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降又季降 杉杉如何打赢 最后一战

独立 稀缺 穿透

持续加码、续写新篇章

作者:闻道

编辑:俊逸

风品:米多

创业容易守业难,证道容易行道难。

近日,杉杉股份2023年报亮相:营收190.70亿元,同比下降12.13%;净利7.65亿元,同比下降71.56%。2024年一季度滑态仍在持续,营收同比下降15.67%;利润则转亏7328.18万元。截止5月21日收盘价11.04元,较2023年3月23日的16.92元累跌超三成。

不得不说,2023年对32岁的杉杉股份是曲折的一年。除了业绩股价承压,开年杉杉品牌创始人、掌舵人郑永刚的突然离世也让企业内外有些猝不及防。

随之,杉杉控制权争夺一度剑拔弩张。2023年3月23日,杉杉股份召开的董事会和临时股东大会,郑永刚之子郑驹虽成为新董事长,但相关议案得票数占出席会议有效表决权的比例仅67.59%。据国际金融报,会议当天郑永刚遗孀、郑驹继母周婷空降现场,并直指大会程序违规,宣称自己才是新实控人。双方你来我往多轮之后,郑驹才最终坐稳董事长。

回望2023,是郑驹执掌公司的第一年,起码从上述年降季降的业绩及股价表现看,首秀成绩单并不如人意。二代接班本就是个流量话题,何况杉杉这样的龙头企业。如何消解疑虑、自证价值?如何让业绩支棱起来?杉杉、郑驹在负重前行。

接班这一年

存货超53亿 短期借款连增

解题答案,首先藏在基本面里。公司第一大主营业务为偏光片,2023年贡献102.97亿元,虽营收占比仍超50%,可相比2022年103.30亿小幅下滑0.32%。毛利率19.52%,同比下降7.18%。

第二主营业务负极材料“日子”更难过些,营收72.67亿元,同比下降20.69%。毛利率只有11.77%减少了10.36个百分点。

除了主营利润下滑,投资收益大幅缩水也是业绩变脸的重要原因:2023年为2.82亿元同比大减6.06亿,主要因参股公司巴斯夫杉杉净利减少所致。

拉长周期线,2021年-2022年投资收益分别为23.89亿元、8.88亿元,2023年已不足2021年“零头”,起伏波动之大肉眼可见。

而2021年投资收益较高,完成对杉杉能源19.64%股权的转让交割是个重要考量。好在2023年公司收到各类政府补助5.02亿,同比大增3.28亿元。若没有此弥补,盈利表现将更加难看。

看看不断攀升的债务压力,不算苛求。 2023年短期借款为66.97亿元,相比2022年39.28亿元增超26亿元,远超同期48.56亿元的资金规模。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升至74.19亿元,货币资金为56.15亿元,敞口进一步扩大,资金链压力几何呢?

经营活动现金流也转负为-1.98亿元,相比2022年的5.06亿元缩量明显。

众所周知,相比净利润的纸面金贵,经营现金流不仅体现企业市场话语权、抗风险力,还是业务战略布局、稳健发展的关键血液,更能客观反映企业的发展质量,减弱告负不是一个好消息。

截至2023年末,杉杉股份应收账款规模43.36亿元,同比小幅下降0.66%。资产减值规模则达到3.87亿元,主因负极业务存货计提跌价损失与偏光片业务应收账款按一定比例计提坏账损失。

存货方面,2022年为50.3亿元,2023年末为53.5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要知道,2019年仅为12.84亿元,短短4年涨了4倍有余。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作为服装起家传统制造企业,杉杉能快速转型,跻身偏光片与负极材料全球龙头企业,实为不易堪称一个转型典范乃至奇迹。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随着行业环境的直转急下,杉杉未来发展也面临诸多新考验,想顺利穿越周期,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风险抵御力至关重要。

创新与淘汰

如何打赢最后一战?

的确,从时间线来梳理,杉杉切入偏光片赛道并不长。2021年斥资72.31亿元,间接购买LG化学旗下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70%的权益。

之后,偏光片快速成为杉杉支柱产业,据CINNO Research统计,2023年公司在大尺寸偏光片的出货面积份额由2022年的30%提至33%,持续保持全球第一。LCD电视用偏光片业务、LCD显示器用偏光片业务市场份额均排名全球第一。

问题来了,作为全球偏光片龙头企业,杉杉股份偏光片业务为何盈利能力减弱?没发挥出规模效应呢?

首先,作为偏光片重要应用行业,2023年我国面板业仍受下行周期影响,面板企业普遍亏损,液晶面板价格低迷,偏光片自然也好不到多少。

其次,产品结构看,LG化学出售给杉杉股份的是LCD偏光片业务,因此部分产品主要应用在LCD屏上,LG化学将保留其汽车LCD偏光片业务,并致力加强OLED偏光片业务发展。

目前,杉杉股份通过研发也开始布局车载与OLED偏光片,意味着未来其将面临与LG化学的直接竞争。

最后,2022年开始,液晶面板产业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无偏光片OLED技术悄然兴起。5月,TCL华星发布全球首款8英寸无偏光片极小半径360°折叠屏幕。8月,三星显示推出最新的OLED升级技术——Eco OLED Plus。9月,京东方正式发布Pol-less OLED技术,推出无偏光片的COE屏幕。同月,深天马发布名为CFOT技术来取代OLED屏幕结构中的偏光片……

进入2023年,该技术应用落地加速,从业者纷纷通过扩建量产线展开角逐。

据业内公开资料显示,与普通OLED相比,无偏光片技术的OLED屏幕,最大优势在于可将功耗降低,同时提升透光率使得产品更加清晰。因此,OLED取代LCD渐成业内共识,偏光片面临淘汰危机。

聚焦杉杉股份,想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除了加强对汽车偏光片新增市场的开拓,还需加强OLED偏光片的竞争优势,靠特色产品壁垒来突围、扼守江湖王位。

2023年,杉杉全年研发费8.68亿元,研发费用率达到4.6%,但体量同比下降8.85%。结合上述迭代压力、市场变阵,是否够看?靠啥穿越阵痛期、赢在当下未来呢?

遥想2021年,郑永刚在世时曾表示,进军偏光片产业是自己产业转型的最后一战,一定要做到并为此自豪。

面对行业变阵,大浪淘沙不进则退,即使王者也无躺赢可能。如何打赢杉杉最后一战,对郑驹是一个持续挑战,避无可避。

警惕产能过剩

贵在规模质量并举

与偏光片产品升级压力有所不同,负极材料从产能不足到产能过剩,仅只用了1年时间。

据上海钢联数据,2023年负极材料产能256万吨,生产产量121万吨,开工率不足50%,出货量143万吨左右,全球下游需求在136万吨左右。

产能结构性过剩,供求失衡让产品价格出现下跌。据财联社消息,截至2024年5月6日,上海钢联数据显示,低端人造负极主流价格在1.5万-1.6万元每吨,中端人造负极主流价格在2.6万-3.2万元每吨,高端人造负极主流价格在4万-5万元每吨。

而2023年1月,低端人造负极主流价格在3.2-3.5万元/吨,中端人造负极主流价格在4.8-5.8万元/吨,高端负极主流价格在6.8-7.5万元/吨。个中降幅肉眼可见。

目前,杉杉股份人造负极材料主要是属于高端负极材料,主要竞争对手为贝特瑞、璞泰来等。据鑫椤资讯2023年中国负极材料产量统计,上海杉杉人造负极第一,贝特瑞负极总量第一。

即便如此,两者仍在扩张路上。中国宝安年报显示,2023年贝特瑞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49.5万吨。杉杉股份在投资者时称,2023年期末负极产能约30万吨。

截至2023年底,杉杉负极已完成国内70万吨产能布局、海外芬兰10万吨产能规划。依托包头10万吨、眉山20万吨、云南30万吨加速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建设。

璞泰来也不逞多让,现有产能15万吨,在建产能主要包括四川三个项目,28万吨产能,分别有望在2024年投产、2024年2季度完成施工、2025年投产。

另一厢,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电动乘用车的累计市场零售销量514.4万台,同比增加20.8%,相较2022年74.2%的增长已放缓许多。

进入2024年压力仍在加大。5月10日,乘联会发布报告称,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53.2万辆,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9.4%。电动车生产达到80.2万辆,同比增长33.5%,环比增长0.9%。批发销量达78.5万辆,同比增长30.0%,环比下降3.7%。

就在该数据发布二天前,5月8日,工信部发布的锂电池行业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表述引起市场较大反响。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头部企业持续扩产,希望通过一体化优势产能布局来实现更大规模效应、降本增效,这个初衷无可厚非。但从产业链看,需求增长主要还看电动车市场的增速。上述市场及政策均透露一个新信号,锂电业一味跑马圈地、产能野蛮增长将告一段落,大不代表强快不代表稳。如何规模质量并举,是包括杉杉在内所有从业者的一道新考题。

不算夸言。相比锂电池材料的价格血拼,作为锂电行业龙头的宁德时代,利润依旧保持在一个不错的增长区间。

2023年,宁德时代营收4009.17亿元,同比增长22.01%。净利441.21亿元,同比增长43.58%。2024年一季度营收797.7亿元,同比减少10.41%。净利105.1亿元,同比增长7%。

两相对比,同为行业龙头、同有规模优势的杉杉股份到底差在哪里?该有哪些反思呢?

不缺备手

续写传奇?

客观而言,杉杉股份也有居安思危、加码创新、持续产品进化的一面。

2023年报显示,在OLED偏光片方面,公司针对大尺寸和中小尺寸两种应用方向同时开发。自主研发的OLED TV和OLED手机用偏光片已量产出货,OLED IT用偏光片正在客户认证阶段,将加快推进量产出货。

2023年12月14日,杉杉股份公告称,拟投资杉金光电高端显示用偏光片生产线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不超6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45亿元,流动资金投资约15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液晶显示屏变大的同时,也在追求变薄。这要求偏光片尺寸更大,产品更轻薄,进而抬高偏光片的生产工艺水平,需有非常强的技术积淀与产品研发力,才能保障产品良品率顺利完成爬坡,反之新增产能可能成为公司业绩的累赘。

与偏光片相似,2024年随着负极材料产能加速清出,拥有行业优势产能、优势效率的企业将率先企稳。比如石墨化,是生产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核心环节之一,而石墨化外协加工费用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成本的30%以上。杉杉股份加大石墨化产能建设,通过提升自给率,来修复产品盈利水平。

目前,杉杉股份云南基地一期石墨化在产能爬坡,云南30万吨一体化基地一期磨粉车间已点火投产。总体产能规模达到全球领先。

无需赘言,虽然年报季报不好看,但杉杉股份、郑洋仍握有反转备手、逆袭底牌。只要能够灵活调整战略,强化内部管理,充分挖掘优势、利用优势,重回王者荣耀也是时间问题。只是,当下仍有一段阵痛至暗期,如何渡过、何时渡过、以什么代价渡过,考验着郑洋为首管理团队的运营能力、前瞻布局、创新魄力及精准度。

据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中80%以上为家族企业。从2017年至2022年,约四分之三的家族企业面临交接班,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波家族企业传承,全球商业史上同样少见。

越是历史时刻,越呼唤头雁效应。杉杉股份已成为观察这股大潮迭代的“一扇窗” ,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是泥泞,挑战难度不亚于一次全新创业。

能否再次拔得头筹、创造奇迹,时间不语,却会告诉我们所有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哪些成就 ?.打赢脱贫攻坚战有何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成绩是巨大的。2018年是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去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也比2017年下降了1.43个百分点,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以上减贫任务。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快步前进,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处理好快速脱贫与持续发展的关系。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攻坚克难,针对贫困群众的各项优惠政策接连出台,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驻村工作队亲自上阵,财力物力人力全面倾斜,在这种态势下贫困群众脱贫指标很快完成。

要坚持大扶贫格局,处理好消除局部贫困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把脱贫攻坚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纳入乡村振兴的大局下通盘谋划,不能搞单打一。各地区贫困群众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脱贫规划时,必须因地制宜,既要着眼贫困群众的脱贫实际,又要照顾到边缘及其他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9年三去一降一补如何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落实方案

【三去一降一补如何落实】

“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发力攻坚。

如何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成为前来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及专家关注的焦点。

去产能

去产能,关键在于落实。政府和社会要多方面创造新就业机会,为企业员工谋出路;企业自身也要摆脱“等要靠”心理,努力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效率低下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冷水江钢铁公司董事长陈代富

去库存

现阶段三、四线城市是去库存的焦点。要发展批量化租赁市场,在人口净流出地区控制房地产用地供给量,并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政策优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

去杠杆

关键还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通过提高经济总量“分母”来降低杠杆率。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

降成本

在已采取一系列减税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企业减税力度,提振企业家信心和发展动力,调动企业家投资实业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

补短板

扶贫攻坚是最紧迫的,提高创新能力是最长远的。提高有效供给核心还是要靠创新,而不论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改造还是研发创新,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三去一降一补如何落实】

今年1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考验着宏观调控的能力,深化改革的魄力。

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各国在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方面,对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达成一致。但是,如何推进结构性改革?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答案。

过剩产能、过剩库存、过高杠杆的形成,是我国投资主导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实际反映,“三去一降一补”落到实处,需要稳健而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工具,苦撑待变的战略定力。以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突破,才能巩固过去结构调整的成果。

近日,国资委部署了“十项改革试点”,底层探索也多点开花,国企改革将从上下两端共同发力。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往往需要多次反复和互动。通过“上下结合”,既能激发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保护经济的活力,又实现了改革的有序性,避免了改革一哄而上的混乱。

自去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以来,一系列顶层设计配套文件相继出台,近日,国资委部署了“十项改革试点”,底层探索也多点开花,国企改革将从上下两端共同发力。

今年也是国企改革主体框架搭建年,国资管理体系从两层向三层的转变日益成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两类试点已经“破冰”,国资委自身职能有待调整,而国企现代治理结构也将进一步完善。

国企改革落地年

“今年一定会成为国企改革的落地年。”国资委研究中心咨询部部长张春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种落地既是政策方向的落地,也是具体操作方法的落地。

国资委日前决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央企重组、建立完善董事会职权体系、管理层选聘、员工持股、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面开展“十项改革试点”。

张春晓认为,这种改革试点本身就是一种落地性的试点,其不同于的“四项改革”,后者是一种探索性的试点,旨在就改革的重点领域“投石问路”;而新的改革试点是在顶层设计已经公布后落向实处的第一步,是在微观层面的首次发力。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以来公布的一系列指导文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这是国资委开展基层试点的用意。

黄群慧介绍,中国改革经验表明,成功的改革推进路径是先“自下而上”,即允许基层积极探索,具体包括基层创新、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总结分析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而“自上而下”推进,即进行顶层指导下的推进,具体包括明确方向、选择试点、制定规则、全面推进等。

“国企改革应该坚持这种‘上下结合’的推进路径。”黄群慧强调,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往往需要多次反复和互动。通过“上下结合”,既能激发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保护经济的活力,又实现了改革的有序性、避免了改革一哄而上的混乱。

黄群慧认为,在推进混改等改革试点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容错机制、允许试点创新,并以此为基础上不断形成规范性的政策指导;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规范,设定基本的试点创新“底线”。

自去年9月顶层设计文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改革出现明显提速。目前已有11个配套文件发布,此外还有8个配套文件近期通过了审议。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文件已经下发了不少,当前改革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地方仍然是在“看”,而非马上“干”。这需要通过试点,取得效果和经验,并传播推广这些经验,形成改革的“品牌效应”,实现“由点到面”的推广。

在李锦看来,随着顶层设计文件的继续公布以及试点的全面推开,今年的国企改革将从上下两个层面共同发力。

三层国资管理体系

李锦认为,两类公司的试点对今年的国企改革至关重要。“今年是国企改革框架搭建年,这是构建框架的关键结合点。”

国资管理体系正由两层向三层转变,即由“国资委-国企”向“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企”转变。不久前的十项改革试点的落实,将为这种转变趟出一条路。

张春晓称,“试点运行能否成功决定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否能迈出新的一步,法人治理结构能否得到切实的推进。”

从两层到三层增加了两类公司,在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一道政企分开的“隔离带”。今年,两类公司的试点都已开始:国资委在四项改革时已选取中粮和国投试点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不久前又选取诚通集团、国新公司试点改组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黄群慧表示,两类公司承担的职责不尽相同,应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头探索。其中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投资公益类和商业一类国企为主,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等,投资于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商业类国企为主,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等方式,投资、持有和运营国有股权。

【三去一降一补如何落实】

建立三层管理体系的另外一个关键,是国资委自身职能的调整。张春晓表示,国资委从“三管”向管资本过渡的过程中,行政色彩将越来越淡,其部门设置、职能、运营方式都会随政策调整发生改变,凸显“出资人”角色。

李锦认为,今年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国资委将通过定责、定权、定位、定编等手段完成对自身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国资委近日已将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作为今年“九大任务”之一。

三层管理体系对于国企意味着松绑。国资委日前选择在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等方面进行试点。黄群慧认为,这是国企改革一直在做的,相关的制度已经建立,企业改革的关键仍然是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三去一降一补如何落实】

新年伊始,新城区决心按照“五大理念”要求和市委定位的“将新城区打造成全市高端产业的承接区、总部经济的重点聚集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创新示范区”的指示切实落实到位,开启新年新征程。

新城区作为服务业为主的城区,,在GDP比重中预计占到90%以上,相比上年又增加了2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增加4个点,达到43%,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90亿元。新城区提前谋划、制定了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9个行业、12个集聚区的安排。决心再用三年时间,把现代服务业比重由原来的39%提高到50%以上,到“十三五”末达到65%。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新城区一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可以说,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新城区区委书记张锐接受采访时说,新城区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来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将扭住现代服务业发展这个关键,精准发力,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助推器、加速器。今年,我们将继续抓好9个行业12个集聚区,大力推进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互联网经济、云计算产业、生命科技、养老健身和旅游观光产业,力争今年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0%,切实实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真正做到服务业优化升级,推动新城区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在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上,新城区主要在鸿盛园区做文章。下一步要在引进新业态、高新技术项目上做好更多的文章;要在园区转型发展特别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发展上做足内涵,着力引项目、引人才、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抓平台建设、抓招商引资,集聚项目、集聚人才。新城区以创新驱动为新引擎,重点围绕高端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即依托引进的浪潮、中兴通讯、东华软件、支付宝云网科技、中科院“园中园”等一批具有影响带动力的大项目、大企业,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发展链条。落实好自治区互联网+指导意见,充分运用自治区经信委指定建设的首家“自治区互联网众创园”这个重要载体,在创造新型发展业态上迈出新步伐。依托自治区大宗畜产品交易所、自治区电子口岸平台、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内蒙古中心三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促进自治区大宗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发挥自治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银宏生命科技产业园两个自治区服务业聚集区效应,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另一块是强化创新服务,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依托建成的电子商务、软件研发、生物医药和互联网+专业孵化器,呼和浩特市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科院云计算产业发展基金(规模2.5亿元),鼓励发展众创、众扶、众筹空间。还有就是注重创新源头供给,推进新型科研院所建设。加快推进国家、自治区和市级15家研发中心建设,重点推进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智慧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内蒙古矿业科技研究院、内蒙古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依托大学科技园把入库的驻呼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203项科技资源,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上实现成果转化。再就是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园为主要发展载体,孵化、培育了创业项目,带动就业。重点以自治区、市、区三级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服务中心辐射,以女大学生创业的“自治区巾帼电子商务浩特”为特色以及创业咖啡吧等发展草根产业项目。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创新生态体系,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的创新资源集聚,扩大创新载体,把鸿盛园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意示范基地。

【三去一降一补如何落实】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值得关注的是,“加强结构性改革”和“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这也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出现重要转向。

强化供给侧管理,主动顺应了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再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的“组合拳”,实现经济改革“三去一降一补”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三去一降一补”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实现“三去一降一补”,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三去一降一补”,还必须强调“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五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生育率连年下降如何提升?

我国生育率连年下降,人口逐渐呈现老龄化,从我看到的,到所想到的,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其实并非无药可解,如果提升生育率,下面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本篇内容

PART I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降低生育成本

有些人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生不起,生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会影响到工作,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家庭收入,孩子的医疗,教育,这些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与其生孩子,大部分人更愿意不生,当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时候,当高质量的医疗、教育、住房盛行,我想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生孩子的。

PART I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养育成本

教育地区性差异依旧存在,农村孩子获得的教育和城市里的孩子可能仍会有差距,教育水平得不到保障,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不仅要在学校旁边租房子还要解决户口的问题,把一个孩子长大成人,需要的成本不计其数,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无法负担。生育欲望降低。

PART I通过技术进步和法律改革让大龄妇女重获生育能力

这应该是一个成本相对较低但社会效益明显的方法,通过科技进步和法律法规的规范,通过医学干预,让女性在三十岁以后能够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保持高生育能力。虽然这种方法不能降低生育成本,但是却可以让那些因为教育、事业不得不推迟婚育的女性,能够生育能力衰退后仍然保持较高的生育能力,是让“不能生”但“愿意生”变成“能生”甚至“能多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10805.html
刘亦菲被嘲胖 被舒淇秒了
新款起亚嘉华海外售价约合人民币24万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