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庄自修/文)
综艺节目正在被“抛弃”。
招商难只是它展露出来的问题的冰山一角,综艺人大批流失,受众被其他娱乐产品吸引,客户被短视频、短剧、电视剧瓜分,当收入的上下游被抢占,预示着综艺寒潮的来临。
而身处其中的从业者,对这一切最深有体会。
投资缩水
作为综艺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士,晨晨和石二很早就感受到了“寒冬”。
回想2015年入行时的综艺行业,石二透露, 那时候如果一个S+的项目投资额没有1亿的话,大家会觉得它是一个很一般的项目。因为很多头部项目的投资额都在两三亿,甚至更多,演员的劳务费也很夸张,“一些知名艺人的酬劳都在6000万+,甚至有些人放话低于8000万不来,还有些人可以拿到近1个亿的收入”。
石二感慨,那真是疯狂的一段时间,整个综艺行业,好像大家都拿钱不当钱。
“寒冬”比很多人预想的时间来得更早一些。大概2018年左右,石二就已经有了招商难的体感。
石二透露,在2018年之前,有很多微商在内的客户,他们非常渴望去投一档综艺,但之后,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客户投放综艺的需求逐渐减少,之后受大环境的影响,客户投放综艺的成本又进一步降低,综艺行业越来越难。
曾经6000万+才能拿下的S级项目冠名权,变成三四千万就可以搞定,而这两年,有一两千万的预算,就可以在头部综艺项目中拥有话语权,“如果一个客户有3000万左右的预算,大多数平台都会倾尽整个平台之力,希望把这个客户留住”。
晨晨比石二早入行一两年,她对于行业由盛及衰,有更深刻地体会。
她一开始是跟电视台合作一些综艺节目,之后视频平台崛起,它们占了互联网的优势,又没有复杂的审批流程,在野蛮生长的阶段呈现一种蓬勃向上的趋势。
“综艺的优势在于,可以短时间内聚焦大量的用户目光,让品牌达到它营销的目的。”晨晨说,“那时还没有短视频、直播、短剧之类,客户没有太多选择,所以综艺非常容易做。”
2019年左右,随着新兴媒体的冲击,综艺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综艺的收入源于两方面,上游是商业,下游是用户,它目前的困境不只是招商难,用户的时间也被抢占了。”
晨晨无奈地说道,“综艺的竞品不只是短视频,而是一切可以跟它抢占时间的东西。”
综艺招商的难,体现在很多方面。
每年各平台的招商大会,总有几个说了又说的项目,但最终因为招商问题,迟迟无法启动;业内有一个节目前两季都播爆了,但同样因为招商问题,第三季到现在都没有启动。
因为在大环境影响下,客户已经不满足于曝光率,而是更追求转化率。就转化率而言,短视频才是更优选。同样, 电视剧因为其超长曝光、连续性、集中性,以及投放广告的灵活性等特点,又瓜分走了一部分品牌客户,综艺节目逐渐被抛弃。
晨晨直言,别看综艺表面非常繁荣,实则它的利润率并不高。以前对于平台来说,虽然利润率不高,但有影响力这个效果,它还可以被接受,如今连影响力都没有了,它不再是一个受平台和客户重视的产品。
地位反转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综艺人与品牌客户的地位发生反转。
石二回忆,在行业比较景气的时候,平台一些头部综艺,客户排着队都想投放,甚至有些品牌会直接越过平台,几经周转找到制作公司,希望达成合作。
而如今,排着队被挑选的,是平台的节目。
“品牌方的负责人会找一个时间,把几个节目的导演约在一个时间去开会,你说你跟某个大咖艺人达成了合作意向已经不管用了,因为别家也这么说,现在客户只有看到你跟艺人的合作板上钉钉了才会认。”晨晨说道。
石二还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新变化。
“很多客户上来就会问,你们主冠名商定了吗?冠名定了再聊。”石二透露。
对于背后的原因,石二猜测,可能是之前客户与节目组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也把广告投放预算提前预留了出来,结果有的节目因为招不到总冠名商而不做了。这会让品牌方的负责人十分尴尬,因为他们为这个项目进行了复杂的内部审批流程,也等待了很长时间,最后却被鸽。经历过太多次这样的事情,客户再谈合作,自然就变得谨慎起来。
为了留住为数不多的品牌客户,综艺人使出浑身解数。
石二透露,相比从前,客户确实更关注综艺的内容、品类和赛道,但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艺人依然是他们评估一档节目好不好最直接的方式。
“因为内容这些东西他不一定那么了解,但你跟他说是多大的艺人,大家的兴趣自然就起来了。”石二说道。
不过,石二也直言,如今综艺节目有大艺人加入,只能说招商更好招一些,并不像以前一样,大艺人在手,就可以随便躺平。一方面是有太多例子证明,就算节目有大艺人的加入,最后节目也不一定会出圈。另一方面在于,如今客户不仅看参加的艺人的咖位,还看平台内部,以及节目团队对综艺的关注程度等因素。
“现在客户基本上抱着白菜价买黄金的心思在投放综艺。”
石二调侃道,“他投一两千万给你,恨不得让你把刘德华、张学友这些人都给他请过来。”
“用大艺人招管用,但没有以前那么管用”,这样的感受,晨晨也有。
晨晨透露,综艺节目想邀请大艺人,一直都挺难的,因为对于大艺人而言,综艺节目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人气消耗,有的艺人还担心参加综艺曝光太多,影响观众看剧的代入感。
“我们之前基本上都是求着大艺人来,再拿他们去谈客户。”晨晨说,“现在想邀请大艺人就更难了,因为好综艺太少了。”
少了艺人这张王牌,各个综艺节目只能拼能力、拼资源。
有的综艺节目会提前拍摄样片,试图说服客户,有的在酒店复刻综艺现场,邀客户试玩。还有一些则通过叠加公司侧或者平台侧的资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比如让艺人直播,或者满足客户想开演唱会的需求等。
转型ing
尽管综艺人都在努力做出改变,但行业颓势一时之间难以改变,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晨晨透露, 在综艺节目火热的那些年,平台愿意花几千万投资新节目,为试错买单,行业人员也急速扩招。而当产品的影响力下降时,平台开始考虑它的投入产出比,制定严格的KPI。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做综N代项目,因为这些项目自带影响力,无论是招商还是观看流的KPI,更容易完成。而新节目数量自然就锐减。
“就算你愿意研发新项目,但客户不认,那你的项目就一直处于研发状态,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这对从业者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消耗。”石二无奈地说道。
但综N代的项目就那么多,大多数人无事可做,加之综艺市场不景气,从业者收入锐减,不少人选择离开这个行业。
“有的人尝试做自媒体,有的人去MCN公司就职,也有人去短视频平台发展,大家或多或少都在进行一些转型。”晨晨透露。
综艺行业不景气,也影响着腰部以下的艺人。
“节目减少,需要的艺人数自然减少,我们肯定会精挑细选,要能够带流量、有影响力、有讨论度的人,后面的那些新人,就没什么机会了。”晨晨说道。
当然,平台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晨晨直言,现在平台太过于追求KPI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了完成KPI,大家都选择综N代的项目吃老本,无人做新节目,当老IP生命力没那么强,或者受客观原因消失,那么平台则没有新内容来延续自己的影响力。
在这波综艺寒潮中,晨晨认为, 受影响最深的是新节目和大而广的节目。 这点从今年启动的项目中就可见一斑,新节目锐减,有些热度很高的泛综艺节目因为招商未能启动,相反,一些垂直且小而美的综艺却凭借口碑存活了下来。
“未来可能还会有偏头部的综艺节目出现,但不会有大头部,也不会像之前那样遍地开花。”
晨晨判断道。“平台可能会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之前中体量的节目直接拿掉不做,更多资源投入到1到2个S+级的项目中,剩下的就在垂直细分领域深耕。”
石二也有相同的感觉,她也认为,未来综艺不再是一个高投资的产品,内容会走向两极分化,要么是只有大平台才能看到的S+项目,要么就是个人博主、艺人IP的vlog式小综艺。
如今综艺行业处于转型的过渡期,而像晨晨和石二这样的老综艺人,如今也开始尝试走出自己的新路,甚至,她们还有点后悔转型开始得太晚了。
《天天向上》被调整到炮灰档,连续三期无冠名,这档节目为什么没落了?
《天天向上》如今又被调整到了周四晚上十点。 对于综艺节目来说,周五、周六晚间是黄金档,周日也还过得去,周四则是炮灰时段,关注度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又一次遭遇调档就够惨了,谁曾想屋漏偏逢连夜雨,已经连续三期没有冠名。 我认为《天天向上》之所以走向没落,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观众审美疲劳
首先一档综艺做了十几年,网友们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而观众一旦流失,想要再吸引回来可就难了。 毕竟现在不像十年前,可选择的余地太大了,没有谁是不可取代的。
二、如今对综艺节目管控太严
第二点是对综艺的限制越来越严格,这些年来《天天向上》多次面临整改,结果却是越改越差。 过去节目形式偏娱乐性,现在推广、宣教的意味似乎更浓,如今又“炒冷饭”做起了“美食季”。
三、王一博的离开
大家追综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喜欢的明星。 《你好星期六》至少时不时还请一些流量明星和当红艺人助阵,反观《天天向上》,只有“兄弟团”在自说自话,嘉宾绝大多数都是素人。 特别是王一博离开“天天兄弟”之后,又流失了一大票年轻观众。
四、新人效果不好
回顾一下昔日的“天天兄弟”,令人唏嘘不已。 多年来人员几经更替,人数是越来越少,更有甚者惹上丑闻被迫退出。
为了补充新鲜血液,《天天向上》设立了“好好学习团”,但是效果并不好。 五月份举行的“芒果招商会”上,全新的“New-Tro兄弟团”首次集体亮相,八位成员为汪涵、胡海泉、沙宝亮、潘粤明、齐思钧、张颜齐、吴泽林,以及丁真。
八个人已经合作好几期了,新成员的表现让人有些失望,没有一个能像大张伟那样轻松接住汪涵抛出的梗,冷场的状况时有发生。
收视持续低迷、拉不到广告、被台里放弃,《天天向上》确实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要想“起死回生”,真的需要一次彻底改头换面的大动作,否则恐重蹈《快乐大本营》的覆辙。
你怎么看待真人秀节目在未来的发展?
现在的真人秀越来越多,关于各个方面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但不得不说现在的综艺节目开始走到了瓶颈。 而现在的真人秀节目也分为了三个阶段。 1.过早腰斩,生命力弱。 这类节目往往主题不够鲜明,或者只适合一段时间的社会主要潮流所需。 例如2016年下半年,湖南卫视推出一档网红美少女用直播的方式推荐自己的节目——《夏日甜心》。 这档节目本来迎合当下网红热流,吸引年轻的观众,甚至于邀请了当红男明星像黄宗泽和张翰,但收视率仍然低迷,到现在停播。 作为制造出许多王牌综艺的湖南台,也同样无力回天了。 主题不够鲜明,观众看不到,当然过早腰斩是必然的。
2 .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在2012年,各大卫视纷纷推出自己的相亲节目,例如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但现在只剩下了几台节目,而《非诚勿扰》仍然是这类节目中的佼佼者。 但这样一档高处不胜寒的节目,现在也同样遇到了瓶颈。 拿我身边人说,我爷爷曾经是这档节目的忠实观众,每晚守着看,还和家人抢着电视看,可见这档节目的吸引力仍然很强。 而现在爷爷都不常看了,问了原因,爷爷说都一样的,没意思了。 对,这就是原因。 一个节目变的不耐看了,就是没意思了,套路太相同了。 还有一档节目也是同样境遇,那就是《快乐大本营》。 曾经周六的王牌综艺,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无新鲜感,老套剧情太多,越来越多观众流失。 但我仍然最爱这一档节目,愿这些节目加油。 3.外来引进,双重反应。 现在的综艺大多选择引进国外成功综艺,而在中国却呈现出两重天的境地。 成功的例如《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两档节目都分别开启了综艺真人秀的新领域,而《奔跑吧》更是带红了一批明星,成为浙江卫视的王牌节目。 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 而另一方面,从韩国引进的《两天一夜》收视低迷,一度停播,水土不服。 看来引进节目可不是万能药,自身要适应,也要创新。
4 .自主创新,前景发展好。 不得不说在2016年开播的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是一档优秀的综艺节目。 《极限挑战》最开始并不够引人注目,甚至于节目开始的嘉宾便邀请了当红明星和小鲜肉来拉收视率。 但是从第一集开始就开始显示出不同。 节目制作精良,每一位嘉宾的人物特色鲜明,神算子黄磊,青岛贵妇黄渤,小绵羊张艺兴……节目效果与笑果齐飞,当然节目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结合社会背景与时代背景,制作出新环节,深受欢迎。
综上,真人秀未来发展问题还需要整个行业的更多思考,观众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助力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为何芒果台招牌下饭综艺都遇人员危机,自找的?
应该是自找的,低能的制作,无下限捧新人,真人秀本质的槽点都给后期的串场明星带来尴尬,便都不愿意去参加。
一、《中餐厅》的神剪辑让嘉宾恐惧,《向往的生活》无聊到让嘉宾不愿参加。
《中餐厅》是一档以开餐厅为主体拍摄的节目,看往期的节目,好像《中餐厅》真的只剩下做菜了,去年的唯一槽点还是黄晓明贡献的“听我的”。 这种偏于负面的舆论,使得往后有意向去《中餐厅》的艺人都得慎重考虑,毕竟弄不好被芒果台神剪辑,成为黄晓明第二,要是没有类如黄晓明那般强大的内心,不知道会不会从此被黑得一蹶不振。
《向往的生活》全程都是明星们在乡下田园中消遣娱乐,本来生活都是平静无聊的,要想这档综艺“生活得有趣”,必定需要编导想出更多的有趣点子。 但随着节目播出几季,好像灵感也用完了,近期的《向往的生活》有些像“向往的无聊”,“有趣”这个词也渐渐被编导移植到“体力竞赛游戏”。 如果参与的明星如常驻嘉宾不太熟,那夜间“秉烛夜谈”就不得不透露出淡淡的尴尬。 对艺人来说,这种无聊又不能最大程度展示自己的综艺,犹如鸡肋,有更好的舞台就不屑与此了。
二、新人当道让人员危机表现得更甚。
芒果台旗下的艺人更多,即关系网很大,只有提供足够的资源才能留住这些想要出人头地的小青年,毕竟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足够痛心。 于是在其招牌下饭综艺《中餐厅》《向往的生活》等中安插了很多新人,不禁让路人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脸盲症愈发严重。 收视率不免下滑,于是广告商可能撤资,最后节目组穷了。
这节目组一没钱,就越发只能请得起更多的新人,毕竟新人出场费便宜呢。 就这样就成了一个死循环,人员危机越来越严重。 这岂不是自找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要笼络青年艺人资源,又想得高贵路人的青睐,还没有有趣的节目槽点,下饭综艺便只能成如今这副模样。
三、艺人开始惧怕真人秀的真实性,即缺点无限放大。
《中餐厅》《向往的生活》这类综艺,嘉宾之间都需要有一段时间足够真实的相处,但是现今的明星都是靠假人设吸粉。 这“真”“假”出现了冲突,反应在节目就是艺人们频繁表现出被着偶像包袱的做作,加上节目的剪辑,凸显得做作油腻感或许让艺人自身都感到不适,对真人秀或许避之唯恐不及。
万一粉丝的幻想的人设被真人秀打碎,得不偿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