陈藏器说、海豚肉、与酒同服的海鹞齿,以及鲮鲤甲甄权说。有个方子(倒不如说是预防瘴气的方法)古老而又有趣,并与马援的威名联系起来。他在南越时“轻身省欲,以胜瘴气”,靠的是服食薏苡。薏苡是一种生长在东南亚山区的谷物,既有野生品种,也可人工种植,它被人们当作一种救荒食物。这种南方植物有着硕大的种子,马援将这些种子带回北方,希望其在北方也能生长,北方人普遍誉之为“南土珍怪”可能正是这种植物与马援之名联系在一起:“伏波薏苡”。现代海南人用薏苡酿制出一种咖啡色的烈性美酒。

有些北方人将长江以南全都视作瘴疠之地,如杜甫曾有诗云:

宋代画家赵大亨《荔院闲眠图》局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但至迟到宋代,人们就已了解到,南越部分地区,特别是桂林高地,其实并无瘴气,但“自是而南,皆瘴乡矣”。即使在唐代,南越地名也能反映出当地或优或劣的环境状况,例如有一条“瘴江”在廉州,还有一座低矮的山峦——“瘴岭”:

关于南越的瘴气,京城的决策者早已了然,从前汉人士兵因瘴气而大量死亡,他们从正史中可以读到此类详细记载。因此,627年秋,岭南部族首领冯盎在高州发动叛乱时,谏议大夫魏徵即以瘴气为由,坚决反对朝廷对当地实施武力干预。879年秋,凶残的起义军首领黄巢攻占广州,此后的疫病耗损了他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兵力。幸存的部下纷纷要求他撤离这个富裕的港口城市,他接受建议,转向劫掠湖南与江西。被贬谪来到这片炎热之地的文人大都惧怕瘴气,其中许多人不幸染上此疾。在他们作于此地的文学作品中,南越的毒雾随处可见。这是一位典型的文士官员描绘的画卷:

多愁善感的柳宗元也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在一封明显写于814年的信中,他这样自言:“今孤囚废锢,连遭瘴疠羸顿,朝夕就死,无能为也。”

但柳宗元最终死于另一种疾病。他在信中告知友人,生活在南方的九年中,他逐渐染上了脚气病。长期以来,这种缺乏维生素的疾病(当然,当时人不是这样描述的)被视作对南越生命的诅咒之一。“脚气”之名由来已久,而远在唐朝以前,富含维生素的植物就被用作药方(和欧洲一样,“风”与“气”在早期中国医学中也被看作致病媒介)。五世纪末,道教名医陶弘景曾用木瓜治疗脚气,陈藏器也有类似论述。一个世纪后,另一位道教真人、博学的药王孙思邈推荐了浸酒的葫芦汁液;八世纪时,陈藏器有所创新,同一世纪,还有位道士认为槟榔仁可治疗脚气引起的肿胀;到了九世纪,诗人李珣认为海藻对治疗脚气肿胀有效,而孟诜则认为其对壮阳大有裨益。唐人相当重视对脚气病的研究,一批专论此病的论著还被收入皇家藏书,其中包括李暄所著的医理、药方各一卷,以及苏鉴、徐玉等人编集的脚气综论医书一卷。

如何治疗热病和病状凶险的亚洲霍乱,同样受到了古人的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药典始终都用辛辣、温热的药物来治疗霍乱这种历来被视作“寒性”的疾病。与霍乱一样,由虱子引起的伤寒和高热,对人们来说既熟悉又困惑。在古代,人们认为它多发于一年之中较冷的时段,因此断定它是由严寒(这在南越很少见!)所导致的,并给它起名“伤寒”。汉代时出现了针对伤寒的专著,晋朝的王叔和对这一经典进行了整理和扩充,这部医书直到唐代仍然广泛使用。

在南越,有些北人坚信自己找到了免受这些恐惧的地方,尽管并非人人都能自由选择居于何处。有人就认为,生活在山中远比在电闪雷鸣的沿海更加健康,这也许是因为山间气候更接近他们的北方故乡。有时候,高山上甚至还会下雪!柳宗元曾谈论湖南南部和南越北部的特殊气候,并用了“蜀犬吠日”这个成语:

在北回归线以北,柳宗元罹患热病,不幸早逝。而其好友刘禹锡,在写到差不多相同纬度的连州时说:“罕罹呕泄之患,亟有华皓之齿。”尽管柳宗元遭逢不幸,但是,桂州、连州、韶州等州相对凉爽,就在进入南越的五岭之下,被迫生活在南越这片荒蛮致病之地上的汉人,最喜欢在此定居。宋之问虽然对这几个州郡都不喜欢,却在某个秋日里,对桂林发出这样的感怀:

原文作者/[美]薛爱华

摘编/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柳宝庆


关于南方的诗句词

1. 关于南方的诗句 关于南方的诗句 1.关于南方的古诗有哪些 1.菩萨蛮【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 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2.南湖春早【唐】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4.题西太一宫壁【宋】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诗的基本信息如下: 1.诗是文学的一大样式。 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 2.最常见的诗分为:五言、五律、七言、七律(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 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吟诗、诗经。 3.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阮籍等人作品,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等。 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近现代以来则专指通过意象写意类文字,如朦胧诗等。 2.关于南方的诗句 你好,如下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江南曲 丁仙芝 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 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发向横塘口,船开值急流. 知郎旧时意,且请拢船头. 昨暝逗南陵,风声波浪阻. 入浦不逢人,归家谁信汝. 未晓已成妆,乘潮去茫茫. 因从京口渡,使报邵陵王. 始下芙蓉楼,言发琅邪岸. 急为打船开,恶许傍人见. 思江南 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苹,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江南弄 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河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江南春怀 李白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3.关于“南方”的诗句有哪些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 桃花夹岸的溪水,鳜鱼肥美。 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2、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患在蒙蒙雨中。 长满青草的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9、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唐•白居易《早冬》 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 1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户外空旷,感觉远处的天空似乎比田野上的树还要低,水面清澈,倒影在水里的月亮似乎离人特别近。 4.描写南方的诗句 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 2: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3: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 唐杜甫《腊日》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7: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8: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10: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2: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的《春雨》 13:春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15: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5.关于南方的古诗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这样美好的景色,怎么能让我不回忆江南呢? 【其他翻译可网络百科查询】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晚唐诗人杜牧这样描写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人也多有赞美江南的诗词,如韦庄这样写他对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词人皇甫松则从女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江南: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江南究竟有多好?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南北朝时,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迟竟以书信相劝,信中写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这句话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6.跪求,给我一些描写南方地区的诗句 你好,如下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江南曲 丁仙芝 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 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发向横塘口,船开值急流。 知郎旧时意,且请拢船头。 昨暝逗南陵,风声波浪阻。 入浦不逢人,归家谁信汝。 未晓已成妆,乘潮去茫茫。 因从京口渡,使报邵陵王。 始下芙蓉楼,言发琅邪岸。 急为打船开,恶许傍人见。 思江南 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苹,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江南弄 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河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江南春怀 李白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次北固山下能体现盛唐气象的诗句

1. 关于盛唐气象的诗句 关于盛唐气象的诗句 1.最能代表盛唐气象是谁的诗句 一般认为李白的诗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他必然受到社会时代风气的影响。 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他入长安,以一首《蜀道难》使当时名誉京华的贺知章惊叹折服,呼他为“谪仙人”;杜甫在途中同他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东下,别后对他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王屋山人魏万仰慕李白,追踪数千里于广临与之相见,颂李白“横海鲲,负天鹏”,誉李白诗“鬼出神入”;明唐寅说:“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当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 同时,李白也丰富促进强化了盛唐气象,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最能代表盛唐气象是谁的诗句 一般认为李白的诗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他必然受到社会时代风气的影响。 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他入长安,以一首《蜀道难》使当时名誉京华的贺知章惊叹折服,呼他为“谪仙人”;杜甫在途中同他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东下,别后对他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王屋山人魏万仰慕李白,追踪数千里于广临与之相见,颂李白“横海鲲,负天鹏”,誉李白诗“鬼出神入”;明唐寅说:“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当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 同时,李白也丰富促进强化了盛唐气象,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盛唐气象的盛唐诗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 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 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 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4.形容 盛唐 的诗句 贞观之治 瑞气祥云初盛, 诗情画意正浓。 喜看百花齐放, 笑闻百家争鸣。 太宗图 心大天大地大, 任我金戈铁马。 阅尽千古风流, 独占万世潇洒。 初衷 不辱千秋使命, 横跨宋元明清。 简化诗律词谱, 重振大唐雄风。 丽 人 行(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匀”内换“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衣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还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5.李白诗歌是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 [1]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 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 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 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李白《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其一) 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 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 ——高适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颂边塞战争的胜利,表明他对国家民族满怀信心,希望从戎征战,建立军功,而不屑做一个穷经书生。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在他的《走马川行》中热情讴歌了西征军万难不惧万死不辞地勇过走马川后,又万般自信地预言敌军必闻风丧胆,捷报必立马传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战将士发出破敌的钢铁誓言。 在这种国富民强,群情振奋的时代,李白也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慷慨报国,要赴边关杀敌的边塞诗。 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等。 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兴邦定国的大贤自比,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 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再如《梁甫吟》: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再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再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对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极力盛赞,一方面表现出他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还在入世的基础上表现出他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张良智勇侠豪,未随高祖前就为报效韩国,求觅壮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 单是这一点,李白就异常敬佩。 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 郦食其不过高阳酒徒,以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七十二城。 李白对他们的奇才奇智也是倾慕至极。 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种,出山之后跟随先主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 谢安野林逸士,东山复出,扫退数十万南下敌兵……。 他们都是时代的缔造者或局面的开创者。 李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渴望建立这样的功勋。 在这种理想的驱动下,他由衷地开始崇拜这些古代英雄,并极力讴歌他们,在这些讴歌中寄托着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李白如此热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延续,同时也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精神的激励与鼓舞。 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 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 (《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 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 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 6.唐诗中的社会生活与盛唐气象诗歌朗诵 唐诗里中国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 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 我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 唐朝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 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 寒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无畏,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 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 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 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荡气回肠。 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 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消弥。 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 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唐朝的月明。 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 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 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 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 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 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 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 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 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 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 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诗人清高。 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 一路狂舞,一路豪饮。 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 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 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 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红颇多薄命。 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云鬓花颜,泪光潋滟。 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马嵬坡下一抹黄土掩风流。 情不可依,色不可恃。 一世百媚千娇,不知谁舍谁收。 长生殿里,悠悠生死别,此恨绵绵。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 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 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唐装在身,唐诗在手,祖国在心中。 一直很喜欢这个朗诵文本,曾经在市里朗诵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希望也喜欢。 7.求描写盛唐景象的诗词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凰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尾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凰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萧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粱,罗帏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作者,卢照邻8.试从盛唐诗歌中诠释盛唐气象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 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 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 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 ”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 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客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 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遏挫即成怨怼。 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 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自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 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套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 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 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三衢道中写诗人行于 的 。 这首诗的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是“ ”,难得有这样“ ”的好天气

三衡道中的写诗人行于去三衢州的道路中的。 这首诗的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是“梅子黄时”,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成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7989.html
Pro亮相 Pencil 苹果发布iPad系列新品 Appl
史几卫❓39岁蒂亚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