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让 相得益彰 远方 诗 现场评论

文化

“太美了!这样一套融合了传统文化、自然风光的印章,一定要发个朋友圈‘晒一晒’。”来浙江杭州余杭区径山镇旅游的周女士,举着33枚印章组成的《径山喫茶图》,和家人在径山古道口合影留念。

徜徉径山茶园、径山花海,欣赏自然美景,沉浸式体验宋代点茶、唐代煮茶等项目……不久前,径山旅游度假区举办特色文旅活动,吸引不少游客。看着与《径山喫茶图》里“唐代煮茶”一模一样的场景,周女士的孩子很兴奋:“画里的人‘活’起来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释放出独特魅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培育更多新型文旅发展模式。

推进文旅融合,先要摸清文化的家底。比如,径山镇“绿色家底”厚实,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也源流深远。立足自然、人文特色资源,当地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仅依托径山茶,就开发出一系列茶文化旅游产品,推动“径山茶宴”成为省级文旅融合品牌,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大好山河,文韵悠悠,让旅游产品多一些文化特色,让文旅供给多一些业态融合,能够帮助人们在旅游中更好感悟中华文化、汲取文化养分。

实现文旅融合、美美与共,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探索成立乡村新社区,让地域相邻的村和社区抱团发展、握拳聚力,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比如,小古城乡村新社区,就由小古城村、潘板桥村、求是村、漕桥村和桥头社区组成。他们召开联合支部会议,把区域内的旅游、产业、招商几本“资源账”打通梳理、通盘谋划,更好盘活资源,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共同富裕。机制活,路子宽。从系统规划、资源统筹等方面推出务实举措,加强机制、业态、模式等改革创新,方能推动文旅发展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

文旅增色,还需更加注重惠及群众。径山镇的干部说得真切:“我们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就是要让乡景有看头、游客能点头,更要让村民有赚头、乡村发展有奔头。”发展文旅,既是打造幸福产业,又是做大民生产业。借助文旅,有的地方做大乡村产业,有的地方改善人居环境,有的地方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举措不一而足,目标殊途同归:聚焦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旅融合就能更好富民惠民乐民,彰显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文旅深度融合,机遇无限,潜力巨大。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为产业赋能、为环境增美,更好壮大人文经济、创造高品质生活,定能描绘文化美、旅游旺、百姓富的新画卷。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5日 05 版)


诗

山中访友句子赏析

和

《山中访友》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的一篇游历散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山中访友》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旅游

《山中访友》句子赏析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山中访友》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被编者选入教材作为了一篇精读课文。 投入、领略、倾听、互诉、交流,就是在文本字里行间,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文本的言语形式,最终促成学生听说读写思语文能力的提高。

读罢《山中访友》,掩卷而思,似乎觉得文中含有浓浓的“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出世之感。 这感,或许是现代人的返璞归真。 现代社会,高强度的生活节奏,迫于工作迫于生活,人们在尘世中忙碌不休,与自然渐行渐远,不能也很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看惯了川流不息车轮滚滚,看惯了高楼大厦,听惯了节奏强烈的现代音乐,不经意间却与大自然有了陌生,产生了隔阂。 《山中访友》是作者得以在大自然中解放,是作者疲惫的身心在大自然中进行的一次释放。

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 鱼、鸟本是自然之物兆猜祥,不应囚于池囚于笼,人也是自然之物,却因现代文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忙忙碌碌,失却了与自然的联系。 自然之物,属于自然,本应遵循进化论新陈代谢而放荡不羁。 文本1、2自然段,作者复得返自然。 好清爽的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空气取代了被汽车尾气搅得浑浊的都市空气,好清爽的空气撞上这位与大自然阔别多日的现代人。 这“撞”,是作者的行色匆匆,是作者迫不及待地去山中访友,是作者对自然的心向往之;撞出了作者访友的好心情,是作者对“故兆腔渊、旧林”的深深向往。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没有世俗的纷扰,还却人之本性,是人在尘世里得到的解脱,解脱之后换来的是好心情,这是作者访友之因。

“得返自然”。 人本属于自然,而现代人返自然,却显得力不从心。 作者得返自然,倍加珍惜机会,返自然,与大自然亲亲密密,如话家常,物我两忘。

“古桥”是老朋友,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何谈德高望重?是“在这涧水上站族搏了几百年了吧?”是“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这是老桥的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淡泊名利。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桥比作德高望重的老人,疑问句加强了猜测的语气,老桥弓腰俯身渡人马于对岸拟人的修辞,突出作者对老桥的敬重,突出老桥的无怨无悔。 老桥就这样没昼没夜,只为将人马渡过对岸,在这涧水上看惯了风花雪月,而自己依然如故。 作者在文中写道:“唯有你依然如旧。 ”那是谁又不依然如旧呢?是世事变迁?是渡过对岸的人马?是时间的长河冲淡的一切?在不停地追问中,方觉人之渺小,人生短暂,让人不自觉地想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树是“知己”。 拜毕古桥,移步换景,走进树林,与知己亲密无间。 鸟儿在林中啼啭,是呼唤我的名字,晶莹的露珠反射太阳的光,那是与我交换眼神,无边青翠的树,似乎都在原位伫立看望我这辞别多日的“树”,是对我身上所带尘世气息刮目相看还是鄙夷鄙视?渐渐地,物我两忘,进入了无我之境,我幻化成了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物我合一的生机勃勃,是心灵的生命律动,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在这里,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生机盎然,所用的方法就是想象。

我跟山里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是那样应接不暇。 山泉,清凉清亮清澈,无污无染,净化人的心灵,洗涤人心之浮躁;汩汩溪流,一路放歌,放荡不羁,憧憬山外世界;飞流的瀑布,是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使人胸怀磅礴;峡谷与悬崖,你们互相衬托,方显自己的存在,你们相得益彰;蓝天因白云而湛蓝,云雀津津乐道旅途的风景。 作者在跟山里朋友打招呼之际,是回归大自然的释然开怀,是用拟人修辞手法领略大自然的风姿,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解脱后的轻松愉快。 作者笔下为何只选择这几个意象呢?山泉代表纯洁,溪流代表永不言弃,瀑布象征气概,悬崖象征智慧,蓝天代表高远,云雀象征天真无邪自由自在,这是作者心里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吧!

捡落花,拾落叶,捧石头,排比修辞手法,娓娓道来作者从自然中获得的内省,内省生命从何而来往何而去,身心获得安顿同时又表达出作者将尽情展现生命的风采。 一朵落花让人嗅到大自然的芬芳扑鼻,一片落叶蕴含落叶对根的情义,落花落叶最终叶落归根,这是蕴含生命奥秘的落,人又胡不是如此又何如此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宇宙自然之道,亘古不变,在隆隆时间回声里,一切如故。

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雷阵雨、躲雨的岩石、赏雨,是天地施恩与我、泽及与我,是作者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感觉。 作者用比喻、夸张、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投身于大自然的怡然自得之情。

“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不知不觉地将人引入”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同时还可领略句子具有的整齐划一的对称、均衡美。 犬吠声、归鸟声将作者从物我两忘之境中带了出来。 拜访山里的朋友,心情得以宁静得以回归,所以忘却了访途的疲惫,此种真意,口莫能辩,只能是获得好心情、好记忆后,踏一路月色而归。

《山中访友》原文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正好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惟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每一株树都在看着我。 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径山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 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完善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 赶快跑到一个山洞里,满世界都是雨,惟有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洞内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 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 我也该回家了。 于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宋王安石杨柳原文及赏析

杨柳杏花何处好? 石梁茅屋雨初干。 绿垂静路要深驻, 红写清陂得细看。 这是一首描写早春雨后山村的即兴诗。 杨柳杏花都是早春的景观。 当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时候,柳梢儿也开始吐绿。 但路边的杨柳与山陂的杏花又各有所长,各自奉献着自己的美色,点缀着春之时光。 所以诗人在首句提出“杨柳杏花何处好”的问题,既同时肯定它们的报春价值,又含有稍加区别的意思。 诗人并没有马上回答“何处好”的问题,而是转到雨后初晴的山村景象。 在贵如油的春雨过后,站在茅屋旁的小河的石桥上,俯视那潺潺流淌的春水,颇觉这静谧的田园中陡增了生机。 春晌颤芦雨过后,那路边垂柳的绿装变得青翠,那杏花枝头的红色变得更加鲜艳。 诗人爱那体态轻盈、婀娜多姿的垂柳,亦爱那红杏枝头的倩影。 那柔长的柳条,千枝万缕,在微风中摇曳,宛若翩跹起宴带舞的少女,显示出妩媚可爱的风姿;那葱茏翠绿的柳林,在大地刚刚泛绿的时候,沿着道路伸向远方,望着它令人心醉,因而流连往返,不忍离去。 那清水塘中红杏的倒影更令诗人陶醉。 “深驻”、“细看”两个词,把诗人既爱柳也爱杏花的喜悦之情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 “红写清陂得细看”一句与诗人的《北陂杏花》“身影妖娆各占春”的意境相似,“细看”一词,则反映了诗人更爱水中杏花倩影的心情。 这首诗题为写杨柳,实际上写了杨柳和杏花两种景观,而且在比较中突出它们各自美色,并在意境上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红的杏,绿的柳,红绿掩映,相得益彰,更给人以早春时节生机勃勃的感受。 中国山水诗讲求诗情画意,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观,就象一幅色彩明丽鲜艳的水彩画。 雨后晴朗的天空给人以清新的感受,茅屋、石桥、流水,在静谧之中蕴含着一种生机,路洞梁旁吐绿的垂柳伸向远方,给人以空阔的视觉感受,陂上的杏花与水中的倒影占尽了春光,红绿相映成趣。 不论是画面景物的层次和颜色都让人觉得和谐、秀丽。 由此而表达出诗人惜春的心情。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

相得益彰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2007年05月30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碧猜轮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兆升桥忽见。 【赏析一】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 黄沙道中即事》)。 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 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 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 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 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 ”(《清平乐 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 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 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悔信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 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 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 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 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 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 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 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呢?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 《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厌韵。 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 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 《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 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 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 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 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 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 “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 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 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 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 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 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 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 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 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 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 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 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 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 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 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 ”写的也是这种情景。 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 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 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 “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 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 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 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 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 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张忠纲) 【赏析二】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 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34560.html
一周艺术人物 徐冰打造太空电梯 卡普尔水粉绘虚空
相约上海!海外博主探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