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论 中国新能源 有悖事实与常理

(原标题: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近段时间,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扭曲全球市场”“产能过剩导致不公平竞争”等论调。

中国新能源产能真的是“过剩产能”吗?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源自哪里?美国炮制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舆论关切,新华社20日推出第五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权威部门官员、专家同台共话,并连线多位海外业内人士,多维度透视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相。

中国经济圆桌会|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

出口多就是产能过剩吗?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带动相关产品出口加速增长。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近30%。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这是“中国经济圆桌会”录制现场。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不少国际人士为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点赞,但美国却给中国新能源产业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鼓噪散播“出口多就是产能过剩”的论调。

“产能过剩是指行业总的生产能力远远超出市场的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在接受“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讨论产能,应该从供求关系、全球市场、未来发展三个角度来综合观察。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在“中国经济圆桌会”录制现场交流发言。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从供求关系看,适当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实现一个动态的平衡。

从全球市场看,将供需平衡限定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把各国出口优势产品等同于“产能过剩”,实质上是否定了比较优势的客观性、国际分工的合理性、经济全球化的规律性。

从未来发展看,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绿色转型,对于技术先进的绿色产能需求仍然较大。中国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正是因应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这是2024年4月24日拍摄的广州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的全自动化轮胎安装工作站。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参加“中国经济圆桌会”的官员和专家认为,出口多就是“产能过剩”这种观点“完全站不住脚”。

“把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多等同于‘产能过剩’,既有悖常理与常识,与客观事实也是严重不符的。”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维顺说,一方面,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是各国基于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合作;另一方面,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要从全球来看,不能只看一国。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维顺在“中国经济圆桌会”录制现场交流发言。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丁维顺列举了一组数据: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向世界大量出口一些产品,美国生产的芯片约80%用于出口,德国、日本生产的汽车分别有近80%、约50%用于出口,波音、空客生产的大量客机也是用于出口。就中国而言,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仅约12.7%。

瑞士主流媒体《新苏黎世报》近日刊发评论文章说,“什么是产能过剩?西方向亚洲的出口属于产能过剩吗?假如一个国家只为自己的市场进行生产,那么贸易从何谈起?”

中英商务业务发展资深顾问、英国商会前首席中国事务顾问吴克刚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国家之间的产能发展不平衡主要源于竞争力的地域性差异,将这种产能发展不平衡称为“产能过剩”是一种误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海林指出:“当一个国家某一类产品的产能大于国内需求,可以通过出口去满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反之,也可以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海林在“中国经济圆桌会”录制现场交流发言。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何海林认为,有海外舆论通过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断定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这有失偏颇。目前,世界各国对于“产能过剩”并没有统一公认的判断标准或测算方法。衡量“产能过剩”,不能简单地看产能利用率,应考虑行业的特性、市场的周期、产品的价格、企业的效益、发展的潜力等多种因素,以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做系统性的综合研判。

专家们表示,从全球市场来看供需关系,中国新能源产能不仅没有过剩,反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曲凤杰说,从国内看,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4.35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仅为2041万辆和1552万辆,占比仍然较低。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曲凤杰在“中国经济圆桌会”录制现场交流发言。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均远超目前全球供给能力。

日本汽车问题专家、瑞穗银行商务解决方案部主任研究员汤进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追求绿色低碳是全世界的共识和潮流、电动汽车在全球的发展方兴未艾,“并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中国新能源产品竞争力是靠补贴吗?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20.1%,与光伏相关的多晶硅、单晶硅等产量增长50%以上,新能源产业延续良好发展势头。

但与此同时,一些美国政客和媒体宣称中国新能源产品畅销依靠的是国内补贴,并渲染“中国产品出口威胁他国产业发展”的论调。

中国新能源产品优势是靠补贴吗?竞争力从何而来?

国内外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超前的产业布局、持续积累的技术品牌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等,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率先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接续制定面向2020年和2035年的产业发展规划,一系列举措让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定。”霍福鹏说,在这一过程中,依靠庞大的工业体系,中国快速形成了从整车制造到部件配套、材料供应等完备的产业链。目前,仅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全球市场份额就超过60%。

超大规模市场激发了创新活力。从国产大算力芯片到驱动电机、轻量化材料,凭借产业各方持续的研发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具备领先的技术优势。

以电池这个关键部件为例,从液态锂电池到半固态锂电池,从充电一次续航1000公里的麒麟电池,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这是一家企业在第135届广交会上展出的锂电池产品(2024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中国企业长期创新发展和艰苦打拼的结果,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丁维顺说。

凭借多年培育形成的比较优势,中国新能源产品广受海外市场青睐。通过提供优质产品、促进需求升级、加快技术迭代,中国优质产能也在不断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持续为构建稳定高效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2024年5月11日拍摄的码放在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一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厂区内的叶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在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安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2023年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位于泰国春武里府的上汽正大有限公司泰国工厂,上汽MG品牌在泰国的首款纯电动车在这里完成生产,走向市场。上汽正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峰说,企业在这里成立了东南亚地区研发和制造中心,今年准备生产12000辆电动汽车。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2023年9月7日,在位于泰国春武里府的上汽正大公司汽车工厂,工人在生产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在泰国电动车协会副会长素罗·桑尼看来,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泰国设立工厂,组建合资企业,一方面带来了竞争,让泰国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也带来先进技术,促进了就业,助力当地电动车产业链的完善。

在开放中创新合作,中国技术、中国供应链,正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首席软件官欧孟宇告诉记者,奔驰辅助驾驶功能中的自动泊车和后座信息娱乐系统均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面向全球市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成为特斯拉在全球主要的出口中心,2023年在其全球产能中占比过半……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这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拍摄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23年9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良性竞争、促进产业迭代和成本降低,改善整个行业发展形势。”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监事会主席、大众汽车集团前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说。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炒作“产能过剩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不久前举行的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热闹非凡,278个新能源车型竞相亮相,零部件展区3天就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9万人次观众参观,海外观众占比37.6%。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2024年4月25日,人们在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现场参观。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一边是全球消费者对中国绿色技术兴趣盎然,一边是美国不断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冲击全球市场,甚至宣布将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真相究竟如何?

从历史角度看,美国针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抹黑话术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专家指出,美国反复弹唱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老调,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国冲击论”“中国威胁论”,是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安全化、意识形态化的又一翻版。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一个明显的双标行为。”曲凤杰分析,美国此番“老调重弹”是针对中国的新叙事陷阱,一方面意在把中国锁定在产业链低端,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找借口。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指出,美国担心在国际贸易中自己越来越多的产品无法保持价值链高端地位。这正道出了美方的意图——遏制打压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

相似的一幕也曾经在日本上演。

日本经济学家田代秀敏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以“生产过剩”为由打压日本纤维产业。随着日本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崛起,影响到美国的利益,相关企业也受到美国遏制,导致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受阻。“现在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和当时日本的遭遇如出一辙。”

正如西班牙《起义报》网站近日发表的文章所说,这不过是基于地缘政治理由的经济保护主义。

一边高举绿色发展大旗,一边又挥舞保护主义大棒。美国罔顾事实、包藏祸心,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对全球经济、全球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2022年8月,美国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明确提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补贴政策,并规定美国消费者购买的电动汽车若含有“受关注外国实体”生产的电池组件,就不能享受7500美元的清洁能源汽车税收抵免。

丁维顺指出,这种做法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和排他性,违反了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也违背了自由贸易理念,本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多次证明,各国之间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才能打通血脉、焕发生机。”丁维顺说,反过来讲,以邻为壑、孤立封闭会影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霍福鹏认为,推行这种措施不仅不利于自身内部产业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严重打乱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也给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经济绿色转型带来新的障碍。“搞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是没有赢家的。”

绿色低碳转型蕴藏着海量的需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机遇。

何海林建议,各国应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政策的协调和标准的统一,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共享,营造公平竞争和贸易的国际环境,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加强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开放合作中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

“全球范围内新能源产能不是过剩,而是短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贡献;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要封闭设限,而要开放合作,才能行稳致远。”丁维顺的话,道出参加“中国经济圆桌会”官员和专家以及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谁能 帮我想一想 《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消耗过高的原因和对策》的论文 怎么写~!

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消耗过高的原因和对策给你个资料摘要:随着后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的双重影响 ,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 ,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缓解能源紧缺状况、 推进节能减排、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而关键技术创新是降低发电成本、 实现我国新能源应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关键。 关键词新能源 关键技术 创新一、 新能源关键技术创新重点11太阳能电池产品。 太阳能电池为高新技术的综合性产品,产业链长,涉及材料、 光电、 装备制造、 电机学、 电子电力、 自动控制等学科研究领域。 其关键技术创新一是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二是完善制造工艺三是提高原料、 生产装备的国产化率;四是提升并网、 储能、 电网的稳定性;五是完善太阳能电池保护与防尘;六是加强电池材料的回收与利用。 21风能。 虽然风能发电技术比较成熟,但还需要扶持和攻关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 3MW以上风力发电机轮毂、 底座、 齿轮箱体和齿轮箱,兆瓦级偏航及变桨轴承等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技术,培育支持发展一批关键部件配套产业链。 31水源热泵。 水源热泵技术相当成熟,但应用该技术的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在纯粹的酒店中使用该技术如何更好发挥空调的作用、 又减少无谓的浪费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减少噪音和用电量方面技术,以及该技术全面铺开对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探究。 41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中的废品燃烧发电,尽管发电技术水平相对成熟,但在提高热值及热效率低、 预防和控制二次污染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 新能源关键技术创新的障碍(一)政府方面11缺少整体的、 有序的、 具体的规划指导。 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 、 《可再生能源法》 、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 ,但在《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仍在酝酿之时,许多地方却已推出了本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市场准入低,这种一哄而起势必造成产业规模小、 重复建设、产业低端以及阶段性的产能过剩和土地等资源浪费。 21缺乏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有力引导。 虽然国家把新能源产业放到了战略产业的位置,也不断的出台新能源示范应用政策,在各企业“四 (原材料、 设备、 技术、 人才)引进” 的现状下,从中央到地方总体上对新能源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有力的引导。 比如加强对世界新能源技术前沿技术进展的跟踪研究,加大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强重点开发项目攻关,加快提高新能源高技木的水平,实施一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新能源材料的国产化、 影响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关健研究和开发项目,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的力量攻克新能源关键技术;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为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对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对于新能源技术高端人才的引进给予优厚补贴;尽快在大学增设新能源专业,鼓励企业参与新能源技术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支持企业通过购并国外研发机构、 引进国外智力、 与国外联合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外合作的研发形式;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尽早建立行业标准,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自我研发和创新能力。 31缺乏明晰、 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环境支持。 由于企业逐利驱动,自身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政府必须考虑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并通过如科研机构机制改革、 金融配套政策、 法规、 制度等引导企业、 规范企业、 约束企业,使企业在资金、 人才、 技术创新方面有保证和竞争力。 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采用新材料,改进新设计。 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要求大力开发节能技术,积极寻求可替代资源,大力倡导全社会节能。 英国政府大幅度降低对资源消耗高的纺织、 钢铁、 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补贴,扶持发展能源消耗少、 资源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欧盟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太阳能、 风能、 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产业,新生能源可获得相应排放额度的补偿。 而目前我国虽然也有出台了一些政策配套措施,但总体看来,针对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一) 机制11管理机制。 在我国,交叉重叠的“ 多头管理 ” 管理机制,往往造成效率低下,程序复杂,部门协调的交易费用居高不下,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宜实行“一头管理” ,比如美国就是由能源办一个部门管理,以利于理顺关系,保证责权利的明晰。 21人才机制。 目前从事新能源的高端人才基本上在国外具有一定研究和工作经验背景的海归人才,企业普遍缺乏能解决产品科研和生产工艺等问题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高科技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企业从事产业前沿性研究及技术创新,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电池及组件等生产核心技术方面和世界先进生产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政府应完善人才政策,创建人才引进、 培养和使用的人才机制。 (1)对科研机构进行改革,从战略的角度实行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培养和利用高端技术人才。 动用国家力量来组织核心技术和整体装备等技术攻关,机构纳入财政资金预算拨款、 给予适当的人员编制、 保证创新基金、 保障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等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高端科研专业技术人员攻克前端关键技术的激励。 机制。 对于科研成果,作为公共资源而信息共享,以提高产业层次。 (2)大力发展职业学校,培养中低端技术人才。 江西省新宇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民办学校。 在政府支持下该校已发展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中级应用型、 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拥有独立校园 150余亩。 该校因附属于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含大专、中专) ,可以全方位共享高职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优势。 学校已建立了完善的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每年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 5%的经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学费减免。 职业学校的创办无疑为江西新宇打造“ 硅片之都” 创造了技术人才优势。 (4)改善人才环境,优化人才政策。 注重人才环境、人才政策方面的建设,落实好管理、 技术、 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吸引国内外新能源方面专家和优秀人才到杭州创新创业。 也可由财政资助选送一批企业、 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到发达国家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新能源发展方面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 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5)提供产学研良好平台。 在科学调研、 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新能源产业进行科学的细分,然后将细分的项目课题落实到相应的关键技术方面,让人才基础较好的企业、 大专院校联合攻关;强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打造新能源产业联盟,构建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平台;并支持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进行一定时期的学习和工作访问,促进人才资源向企业流动;同时组织、 动员、 激励广大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建立科技人员与企业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鼓励知识产权、 技术转移、 人力资源服务等各类中介机构为科研人员与企业提供双向选择的服务平台。 31投融资机制。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 资本密集的高技术产业。 产业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创业创新的融资政策不畅,资金短缺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1)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制度。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担保机构的代偿坏账补助。 完善信用再担保制度,设立再担保基金,从政策上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形成多元化、 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以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问题。 (2)加大科技银行对企业发展扶持力度,探索多种贷款形式,解决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新能源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科技项目和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 (3)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机制和市场化的产业投资基金。 在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机制和市场化的产业投资基金的同时,优先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鼓励新能源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融资工具,使企业从依赖国家优惠政策和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为主转向主要依靠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间接融资为主,逐步形成社会资本、企业资本、 政府资本“ 三资” 联动、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局面。 且适时地从金融角度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41价格和市场机制。 发展生产和应用新能源是我国必须选择的一个路径,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是核心技术创新,一旦政府利用适时适地灵活的价格机制和企业家的“ 寻利活动” 结合,就能得到双赢的结果。 目前我国生产的新能源产品 90%都是出口,主要原因是常规能源价格 (成本 )大大低于新能源价格 (成本 ) ,如企业能利用政府的各种创新环境,通过关键技术创新,超前也就是在 2017年前 (德国 2007年预测到 2017年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相交,美国专家预测 2015年前后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相交)把成本降到普通能源的成本甚至更低,该阶段价格政府采取收购价大于出口价 (考虑出口退税等政策优惠 )大于成本的激励收购价,较大的差额,促使企业有动力创新关键技术,逐渐使新能源的应用从国外市场转移到广大的国内市场,引导企业掌握产品的生命周期,适时的实行超前的自主创新,螺旋向上循环。 当其他企业家看到应用这一新技术或生产这一新产品有 (超额)利润可图,就会纷纷起而效之,涌入这一市场,使产品价格降低,到这个阶段,政府的激励收购价可以适时适地的调整,从而超额利润 (租 )渐渐消散,优胜劣汰。 后者的行为,也属“寻利 ” 范畴。 寻利活动是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其作用是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 成功案例就是德国的《上网电价法 》 ,采用上网电价逐年递减的价格机制,使光伏发电进入市场,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使建设光伏电站成为上好的获利投资项目,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投资效率高。 51政府考核机制。 如果没有政府考核机制,那么可能就变成政府可以发展和可以不发展新能源,从我国国情出发,目前考核是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所以建议,在“ 一头管理” 的模式下,加强政府推动作用,在政府工作考核中增加对新能源方面考核,但要尽量避免各地区考核与产业集聚的矛盾。 61技术创新联盟机制。 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和产业能够完成的,它要求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围绕新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例如,一个企业在新能源、 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让别的企业享用,企业的技术设备、 专业人才甚至也可以成为别的企业的共享资源。 如互帮互助,共同促进整个社会新能源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11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 建议制定有利于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税收政策,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税、 奖励、 补贴等优惠,并积极出台产业出口退税和提高退税率的政策规定。 对于为开发新能源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资金发生的财务费用、 为创新关键技术发生的研发费用采取加计扣除等更加激励的优惠政策;增加星火计划、 火炬计划、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引导类科技计划的投入,给企业新能源技术创新项目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 对于组织制定和修订有关新能源技术、 产品的国际、 国地方标准或规范质量标准体系、 监测体系的企业,给予资金等政策奖励。 21技术创新的规划政策。 国内新能源产业中,低端产业面临阶段性过剩,而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的部分产业链环节有瓶颈。 新能源在我国才处于起步阶段,应该精心培育这个市场,而不是过分追求规模的扩张。 国家将新能源发展置于战略高度考虑,因此需要对新能源各子行业作详细和合理的规划。 建议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产业的规划,对新能源各子行业作详细和合理的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特别是国家层面要进一步明确新能源产业短期、 中期、 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使得相关企业不仅着眼于目前的出口市场和国内示范项目,而是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与长远发展的战略来筹划投资规模和关键技术研发投入。 根据规划,建议立足自主创新,加强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 实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重大技术专项,以大幅度降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和光伏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重点支持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和装备、 大型光伏发电及应用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研究力量以及上下协作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产业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企业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不断消化吸收引进设备技术,实现关键设备自主设计制造,逐步培育出专业化的太阳能关键设备的研发生产企业。 研究制定太阳能电池的相关标准,推动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开放政策。 建议鼓励国有、 民营、 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杭州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形成新能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的合作,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我市投资办厂和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通过购并国外研发机构、 引进国外智力、 与国外联合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外合作的研发形式,提高自我研发和创新能力,促进高技术人才、 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向杭州优势区域集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有目的、 有选择地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关键设备,创造国际产业转移的优良环境。 41示范过渡到普及政策。 建议制定在利用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对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从示范应用逐渐过渡到普及应用的政策。 从而带动新能源产业、 市场的关键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系统集成装备、 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等技术和产品,形成规模制造能力。 根据国家实施“ 太阳能光电建筑示范项目 ” 、 “ 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 和省实施“ 百万屋顶发电计划 ” 、 “ 百条道路太阳能照明计划” 的要求,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和全市“ 阳光屋顶示范工程 ” 的实施,对列入计划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大型基础设施,其实施太阳能光电建筑推广和示范应用项目,参照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当年下达项目实际补贴标准执行。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 太阳能光电建筑示范项目” 、 “ 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 ,加强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建设,制定建筑领域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计、 施工、 验收等技术标准,推进在杭新能源企业产品在杭州的示范,以示范促市场。 同时,以杭州列入国家“ 十城千辆”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和国家“ 十城万盏 ” 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地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应用,缓解杭州能源紧张的问题,使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惠及百姓生活,使杭州真正成为节能与新能源城市。 (三)企业主体11促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新能源产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位,直接、 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进程,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 (1)思想创新。 要从思想上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鼓励和支持企业从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和企业成长性 (抢占市场、 防范风险)等方面开展新能源技术企业创建活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政策协调。 可以考虑在政策方面硬性规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占的比重,鼓励建立新能源技术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以新能源技术优势领域内的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行业内上下游企业、 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形成各种模式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立新能源技术协作与转移机制。 (3)措施配合。 国家应该采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 21树立企业技术创新观。 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观,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 在利润优先的发展观指导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技术创新过程中忽视了企业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长远目标,技术创新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 要使新能源产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在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观,把长远发展的观念和思想深入到企业内部,成为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技术创新观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它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是可持续的,是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 31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建议一方面加强新能源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行能源综合利用和再利用,加大推广新能源新技术;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工艺、 新技术,发展尚未使用的能源来取代已经和将要耗竭的能源,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 以节约能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 能源利用与新能源发展等领域。 (四)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政府要重点培育新能源技术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集聚和特色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可成立新能源行业协会组织,从而利用该平台,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国际上技术发展情况、 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及行业发展趋势,以避免盲目投资和及时逃避风险;鼓励企业、 协会制定行业标准,产业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地方标准和联盟标准,光伏行业在杭州目前还没有启动标准制定工作。 要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专项、 省市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发挥新能源技术企业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集聚、 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工程中心、 重点实验室 (如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等公共科技资源,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 调整产品结构、 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 进一步发挥浙江大学科技园、 创新创业中心、 专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载体,在引领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 支撑经济增长中的集聚、 孵化、 辐射和带动作用。

2010中国 “能源与环境”问题 前10的重大事件

目前中国节能减排重任在肩,单位GDP能耗和碳税计划的压力正一天天浮现出来。 “低碳经济”早已不再是温情脉脉的一声呼吁或光鲜亮丽的一场秀,而更像是上至中央下至企业的达摩克利斯悬剑。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六大高能耗行业能耗大幅度反弹,而距离“十一五”减排20%承诺的最后期限仅剩4个月,今年下半年减排任务将十分艰巨。 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旗手”,其发展已经步入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时期。 据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该计划涉及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七个领域,该计划预计将在一两年内出台。 届时,作为继“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得到中央新一轮财政支持。 太阳能发电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领衔项目之一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欧洲JRC在2003年做出的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到世界发电总量的10%,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在世界发电总量中将占据半数以上。 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推出的“阳光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规定了一系列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包括类似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按总投资的50%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系统按总投资的70%补助。 这一系列政策大大鼓励了国内光伏企业的投资和研发热情,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骄人成绩,涌现了无锡尚德、中国英利等一大批优秀光伏企业。 2005—2007年,陆续共有10家中国光伏企业成功在海外上市。 其中8家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达到2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已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 2009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世界第一,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超过40%。 在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企业排名中,中国有四家企业进入前10强,其中无锡尚德以704MWp排名全球第二。 随着经济危机情况好转,今年上半年国际光伏行业有回暖趋势。 中国光伏企业踌躇满志,大有乘“低碳经济”之东风席卷世界之势,有人甚至提出了“光伏产业将启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说法。 客观来讲,中国光伏产业的确发展迅猛,且无需置疑其光明的未来。 但乐观背后,中国光伏行业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不容忽视,技术不足和政策支持缺失等因素正制约着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质疑和争议也从未曾停止,争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光伏产业链中最上游的一环,中国的多晶硅产能究竟是“大量过剩”还是“严重不足”;以及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究竟何时出台。 从2008年起,关于上述问题的讨论就一直在进行中,各种版本的“内幕消息”也不断在坊间流传。 然而时至今日,各方也未能就一些核心问题达成共识。 技术掣肘,低碳环保还是“两高一剩”多晶硅是目前生产光伏电池的主要材料,2009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4万吨。 该数字约为2008年的3倍,2007年的5倍。 理论上国产多晶硅已经可以满足国内5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制造需求,结束了硅料全部靠进口的时代。 然而,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国内已投入量产的硅原料生产方法基本上都是西门子法或改良西门子法,使用改良西门子法提纯多晶硅,每千克产品就要耗电多至300度,并产生多至15千克四氯化硅等有毒副产物。 如何更清洁、廉价生产硅原料的核心技术被Hemlock、Wacker、MEMC、Tokuyama、SGS、ASimi和Mitsubishi等七家国外公司垄断,对中国公司进行技术封锁。 目前即便是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达到Hemlock和Wacker的两倍以上。 作为低碳经济代表的光伏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多晶硅生产却甩不掉“高能耗,高排放”的帽子,实在是有些尴尬。 抛开环境因素,国产硅料的纯度和品质也只是差强人意。 用作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纯度必须达到99.9999%至99.%。 在中国,大企业和小厂之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有效供给下游产业。 所谓国产硅料满足50%以上太阳能电池制造需求也仅仅是个理论数字,国内企业仍需大量进口高纯度硅料来满足生产需求,而过剩的相对低纯度的硅料则难以消化。 实际上,2009年官方即认为光伏多晶硅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而部分收紧了银行贷款(年产能不足3000吨或生产过程不符合环境规范者将被限制银行贷款)。 步入2010年,关于多晶硅是否是“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争议从未停止。 前一阵风传中国政府已低调冻结了光伏多晶硅厂的公开发行(IPO),以期提高准入门槛,引起市场一片喧嚣。 虽然证监会出面澄清该报道不实,但与此同时从政策层面限制多晶硅产能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 7月下旬,国家能源局证实《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据悉该规划将“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而关于光伏产业的表述为“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 由此不难看出政府对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等产能存在争议的产业仍持谨慎态度。 就目前而言,原本带给人类“清洁、免费、永恒”能源的光伏行业却因技术之殇而多少蒙上阴影。 技术不足所引起的结构性过剩与空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眼下关于多晶硅生产 “发展迅速还是刚刚起步;产能过剩还是一片空白”巨大分歧的根源。 上网电价, 近期仍然难以出台以往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绝大部分用来出口,而不是为本国的新能源建设服务。 市场结构的单一意味着抗风险能力较差,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光伏企业集体陷入恐慌——一旦欧美国家太阳能发电计划受挫,巨大的产能将如何消化?好在中国政府适时启动了清洁型能源项目的建设规划,一旦中国自己的太阳能发电站建成投产,众多光伏企业将不再“看洋人脸色吃饭”。 但是,光伏发电商业化的道路也并非那么一帆风顺。 上网电价的不确定一直是阻碍光伏发电商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根源主要是太阳能发电居高不下的成本。 受制于太阳能发电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20%)和较高的运营成本,太阳能发电平均成本高达每千瓦时1.24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虽然比前几年已经有所下降,但仍是燃煤机组的6倍左右。 今年4月,发改委批复核定宁夏发电集团太阳山光伏电站等四个光伏发电项目临时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15元人民币,高出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纳入全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分摊。 对于这个价格,部分光伏发电企业认为难以回本,电网方面则由于并网后电网改造成本等问题,也感到压力巨大。 地方政府的补助政策本应作为缓解上网电价争议的有效手段,但这其中存在一个尴尬的矛盾:光伏电站一般都建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如青海、西藏),而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却难以支撑如此大型的项目;东部发达地区太阳能资源有限,但地方政府手握重金,较小的财政压力更容易吸引光伏企业落户。 在新能源发电商业化的问题上,政府还需进一步统筹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太阳能发电成本呈现出快速下降的态势和明显的学习曲线。 有关部门对成本下降的观望态度也是影响上网电价出台的因素之一。 落实上网电价的确困难,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味给予财政补贴的方法程序复杂,成本过高,还容易造成权力寻租行为,滋生腐败。 适时确立上网电价,逐步替代政府补贴才是长久之计。 产业一体而有所侧重,光伏企业的发展趋势无锡尚德是中国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太阳能电池板出口全球80余个国家。 无锡尚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环节,企业在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方面的研究从未间断:2003年晶硅电池光电效率只有15%,到2006年提高到16.5%,2009年尚德开发出转化效率达18.8%的Pluto太阳能电池。 在硅料供应方面,尚德主要依靠进口,2006 年,尚德电力与美国的硅片供应商——EMEC 公司签订了价值60亿元的合同,确保未来十年硅材料的供应。 同时,还与其他几件供应商签订了长期硅材料供应合同。 相较于多晶硅材料研发的保守,尚德在薄膜电池方面的投入可谓巨大。 同样是2006年,尚德在上海建立了薄膜光伏电池研发中心。 薄膜电池是太阳能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它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同时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更容易与建筑完美结合。 目前,尚德研发的薄膜电池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其作为光伏电池龙头企业,对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无锡尚德曾是光伏行业专业化的代表,坚守产业链的一环,认为“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 这种专注于某一产业环节的模式投资少,见效快,然而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金融危机中,专注于薄膜电池和电池组件的尚德就因原料硅价格的大幅走低和国际需求的萎缩而损失惨重。 于是尚德提出了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到2012年将形成硅材料、硅基电池、硅薄膜电池、光伏组件和发电系统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在产业一体化方面,中国英利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这家公司因与国际足联合作2010年南非世界杯而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其实早在1999年,英利就承担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生产项目,总投资1.57亿元,成为我国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品示范生产线。 2004年英利开始打造整个产业链,2007年,秘密启动高纯度多晶硅的生产项目,成立六九硅业。 六九硅业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硅烷工艺生产多晶硅材料,摆脱了外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控制。 投资全产业链的超高门槛及巨大成本使得英利回收成效较慢,其融资、上市过程经历颇多坎坷。 然而,英利的一体化战略最终被证明是成功的:垂直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优势,推动其光伏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 内部产能循环做到分毫不浪费,并且便于整体协调,享尽各个链条的利益。 各个部门之间空间的集聚使得运输成本及包装成本大幅下降。 2010年1月,以英利集团为依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保定,该公司将于2010年在保定高新区建设年产能为300兆瓦的“熊猫”单晶硅光伏电池完整产业链生产线,使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至少达到18.5%,并实现高效电池的规模化生产。 此举将进一步增加英利的研发核心竞争力。 环节专业化还是产业链一体化主要取决于企业规模大小和目前发展的阶段,就长远规划来看,产业一体化而有所侧重的发展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光伏产业的总体趋势。 就国家而言,产业一体化有利于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战略目标——打造“中国制造”,从而争夺国际光伏产品定价权,争取硅原料的话语权。 行业振兴,需要多方努力目前,国家对多晶硅生产厂商的准入标准还没有一个明确详细的规定。 类似以年产能3000吨为标准“一刀切”及“不符合环境规范”这样比较模糊的说法难以真正对企业进行评定。 据悉《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正在酝酿之中,预期相关标准出台后将进一步规范多晶硅生产行业的准入制度,缓解目前低端多晶硅产能过剩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将新上报的规划名称定为《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而不是此前市场传闻的《新能源振兴规划》。 虽一字之差,其包含的内容却有很大区别。 新规划规划不仅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包括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比如洁净煤、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等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等的部署规划。 解决新能源并网发电难的问题已为国家所重视并提上日程,希望届时能有明确的上网电价出台。 光伏发电在百年之内都将成为最有潜力的能源产业之一,人才培养应该被列为一项长远计划。 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丰富经验的科研团队至关重要,作为新兴产业,技术水平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经过前两年光伏产业的爆发性成长,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已经远远不够,许多开发经验不足的工程师甚至必须独立负责项目。 与此同时,一线生产人员的流动率过高也将对企业造成伤害。 从企业角度出发,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引进的多为国外落后设备和技术,无法做到闭环管理,从而出现了国外没有的高污染问题。 更有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投资、降低成本,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环节,这种做法会令整个光伏行业受到各方冲击,无异于饮鸩止渴。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招商引资和地方利益,容易放宽环保标准、对污染企业处罚不力,从而对建立节能、低耗、环保、循环、经济的多晶硅材料生产体系造成阻碍。 在闭环管理方面,以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为代表的国内大型企业正在建设自己的生产回收利用体系,力争减小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中能硅业与华陆设计院联合研发、实施的氯氢化装置能将多晶硅生产中的副产物四氯化硅转化为三氯氢硅(三氯氢硅是生产多晶硅的原料之一),以解决多晶硅副产物处理的世界性环保、安全难题,同时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据悉该技术已申请国内外相关专利。 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应提高社会责任感,正确理解政策导向,通过改良技术设备等方法净化产业环境,促进中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的振兴都不是以代工模式来实现的。 光伏产业目前仍然难以摆脱“两头在外”的窘境:原料端多晶硅生产技术上的薄弱,结构性的过剩与空白造成了高纯度硅料无法自给自足,同时却背负着产能过剩的恶名;另一端,国内光伏产品严重依赖海外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而高发电成本和迟迟难以出台的上网电价正阻碍着中国光伏商业化的进程。 若没有科技和政策的共同支撑,所谓“启动第四次产业革命”云云,也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有悖常理什么意思

指某些所作所为或现象和人们认识到的常理相冲突,不一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8561.html
疗愈自我 从容远行
@男友 520礼物选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