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绝顶粤菜家宴的传说 太史菜

[ The Legend of family feast]

太史菜

一个多月前,

我吃了崩牙成最后一餐。

我也不好说,

那是不是太史菜——粤菜之巅。

因为我们谁也没在江太史家吃过。

但我离传说又进了一步。

不少老师与粉丝后台催促,让我写太史菜(下),一时笔塞,并不是我无处着手,而是因为这菜太深,我少了足够的史食与史实。幸得美食史大师周松芳老师提点,不读南海十三郎,烟涛微茫信难求。周老师是林卫辉老师好友,也是我从未见过面的良师,对谭家菜和太史菜都颇有研究,谆谆教诲之余又特别帮衬晚辈,真是大家风范。我无比盼望他的新书《川菜东征记》,荣幸看了一校,是川菜版的《战争与和平》,着实精彩。

两个月时间,我去翻太史菜的食谱,查南海十三郎(江太史的儿子江誉镠,戏剧大家)的小兰斋杂记,寻找谭延闿(政治家,太史菜的拥趸)日记,到头来还是纸上得来终觉饿,到底太史菜是什么?我很少写文章,会无从下笔。写完(上),我刮了一个月肚子,才写这篇(中)。因为,我的吃现存市面上太史菜的阅历还远不到写(下)的地步,怕是下笔有悔。

江孔殷的年代,横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江太史是最后的科举进士 ,也是“百粤美食第一人”。广州有一个说法“百粤美食,师出张槎”。确实,从上世纪初开始,广州八成高级酒楼的大厨、点心师傅都是佛山张槎人。在粤菜祖师爷们的摇篮里出现一位显赫人物江孔殷,他就是张槎下朗村人。不过,他不是厨师,他与家厨的关系,就如同袁子才与王小余,却是最懂塑造名厨的人。他的家宴一位难求,一张“太史菜单”就是当时粤菜的风向标。

杭州人谭延闿,父亲曾是两广总督,他陪孙中山从上海到广州,曾这样评价广州美食“贵而不佳”。

翻看他的日记,食评文风确实倚仗家世吹毛求疵,但也有“性情中人”的真实体感。1923年3月28日,谭延闿在他心中的“美食荒漠”广州,终于吃好了。他在江孔殷家大快朵颐了一顿,并承认“江自命烹调为广东第一,诚为不谬”。他吃太史菜的简短历史,也是他个人独树一帜的品味与江太史家的珍馐美馔不断磨合的过程。他的每一次点评,对出品可以说是恩威并重的。与此同时,他也从餐桌,见证了江家的由盛及衰。

他的家宴从不营业,也不必。当年太史宴大宅内,有御赐的匾额、乾隆的墨宝与书桌、慈禧赠送的大床;后花园里,留下过孙中山的合照、廖仲恺夫妇的足印以及梅兰芳的几曲首本唱段。

即使营业,余生也晚。

太史菜前情提要

有天和谭国锋师傅闲聊,我讨教他:网上最近香港那家,新出来的,每天一桌的“太史菜”是正宗的吗?谭师傅的回复很中肯,说:好的原料每一年都会变化,鱼、肉、海鲜都是如此。“做一道花胶,成本差不多2万,怎么可能付3万可以吃到顶级的呢?”我想起十三郎说过一句很相似的话:“市上所售太史蛇羹,亦徒有其名而已。不过烹制一围真正之'太史蛇羹',非七八百金不可。那还只是在晚清到民国的价格,八百大洋的购买力,约等于5万不到。

他随后给我发了一张这样的照片。我说,懂了。太史家厨四散后,十三郎曾经对市面上的蛇羹直说“不予评价”。

十三郎在民国时期曾经写过这么一段:“制蛇之法,虽未失传,而善于制蛇之李才,今在恒生银行为厨师。然裂蛇一席,弄七八百金,不得佳味。盖制蛇需云南火腿、北菇、冬笋等材料,龙凤会又需用鸡约十头,但难汤不可过浓,浓则夺蛇味,且纯用猪膏,不用生油,方始芬郁。今市上售蛇者、多用味粉及猪骨汤,殊不矜贵。食蛇更需菊花、柠叶、元西,薄脆作配品。至蛇羹需边炉窝煮食,始觉解寒。蛇胆酒又需以热双蒸先开,混入冻酒,始有真味。蛇皮亦可食,且美滑可口。餐蛇而谈社稷,可见用意不只视为补品,喝蛇酒,又有逐鹿山河意,借酒消烦恼。先父晚年信佛,已戒杀生,故不啖蛇羹廿年有多,而近年市上,纷纷以太史蛇羹号召招徕,实则不及昔年所食者远甚,更惜材料,舍北菇而用云耳,弃冬笋而用花胶,汤味又不够浓,只以价廉博多客而已。”一切也很明了。

南海十三郎(原名江誉镠,自称江誉球,别字江枫)是二三十年代名震四方的粤剧作家,也是太史江孔殷的十三子。在他这个时代,还没有大量创新菜肴,虽然好食材昂贵,却仍然可得。至少,那个时代太史菜里的鲍参翅肚这些极好品相的都还不是天价级别,那些好物产放到现在,已经是古董了。江献珠老师曾提到:“我不易接纳不着实际的花巧菜式,那些一掷万金的奢食更不在乎。”按照现在的情况,再做这样的蛇羹,就有点“手可摘星辰”的意思了。

我现在还半悬手指,久久回味“粗菜精做”的意思。很像台湾做黑胶唱片机的老先生“冬瓜”曾跟我说的:你欣赏黑胶,得把自己放回到那个时代听。

在古代和近代,凡是富贵人家,如果不懂得讲究饮食,就像没读过四书五经一样让人羞涩。不过,钱也总是带来一些副产品,比如在满足人性上走得太远。

酒色场子,本来就是混到一处的。坊间也有不少八卦,南粤名士江孔殷是康有为的学生,江家祖上就是茶商巨富,并不真爱学问与官场。他的进士野史说是找枪手著名文人罗惇曧考来的,罗助考得力,帮他拿到晚清最后一届科举殿试二甲进士。结果,江的待人接物水平极高,入翰林,后为广东道台,候补广东水师提督,兼任两广清乡督办。这中间,“吃”是桥梁。

江太史素有奢侈荒淫的风流名声,家中除了原配夫人,共娶了十二个老婆,大多数还出身青楼。这让我想起杭州的晚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弱点就是馋恋美色,据说生意都要上青楼谈。胡雪岩有个贤内助,名叫罗四夫人,常同胡一道迎来送往。她不忍心家业这样被丈夫败掉。就想了个办法,为他物色了十二名绝色美女,号称“东楼十二钗”。

写得沮丧与兴奋参半,古代与现代打架,我觉得这世上没有一样,比“吃”还难被AI取代的,特别是相比“性”——这人类的另一禽兽刚需。人类至今无法靠想象,填满“吃”的空虚。

江家有花前月下赏娇妻美妾的风俗,这时候看他儿子南海十三郎写的赏鱼,就有意思了。“广东人嗜食海鲜,故咸喜食鱼,有以鱼比妇女,食鱼而比家中主馈,如食鲤鱼则比诸少奶奶,为人发妻,家庭主妇,盖鲤鱼正气,以之宴客,名贵大方,而家常便饭,以腐竹或豆腐炆鲤鱼,老少咸宜,肉净味朴,诚如朴实之主家妇。至鲗鱼则比诸姨太太,盖鲗鱼音谐侧,侧室为妾侍之称。鲗鱼不如鲤鱼之正气,然多人嗜食,以其肉嫩,亦有人称鲗鱼为姨太太。鳊鱼音叶一隔,有偏房之意,鳊鱼亦为海鲜。且样子较美,为时菜之一,以之比娇姿美妾,意亦吻合。至土鲮鱼则比诸女佣妇,以其味冶多骨,需细尝始知其真味,女储越多来自乡中,有乡村妇女风韵,而又好漯,故称之为土鲮鱼,有与女佣妇结缘者,俗谓为清蒸土鲮鱼,别饶风味,语颇幽默。”

我们先不道德审判,只当那个年代的“存在”。碍于传统礼教和朝中地位,胡雪岩比江太史更矜持些,青楼女子一律只“包养”不“进门”,如果有生意需要,就甩手“割爱”给到“兄弟”。这种癖好久远。

年代与文化也变迁了,我不方便评述。江家好像私人生活上完全没有顾及,只是有设工作宴,“老婆”不上桌而已。大小老婆经常聚在一起唱戏解闷,之前提起的一直耳濡目染的十三郎大概就是受了影响。据说,江自己的儿子、孙子都不太认得清,胡是后来连老婆都认不清。江太史的大儿子是原配所生,也是风流倜傥,后来在青楼邂逅一“红颜知己”,一不小心,发现这位名妓其实是老父相好。后来故事变成事故,江家大儿子被当众施了家法,羞愤是肯定的,结果吞鸦片自尽。江的为人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经营的大才,有人说他从政之时顺应形势极尽滑头,离开政坛后经营一阵子英美烟草公司广东业务。但他至少创办了江兰斋农场,培育出的至今仍鼎鼎有名的萝岗甜橙,也算造福一方。

不过南海十三郎日记里说,江太史两手臂垂下相差半尺,那时候有相士给江算命,说是“相为通臂猿形格,主大贵。且发子孙众多,然仕宦不久,即须引退,否则难免历险恶波涛,先父志之于心。”这也道出江太史无心政治的另一原因。

这个逻辑在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现在人各种信命,那时候的人,更加。

太史蛇羹的雏形就是相士发话的那年廿八,“发妻区氏即生五子一女,先父深以相士所言,闲即宰蛇宴客。初喜作龙虎会,因果子与蛇合烹,更能滋阴补阳。又以龙虎会风云己志,盖曾国藩曾赠先祖一联,有一烟波遥岁月,奔走会风云一句…”太史蛇羹前身,其实是果子狸和蛇一起的,还愿菜。

后来,十三郎说起当年父亲家厨李才的店,做“三蛇会”。“配以花胶、云耳,蛇味则浓,而甜味尚嫌未足。”他说,喜欢蛇羹的一般吃“龙虎会”、“龙凤会”,“龙虎会”的果子狸不是经常有。所以用鸡代,叫做“龙凤会”。

“余诞于一九一〇年三月三日,即庚戌年元月廿二日,生于巳时,巳时属蛇,故以蛇宴客。”属狗的十三郎曾写道。原来江太史的蛇羹承载的是温暖厚重的“家庭观念”。

讲究“子孙满堂”中国旧式家庭来说,多妻妾也是一种分工合作。毕竟,生孩子对女性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是不用“嫁汗嫁汗,穿衣吃饭”的现代女性,自己认为的题外话罢了。

太史蛇羹

为了太史蛇羹,这道江家的招牌菜,我特地讨教过曾任米其林三星餐厅大厨的谢锦松大师。他告诉我:太史五蛇羹极其讲究,材料包括鸡丝、冬菇、木耳、冬笋、花胶和蛇肉,单是蛇就必选过树榕、饭铲头、金脚带、三索线及白花蛇五种,始能尽收滋补之效。烹调方法也繁复,先以人手将蛇去骨挑筋撕成幼细肉丝,保持蛇肉的原有纤维质感,其他材料亦先切成极幼的丝。过程中,刀工极重要,具细致均匀,才具口感。

蛇汤和上汤分别烹制,蛇汤需要远年陈皮和竹蔗同熬。汤底更细致,结合了两煲汤:先是上汤,用老鸡、赤肉、金华火腿熬五至六小时;后是蛇汤,则用蛇骨、陈皮、龙眼肉、红枣、竹蔗和姜熬四小时,弃之渣滓之后,混合上汤及蛇汤而成,入口清甜有层次。最后汤中加入细丝材料,用到的鸡丝、吉品鲍丝、花胶丝、冬笋丝、冬菇丝、陈皮丝要切得均匀细致。埋个薄芡。羹上枱,还附上南乳薄脆,薄小、榄形,是一块炸过的面粉小薄片(薄脆),增添香脆之感。不嫩不老的柠檬叶要撕去叶脉,切成极幼丝,令气味散发,可辟蛇肉腥味,提升鲜味。不过,必须即切即用。

佐以白菊花瓣白中微淡紫,令味道芳香,超凡脱俗。来自江家自己培养的大白菊。十三郎说:“菊花以风前牡丹为最美,蟹爪次之。风前牡丹,港中世好原有花种,如利铭泽世兄、杨萼辉世兄,战前利园山及荫庐有此菊种,尚有蓝卷带、九月红菊种,红白蓝三色,恰为英美法中国旗:白菊蓝菊均可食,惟红菊则味苦。然闻友好经战后,已无心栽菊,且港地觅塘泥不易,种菊之难可知,至花种尚存否,则不得而知矣。”除了终年雇用4个园丁照顾兰菊以外,做蛇羹时,还需要女仆专门耐心地手执花柄,在清水里轻轻摇动去污,然后再用淡盐轻腌去蚜虫,才得到清新芳香的菊花瓣。

光菊花都这么卷,确实太史菜天生注定无法在现代商业环境中100%还原。我在澳门御花园餐厅吃过的太史蛇羹,已经是极致花式之后的合理化繁为简,体验感是“风华犹在”!主厨庄嘉辉17岁就跟着黎有甜师傅学习太史菜系。黎有甜师傅是江太史最后一名家厨李才先生的徒弟。

主打“江太史菜”的餐厅澳门上葡京“御花园”,太史凤凰羹源自太史五蛇羹,勾芡像涌动的水晶,其中“千丝万缕”,全来自手上硬刀工,就像墙上的非遗双面苏绣一样。贵价花胶在这羹里不算精华,凤凰指的是鹧鸪。100只鷓鴣吊高汤,加甘蔗、桂圓、红枣、陈皮及老姜进行炖煮,极尽温柔醇厚的滋味。我忍不住感叹,食不厌精!

此外,我在上海璞世湾餐厅也吃到过一碗熨贴到胃的“太史蛇羹”,这里是手剥鹧鸪与花胶版本。古菜上生花,至今难忘。

而去年,我去了秘鲁利马的南美第一中餐厅Chifa Titi,我一看菜单里的“假蛇糊”,心想就是老菜。果然,每一勺都有陈皮与冬菇带领的深邃,应该是太史蛇羹平民版。

看谭延闿对太史菜蛇肉火锅初体验的评述,我至少可以很清晰感受出,他虽然频频吐槽,但确实是有见识者的肺腑之言。“然翅不如曹府,鳆不如福胜,蛇肉虽鲜美,以火锅法食之,亦不为异。又云新会有鳝王,出则群鳝,今得一五十斤者。烹过火,烂如木屑,不知其佳,转不如鲜鳐柱蒸火方之餍饫。若鸽蛋、木耳、燕菜则仅足夸示浅学矣。饮食之道诚不易也。出拿破仑勃兰地及蛇胆酒,吾为饮满至十余杯。(火方但肥无瘦肉,食之如东瓜,无油腻气,故自佳。)”“火方”估计指的“蜜汁火方”,如今的记忆,我只在杭州的“里园”餐厅吃过甜咸合宜,唇齿生香的。

后面的日记,我看这嘴刁喷子渐渐收嘴,代表谭延闿在江家的宴席渐入佳境,他还和江互赠食材,可见在切磋美食见解了。“铁嘴”明显松了:“(1923年5月4日)晚,偕唐、蒋、杨、萧、张至霞公家索饮,咄嗟之办,甚颇精洁。”而且可见,谭有点把江家当密友饭堂的意思:“(1923年7月15日)与沧白、纫秋、印波同出,印别去。余等诣江虾,至则已入席矣。孙科、伍梯云、陈少白、黄芸苏、邹殿邦、梅老亦均在。菜以火腿蒸东瓜鸡为佳,燕翅鲍皆不如往日,然胜市楼远矣。吾所送之石耳、玉兰片皆登盘。”

从谭延闿日记中看出,广州历来都有吃蛇习俗。“(1923年11月21日)步至江干,以小划渡访江虾,相见欢然,正烹蛇,乃留饮蛇胆酒,以数盘蛇肉下之,诚为鲜美。”

关于里面提到的蛇胆酒,我并没有在吃太史蛇羹时候喝过,但南海十三郎曾经这样描述“数月前余啖蛇羹,且攸蛇胆酒一瓶,未尝觉醉,而体健如常,啖蛇而不啖蛇胆酒,实觉无味。”我相信,这是标配。

到1920年代,广州食蛇风气已经盛行,但在谭延闿心中,太史蛇羹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1923年12月9日)纫秋邀同至陆羽居小酌,非粤味也,烧猪可零买,油鸡极肥,子鸡、腊肠饭尤精美,惟蛇不佳,既不用火锅,且鸡多蛇少,偶有腥气,不敢多食,信江虾之言不诬。”

文中“虾”也指的江太史,十三郎书里说:“先父为先祖独子,原为庶出,幼年即随先祖居沪,乳名霞,后粤人赐以花号为‘虾’,以其活泼好动也。

崩牙成绝唱

江太史最后一任家厨李才,他真正的堂侄其实叫李成。据说李成(“崩牙成”本成)十几岁便跟着李才学厨,获得真传。据说,李成跟随李才的时间要长很多,特别相对于李煜霖(原国金轩中环店主厨,两个弟弟都是李成徒弟)、黎有甜(桃花源小厨的店东兼主厨,亦出身于恒生博爱堂)来说。崩牙成后来由李成的儿子根哥掌厨,不过我去吃的这餐正好是最后一顿,之后他们就要举家移民。

我去吃崩牙成,缘于不少港澳美食家推荐说:“写美食,如果没有吃过崩牙成,那就还没见过粤菜的世面。”

香港很多地方都是“斗室”,从不以表面风光论英雄。现在有个很俗的互联网卖货词,叫做“老钱风”,其实这词一说出来,那钱已经随风飘散了。真正不计较钱的吃家,不愿为袒露的诡计买单,如果真要吃点好的,那就去譬如“上环禧利街毕街11-13号二楼”会一会。你不知道吗?那吃家高低,在行家心中已经有了数。

HIGHLAND DUNNAGE single malt scotch whisky, Aged 31 Years

Domaine Leflaive, Batard-Montrachet Grand Cru, France, 2012

Grand Vin de Chateau Latour premier grand cru classe, Pauillac, 1998

那在一个居民楼里,独立门铃,坡度极大的楼梯直走上二楼,可以看见三个小字“崩牙成”。客人都是自带好酒去的,那里的厨房与正厅差不多大,或者说正厅也几乎厨房大小,能容纳一张餐桌。

事实上,崩牙成就是一家老式私房菜,由两公婆打理。这顿饭12人,我见前厅后厨的工作已经飞轮般运转,有一些菜需要一周时间准备。这就可以理解,他们不接散台,一天一桌的原因。

这道燕窝鸽蛋,让我想起《如懿传》小说中,皇上曾提到如懿在“潜邸”时为他做的一道冬瓜燕窝:“朕记得你从前在潜邸时做过一道冬瓜燕窝,滋味甚佳。以去皮冬瓜之柔配燕窝之柔,以燕窝色泽之清入冬瓜之清,重用鸡汁、菌子汁熬足,入口清醇,一试难忘。”鸽子蛋也是半透明的,玉一样,本来就滋阴清热,和金丝燕窝一样。

这次我终于遇到了传说中久炖的燕窝化水,这一“块”燕窝,吃起来喉咙都垫高了几分。

去后厨前,我其实以为崩牙成炒翅闻名遐迩的地方在原料上,按照口感,那盘里至少有粗短海虎翅和细长的金三勾两种。看火候与炒功,我才了解这食材合味生香的底子,不是简单的“营养丰富”。炒桂花翅顾名思义,鸡蛋如桂花般均匀漫布在翅上。原料除鸡蛋和鱼翅外,太史公家中炒翅多达十六种,反正我看芽菜、金华火腿丝、韭黃、芫荽、笋丝、芹菜、香菇、蟹肉…是少不了的。而且几乎每一筷子,翅挽狂澜,都脆、嫩、鲜、爽、弹,看看菜量那么大,其实秒光盘,真的回味无穷。

前面翅已经够精彩,这道市面上极少见的黄胶其实是根哥特别安排的,移民前家中只有两副,那天是其中一副。这翅吃起来肉的部分,有花胶的质感,十分特别。上汤本来的厚度足够,鲜美挂在翅与翅的缝隙之间,而且后味干净,只留回甘。

谭延闿家里,本来就有尚好家厨,连当年大三元最著名的六十元之翅,也比不上他谭家翅。想必他当年也吃了不少太守家的极品鱼翅。

5斤2两的老虎斑要蒸的入味又柔嫩,本来就已经在线了。我夹着松针状的各种姜丝、葱丝、火腿丝,大片鱼肉,甚至都有了鱼汤淘饭的冲动。这里米饭也好吃。

仔姜鸡做的时候也是全程炭烧大火,东南亚粗原木炭,力道熏得墙壁发黑。鸡的处理堪称一绝,吃起来的口感是介于蒸煮之间的,火候恰到好处,奇滑无比。而仔姜刚好是香嫩嫩的,质感上也恰好衔接。

这时候来生糯米炒饭,我其实已经没了肚子,却因为又是大火炭烧的独特锅气再加真材实料,不知不觉清了一碗。

这里的生菜只取茎,切成一样的菱形大小,脆得出水。

榄仁炒肚尖,这道菜很少有店还在做。一来繁琐,二来难度大。

一个肚头,厨师必须把这肚尖边缘的脂肪都裁走,再处理内层,较韧的一层都必须用刀片走,留在外层才是真正用来做菜的材料。肚尖要爆得嫩脆,十斤的东西也许只能炒厨小小一盘。榄仁得爆得够香脆,接近焦的边缘又未焦,香脆,刚好呼应。

陈皮红豆沙是真的浓,沙上是起油一样的优雅亮光的。

吃完,我还在回味崩牙成的炒翅绝唱,忍不住配了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这段无声记录在我心里像茫茫大海远处的星火,捂不灭,到了,就是彼岸。我看到的常人无法企及的功夫:

1.无窗房间全程柴烧旺火,天凉时室内外温差可达35度。

2.一次性炒十人份,起锅时锅底光滑干净。

3.菜盘底无油无汤汁。至于用什么翅,味道怎么样,真的都不重要了。

翻相片时真感慨。根哥70岁了。我在背后整整看了5分钟炒翅。柴烧旺火炒的桂花翅,他在50度气温锅边淌汗,双手不离,眼睛也不离,炒出来的翅却盘底不沾一滴油。在香港,他异军突起,成为隐世之神,厨界的人,也许会觊觎说“用力”。欣赏他的,或是完全不相熟的食客,不止我,看着都会不由心痛。绝唱也好,该休息下了。没有轻描淡写就能成事的,天才其实都笨。

其实太史菜的“精神食粮”目前散落在各处名厨手中。

谭国锋师傅的戈渣是百变,比如我在谭卉吃的杏仁椰子蜜版,真是惊艳!谭师傅说:“即使有“上不封顶”的那种想法,那种做法,那么那个消费市场能够承受的那个价格,又有多少人呢?然后那件事情能够自主的发展下去,又能不能够生存?其实所谓的传统的老菜,我们能够传承的也已经不要光看是一道菜。身为我们现在一代人做厨师的工作的,能够传承的,我觉得是技法。其实一道菜的传承也要看那个大环境的变化。当然年轻一代的厨师他们只要愿意学好那套技法,以后他碰到的一些原材料都不一样,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慧去调整,来重新出发。这样才是比较理智的,比较现实的做法。”我深深认同。

我和朋友说,现在是格式化人类智力的大众传播时代。我们当然拥抱,但不能放弃独立思考,我们保持中立的态度和选择的理智。论今,永远是感性。当然谈古,也有诸多杜撰。可合起来看,兴许就有思考的完整蓝本,才可能有相对成熟的认知。所谓承前启后就是这个道理。

钟鸣鼎食的江家在繁华落尽之后,1951年遇到土改时,年逾九旬已经瘫痪的江孔殷不堪批辱,瞑目不语,绝食而死,据说在离世前一日,留下四句遗言:

今日你是我非,明日你非我是;

是是非非,他日方知。

神 婆 问

你 喜 欢 太 史 菜 吗 ?

“永远要宽恕你的敌人,

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们心烦了。”

——王尔德

Food Bless You!

《风味人间》顾问

《神一样的餐桌》主人

《食野中国》《人间值得369》制片人


司马迁的所有作品

司马迁生平作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公元前145(也有说是公元前135年)生于一个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 司马迁幼年好学,师从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 二十岁以后曾屡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长城南北、长江两岸,所到之处考察民情风俗,采集典故传说。 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由于他广闻博识、学厚才丰,三十岁时即为郎中,常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使他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图书及各种档案史料,为以后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随后,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参与改革历法、制定著名的《太初历》。 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这是是我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 《太初历》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任太史令后,司马迁想完成其父编写一部史书的遗愿。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这时,正是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的后期。 一次,汉军将领李陵率作为牵制的五千步军出征,结果被匈奴主力包围。 在矢尽粮绝,兵士伤亡大部份的情况下被迫投降。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杀敌众多,矢尽粮绝而被迫投降,还是效忠汉朝的。 就就替李陵辩解,结果得罪盛怒中的汉武帝。 于是司马迁获罪下狱,被处宫刑。 这种奇耻大辱的遭遇,使司马迁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 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愿,想到还未完成的史书,就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例鼓励自己,决定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经过三年囚禁,司马迁终于被赦出狱,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 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 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忍辱含垢,决心以残烛之年发愤著书,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经过五年的埋首著述,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4年)时,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书成后不久,司马迁去世。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才把这部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夫,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记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获罪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曹沫劫齐恒公》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因为英勇而为鲁庄公办事。 鲁庄公欣赏他的勇气。 (当时)曹沫做鲁国的将军,跟齐国作战,多次战败而逃。 鲁庄公害怕了,就献遂邑(这个地方)给齐国来求和。 但鲁庄公还是让曹沫做将军。 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 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里拿着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侍从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做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 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 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 ”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 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 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 管仲说:“不能这样做。 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 ”于是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 曹沫多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也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二、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三、出处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 扩展资料一、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迫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三次作战中丢失的土地。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百科—曹沫劫齐桓公

有关于粤菜的问题

粤菜”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而以广州菜为代表。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物。 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 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 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莱品便有5447个。 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款,小吃品数百个。 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 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 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 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 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19265.html
跟随幻影与库里南小幅调整 劳斯莱斯Ghost小改款谍照亮相
其被群众举报影响通行才进行处理 四川内江一网友称交警深夜贴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