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中国要“参与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2024年1月24日拍摄的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环岛路一带滨海城市景观。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启示。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理念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为人类绿色发展事业注入更多宝贵动力。
统筹经济生态建设 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酷夏中,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极度缺水的乌兰布和沙漠里,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光伏板吸收大量阳光,不仅可以输出“绿色电力”,还能在板下为梭梭等沙生植物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空间。梭梭能发挥固沙之用,还能接种肉苁蓉,助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荒漠化治理、绿色能源、农业创收,就这样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光伏发电+生态治理”的绿色转型链条。
这是2024年5月16日拍摄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光伏基地。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近年来,像这样令人眼前一亮的中国绿色转型方案,不仅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也频频吸引海外人士前来取经。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蚂蚁森林”项目和“蓝色循环”模式,先后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颁发“地球卫士奖”的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多次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绿色发展经验。索尔海姆对中国统筹协调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之路尤为赞赏。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24年7月26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小约翰·柯布认为,许多西方人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视为尖锐对立的两面,而中国着力于将二者协调推进,对生态文明建设怀有“坚定决心”,这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绿色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着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征程、新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关于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年7月7日,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游玩。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南非西开普大学学者马哈茂德·帕特尔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时代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理念,引领中国走出一条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之路。
埃及国际关系和政治事务专家艾哈迈德·马希尔·阿博-贾巴勒认为,中国近期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不仅关乎经济稳定发展,也关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等,这将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坚持以人为本 以生态改善增进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的生态治理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2024年8月11日,游客在湖南省双牌县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万和湖休闲游玩。新华社发(周秀鱼春摄)
从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到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从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今天的中国,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埃及气候与环境专家马格迪·阿拉姆多次到中国考察学习。中国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令他印象尤为深刻,“日益繁茂的森林减轻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少了荒漠化面积”。“中国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增益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福祉”,这是他在中国取经时的一个切身感受。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安德鲁·施瓦茨说,中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有力造福中国人民。他在珠海看到当地将保护自然美景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为人民创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在普洱见证了当地在发展规划中将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切实造福当地民生。
今天的中华大地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生动铺展。风沙地貌中,广袤沙海与水天相映;长江入海口,水鸟悠然栖息于草丛之间……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日益广泛地得到共享。
2023年8月7日,鹭鸟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水稻田间飞舞。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坦桑尼亚《卫报》国际版主编本杰明·姆加纳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强调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为坦桑尼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智利前驻华大使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以资产增长作为国家发展水平的唯一衡量标准,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高度重视,这是对现代化的重新定义,这种理念在智利等“全球南方”国家获得广泛回响。
完善全球生态治理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习近平主席2020年9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呼吁。
2024年6月13日,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徙中的藏羚羊奔跑起来。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中国在加快自身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同时,也积极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
与俄罗斯联手保护东北虎,老虎“跨境游”越来越多;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全球葱园,用于保育和研究全球的葱属植物种质资源;在印度尼西亚助力红树林保护工程,推进红树林的补植修复工作……中国携手世界多国,扎扎实实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在阿联酋,中国承建的世界最大单体光伏电站,成为阿布扎比沙漠腹地里的“能源绿洲”;在埃及,中国节水梯田模式被成功“复制”,助力西奈半岛山区涵养水源、发展农业;在埃塞俄比亚,中国科研人员推广“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生态修复与发展模式……以生态为优先、强调协同发展的中国绿色方案,为“全球南方”共同发展开拓思路、注入新动力。
这是2023年3月18日在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南部的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拍摄的光伏板。新华社发(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阿布扎比分公司供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南南合作持续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展现了大国担当。他特别提到,中国通过大力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助力全球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向低碳经济转型,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肯尼亚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中国积极传播先进的生态理念、务实推进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中国的努力令全世界有目共睹、让很多国家受益,中国日益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合作伙伴。”
2023年6月3日,一辆肯尼亚电动巴士公司与中国车企合作生产的电动巴士行驶在肯尼亚内罗毕街头。新华社记者王冠森摄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习近平主席指出:“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展望未来,中国将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携手前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强大合力,书写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
记者:郭洋 张代蕾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颐和园的详细资料
颐和园(Summer Palace)【简介】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 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 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准则。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555古建筑,面积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 1600 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 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 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海上仙山 。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 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 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 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 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 文化建园 为宗旨,用 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 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 AAAA 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 2000 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 ISO9000 和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 【历史沿革】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 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区域划分】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 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常需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在园的前部专门建置了一个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所以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 全园可大致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由于颐和园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 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 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 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 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 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 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 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 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 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 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 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 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 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 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造园手法】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 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 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 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 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 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 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 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 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 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 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 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 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 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 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 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 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 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 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 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 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 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主要景区】1、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 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 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 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 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 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 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 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5、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 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6、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 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7、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8、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 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 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 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 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9、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 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 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10、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 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 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 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 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11、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 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 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 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 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 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 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12、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 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 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 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 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 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13、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 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 四面有菱花扇。 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 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 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14、画中游: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 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 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 建筑之间有爬山廊。 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15、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 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 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 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 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16、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 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 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17、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 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 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 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 18、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 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 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 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 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19、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 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 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 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 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 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 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 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请简述长城的历史?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 。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多公里。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 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公里到1000—2000公里不等。 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查看全部39个回答去长城保险要多少钱?2019年买重疾险,只看这一款就够了!!!梧桐树保险经纪有限..广告游长城攻略 一般玩多久好?游长城攻略很多人想去北京游玩,但是不知道好玩的路线,让你省去挑选酒店的烦恼,更有精品自驾游线路攻略,带您玩转北京重庆锦华国际旅行社..广告相关问题全部广告象棋多少钱京东时尚,潮流尖货在京东!象棋多少钱-京东时尚,奢华大牌,潮流好物,刷新超低折扣价,实惠更多更贴心!-05-04长城的资料故事与历史简介1、秦长城(秦始皇所筑长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肃临洮(今临洮新添镇三十墩村望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 在固原地区境内,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 东西横贯西吉、固原、彭阳三县。 在固阳县城北7公里处的色尔腾山上,一条蜿蜒的巨龙盘亘静卧于崇山峻岭之间。 远远望去,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这就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 2、明长城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 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那十分坚固。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3.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万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劳累饥饿而死,埋于长城之下。 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 56 浏览-05-08长城的历史简介发展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 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 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 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 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 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 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折叠战国时期 万里长城景色 万里长城景色 中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 [2]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 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 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 秦国北方有义渠和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 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 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 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 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 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 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 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 自此兵力遂强。 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 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 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 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 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 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 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 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 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 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 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 万里长城-南长城 万里长城-南长城 南长城 1.楚国长城以楚、齐、魏、韩、中山国为代表的南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 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 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 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3.中山国长城 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 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 )。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 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 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 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 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折叠汉朝时期 万里长城景色 万里长城景色 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 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 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 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 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 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明长城 修复后的长城为明长城,又张居正部下戚继光所督筑,秦代长城已成为废墟 然而戚继光修建的长城又有南山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为实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所修建34 浏览-11-22长城的历史简介,越简越好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扩展资料 象征意义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扩展资料 网络百科-长城87 浏览-11-14有关于长城的历史资料。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扩展资料长城的代表地段: 1、山海关 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 全长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 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 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榆林市,距城区约3千米,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万里长城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 也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天下第一台”之称。 据险临下,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3、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长城西端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城关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黄土夯筑而成,外包城砖,坚固雄伟。 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5万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百科-长城77 浏览-04-08长城的简介和资料长城(The Great 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 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那是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里面有这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 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编辑摘要目录-[ 隐藏 ] 1概况 2起止点 3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 4历史 5防御工程体系 6现在的作用 7带的经济结构与民族格局 8带的民族关系 9文化遗产 10山海关长城 11有关长城的传说 12修建长城的历史人物功过 13也是个天文学名词 14太空视野中的长城 15别名 16齐长城 17唐长城 18目前现存几段长城 19关于长城的经典文学作品 20军事意义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概况 长城(The Great 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20。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工程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 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那是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纷纷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而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明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险长度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 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 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特殊关口的名称---门] 在万里长城上有许多关口。 这些地方多以“关”、“口”命名。 而在张家口的长城处,却以“门”命名,谓之“大境门”。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 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 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它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起止点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1万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8851.8公里(2009年修订)。 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5万公里以上。 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公里。 其次是甘肃的长城。 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 所以一般人谈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 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以下是我国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写的一副对联《长城赞》: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 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 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 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 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 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 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 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军事意义 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 长城後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而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 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於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因此长城的修建29评论快乐陈大宝59这是神的文章lxc谢谢,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快乐陈大宝45好查看全部29条评论评
李白的资料介绍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 早年在蜀中度过。 他的父亲是个富商。 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 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 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 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 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 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出生地历来是个迷。 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在中亚碎叶一带。 但经过众多学者最新考证,同时也根据李白的某些诗句来判断,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15岁以前都是在洛阳度过的,但他15岁时因与别人打架产生了很大的矛盾,15岁后才迁移到了四川。 李白15岁随后到长安过2次,到洛阳过4次。 所以说李白和洛阳有着很深的情缘。 5月31日洛阳电视台4套20:00《探索发现》播出。 洛水秋色再无双,已无京师烟花香.倦居客地强颜笑,留叹白马梦中央.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春兴 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登洛阳故城许浑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 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 犹自吹笙醉碧桃。 年代:唐作者:李白作品:猛虎行内容: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颠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洛阳女儿行时年十六,一作十八。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同崔傅答贤弟王维洛阳才子姑苏客, 桂苑殊非故乡陌.九江枫树几回青, 一片扬州五湖白.扬州时有下江兵, 兰陵镇前吹笛声.夜火人归富春郭, 秋风鹤唳石头城.周郎陆弟为俦侣, 对舞前溪歌白紵.曲几书留小史家, 草堂棋赌山阴墅.衣冠若话外台臣, 先数夫君席上珍.更闻台阁求三语, 遥想风流第一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张说的“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曹植《名都赋》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曹植《送应氏》洛浦有宓妃,飘摇雪争飞。 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李白《感兴八首》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梁武帝时乐府洛北风花树,江南彩画舟。 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 --薛惑《进船于洛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阳闻笛》步登北邙阪,踟蹰聊写望。 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郑世翼《登北邙还至京洛》生在兵祸中,不知太平欢。 今还洛阳中,感此云苦酸...--韦应物《广德中洛阳作》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 --刘禹锡《醉答乐天》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宋之问于龙门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张继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李白《忆旧游寄谯元参军》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李白《洛阳陌作者: 221.15.80.* 2005-6-30 21:18 回复此发言--------------------------------------------------------------------------------9 回复:唐代诗人李白出生地--洛阳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遣兴三首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 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 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天边行】杜甫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韦庄访袁拾遗不遇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唐代诗人李白简介Li Bai 李白 (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见彩图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陇西院)。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现代有些李白研究者推测其父李客在西域因经商致富,但并无确证。 生平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象《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因此居住安陆时间较长。 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李白不愿象当时一般士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官位,而企图通过隐居山林和广泛的社会结交来培养声誉,获得帝王赏识,不依常例擢用。 开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 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叠出,代表作有《长干行》、《横江词》、《乌栖曲》、《蜀道难》、《子夜吴歌》、《古风·大车扬飞尘》、《行路难》、《梁园吟》等。 李白在长安遭受挫折,心情苦闷。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为山南东路、 岭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 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 不料李 □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 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 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安史之乱以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战城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风·羽檄如流星》、《将进酒》、《北风行》、《远别离》、《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安史乱后有《古风·西上莲花山》、《永王东巡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 文学创作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 《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 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比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对他的作品,李阳冰称为“言多讽兴”(《草堂集序》),吴融称为 “气骨高举,不失颂咏风刺之道”(《禅月集序》),都指出其诗关心国事、讽刺黑暗政治的特色。 李白《送贺八归越》手迹石刻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 他不能为爵禄富贵而对权贵阿谀逢迎,而是“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 (《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上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他宣称“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第十二),“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对玄宗后期形成的腐朽统治集团,更是鄙夷蔑视,他在诗中把玄宗比作昏暴的殷纣王(《古风》第五十一),把嚣张跋扈的宦官斥为大盗(《古风》第二十四)。 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种高亢的歌声,和他醉中令高力士脱靴的传说一样,赢得广泛的传诵和喜爱。 苏轼曾借用晋代夏侯湛的话,赞美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李太白碑阴记》)。 这种思想内容,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庄子斥骂贪婪残暴的统治者为大盗,把权势富贵视如腐鼠,其思想与李白诗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清龚自珍说李白诗歌融屈原、庄周为一炉(《最录李白集》)。 的确,李白既像屈原那样热爱祖国,憎恨黑暗势力,积极关心政治,又像庄周那样鄙夷权贵,蔑视富贵。 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 他希望社会安定,人民能够过和平宁静的生活,因此对于残害人民生命和破坏人民和平生活的不义战争给予尖锐鞭挞。 在《古风》 “羽檄如流星”中,他谴责杨国忠对南诏发动黩武战争,使大批兵士无谓牺牲。 诗篇最后希望当权者效法虞舜,弃武修文,带来和平局面。 安史乱起,他怒斥残杀人民的安史叛军将领们是带着冠缨的豺狼(《古风》“西上莲花山”),并责问道:“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的一部分乐府诗,继承了汉魏六朝古乐府的传统,注意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在他笔下,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回崖沓嶂凌苍苍” 的庐山,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插图 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明代祝允明书李白《望庐山瀑布》 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 他歌颂“愿同尘与灰”(《长干行》)那种热烈纯真的爱情。 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象《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 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 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像《鸣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内容与《古风》等诗息息相通。 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 《古风》59 首中即有一些篇章表现这类思想内容。 其《襄阳歌》、《春日醉起言志》等诗篇,虽有一定的艺术性,但也流露出浓厚的颓放情绪。 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在他笔下,不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如此,而且连妇女、历史人物以至自然景物,都被赋予强烈的抒情色彩。 除前面提到的对蜀道、黄河的咏叹外,他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都以夸张手法刻画平凡的景物,并从而衬托出诗中人物浩荡的愁思。 这类诗句,在李白集子中到处可见。 四川江油太白祠李白词[菩萨蛮]《闺情》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四十年刻本《诗余画谱》 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 □《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综,窈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 《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 它们继承了阮籍《咏怀诗》、陈子昂《感遇诗》的传统,广泛地表现了对黑暗政治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和隐遁游仙的消极思想。 较之阮、陈之作,表达更显豁,文采更丰富,具有“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胡震亨《李诗通》)的特色。 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注意表现下层人民和妇女的痛苦,如《丁都护歌》、《豫章行》、《子夜吴歌》等,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 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七言古诗除七言句外,可以兼采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形式最为自由,便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如《远别离》、《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名篇,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的雄伟奇特的艺术特色。 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 李白擅长绝句。 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 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 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攀龙甚至誉为“唐三百年一人”(《唐诗选序》)。 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 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像《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秋登宣城谢□北楼》等,格律工整,情景交融,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李白擅长乐府诗,他钻研、熟悉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曾以“古乐府之学”传授少年诗人韦渠牟(《唐诗纪事》卷四十八)。 他的集子中有四卷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写下不少优秀篇什,其卓越成就为历来所肯定。 如明代王世贞说:“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 ”(《艺苑卮言》卷四)胡震亨说:“太白于乐府最深。 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唐音癸签》卷九)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 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 安徽采石矶李白石刻像四川江油李白故居 李白反对“雕虫丧天真”(《古风》第三十五)的雕章琢句之风。 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明朗自然。 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 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 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 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 《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 7首。 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 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 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花庵绝妙词选》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但这两首词没有收入宋本《李太白集》,而始见于宋人笔记,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 明代胡应麟、胡震亨等已疑为后人伪托。 现代学者也颇多不信为李白所作,一个主要理由是唐代前期文人词尚处在萌芽状态,文辞体制,都较简朴,而这两首词却是用双调,换韵,语言精练,描写细致,在艺术上很成熟。 但有些学者根据盛唐时崔令钦《教坊记》即已著录《菩萨蛮》曲调名等为理由,认为这两首词确是李白所作。 这个问题尚无定论。 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 也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 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 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本集和校注版本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 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补旧本李白集,得诗近千首,曾巩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诗题下注明写作地点。 稍后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为《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 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原为清代藏书家收藏,康熙年间缪曰□据以翻刻,世称缪本。 蜀本原刻(大约刻于北宋末叶、南宋初年)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影印问世。 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 25卷,注释颇为繁富。 元初萧士□删补杨注,撰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详赡,但仍嫌繁芜而有疏漏。 明代胡震亨撰《李诗通》21卷,一般典实不注,偶下己见,并驳正旧注之误。 清代乾隆年间,王琦汇集旧注,补充订正,编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择宏富,注释详备。 最后6卷,1卷为年谱,其余5卷分类辑录有关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资料。 明代朱谏曾作《李诗辨疑》 2卷,摘举李白诗200多首指为伪作,但大抵多凭臆断。 李白集子中,如《草书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经后人考辨,目前可断为伪作者,不过20来首,清代末叶,黄锡□增订王琦旧谱编有《李太白年谱》,较旧谱内容更为详细。 黄氏又撰《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一种,用力颇勤,虽编次不尽恰当,但对深入研究李白诗歌,颇有帮助,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编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杨齐贤至王琦各家旧注为基础,旁搜唐宋以来有关诗话、笔记、考证资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笺释补充,并考订缪误;又以王琦注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