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屈氏后裔回屈原故里过端午 两岸同胞的端午之约

屈氏

在湖北宜昌秭归县万古寺村,居住着屈氏后裔1300多人,被称为“屈原故里屈氏第一村”,而远隔千里之外的台湾彰化市宝廍里,也世居200多位屈氏后裔。自2015年起,宜昌屈氏后裔与台湾屈氏后裔达成每年一次的“端午之约”,两岸同胞同宗同源,血脉相连!


后裔 台湾屈氏后裔回屈原故里过端午

谁知道屈原文化的资料,短一点的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五月五,过端午。 《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 唐元和十五年,归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归屈原沱建屈原祠并写下铭文,众乡亲与各色龙舟汇集于此,更使屈原故里端午民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这种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续至今,成为人所共习的一种传统。 自明代起,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颂楚辞或作赋,相互唱合,这在全国各地端午习俗中独具一格。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既保留了传统端午习俗驱疫、避瘟的内容,更传承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精神、品格的颂扬和纪念。 ★屈原传说“屈原传说”属民间文学类。 产生在屈原的故乡秭归县。 屈原文化已成为秭归的代表文化,“屈原传说”则是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屈原传说”在秭归县境内广泛流传,以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为中心,周边覆盖归州、周坪、沙镇溪、泄滩等乡镇。 “屈原传说”根据史料记载与传说内容的实证,可作大致的推算。 晋庾仲雍《荆州记加“秭归县有屈原宅,女婆庙、捣衣石犹存。 ”可以说明“屈原传说”于晋代之前已流行,屈原卒于公元前278年。 因而,“屈原传说”大约最初产生于2200年前。

端午节的起源与含义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之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等!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把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 等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端午佳节。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以祭吊屈原之说流传最广;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 世居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屈原说最受认可。

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诞生于湖北秭归县。他曾在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因奸臣排挤被放逐江南,当楚都被秦兵攻破时,力图报国无果,愤而以身殉国,投江而死。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创作的《离骚》、《九章》、《九歌》等诗篇,声贯古今,名扬中外。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深入民心,“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屈原

我国各地都有过端午的习俗,其中以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湖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的“苏州端午习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因此,去年中国端午节将三省四地习俗“打包”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成为唯一入选的节日类项目。

秭归端午节习俗主要有激流斗舸、峡江食粽、临江祭祀、屈原庙会、悬艾吊蒲、骚坛诗会、蒸制粑粑、女儿归宁等;湖南汨罗端午习俗主要有龙舟竞渡、长乐故事会、端午食粽、划干龙船;苏州端午习俗有端午食棕、喝雄黄酒、龙舟竞渡、佩挂香囊、探采百草、悬挂菖蒲。各地习俗活动名称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三省四地”的普遍习俗。

屈原汨罗投江后,楚人为了纪念,纷纷将食物置于竹筒投放江中,但因蛟龙抢吞食物,人们便改用苦楝树叶塞住竹筒口,用五色丝线扎缚。蛟龙害怕此物,不敢触碰。后来又演变为簝叶包裹,称为粽子,如今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物。

秭归县

据南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划龙舟祭屈原的习俗,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29462.html
年轻人还喝黄酒吗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