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庆 姚奠中先生怎样坚守中国学术传统路径 东西问

中新社太原4月28日电 题:姚奠中先生怎样坚守中国学术传统路径?

——专访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原院长刘毓庆

中新社记者 杨杰英

姚奠中师从中国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是当代少见的博学鸿儒。作为国学家、教育家,姚奠中一生坚守中国学术的传统路径,为当代学术界构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的学术话语体系,作出了难得的贡献。姚奠中的治学精神和坚持的治学传统是什么?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山西大学文学院兼国学研究院原院长刘毓庆予以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姚奠中先生的国学教育、治学之道、书法造诣一直坚守中国学术的传统路径。请问什么是中国学术的传统路径?姚奠中的治学精神和坚持的治学传统又是什么?

刘毓庆: 姚奠中先生始终坚守中国学术传统的方向,笃志进德修业,由此而成就了他的风范人格、博学宏才与百岁之躯。吴相洲曾评价说:“姚奠中先生是中国学术正脉的守护者。”我认为这个评价十分精准。所谓中国学术正脉,就是未被西方观念和概念所“规范”的中国传统学术。在对中国学术的坚守中,姚先生成就了百年辉映人生。

姚奠中先生坚持“以小学为基础,文史哲不分”的治学传统。他认为,当下分科的学术格局,虽然有利于具体问题的深入,但并不利于问题的根本性解决。面对具体问题时,“具体分析”固然重要,但更应注意“整体把握”。要整体把握,就必须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拆除学科之间的藩篱。

教师带领小朋友们诵读国学经典。周社根 摄

姚先生指导学生时,强调从小学入手,由小学入经学,通文史,而后归于诸子。他认为,只要把基础打扎实,就可以要文得文,要史得史。但这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姚先生也深明打好“国学”根基之艰难,因此根据不同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

2011年,国学大师姚奠中向山西永祚寺捐赠书法作品。张云 摄

中新社记者: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一味以西方人的概念“规范”中国人的行为。姚奠中先生对此持何态度?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学术研究?

刘毓庆: 百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学术由以札记、评点、注释、考辨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格局,变为纵横驰骋的论说、演绎。由对精神内核的把握与探求,变为对问题的学科归类与系统研究。虽说成果累累,前所未有,然而某些学术也由此改变了原初的方向,走向了以著述为能事的技术性竞争;一味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成为普遍法则,中国文化的精魂面临流失的危险。

姚奠中先生坚持秉本执要,反对一味以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一些人囫囵吞枣把西方的概念拿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理论模式,生搬硬套中国哲学。对此,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所撰写的《论治诸子》中就开始了批评。他说,像他们这样做学问,把中国的学术按西方概念来划分,把要害的东西都丢掉了。

姚先生始终坚持用传统方法研究传统学术,对西方的研究方式与概念、理论模式只用作参考,而不为其左右。对问题不是从理论或概念出发,而是始终面对事物本真。不做长篇大论,而是短小精悍,直奔主题,一针见血。不求建构什么大的理论和体系,而是重在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辨明是非,求文本之意义,以获得问题的澄明。如他的《论治诸子》《〈庄子〉内篇间绎》《〈礼运〉大同辨》《书注与论书法》诸文及读书札记,无一空论,无一不是为解决读者困惑而发,实践的意义非常突出。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庄子祠吸引参观者参观。张延林 摄

中国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汲取新的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积累了五千年的智慧之果。这种文化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概,追求的是万世太平,而不是眼下利益。这种文化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如果一味用西方观念和概念来分析它,归纳它,它的精髓便会丧失。

中新社记者:姚奠中先生的治学之道,为当代学术界,构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的学术话语体系,作出了哪些贡献?

刘毓庆: “坚守传统学术路径”是治学的方法,而“回真向俗”则是治学的方向、路线选择。姚先生曾书录章太炎先生《菿汉微言》中“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一节,悬于书屋,这反映了他对太炎先生的怀念,同时也表达着他的学术思想与志趣。对太炎先生提出的“回真向俗”,学人有不同理解。而姚先生的“回真向俗”,则切实地表现在他“以博学为知,以用世为归”的追求中。“真”是对知识的追求,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博学”即体现着对“真”的把握。“俗”则是对现实的关注,对当下问题的思考,“用世”即要将知识、学问变成一种眼光和智慧,来分析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难题。这就是“回真向俗”。

2006年,“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姚奠中书艺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冯昕 摄

“回真向俗”的学术路线选择,是一个学者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体现。姚先生以解决眼下所需要的问题为要。他觉得自己是教书的,首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应该是教学问题。因而为了教学之需,他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史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讲义,还多次应中学教师之需作中学语文教学的约题讲座。

民众在故宫博物院观赏“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蒋启明 摄

姚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表明,坚守中国传统学术正脉,有利于把握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确立人文学者的社会角色,投身于现实“化民易俗”的实践中。姚先生坚守中华学术正脉的治学实践,深具现实与时代意义。(完)

受访者简介:

刘毓庆,教授,山西大学文学院兼国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史研究,著有《从经学到文学》《从文学到经学》《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等三十余种,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


1、《朦胧的文学》 北岳文艺出版社 独著 、《泽畔悲吟》—— 22 北岳文艺出版社 独著 1994屈原历史峡谷中的永恒回响3、《雅颂新考》 21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独著 、《古朴的文学》 37.5 北岳文艺出版社 独著 1998. 25、《诗经图注》 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独著 2000. 86、《从经学到文学》 20 商务印刷馆 独著 2001. 67、《诗经百家别解考》 112 山西古籍出版社 独著 2001 128、《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 33 人民出版社 独著 2002 .49、《历代诗经著述考》 28 9 中华书局 独著 2002.5《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10、《汉字通用声素研究》 合著 2001.1211、河汾新论 山西古籍出版社 主编 2003.612、《国学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 人民出版社 2008年14、《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 中华书局 、《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与贾培俊合著 中华书局 、《诗义稽考(全十册)》学苑出版社 、《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 商务印书馆 、《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 人民出版社 、《国学名著讲读系列·诗经讲读》 与杨文娟合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与柳杨合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龙的文化解读》与赵瑞锁合著 人民出版社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诗经》与李蹊合译 中华书局 2011 2000年发表论文:1、戴君恩的“格法”说与《读风臆评》 中国典籍与文化 独著 2000年2期2、明代《诗经》“汉学”研究论略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独著 2000年3期3、《诗经胡传》略论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独著 2000年3期4、何楷的《诗》学贡献 晋阳学刊 独著 2000年2期5、杨慎与《诗经》考据学 山西大学学报 独著 2000年1期2001年发表论文:1、论徐启光《诗》学略论 北方论丛(核心期刊) 独著 2001年2期2、《诗经鸟类兴象与上古鸟占巫术》 文艺研究(一B) 独著 2001年3期3、锺惺《诗》学略论 山西大学学报(一B) 独著 2001年5期4、从朱熹到徐常吉——《诗经》文学研究轨迹探寻 西北师大学报 独著 2001年2期2002年发表论文:1、“窈窕”考 中国语文(一A) 独著 2002年2期2、二十世纪文学观念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利用 文学评论(一A) 独著 2002年2期3、论汉赋对文学自学进程的意义 中州学刊(核心期刊)独著 2002年3期4、从河洲雎鸠到银河鹊桥 文艺研究 (一A) 独著 2002年3期5、《山鬼》考 山西大学学报 独著 2002年4期6、从经学到文学——论明代“《诗经》学”的历史贡献 文学遗产 独著 2002年5期2003年发表论文:1、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民族文学研究 独著 2003年1期2、古代文学的第三重世界 文学评论 独著 2003年3期3、“小姐”考 中国语文 独著 2003年5期4、季本、丰坊与明代《诗》学中国文学研究 独著 2003年3期5、西周春秋间《诗》之文化角色的变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独著 2003年4期2004年发表论文:1、春秋会盟燕享与诗礼风流 晋阳学刊 独著 2004年2期2、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 北京大学学报 独著 2004年2期3、《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 南京师大学报 独著 2004年2期4、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独著 2004年第4期5、春秋世卿公族与诗礼名家——春秋十家诗学评说 山西师大学报 合著 2004年4期 (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2期)2005年发表论文:1、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文史哲合著 2005年1期(被《新华文摘》摘引)2、追寻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姚奠中先生访谈录 文艺研究 独著 2005年8期3、《诗经》结集历程之研究 文艺研究独著 2005年5期4、战国纷乱与《诗经》传本的歧出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合著 2005年3期5、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 文学评论独著 2005年6期 《从经学到文学》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4年6月中国诗经学会第一届诗经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8月《诗经图注》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6月《雅颂新考》山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0年3月《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的考察》山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 2000年1月《古朴的文学》第二届山西省古典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991年10月第三届优秀”晋版图书”评奖中荣获优秀图书编辑二等奖 1990年12月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172.html
裁撤科级以下事业单位 河南 这轮改革不简单
AI进课堂 AI数字底盘……一文感受数字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