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匠师和即将消逝的木造龙舟技艺 台湾写真

(原标题:台湾写真:83岁匠师和即将消逝的木造龙舟技艺)

中新社台北6月5日电 题:83岁匠师和即将消逝的木造龙舟技艺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端午将至,穿过台北市区的基隆河上,三脚渡码头平日摆放的龙舟使用频率明显升高,许多团队利用周日加紧操桨练习。

他们当中不少人,近日聚集到离码头不算远的美丽华大直影城,参加纪录片《暮匠》首映会。导演林佳儒,是台北龙舟界朋友都熟悉的女队长,主角是刘清正,三脚渡最常见的老先生、今年83岁的手工木造龙舟匠师。

讲述知名龙舟匠师刘清正故事的纪录片《暮匠》首映会近日在台北举行。图为台北市市长蒋万安(左四)、导演林佳儒(左三)、出品方旭源营造工程公司董事长朱东辉(右五)出席活动。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有多年电影制片经历的林佳儒回想这两年多的努力说,原来,木造龙舟是这样一刀一刀手工做出来的。我们每年参赛并没有足够谨慎、小心。以后,每次划船都会想,这东西很珍贵,是有温度的手花很长时间做出来的。

当天,人们敬称“阿正师”的刘清正话不多,不过,在四五百人的放映厅也不怯场,一身白色T恤衫、头戴棒球帽,简短讲述他不用画草稿、没有设计图,技艺全在头脑中的传统匠师所谓“惯者为师”哲学。

这是台湾北部最后一位坚持古法手工打造龙舟的师傅,彰化鹿港以北的木造龙舟几乎都出自他手,一人拿过薪传奖、金工奖等台湾传统制造业各种荣誉。1989年德国汉堡开港800周年,台湾官方送了2艘他打造的龙舟,作品还散见于荷兰、南非、日本、加拿大、美国多地。

近年已退休,刘清正只在端午节前、大小龙舟赛上,受委托修复龙舟或确认船只安全。因为一位热爱龙舟运动的营造工程公司董事长三顾茅庐,他重新出山再造一艘龙舟,这次有纪录片团队把这种传统技艺的每个环节都记录下来。

讲述知名龙舟匠师刘清正故事的纪录片《暮匠》首映会近日在台北举行。图为83岁的刘清正(中)与观影者合影。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林佳儒说,过程充满了感动、惊讶。“师傅本来跟我说20天可以做完,后来做了大概是45天,可能是师傅年纪大了。”从开车南下嘉义挑选木材开始,中间有打磨、切割,做脚踏板、装龙头,龙尾雕刻、彩绘……80多岁的长辈几乎是一人独自完成,使用的是上一代流传的工法。

影片中也记录了台北河流历史。在刘清正和本地两位龙舟协会理事长陈万安、陈文尚回忆中,这段历史从刘清正曾祖父打造穿行台海的帆船开始,后来船越做越小,他青壮年时曾为剑潭、大龙峒、葫芦堵这三地老城水路要津制作大量舢板船,随渔业没落、基隆河航运改变,后来转而将技术投射在龙舟上。

刘清正并不认为做船是了不起的工艺,只视作一门糊口手艺。大儿子读了大学、二儿子做船学到一半改行做水电工,也未觉得可惜,毕竟讨生活更重要,水电工可以赚得更多些。

眼看这一传统技艺即将消逝,台北喜爱划龙舟的朋友们很惋惜。林佳儒说,她用最尊敬的心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可以看得到曾经有这样美好的事情发生。

刘清正与南部屏东县东港的洪全瑞是全台仅存两位木制船工艺匠师,多年前有“北清正、南全瑞”一说。在影片中,林佳儒也访问洪全瑞,“阿瑞师”的工艺因为有严谨的设计图纸,传承非难事,只不过南北两种龙舟有明显差异、各擅胜场。

如今,三脚渡作为摆渡口的功能已走入历史,当地仅存10多艘木造舢板船。没带出徒弟的刘清正,很可能已完成自己做船生涯中最后一艘龙舟。

位于台北市基隆河上的三脚渡码头,作为摆渡口的功能已走入历史,当地仅存10多艘木造舢板船。图为端午前夕,刘清正多年来打造的龙舟整理完毕、重新下水,提供各龙舟队训练及比赛。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台北市市长蒋万安去年参与了新造龙舟的点睛仪式。今年出席首映会,他感谢民间人士、企业记载传统工匠的精神,以文化力量记录台北河道演进的历史,也感谢纪录片可为市政府教育局等机构使用,推广龙舟运动。

本地龙舟界人士如今成了河川保护的一支力量。斥资造船、拍片的营造工程公司董事长朱东辉说,每一次在基隆河上划龙舟,味道不是那么好闻,因为有废品、淤泥,甚至暴毙的鱼群。

在六月,《暮匠》将在台北大稻埕蚊子电影院这样的传统老城文化场地、诚品松烟户外广场等青年喜爱的时尚空间放映。朱东辉呼吁台北市官员一同努力,唤起各方,了解传统技艺,也维护河川水域环境,让市民拥有一个运动休闲好去处。(完)


为何都说杜甫的天赋不如李白?

李白和杜甫的天才分析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天空中的双子星座。二人的性格气质虽不相同,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却不妨碍他们携手成为同一个时代的伟大诗人,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现象。为了探求他们成功的奥秘,我想把李杜二人的天才作以比较分析。

1、家庭出身

李白,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一带),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父亲李客是个隐士,李白小时候,李客曾教他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反映李白小时候发愤求学的一则铁杵磨针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可以看出李白从小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天才起点高,发育早,并且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为后来他的文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看杜甫,于唐朝玄宗先天元年(712)出生,河南巩县.杜甫祖籍京兆陵,即当时唐代都城长安。杜甫是个孤儿,4岁母亲去世,父亲将其寄养在河南姑母家里。杜甫的十三世祖是名人,晋代名将当阳侯杜预.其后,先辈陆续有人作官,至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有职在身,并且杜审言还是初唐的著名诗人,奉儒守官是家世的真实写照。或许生于这样的家庭,杜甫在父辈振兴祖业的家训中长大,其家教与文化教养,日渐让少时的杜甫有了志向抱负,他在诗中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

2、性格特征

李白的性格分别由儒家、道家思想所支配,形成了他悲壮的豪放和乐观的豁达两种性格品质。豪迈乐观与豁达不羁的性格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入京出仕时他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的诗歌中无不深深地饱含着他个人的情感,因此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但李白的诗歌感情极其丰富,不仅仅只表现出他的豪迈豁达,他也有悲凉、清逸。当他想要用世以建功立业的时候,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就占上风,入京出仕时他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得意自负之情溢于言表;当他在政治上遭受打击,抑郁不得志的时候,想要放情山水、寻仙访道的时候,他就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或是说: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连孔子和被儒家奉为圣人的尧舜都加以嘲笑和轻视了。在这个时候,道家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思想,就在他的身上占着主导的地位,并以它来和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儒家思想对抗。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庄子的某些通过巨大的想象和幻想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对于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有启发作用。

李白一生心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之大志,他的理想是成为诸葛亮似的大人物和帝王之师的要职,虽生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尺还复来。又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对自己的诗才尤为自信,豪言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请83岁的贺知章看自己的诗歌。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天上犯错误的神仙被贬下凡。后来李白署名海上钓鳌客之名去拜见宰相,宰相问之以何为线?,李白答道以虹霓为线。宰相问以何为钓?,李白答道以明月为钓,宰相再问之以何为饵?,李白答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宰相大惊......他的狂妄表现为:龙斤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有时发起狂来连皇帝老儿也不放在眼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他这种极端狂傲自负的性格不适合当官,所以他在长安仅呆了一年多时间,就赐金放还,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杜甫的性格偏于内向,褊躁傲诞,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负。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他的《奉赠》一诗曰: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键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口气很大很狂,自命甚高。同样,写于34岁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访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虽对李白之未效葛洪而有憾与惜意,但对李白之狂与飞扬跋扈还是取赞赏态度,看上去是描绘李白的狂放平生,但更是李杜二人的共同写照。而这种性格自然在官场中难以相容,《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他的一生仕途极为不顺可以说跟他的褊躁傲诞,放旷不自检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3、诗歌风格

李白杜甫二人在文学上都是十分重视继承传统的诗人,注重从前人的优秀文学传统中汲取养分。李白主要受屈原、庄子和汉乐府诗的影响比较大,推崇陶渊明,欣赏二谢,加上又受纵横家的多方面影响,所以形成了大气清新的独特诗风。杜甫则对《诗经》以及先秦文学、六朝和初唐的诗歌作了一番精心细致地盘点,转益多师,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自家的面目。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李白具有自然主义气质,多抒发自我的性情;而杜甫则更侧重于民间疾苦;李白叛经离道,杜甫则恪守礼教;李白诗中大谈女色和酒气,杜甫则恋歌甚少,饥饿不绝;李白豪爽轻快,杜甫工整沉郁;李白天子唤来不上船,杜甫每饭不忘君;李白是一碗清澈的绿茶,而杜甫则是一碗自来血;李白是道家徒弟,而杜甫则是儒家徒孙;李白的艺术是自然天成的天才狂泄,而杜甫的诗歌则是严格工整的学力所为;李白不可学,杜甫必须练。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具有火热的激情,有超凡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情感内敛,曲折迂回,更关注现实和民生,更具继承性。李白代表着青春,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李杜二人的诗风是诗的最高的两极。豪放,是一种感情激越,气魄宏大的风格。从李白诗中,我们可看到搏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放情感,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景象,虎瑟鸾车、仙人如麻的神异境界,白发三千丈,雪花大如席的夸张语言。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典型概括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杜甫的诗风则是低回沉郁,跌宕不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音节何等抑扬顿挫,这感情是何等深沉内敛,感动千古。读书最重要的是理念上的贯通,以开阔心胸提升气质为重要。读李白的诗可以增添飘逸豪宕之气,读杜甫的诗可以增加沉郁勃发之气。

4、后世评价

对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成就高低的评价历来不一,分为三派:

一种是扬李抑杜派,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不甚喜杜甫,刘攽中山诗话云:欧公不甚喜杜诗,谓韩吏部(愈)绝伦。吏部于唐世文章之中,独称道李杜,欧公责韩而不悦子美,所不可晓;然于李白则甚赏之。明人杨慎升庵,亦独推李白,而抑杜甫,升庵外集中论李太白荆州歌云:有汉谣之风,唐人诗可入汉魏乐府者,惟太白此首。杜子美却无一篇,可入此格。又云:盛弘之荆州记,状巫峡江水之迅速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盖乘奔御风,不以病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证。‘李太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盖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含混。这种观点总体认为,杜甫用典太多,匠气过重,不如李之自然清新。

另一种是扬杜抑李派,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李杜优劣之论,起自元九(稹),其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铭叙云:至于子美,盖所谓,上簿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见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伟纵咨,摆去拘束,摹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并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多或千言,次亦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典切,而唾弃凡近,则李尚不能窥其藩篱况堂奥乎? 元稹之友白居易,亦黜李扬杜、其与元九书云:李白之诗,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求其含有赋比兴者,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尽美尽善,又过于李焉。第三种是折中派。韩愈即为其人。渔隐业话云:元稹作李杜优劣论,先杜而后李,韩愈不以为然,作诗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览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为微之发也。

史前雕塑的艺术特色?

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见图2)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 “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见图3) 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 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的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 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 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 四、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 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 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 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 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些作品以其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 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 而《马踏匈奴》(见图4)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 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 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见图5) 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 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 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 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 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 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 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有长足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 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的开凿后,随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 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 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是最为辉煌的杰作。 (见图6)其九尊一铺的形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还有二尊供养人雕像。 是一个有主有宾、层次井然的有机整体。 这也是意想造型中强调人是审美主体的观念。 此时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 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念随之兴起。 与此同时,理学的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的佛教日趋衰落。 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 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集中之地。 (见图7) 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精品。 尽管它的开凿有着宣扬佛法说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师的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的精神享受。 大足石刻无愧为中国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观。 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 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 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 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 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此时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的状态下,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倾向。 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 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的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种强烈的精神性功能则大大削弱了。 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 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

中国民间美术包括什么?

中国民间美术包括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灯纸、编织。 1、绘画。 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2、 雕塑。 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 3、玩具。 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活动玩具等。 4、刺绣染织。 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 5、服饰。 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6、家具器皿。 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 7、戏具。 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8、剪纸。 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 9、纸扎灯纸。 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 10、 编织。 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 食品。 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扩展资料:中国民间美术的影响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年画、版画、雕塑、剪纸等样式丰富、鲜明活泼,富于民族乡土特色。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 中国绘画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意境高远的艺术格调,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百科-中国民间美术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23564.html
港交所副行政总裁姚嘉仁 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是独一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