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认定标准 这座一线城市放宽了

新一年的秋招逐步开启,又有地方放宽应届生标准,这次是一线城市上海。

最近,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调整高校毕业生参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值得关注的是,该文件不仅明确应届生的范围为毕业时间在两年内的,还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通知》明确: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在沪央企在开展校园招聘时,应结合企业实际,将校招岗位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的高校毕业生开放。此外,对于符合上述定义的应届毕业生,根据《通知》,相关企事业单位,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是否缴纳过社保,作为招聘的限制要求。

上海市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 图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

近期,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逐步放宽应届生标准,逐步淡化这一身份概念。一线城市上海的调整,是否具有风向标意义?

事实上,在上海之前,已有多个省份公布了应届生标准放松的政策。

比如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1部门发布的《山东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显示,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可明确“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再审核其是否有缴纳社保情况。

在具体毕业年限上,部分省份的认定标准更为宽松,放宽到两年甚至三年。比如湖南发文明确“高校毕业生”为近3年内毕业、招聘过程中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

尽管部分省份对应届生这一身份放宽了毕业时间的限制,但相关“配套”措施并未完善,当地除了部分事业单位招考,多数央企、国企招聘依然规定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对象为本年度的毕业生。比如山东、湖南、广西等地,适用新应届生认定标准的局限于事业单位。

而此前,部分区域虽然早就表明应届生认定标准在两年之内,但在社保方面却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2021年7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的通知。根据上述文件,“毕业两年内毕业生”视为应届毕业生,可以有机会落户,但这类毕业生必须初次就业,不能有缴纳社保的记录。

而上海此次的政策,则没有相关限制,对毕业两年内应届生招聘的范围也逐步扩展到本地的国企和央企,此外还强调,在招聘时不得对符合定义的应届毕业生,设置是否有工作经历、是否缴纳过社保的招聘限制要求。

有上海市属国有企业负责招聘工作人事科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所在公司的秋招公告将在11月发布,应届生判定标准会参照上海刚出台的政策。

数据显示,上海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较2024届有所上升,预计应届毕业生总量为24.6万人。其中,研究生8.7万人,与2024届基本持平;本科生11.1万人,上升0.4万人;专科高职生4.8万人,较上届下降0.3万人。从生源地看,上海生源毕业生为6.9万人,约占全体预计毕业生总数的28%,和2024年相比基本持平。

在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刘尔铎看来,由于上海是一线城市,其政策往往备受关注。此次放宽应届生标准的执行细则,可能成为未来不少地方的参考。

每逢秋招和春招,“建议大家珍惜应届生身份”“应届生身份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的话题,都会冲上热搜。这背后,是对应届毕业生的种种“优待”和岗位倾斜。

比如,在公务员考试中,很多岗位都仅招录应届毕业生。2024年,国考计划招录3.96万人,设置了2.6万个岗位计划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而近日,2025年度公务员国考启动,本次国考招录39721人、20810个岗位,拟招录高校应届生高达2.67万人。

除了公务员考试,不少优质央企、国企针对应届生的招录也占据其招聘的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比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央(国)企,其通过校招招录的比例多年来占其员工的比例居高不下。

但当下招聘形势发生较大变化。

“现在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生,很多都是‘00后’,往往是家中独生子女,他们对工作会更加‘精挑细选’。不同于‘70后’‘80后’毕业生,很多人一毕业就急需赚钱养家,很多‘00后’父母都是双职工,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负担孩子的花费,所以‘慢就业’比例不断上升。”刘尔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5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比重从去年的18.9%增长到今年的19.1%,今年普本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录用通知)获得率为33.2%,较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普本院校本科毕业生43.9%的offer获得率。

《报告》显示,从期望就业的企业类型看,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47.7%希望进入国企工作,占比排名居各类型企业之首,此比例连续5年上升,从2020年的36%持续上升至2024年的47.7%;而期望进入民企的毕业生连续5年下降,从2020年的25.1%持续下降至2024年的12.5%。

从求职考虑的因素来看,《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对工作稳定性的重视度在提高。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51%认为“稳定最重要”,比例仅次于“薪酬福利”(71.2%),位列第二。与去年相比,认为“稳定最重要”的比例提升10个百分点。

而在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随着就业形势和心态的变化,很多毕业生的就业,不能够在一年内及时完成,积累的未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不少地方也尽可能促进这部分毕业生就业。

应逐步取消应届生身份?

事实上,把毕业生分为应届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有一定历史因素。

“应届毕业生这一概念,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过去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是各级单位的一个重要人才选拔渠道,因此在用人上,毕业分配的应届毕业生是核心来源。从1994年开始,高校毕业生已经开始了双向选择,但应届毕业生概念又涉及毕业生就业的一些权利,所以保留至今。”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最近几年,在学界,不少专家学者呼吁逐步淡化甚至废除应届生这一身份。

比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就撰文指出:“过去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稳定为主的体制内成为大量毕业生的理想去处。近年高考中,军警校热、师范热、委培生热等都是这一就业选择的重要体现。基于上述现实,体制内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资格的限制,包括落户等附加政策的加持效应,逐渐被放大,产生了指挥棒一样的反作用。大量毕业生为保住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没有进体制之前,就想尽办法延期毕业,一些毕业生即便有了一份工作,也不敢上社保,以免丧失了进体制内的资格,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更多干扰。这一理论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因此,他提出,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应届生”这一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保护价值越来越小,也越来越不适应公平就业环境的建设,需要考虑适时退出。

在储朝晖看来,过去由于就业问题并不突出,原有的策略还在发挥作用,现在随着就业形势变化,部分毕业生在一年内充分就业,存在一定问题。为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提供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是下一步不少地方亟需考虑的。

“现在有应届毕业生这一概念,无疑把一部分就业压力传导给高校,督促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方面更加尊重就业市场。”刘尔铎说。在他看来,未来即使取消应届毕业生这类概念,也需要做好相关配套措施,不能将毕业生就业的责任完全推向市场。


北上广逐步放宽,一线城市落户,哪里最容易?

上海降低了落户门槛,特别是对于应届硕士毕业生和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 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显示出上海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积极态度。 北京也采取了类似措施,通过《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放宽了落户条件,特别提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的毕业生以及“双一流”建设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这些调整增加了北京落户的指标,并扩大了落户对象的年龄范围。 广州在2020年12月放宽了对“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生的落户限制,取消了原来要求的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的规定。 此外,广州还提出了一项关于差别化市外迁入的管理办法,显示了广州对制造业人才的渴求。 深圳则提高了落户的学历门槛,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 这表明深圳在人才策略上更注重层次和质量。 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调整反映了各自的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 上海致力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并提升国际科创中心的影响力。 北京的目标是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广州则强调制造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调整旨在吸引和留住与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人才。

应届生身份有多重要?

应届生的身份非常地重要。 几乎所有应届生都是没有经验,也没有社会履历。 但是应届生身份却可以让你在校招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门槛也比较低。 很多大型的企业都倾向于招收应届生,能给应届生更大的包容性。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应届生的可塑性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他们大多服从管理,做事学习时基本上都是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多教导和培养说不定还能成为公司的骨干人才。 公务员考试中,很多岗位规定,只有应届生才能报考,在读非应届毕业生是不能报考的。 包括一些地方的公务员考试,他们相应的单位也要求是即将毕业的应届生。 应届生就业时,学校会跟用人单位签订一个三方协议。 而学校的介入,往往让应届生的权益受到最大的保障。 很多城市都提出应届生可以直接落户,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北上广逐步放宽,一线城市落户,哪里最容易?

上海落户的门槛进一步放松了。

6月29日,微博话题#今年上海应届硕士毕业生直接落户#引发热议,登上热搜。 截至7月1日,此话题阅读量已达到1.9亿。

这不是上海第一次因放宽落户政策引发讨论。 6月7日,上海发布《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对世界排名前100高校、全职来上海工作的毕业生,降低其落户上海时需要满足的社保要求。

“从人口政策大趋势和人口增长预期来看,‘人才大战’正在转向‘人口大战’,拥有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入户门槛因此会越来越低,甚至大部分城市最终会取消入户限制。 “当然,在城市群中,人口流入和相关政策还是会有所不同。 ”

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一线城市近年对各自的人才政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上海、广州、北京放宽了落户政策,深圳则提高了学历门槛,以吸引更高层次人才。

一线城市引才精准施策

近期,上海从学历、缴纳社保、直接落户人群等方面,两度放宽落户限制。

6月28日,上海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当年度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即可落户。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发现,2021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能直接落户上海的群体,只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

除上述的应届硕士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外,《通知》还提到上海“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生,在五个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可直接落户。

对比此前,上海普通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才能直接在五个新城等区域落户。

在6月7日发布的《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上海还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全职来上海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取消落户时的社保缴费基数、时间要求。 在此之前,上海针对留学生最宽松的落户条件,是社保基数缴纳满6个月。

一线城市放宽落户政策,上海并非先例。

北京2021年发布的《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提出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

《办法》还明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本科及以上、“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不占用稀缺的落户指标。

这无疑起到了增加北京落户指标的作用。

《办法》还将引进的本科生年龄上限从24周岁提升到26周岁,将硕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从27周岁提升到30周岁,将落户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扩展到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

广州放宽落户政策的时间则更早。

2020年12月25日,广州发布《关于放宽“双一流”高校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入户社保年限的通知》,对“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并拥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落户需要在广州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的限制,改为在广州缴纳社保即可。

广州市人社局曾发布《广州市差别化市外迁入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到只需满足大专或技校学历、社保满一年、年龄28周岁及以下,就能在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等七区落户。 不过,时代周报记者咨询热线了解到:相关政策还未正式实施。

一线城市阵营,深圳落户政策则是相对谨慎。

2021年5月25日,深圳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将纯学历型人才落户的最低要求,从“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以上学历”调整为“具有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并具有学士学位”。 这意味着深圳希望能吸引到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一线城市降低落户门槛,也是传递一种信号:定向要人。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意味着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北京、上海都具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减少的问题。

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9.6%,15-59岁人群占常住人口的68.5%,比十年前下降了10.4%。

上海老龄化程度更深。 2020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4%;15-59岁的劳动人口占比66.8%,比十年前下降了9.5%。

相比之下,广州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依然处于劳动力红利期。 七普数据显示,广州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1.4%,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4.7%,整体较北京、上海年轻。

深圳则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 在中国7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中,15-59岁人口占比最高的是深圳,达到79.6%,而60岁以上人口占比最少的也是深圳,仅为5.3%。

“城市人口政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目标、人口控制目标、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向、人才需求层次等等。 ”彭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海重点需要世界一流大学生,北京可能更需要一些辅助型、服务型、动手型人才,广州今年提出“制造业立市”,因此高级技术人才、普通技工都需要。

具体来看,截至2021年,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创中心已经形成基本框架。 下一步的目标,是打造“五个中心”的升级版。

根据“十四五”规划,上海提出要提高对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加快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围绕这个发展目标,增强人才竞争力,集聚来自全球的、高水平人才,就成为重中之重。

这一发展目标体现在落户政策上,便是上海此次将放宽落户政策的对象主要聚集在应届硕士、“双一流”本科生、世界排名前50高校毕业生等高水平人才。

在放宽落户中同样将目光瞄准高层次人才的北京,也有着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2021年11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

在落户难度上,广州比北京、上海难度要小,但在放宽落户政策上,广州释放出的友好程度比北京、上海更大,这也与广州的产业特征有关。

广州向来重视制造业发展,在2015年、2017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重点提及发展制造业,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制造业立市”。 而制造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周期长、投入大,对人才等生产要素需求也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26478.html
非遗博览会上 白狼林俗树皮画令人大开眼界
中国有约 英国自媒体人 2000多岁的坎儿井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