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曲叫倒好 礼貌吗

名角 礼貌

◎丘冶

叫好是戏曲观众表达观感的特有方式。叫好的声调、长短、时机不同,会传递出不同的感情内涵。“叫倒好”则是观众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这个剧场观演行为经常受到指责,“不尊重演员”之类的声音总会出现。那么,观众欣赏戏曲演出,能不能叫倒好呢?

叫倒好和起哄不是一回事

首先应该区分的是,叫倒好和起哄不是一回事。起哄属于故意扰乱剧场秩序,不管演员表演如何,主观上成心捣乱。老年间的戏园子里专门设有“弹压席”(给维持秩序的警察留的座位),但警察可不管叫倒好,因为这不属于治安事件,而属于艺术范畴。

那时候,演员不管是唱错了、穿错了还是演错了,都有可能蒙受一记倒好。马连良唱《断臂说书》绑错了胳膊,谭富英不按本门唱“叫小番”的嘎调,梅兰芳上下楼步数不对,谭鑫培唱《盗魂铃》爬上桌子不往下翻……历史上名角挨倒好的事例比比皆是。当然,有些名演员艺术高、台缘好,观众对他们就很包容。比如谭鑫培就说过,台缘好的有龚云甫、杨小楼和麻穆子。龚云甫嗓子时而“不在家”,杨小楼总是“凉调”,麻穆子偶尔“跑板”,换成别人非得挨倒好不可,只有他们不但不挨倒好,观众还一边乐一边真叫好。

其次,演出错误和舞台事故也不是一回事。网上有一些“车祸现场”的视频,比如演员晕倒在台上、被台毯的接缝绊了个跟头、大帐倒了砸着主演之类的。这些无心之失不会招致倒好,台下观众往往一片惊呼和惋惜声。但态度问题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一次看《红桃山》,台上放有一个山片子(代表高山的舞美布景),四个女兵准备下场。光看她们犹犹豫豫的动作就知道,应该是忘了怎么下场了。最后是俩人从山片子前走,俩人从山片子后走。真是大开眼界啊!

梅兰芳 看戏曲叫倒好

观众花钱看戏都希望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要是货不对板,总要有个表达的途径。网上买东西觉得有问题还得找客服问问呢。实话说,像忘词、掉家伙、唱得有失水准这样的事,演员肯定是首当其冲的。而诸如派戏不合理、因为流派区别有的著名唱段被省略等情况,演员就有点冤。但至少也说明观众可能是“觉醒”了。

演员挨倒好之后怎么办

时下流行一种说法:要爱护演员,要体谅他们的不容易,要包容他们的表现。这话不能说完全不对。在当下的戏曲行业中坚持在舞台上奉献就是好样的,确实应该给演员以鼓励,让他们更有心气,更有奔头。但演员的坚守和演出质量之间并不是必然正相关,更不应该成为态度不认真、艺术不过关的挡箭牌,观众对演员有要求和爱护演员也并不冲突。拿下馆子举例,服务员跟您说:“我们这厨子特别不容易,出身贫寒自学成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为能给您把菜炒好。今天上班前跟媳妇打了一架心情不好,所以盐搁多了。您得体谅他,对付吃吧。”恐怕大多数食客不能接受。

我倒觉得目前对演员的包容不是不够,是过度了。不管演成什么样只能说好,不能说坏,这种风气是不利于演员艺术水平提升的。有些问题需要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有些就得当头棒喝才能警醒本人。什么事都包容,跟溺爱孩子没什么区别,最后也就是自己觉得自己是艺术家了。

过去真有让倒好喊迷糊了的演员,越演越“柴”,还不能停,没有迫于压力半截不唱了的规矩。最后到了不能上场的程度,一出台帘倒好就响,就算在台上站着倒好都没完。所以在过去的剧场里,演员挨了倒好,如果有现场弥补的机会,一定会当时铆上要一个正好下来,这篇儿才算揭过去。有一年在天津看《战宛城》,演曹操的是位老演员,重头戏“马踏青苗”演得比较平,之后的几场也不算精彩,我听见身后俩大爷说:“这曹操要找倒霉啊。”此时剧场里嗡嗡声不断,台上的老先生可能感觉出了气氛不对,从“进城”一场就铆上,到“见邹氏”的时候还得了一个正好,台上台下皆大欢喜。

演员肯定都不愿意挨倒好,但如果真演砸了,事后说明一下情况是必要的。如果是水平问题就继续深造,态度问题就端正态度,身体问题就别逞能,实在不行还能回戏呢。爱惜羽毛是全方位的,不是有人叫倒好就是黑你,想不挨倒好首先得山后练鞭。接受观众的检验,是经验积累的宝贵一环,不吃一堑不长一智,得有些深刻教训才能激励进步。

观众叫倒好的“方法论”

再说观众,某种意义上说,会不会叫好可以算是衡量观众懂不懂戏的标准之一。叫好不是全凭嗓门大、气力足。叫倒好的语气和字眼,跟正好又不一样。现在很多观众不管气口、不管地方,想叫就来一嗓子,喊在“腰”上就跟倒好甚至起哄的效果一样。

曹操

更重要的是,能叫出倒好来,就得有底气指出问题,那种“我就是看他不顺眼”的找茬儿似的倒好,也可以归结为起哄了。再有,不能什么问题都以叫倒好解决,喊出来也得有明确的指向,要不就冤枉了那些没毛病的演员。比如主办方挂羊头卖狗肉,临时换人不通知,那是主办方和剧团的责任,别把气撒给台上的演员。

叫倒好广义来看可以算是文艺批评的一种方式,有道理的叫倒好并不是对演员的攻击和羞辱。如果把这种持续了几百年的交流方式归结为不尊重演员,那只能说明有些人心太窄,听不得别人提意见。戏曲的发展是演员和观众共同促进的,演员水平要提高,观众就是试金石;观众应该做演员的诤友,而不是佞友。没有好磨刀石怎么出来好刀呢?


按照戏曲界的行话,最后一个出的戏叫什么戏?

用戏曲界的行话来说,最后一个出的戏叫作送客戏,也叫作大轴,一般来说,表演送客戏的都是戏班里面当红的主要演员。

一场戏的完美结束大概需要五六个小时,几个小时过后,大部分的观众会有疲惫感,则会导致节目未表演完,观众就会陆续的离开戏剧院,以至于人流量的大大减少,对此次演出有些许的影响。 所以戏班会将我们现在所说的“重头戏”,“压轴戏”放到最后,以此来留住观众驻足观看到直至表演完全结束。

一般来说,后台有外老板点戏,然后演员在候场的地方等待演出,如果外老板没有点好戏,谁都不知道下一场戏将会是什么,然后在台上演出正戏的演员就必须一直表演,或是打着小锣,编一些台词,还故意将每一个字和尾音都拉得很长,就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下一场戏。 而下一场戏则是由外老板在后台喊“熟了”,意思就是好了,台上的演员听到后唱着唱着就下台了;如果他们一直没有听到“熟了”两个字的话,就得一直唱下去。

最后唱送客戏的一般都是旦角,但是不限于一个人,可以是好几个人进行表演,大部分都会安排武打型的或者富有趣味的节目,在整场的表演结束后,让观众放松下来,轻轻松松地离去,他们表演的结束也就是所有的观众都离去为止。

这种送客戏自戏曲的产生开始,就随之产生了。 在我国戏曲的历史上,一直都存在,也是我国戏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有戏曲表演的地方,到最后都还能有送客戏的影子。 直至现代,很多川剧戏园和重庆的戏园子都还保留着送客戏。

京剧中鼓掌叫好是什么意思

听京剧鼓掌叫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观众认为演员表演的好、唱得好、身段好、水袖好、摔得好或者伴奏的胡琴拉得好时候会叫“好”并伴以掌声,表示对演员的赞许鼓励,这种掌声叫好不分一段唱完与否,可能在演员唱到某个高音时候就会出现。 行话也叫“叼草”。 有些演员一辈子都“不叼草”,说明这个演员表演不行,一辈子在舞台上都得不到观众的叫好和掌声。 据说京剧叫好有爱新觉罗溥杰而起,过去宫廷看戏,因皇家威严,遇到多精彩的表演观众也无法表示。 某次,溥杰看到精彩处喊了一声“好”,从此听京剧到出彩处喊好便约定俗成。 另外一种是叫“倒好”,当演员表演出错时,观众也会喊“好”,以示讽刺。 很多在幕后即将出场的演员,听到观众叫倒好时候,都拖延出场,避免吃瓜捞。 现如今,戏曲市场没那么活跃,观众对演员也比较宽容,还有就是观众不懂戏,已经几乎听不到叫倒好了。

戏曲现场叫倒好的体验如何?

‍‍ 戏曲

戏曲的特点之一就是观众与演员直接交流,这是从戏曲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 戏曲从南戏和杂剧开始走向成熟。 而宋朝的勾栏瓦肆就是戏曲成熟的标志之一,就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在以前观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演员和书记为了都是以观众为中心。 因此造成了一些陋习的发生。 在古代,观众现场叫好或喝倒彩是很常见的。 甚至可以大声吆喝,喝倒彩,抽烟,喝茶,猜拳,抽签(中途离场),这些陋习到现在虽已经改变了很多了,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在戏曲在大剧场演出较多。 另一点就是观众素质有所提高。 但有些小的戏院还是有这种情况存在。 之所以是陋习就是不好的方面。 我们可以在观众演出精彩的时刻鼓掌鼓励,刺激演员更加投入的演出,但不要现场叫好或者做出其他不礼貌的行为。 只有懂得剧场礼仪才有资本去剧场看戏,希望大家都能够遵守剧场礼仪,这是对演员的一个尊重,也是对戏剧的尊重。 以前是观众养活戏班,是衣食父母,以前有戏痴,以前叫听戏。

以前戏迷的挑剔,叫倒好成就了艺术家,现在的演员国家养着,不卖力气还不准叫个倒好提提意见。 也是花了钱的。 别拿剧场礼仪说事,你说的是高雅艺术,戏曲本来也是草根文化。 叫好还是踩住点的好,碰到过几次踩当中的叫好,不但没啥效果反而把原本安安静静的观众吓一跳,那场面略尴尬,简直怀疑是不是叫倒好,但上头又没出啥纰漏。 至于叫倒好,个人认为可以悠着来,底下都是明眼人,没啥大疏漏一两句不称心下次甭看就是了,犯不着让演员下不来台。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8697.html
恩凯提亚渴望转会马赛 后者已向阿森纳送上新的报价 罗马
最真实的留学生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