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马中骐逝世!曾对南都称没辜负此身份

南都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该院研究员、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马中骐,因病于5月28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4周岁。1982年,42岁的马中骐在中国首次博士论文答辩会上顺利完成答辩,随后收到由钱三强院士签署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多年来,马中骐投身理论物理研究,成果丰硕。他曾接受南都采访说,没有辜负这个身份。

1982年2月6日,马中骐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会。

马中骐是浙江人,1940年3月生于上海。1956年,16岁的马中骐考入兰州大学,后得兰大推荐,考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后师从胡宁院士。1978年,已经38岁、育有一子一女的马中骐坚定信心,再次报考研究生,参加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政治、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最终如愿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

1981年,全国人大通过学位制度条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建立。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马中骐也被通知作为博士生中的“试点”,需以高水平的论文拿下博士学位。当时,他在理论物理科研第一线找到了自己的选题——磁单极研究,计算SU(N)群的静态球对称磁单极解。

在一篇自述文章中,马中骐回忆:“我满怀信心地迎接1982年2月6日在高能所举行的中国首次博士论文答辩会……答辩会由两弹元勋彭桓武院士主持,答辩委员会还包括胡宁院士、朱洪元院士、谷超豪院士、戴元本院士、侯伯元教授和李华钟教授。”顺利完成答辩后,他的博士学位证书很快送达。证书由钱三强院士签署,编号“10001”。马中骐由此被视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博士毕业后,马中骐留在高能所工作,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直到2005年退休。用他的话说:“刻苦奋斗,努力向上,这是我人生最精彩的27年。退休后只记得快乐的经历,半工作半休息,又过了愉快、幸福和满足的十七八年。”1991年,马中骐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他还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王淦昌物理奖等学术奖项。杨振宁曾评价说,他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

回顾科研人生,2018年,马中骐在接受南都采访时曾说:“我们这批人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仍在各自领域里拼命干,并没有辜负这个身份。”他那份“001号博士证书”,后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作为我国学位制度建立的历史印记,铭刻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拼搏与奋进。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为什么返回后再没露面?她去哪里了?

宇宙浩瀚无穷,而地球也只是这浩瀚宇宙中的一颗小行星,当人类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我们对于宇宙探索的心也越来越强,人们总是对于未知的事物好奇,而中国第一位女宇航员刘洋,就成功的飞入太空,探索那浩瀚的宇宙世界。

刘洋从小就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在刘洋19岁时考上了飞行学院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飞行之梦。刘洋在学习上从不停歇,十分认真吃苦耐劳,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刘洋在众多的候选人之中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的刻苦努力成功的脱颖而出成为了我国第二批的航天飞行员。在成为航天员后的刘洋更是马不停歇,经历了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后,刘洋正式开始了航天飞行的任务,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

但刘洋在从外太空顺利回到地球后,仿佛就跟消失了一样,原来是因为刘洋在这次航天飞行后看见了广阔的宇宙,认为自己现在所学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于是刘洋进入了清华大学继续学习,获得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同时刘洋也积极的做着公益事业,并且还担任了全国妇联副主席这一职位。

而刘洋也从航天飞行的一线工作退居到了二线,专门负责选拔与培训那些新宇航员,大家一定也会疑惑为何刘洋不凭借自己成功飞入外太空的经历在进行一次飞入,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因为人类对于外太空的了解并不全面,并且外太空存在着各种我们未知的辐射,因此各个国家选择宇航员的时候都是优先选择结婚生子过的,但刘洋当时只结婚并没有孩子,但刘洋并不想放弃这次宝贵的机会,而刘洋的老公也十分支持刘洋的选择,在刘洋成功返回地球后,更多的当然是回归家庭,从一线退居二线岗位。

刘洋被选为中国航天大使,一道被选为的还有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与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可见中国百姓对刘洋的肯定。

中国古代第一位道士出自于什么时期

道教创始于东汉末年。 自此以后就有了道士,所以中国古代第一位道士出自于东汉末年。 帝——中华民族的始祖、道家的始祖 史料:黄帝是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 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 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 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 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 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 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 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 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 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 点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也是道家道教的第一位始祖、所以中华民族华夏炎黄子孙与国教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姜太公——周朝军师、奠定大周八百年基业 史料:姜子牙(公元前1156年-前1017年), 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 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 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然败落,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去昆仑山求仙,拜元始天尊为师,后修仙不成,被天尊派下山,在俗世中算卦为日。 但姜子牙虽资质不好,而志不短,无论修仙不成也好,还是算卦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点评:一代道门传奇人物、以至于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鬼谷子——门下培养四大弟子、合纵连横天下知名 史料: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 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 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 《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在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 点评:鬼谷子是道教的洞府真仙,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 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为了在凡间度几位仙人去洞天。 无奈苏、张、孙、庞诸弟子皆尘缘未尽,凡心未了。 不小心导致天下大乱。 范蠡——道商祖师、吴越功臣 史料:范蠡,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 范蠡的老师计然,原姓辛,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为老子门下“玄元十子”之一。 王振川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范蠡不但是计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应该也得到过老子的亲自指教。 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点评:作为一代道家高人、一生无为而治、功成身退、却被说成是儒商之祖、不知道这些专家教授怎么想的、对历史太不负责任。 要知道、在历史上、当官的不一定都是儒家、百家都可以主宰历史潮流。 真正的幕后高人其实是道家、所谓外儒内道、高手都隐藏在背后。 徐福——东渡日本、历史由后人评论史料:徐福,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当时的著名方士。 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在第一次巡游海上时,曾派徐福出海远航,徐福一去不返。 《史记》中说,“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徐福东渡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徐福是中国兵家泰斗鬼谷子先生的徒弟。 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鬼谷位于河南省淇县淇谷云梦山,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为名。 鬼谷子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 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 鬼谷子的高徒中,徐福在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之后。 点评:道士的前身是方士、在上古三代远古时期又称巫师、到汉朝末年才正式称为道士、徐福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道士、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及历史传奇、至于是不是日本天皇之祖、不能轻易开此等玩笑。 张良——汉朝第一开国功臣、张天师之祖 史料: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 因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后,对灭楚兴汉有功,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 张良不慕名利,不贪享荣华富贵,放下这既得利益,去认真修炼,入白云山,师事黄石,号赤松子。 最后成仙而去。 张道陵、道教的第一位开创及组织者、是张良八世孙、张天师的祖庙也是祭祀张良的家庙、叫“留侯家庙”、现在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古镇。 点评:作为大汉开国功臣、一生不图荣华富贵、功成身退、比之韩信等有较好的结局、但是似乎历史上所有的道家高人最终都是如此、出山不是为了贪图名利、而是拯救苍生、一旦了却心愿也是归隐之时。 张角——第一个道教大规模组织者、起义军领袖史料:张角(?-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平乡)人。 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 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点评:作为一个老道、伸张民族大义、替天行道、公然带领道众起兵造反、虽然后来遭到失败、但是道士起义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不可不谓之深刻。 华佗——著名道家方士却不得善终、真乃千古奇冤史料: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点评:作为一代著名方仙道士、建安三神医、其中与之齐名的董奉、也是道士、称杏林真人、然董真人一身隐居山林、治病修行、最终得以善终、要是华佗真人不应流氓曹操之诏、或许结局回异。 虽然自己舍身取义、自知大势所趋、但也为天下苍生及历史留下无限之遗憾。 诸葛亮——辅佐昭烈皇帝、三分天下史料: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人也。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10年(公元197年至207年)。 这期间,他结识交往了司马徽、庞德公、徐庶等有识之士。 被庞德公称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原本就是道家弟子。 他认为诸葛亮非常人,必将为社稷之重臣。 为了适应以后的局势,他劝说诸葛亮利用隐居的时机前往武当山拜师学道,为以后行军打仗、掌管朝政所用。 不久,他又悄悄返回隆中。 就在这时,刘备到荆州,他为了摆脱力单势孤的困境,迅速扩大其势力,急于寻求有智谋的人辅佐自己,便四处访求贤才,于是“三顾茅庐”。 诸葛亮辅佐刘备,在多次重大战役中,诸葛亮常以山人(道人)自居,并头戴道帽、身着道袍。 明李贽《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亮作木牛流马运来集斜谷,乃神力也。 司马懿使人视亮,独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 懿叹曰:诸葛君可谓仙道矣。 ”另据《容斋随笔》卷第“三八记载:“公(孔明)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叹曰:诸葛公天下奇人。 ”点评:诸葛亮在历史上名气太大了、虽然难免有神话的成分和渲染、但是不可否认、诸葛亮铁定的道家朋友圈子以及道家身份、但也有无知学者、硬把诸葛亮说成是儒生、试问、就算诸葛亮是儒生、他身边的水镜先生、徐庶等人、也是儒生?要真是如此、儒家之人早就隐居山林世外、或者为人指点江山左右历史、何必再苦读诗书甘为臣下。 诸葛亮之智慧、言行、为人处世、著述思想、远非儒家之人能够企及、必是道家高明之士、当然自古高道都是博通三教、精悉诗文、归宗大道。 作为一代高道、略通儒术、是正常的、但岂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呢。 左慈——经常戏弄曹操、游戏世间史料:左慈(156?--289?),字元放,东汉末方士,汉族,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 在道教历史上,东汉时期的丹鼎派道术是从他一脉相传。 道教内称称“太极左仙翁”、据传善道术,尝与曹操宴,操欲得松江鲈鱼,慈以铜盘盛水钓得,操大喜。 后在郊宴中他以幻术悉取操从人酒脯以饷客,被操追杀而隐身循形,复见于羊山头隐入羊群,卒不可得。 《后汉书·方术列传二》:“赞曰:幽贶罕征,明数难校。 不探精远,歇感灵效?如或迁讹,实乖玄奥。 ”点评:汉末三国著名方仙高道、在教门内部传有盛誉以及崇高历史地位、在民间江湖、游戏神通、游走于各路诸侯及皇侯将相之间、嘲弄调戏、就是奸贼曹阿瞒也对他无可奈何、可见此人道术之不一般。 孙恩——继张角之后、又一个道士起义领袖史料:孙恩(?~402)为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 字灵秀。 祖籍琅琊(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境南),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 399年起兵反晋,余众由孙恩妹夫卢循领导,世称“孙恩卢循之乱”。 东晋隆安二年(398),爆发王恭之乱,孙泰以为晋祚将尽,孙恩逃,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 元兴元年(402)三月,孙恩进攻临海失败,跳海自杀。 点评:继张角之后、又一个起兵造反的著名老道、且自称天师、曾经屡攻三吴、威胁京师、虽不以成败论英雄、其精神不可不谓猛烈。 王羲之——天师道世家道士、一代书法大家 史料:作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书圣王羲之,出身于声名显赫的“王谢世家”,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但这个“世家”又“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王羲之自青年时代起就跻身仕途,但同时又是一名虔诚的天师道信徒,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思想轨迹加以探索,却也毫不奇怪。 《世说新语》所载他与谢安共登冶城时的一番谈话,即是例证。 王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事实上,他也确乎有过“弘济之志”,他曾撰文论述蜀汉诸葛亮的功业才智,称其为“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并以此自勉。 但在这同时,确实又殷切期盼能远离尘世的喧嚣去修身养性。 在他刚踏上仕途任秘书郎时,就曾对朋友说过:“吾为逸民之怀久矣。 ”从表面上看,他的“弘济之志”与他的心存高远,希冀寄情山水、求真悟道,似乎构成了他长达三十年仕宦生涯中的一对矛盾;但如果从王羲之的思想内质看,恰恰也表现了他作为当时乱世中的优秀知识分子“以道为本,以儒为用”的自然冲淡的老庄思想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道德观念的有机和谐的结合。 不过说到底,就他个人理想而言,始终是做一个世外高人,一个修身养性的天师道方外之人。 我们认为,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王羲之仕宦生涯中的立身行事,应该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点评:不管是文人、是书法家、是儒生、是道士、都不重要了、但是王氏一族、却实是天师世家的忠实信徒与传统者、虽然王氏一生、徘徊在仕途、书法艺术、以及修真道士这三个角色之间、但是他的内心世界、是没有忘记修道的根本的、所以在临走的前一年已归隐炼丹。 祖冲之——天师道世家、有名数学大家史料:祖冲之( 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 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 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但早已失传。 汉中张鲁被曹操迁邺之后,天师道在北地有所发展,后又到江南各地。 由晋、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南、北等朝,特别有些家族信仰天师道,故用之以及道字。 中国古代家族,最重避讳,过去对此则甚不理解,后读陈寅恪先生著作,乃恍然有所了解,乃知天师道世家,故此不避家讳也。 点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祖冲之等人当时都是天师世家信奉者、但是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实在太少、从祖冲之的著作上面看、其对老庄易学等学问是很精通的、所以为道家之人、亦不奇怪、历史上的医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学、其源头、都是来自道家的学问、道家是历史上科学文化学术之集大成者。 陶弘景——山中宰相、茅山宗祖师、化学家之祖 史料: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 点评:陶弘景究竟是什么人呢?作为政治人物、却住在山里面、不上朝、皇帝都对他奉若神明、很特别。 但同时呢、又是医学大家与炼丹化学大家、是中国古代十足的科学家人物代表与领袖、其对于外丹化学以及中医道医学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 最重要的、他还是道教茅山宗上清派的奠基人与开山祖师、茅山道士都得尊崇他为老祖宗。 同时他还是文学大家、国学大家、对于当时历史所有的学问、几乎无一不览、无一不通、难怪帝王将相及社会名流都是他的忠实信徒。 魏征——初唐著名宰相、贞观之治名垂千古史料: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魏州曲城人,祖籍为四川省广元剑阁人。 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于任。 魏徵曾主持《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编撰工作,撰写了《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 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遂良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点评:道士出山而能够名垂千古、文武双全、辅佐帝王、中兴大唐而开启贞观之治的有名历史盛世局面、魏征可谓历史上不多得的道士。 而且还主持修编多种历史丛书以及重要文献、类似这样的人、也只有元朝的耶律楚材、以及明朝的和尚军师姚广孝能够与之媲美了。 孙思邈——药王孙真人、无有过其神史料:孙思邈(54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 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 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 点评:自古道门内部有“十道九医”之说、就是说道门里面、十个道士九个都会医术、不知医不足以为道士、中医在上古时期是没有这个名称的、上古时候都叫道医、医学是掌握在道士的手里的、后来逐渐流传到社会上、而形成了所谓的中医、但是真正的医学高手、都是隐藏在道士内部、历史上道士之中的神医屡屡皆是、但是论名气、论功德、论著作及历史影响之大的、恐怕没有能够超越药王孙真人的了。 吴道子——著名大画家、神仙吴真人史料:吴道子(680-759年),汉族人,玄宗赐名道玄。 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唐宣宗847年)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画史尊称吴生。 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 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 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 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 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 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甫),文之于韩退之(愈),书至于颜鲁公(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点评:一代道门艺术大家、精通诗书画文、可谓当时艺术家之至尊人物与集大成者、但同时又是修道高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个道家的修行、才能有如此高深之艺术造诣、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比拟。 李泌——南岳衡山高道、辅佐三代帝王史料: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 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 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 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 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 后来,李泌在游衡山、嵩山时,“遇神仙桓真人、羡门子、安期生先生降之,羽车幢节,流云神光,照灼山谷,将曙乃去,仍授以长生、羽化、服饵之道,且戒之曰:‘太上有命,以国祚中衰,朝廷多难,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可登真脱屣耳。 ’”(《邺侯外传》)这段记载明显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说明了李泌早年有过进山修道的经历。 从此以后,李泌就长期绝粒食气,修黄老谷神之要。 点评:作为一个道士政治家、辟谷大师、修炼高人、能够在宫廷当朝议政、而且还穿着道服、在皇宫修行、经常指点江山国事、军政大事、辅佐几代帝王、唐氏家族、不但参与国事之谋划、还参与皇帝家事之左右、可谓于国于家、都有莫大之贡献功劳、而且最终得以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继续修炼成仙、这样一个隐秘之客、实属稀有。 李淳风——唐朝宫廷天文学家、传奇高道史料: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李淳风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 ”李播“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 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 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 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 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点评:李淳风作为大唐一代官方天文学家、数学大家、在当时官方地位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地位、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道士自古都是精通天文地理之学、以及易学数学等学问、历史上有名的道士天文地理学家还有元朝赵友钦真人、朱思本真人、以及清朝李明彻真人等人。 道家的学问、都是历史上领先的科技学问、当世的一流学问、很多大儒的学问都是没法和道家人物相比的、相反道家却能够通晓儒家之学、所以在古代、帝王将相见了道士都要三跪九叩、这就是对道家的尊崇。 李白——上清派一代高道、世称诗仙太白李真人 史料: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道士隐居于眠山,潜心修道,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点评:李白作为一代文化名流、一生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在道教内部又称之为“太白李真人”。 李白与当时多位高道都交往很深、相互学习道法、自身也是文武双全、时而隐居修炼、时而仗剑行走、虽然得玄宗皇帝召见、却没有参与政治斗争、而是继续放荡江湖之间、李白之道教度师为大唐国师、茅山上清派一代宗师“司马承祯”、纵观太白一生所作之诗文、岂是世间庸俗文人能比、李真人之称是无愧的。

中国名人故事大全

詹天佑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861-1919)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 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 他自幼酷爱学习。 十二岁时被清政府选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求学。 经小学、中学毕业,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一科,二十一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回国后用非所学,被派去当兵轮驾驶员,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 光绪十二年,改任博学馆洋文教习兼测绘海图工作。 光绪十四年,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 此后历任津榆、锦州和萍醴铁路工程师、新易铁路总工程师、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洛潼铁路顾问总工程师等职。 宣统元年,受赐工科进士,任留学学生主试官、邮传部顾问官、学部咨议官,并派去宜昌任商办四川铁路总工程师。 民国元年,任粤汉铁路会办,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 民国三年,任粤汉川路督办,孙中山大总统晋升其为上大夫少卿衔,委为交通部总长,奖给二等宝光嘉禾章。 民国八年,受北洋军阀政府派往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代表兼该会技术部的中国代表。 民国八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请假回武汉,于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 他自幼酷爱学习。 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而感到由衷的骄傲,詹天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想:今天,我们要刻苦学习,将来才能像詹天佑一样为祖国作出贡献。 孙立人在缅甸俘虏了日本兵,并问他们有没有去过中国,去过中国的全部枪毙。 启功在一次会议上不愿意与四人帮同流,四人帮让他发表讲话,他起立后跟大家说,我没什么好说的,在这个给大家鞠个躬吧。 许世友将军好酒,特别是茅台。 晚年病重昏迷,无论怎么弄都不醒,护士用棉絮沾酒搽他嘴唇才能醒来。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二、 仗剑远游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1·江陵幸遇司马祯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2·洞庭葬友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3·江南之行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三、一进长安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四、翰林供奉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五、再次远游1·漫游梁宋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2·东去吴越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3·探幽燕, 走江南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六、病逝途中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 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 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 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 即将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 大家都很尊重他, 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15010.html
3D资产生成领域福音 自动化所 北邮团队联合打造材质生成新范
论坛理事长 读懂中国 中国改善了十四亿人的生活 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