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坚持不造车 商标 华为接连转让 享界 问界

7月2日晚间,赛力斯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拟收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

华为回应时表示,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转让给赛力斯,同时华为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

今年5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其注册的运输工具类“享界”商标转让给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商标系华为于去年5月申请,去年11月完成注册。

记者了解到,智选车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拯救华为终端的渠道,在华为被制裁后,华为手机产品因芯片短缺供货不足,华为终端需要新的产品来支撑渠道的营业收入与收益。随着手机业务的回暖以及车BU做大做强,智选车的战略将会逐步调整,问界与享界商标交给车企便是其中一个信号。但是一定时期内智选车业务仍然会持续推进,一是已经投入研发的车型将会落地商业化,二是智选车合作的问界仍为车BU最核心的客户。在外部客户业务量大于智选车之前,车BU仍然需要智选车的业务支持。

文章作者

唐柳杨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华为:还是不造车划算

在销量遭遇挑战后,华为加大了对问界的控制力,至少在宣传力度上。

3月8日,AITO汽车微信公众号发布“HUAWEI 问界,自由掌握方向盘吧!”的文案。 至此,“HUAWEI 问界”首次正式露出,这也意味着华为构建生态汽车品牌“HUAWEI 问界”正式走向前台。

从华为终端业务CEO余承东提出“华为生态汽车”,到“HUAWEI 问界”进入品牌宣传文案,问界品牌的“含华量”不断提升。

据接近华为人士介绍,其背后原因很大程度在于降低C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理解成本。 “尽管业内人都知道华为有智选模式、HI模式,以及零部件供应商模式等,但消费者很多不清楚。 比如一些认为阿维塔也属于‘华为汽车’。 ”

在上述人士看来,华为希望通过“生态联盟”概念,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华为加持份量更重。 至于合作模式,则是完全没有变化,华为生态汽车即智选模式,华为从产品定义到设计、研发、销售等依旧全程参与。

另有一层原因可能是,华为与奇瑞、江淮等品牌合作车型已在设计研发中,蓄势待发,后两者肯定不愿意活在赛力斯的“阴影”,与此同时打造新品牌耗时耗力耗钱,在此之下,加重问界品牌的“华为味”,显得十分必要。

至于三年之期将至,华为是否会下场造车问题,依然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但对此,我们好像也不再意外。

智选模式“来钱快”

华为为什么要发展汽车业务。 答案很明显:赚钱。

2019年以来,华为业绩增速明显放缓且出现负增长,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华为营收分别为8588.33亿元、8913.68亿元和6368.07亿元。

其中,消费者业务(现已更名为终端业务)下滑最为明显。 2019年至2021年消费者业务营收分别为4673.04亿元、4829.16亿元和2434.31亿元。

这主要因为手机销量的下滑。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Omdia数据,2021年剥离了荣耀之后,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跌至全球第9位,华为急需拓展新的增量赛道和业务。 而想要填补2500亿营收,智能汽车业务是最好的选择。

华为早从2013年就进入汽车业务,最开始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做起;直至2020年10月推出Huawei Inside(HI)模式,尝试和车企联合开发,提供自动驾驶软硬件、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2021年4月,又推出华为智选模式,更加深入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产品进入到华为渠道销售。 最终华为形成了零部件Tier 1模式、HI和智选三种模式。

显然,伴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扩展,华为在其中的参与度逐渐加深,其中,与赛力斯的合作为智选模式首个落地案例,双方在2021年12月发布AITO问界品牌,此后华为智选模式也被称为问界模式。

相比HI模式,智选模式车型“华味”更足,在鸿蒙座舱、核心部件、产品定义、车辆调教、渠道销售、品牌营销等方面获得华为赋能,且有不断加强趋势。

智选模式和HI模式对比

首先是配置搭载方面,尽管智选模式和HI模式都选用鸿蒙车机,但前者采用原生鸿蒙座舱;后者则是仅使用华为的模块和系统,即运用鸿蒙系统的底层能力,车企自身主导智能座舱的定义,未能充分发挥华为在手机领域的UI设计经验。

至于智能驾驶部分,HI模式目前稍胜一筹,但这并不是当下多数消费者的“痛点”,且后续智选模式车型也将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方案。

其次,在营销和渠道方面,智选模式则是充分享受华为营销资源的倾斜,一方面,产品首发登陆华为新品发布会;另一方面,进入华为门店进行销售,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快速建立数量较多的问界体验门店,且相较于新势力车企门店数量下沉程度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问界品牌共有合计986个体验中心和用户中心,提供销售、交付、售后等综合服务,数量大幅超越特斯拉和蔚小理。 此外,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国已经有170家AITO用户中心完成形象升级。

问界与部分造车新势力门店数量(家)。制图:电动汽车观察家

第三,品宣上则是强化优势、弱化短板,在加大宣传鸿蒙车机“天花板”地位、强调零重力座椅创新的同时,弱化智能驾驶能力不足的短板。

在此之下,问界品牌月销快速破万。

华为之所以愿意给予问界如此大支撑力度背后,是利益的驱动。

根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的消息,华为高管曾透露,在智选模式下华为与厂家的分成大概是1:9。 以售价29.48万元的问界M5四驱性能版为例,华为单车约能拿到3万元。 其中,20%为技术授权费用,大概是6000元,剩下2.4万元为华为各大商城的销售费用,这里涉及到门店建设、场地投入、人员培训、售前售后服务等等。

可以看到,销售收入是华为收入的大头,这也是华为力推智选模式的原因。

毕竟余承东在2022年12月8日举办的华为内部会议上宣称,华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华为车BU及其他车企研发投入情况(亿元)。制图:电动汽车观察家

根据华为方面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车BU研发投入为70亿元,2022年全年预计约为105亿元。 不考虑其他因素,粗略计算,以单车获得3万元、研发投入105亿元大致推算,华为想要实现盈利,需要按照智选模式卖出35万辆车。

如果,华为直接下场造车呢?能不能更快创造2500亿的营收,或者盈利呢?

难度都非常大。

营收方面,即便以单车价格30万价格来算,需要83万辆产销才能达到。 目前,成立七八年之久的蔚小理,已经是表现上佳的新势力,年销量刚刚过10万辆门槛。 特斯拉花了17年,才卖到50万辆规模。

盈利呢?特斯拉花了17年才盈利;蔚小理目前都没有盈利,最有希望盈利的理想汽车,今年可能盈利——用时7年。

这两年,智能电动车企纷纷抱怨,造车不赚钱,钱都让上游赚了,所言不虚。

相对下场造车,华为智选模式,一方面有高价值核心零部件的高毛利,另一方面有强力渠道和粉丝变现,比起苦哈哈的造车生意,更加划算。

也能更快上量。 一个华为不造车,三四个、五六个“赛力斯”都在为华为造车——车型平台、供应链、工厂、服务体系都是现成的。 赛力斯都能帮华为在2022年卖过7.5万辆,后续的奇瑞、江淮或者其他企业,每家帮华为卖10万辆。 “华为汽车”就有望迅速突破50万辆。

对于“等米下锅”的华为门店来说,问界车型要多多益善,而且越快越好,时间真的是生命。

华为为什么坚称不造车?

华为不下场造车,还有资质、工厂,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因素。

首先是资质问题,参考其他造车新势力,一般有三个路径来解决汽车生产问题:收购资质、申请资质、代工生产。

目前来看,三种方式管控都在加严。

《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于2019年施行

2018年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发布,汽车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全面取消,改为地方备案管理。 由此,新建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类投资项目监管层级,从国家发改委核准变更为省级发改委备案。

市场曾一度乐观地认为上述政策发布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资质的放开,但实际上,发改委在备案制下对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方面,收购资质不容易实现。 “管理规定”明确禁止燃油汽车企业整体搬迁至外省或对行业管理部门特别公示的燃油汽车企业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申请生产资质面临高难度。 如,要求投资项目所在省份: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现有新建独立同产品类别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此外,根据多家媒体消息,2021年发改委又发布内部文件,再次将汽车投资项目管理收归管控之中,从严、从紧进行“窗口指导”。

不同车企开发模式对比

第三种方式代工生产也被禁止。 2022年4月,工信部曾出台《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于代工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委托企业和受托企业,都必须是已经获得资质的企业,即所谓“双资质”。 这意味着无资质企业找有资质车企代工的模式,几乎变得不可能。

工厂问题,则是基于资质之下。 如果无法获得资质,建立整车工厂的价值不大。 而一旦资质问题得以解决,华为自建工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优于“不造车”模式。 建设工厂本身也需要时间、金钱的支撑。 以华为江淮工厂为例,项目总投资26亿元,且至2024年1月15日才能竣工验收完成。 届时智能汽车市场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尽管资质获取、工厂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都不属于完全无法克服的问题。 更大的困难在于“制裁”二字。 这方面,华为的手机业务是深受其害。

2018年是华为手机高光时刻,跻身世界第二大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达14.6%位于三星之后、苹果之前;2019年,华为的手机业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出货量2.4亿台左右,市场份额高达20%,保持着第二的地位。

HUAWEI P50 Pocket旗舰折叠屏手机不支持5G

但是从2019年开始,华为3年内受到了美国4次制裁,手机业务遭受冲击,销量、营收等大幅下滑。

2020年、2021年华为手机销量大幅下滑,2020出货量约为1.9亿台,2021年,在剥离荣耀之后,华为的手机出货量更是大幅下降,仅为3500万台,同比下滑82%。 基本丧失手机市场统治力。

因此,在手机市场无力回天,布局智能汽车赛道势在必行的当下,既想利用现有渠道、减少投入,又能避开各方面因素干扰,华为“不造车”,或者说不以华为名字造车,是最好的方式。

问界要打造怎样“朋友圈”

显然,华为已经借由赛力斯完成“敲门砖”,接下来需要扩大规模。

实际上,华为早期曾接触过多家车企,但国资背景居多的自主车企决策机制相对较长、且不愿失去话语权,因此华为智选业务首个合作车企是重庆地方民企背景、决策相对灵活的赛力斯。

赛力斯几乎倾尽公司所有资源,全力配合华为,成绩也是显著的。 自2022年3月正式启动交付至去年底,旗下系列车型累计销售7.5万辆新车。

不过,时间进入2023年,问界有点后劲不足的意思。

2023年1月,问界整个品牌的总销量为4469辆;2月在车市整体回暖趋势下,问界销量却在进一步下滑,只有3000辆。

与此同时,问界一直存在店效较低问题。 根据中信证券数据,问界2022年11月的店效为12台(零售销量与月末门店数量的比值),远低于比亚迪60台/月,也低于蔚小理37、14、59台的店效。

华为急需逆转问界销量下滑趋势,提高单店效益,实现盈利,并基于此展开一系列行动。

华为改变品牌宣传语

一方面,不断增加“含华量”,加深消费者脑中问界品牌的“华为意识”。 前脚余承东刚提出华为生态汽车概念,后脚华为宣传语也从“ AITO 问界”变成“ HUAWEI 问界”。 据接近华为人士称,去年问界品牌的任务是活下来,今年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线索获取能力。

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朋友圈。 综合中建集团官网中标信息、合肥日报等消息,奇瑞和江淮都已经加入智选合作的模式。 作为传统车企,奇瑞和江淮此前都曾多次尝试推出过15万元甚至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但销量都表现不佳,与华为合作后或许能实现优势互补。

任正非重申“不造车”,华为和AITO的终端有何连锁反应?

从3月8日AITO汽车官微正式发布出来,到月底华为再次关于汽车业务发出决策公告,关于“AITO 问界”是否会更名为“HUAWEI 问界”的猜测,总算是告一段落。

图据AITO汽车官微

据悉,华为此次除了重申不造车外,还针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 据多家媒体报道,在华为该决定发布后,所有的AITO汽车的门店也对有“华为/HUAWEI”相关字样的宣传物料进行了拆除。

针对该事件,马拉车市近日对成都市内的多家AITO用户交付中心以及位于成都万象城的华为智能生活馆,进行了实地探访。我们一则是想了解AITO和华为的终端有没有受此事件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想看看消费者对于此事件究竟作何反应?

AITO门店已移除相关宣传物料

销售人员告知车主可自行“贴标”

马拉车市首先来到了位于成都机场路汽车商圈的AITO授权用户中心。 在该用户中心里,我们发现“华为/HUAWEI 问界”的相关宣传物料已经不见了踪影。

此外,店内展车车身上的品牌车型标签依然为左边“赛力斯”,右边则为具体的车型名“问界M5”、“问界M7”。

而在与店内销售人员交谈后得知,由于华为不允许品牌标志出现在宣传和车身外观上,故而店内宣传物料和车身铭牌都没有贴“华为/HUAWEI”等相关字体。

当马拉车市表达出略有遗憾的同时,销售人员告知车主购买车辆后可以选择自行“贴标”,并坦言“其实许多客户都是这样干的,贴个品牌标签几十块钱就能搞定。 毕竟,车主提车后的这些行为我们无法也无权干涉。 ”

事实上,从问界M5和问界M7的车辆本身来看,除了外观部分没有“HUAWEI”的logo之外,车内则是到处都是“HUAWEI”的标签。

在AITO问界M5上,无论是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HUAWEI SOUND音响系统,还是HarmonyOS智能座舱显然都说明了即便华为不在意“面子”,但“里子”却表现得很诚实。

此外,据销售人员告知,许多AITO的用户有很大的比例都是冲着华为来的,不得不说,HUAWEI品牌的极强品牌力也使得与其深度捆绑的赛力斯获益匪浅。 至于车主购买问界之后,将“赛力斯”自行更换为“HUAWEI”标等操作,倒也不难理解。

华为门店相对比较冷清

靠“数码引流”着实有限

从AITO用户中心出来,马拉车市又驱车前往了位于成都万象城的华为智能生活馆。 我们在该门店里发现,本身并不缺乏自然人流的万象城并未带给问界M5和问界M7多少的客源。

在较长的时间里,进店看车的客流着实有限。 大多数人即便是从展车入口进店,但往往都没有过多的停留,均径直走向了数码产品展区。 事实上,我们也从AITO门店的销售人员处获悉,类似华为智能生活馆这样的终端,由于缺乏试驾、交付等场景,更大的意义在于产品的展示和宣传。

事实上,在经过了2022年的逐步上扬之后,AITO品牌自今年开年起便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势头。

据赛力斯此前发布的3月产销快报显示,赛力斯汽车(AITO问界)3月销量为3679辆,整个一季度,赛力斯汽车累计销量仅为辆。

不难看出,虽然靠着华为的品牌影响力支撑,AITO问界的销量是难以让人满意的,更别提余承东曾经“幻想”的年销30万辆目标了。

当然,销量不济也并非只是AITO一个品牌的现状。 特别是在2023年这个让人有些看不懂的一季度里。 从开年的纷纷涨价,到次月此起彼伏的降价,再到3月份开启的价格战。 客观来说,今年一季度对于大多数车企而言,并非那般的友好。

此时,真正考究的不仅是车企的抗压能力,也是对于车型产品力和在各自细分市场里究竟能不能打的一次真实摸底。

车型优惠叠加政府补贴

问界能否找回去年的销售节奏?

不可否认,在已经过去的2022年,AITO问界上扬的势头还是非常明显的。 特别是在去年下半年,其还在8、9、10和12月四个月里均实现了月销破万辆。

然而迈入2023年,AITO问界仿佛突然失去了原有的上涨节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针对这一现状,无论是赛力斯还是重庆市政府都拿出了切实的诚意,想要助推AITO一把。

据马拉车市了解,目前AITO问界的优惠政策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以市场价为28.88万元的问界M5四驱增程版为例,目前赛力斯厂家对该车型给出了1.2万元的车型优惠。 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还对扎根在重庆的赛力斯给予了专项地方补贴。

其中,对于问界M5系列,重庆市政府给予了共计5000个名额(增程+纯电)的补贴,单车补贴2万元;而问界M7则同样享有5000份2万元的补贴。

在新能源车补退出的2023年,单车补贴+优惠依然能够达到3万余元,可见AITO问界仍在享受着一定的优待。 至于其能否找回去年的销售节奏,一方面要看整体车市的大环境,另一方面还得看占据较大比例的华为粉们究竟买不买账了。

马曰:

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是任正非的署名重申不造车,另一方面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却随后向全体员工发布一封内部信,其在信中指出了将坚持以软件定义汽车,还将继续加强与华为合作。 不难看出,双方的“合作模式”仍将在一段时间里保持下去。

从终端现状和消费者层面来看,目前AITO问界无疑遇到了一个较为艰难的时间节点。 一方面是销量下滑不给力,另一方面华为的“保持距离”也让其可能损失部分原本设想中的额外增量。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并不同于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较长的使用年限和并非自己一个人使用的场景需求,都是其是否买单的重要标准之一。

至于究竟是“AITO问界”还是“HUAWEI 问界”,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任正非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 让强化华为标识的余承东有点尴尬

短短一个3月份,关于华为造不造车就上了两次“热搜”,一次是3月8日问界的宣传物料突然从AITO问界变成了HUAWEI问界,引发人们对华为造车的第N轮猜想。 结果问界车主买的HUAWEI标才刚贴好,3月31日,华为创始人董事长任正非签署了“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的汽车业务决策公告,甚至连问界只想蹭蹭的行为也表示了拒绝,“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 ”

而在当天举行的华为2022 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关于造车这事引发的火药味更浓了。 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的徐直军直言,“有些部门、个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在查处过程中,华为30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谁滥用。 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 严禁华为品牌作为汽车品牌。 会对旗舰店等内部宣传物料进行整顿,回归到战略上来。 ”

当晚,华为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华为心声社区留言表示:“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若干年后再来看吧!”似乎是在表达对不造车政策的不甘心。

华为为什么坚持不造车

从2019年初,任正非公开表示华为不造车开始,华为陆陆续续不下10次表示了不造车的态度。 造车是一项更加国际化的产业,有太多环节容易被卡脖子,而华为在这上面吃得苦已经很多了,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还在持续加码,如果亲自下场造车,结果可想而知。

何况现在的华为,日子过得的确有些难。 财报显示,华为2022年营收6423亿元,同比仅增长0.9%,净利润更是下滑到356亿元,同比暴跌68.7%。 特别是因芯片问题直接退出手机头部玩家的终端业务,在经历2021年的营收腰斩后,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2145亿元,再次同比下滑11.9%。

为此,任正非要求缩减或关闭那些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而车BU作为华为当前唯一仍在亏损的业务,尽管仍被任正非视为可以保持战略投入的核心项目,也要想办法追求利润。

要知道特斯拉历经十余年的高额投入才实现了年度盈利,这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的新造车公司,华为要是想通过造车盈利,必然要先砸下大量资金,这是现在的华为所不能接受的。 倒不如与车企合作,挣车企的钱这条路看上去更加光明。

“不造车”的余承东到底有多难

华为的汽车业务分三块,零部件供应商、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 原本华为HI模式就进展不佳,与极狐的合作除了给大家展示了一段辅助驾驶的上路“影片”后就没了动静,极狐的销量依然一地鸡毛,已经要放弃HI模式了;广汽已经明确放弃与华为HI模式合作,华为只是作为供应商的身份继续合作;目前HI模式下的三家合作伙伴仅剩长安一家,合作的阿维塔也没有亮眼的变现,但已计划入驻华为门店,原本这是HI模式和智选车最明显的区别。

即便是余承东主推的智选车模式,日子同样不太好过,与赛力斯的合作在经历了一轮疯狂之后,问界销量大幅下滑,今年1月,问界销量为4475辆,2月销量下跌到3505辆,已连续两月环比下降,要知道这还是在官降3万之后,交出的成绩。 3月份,“AITO问界”更改为“HUAWEI问界”,AITO汽车对外宣传话术也从“华为深度赋能”改为“华为全面主导”,但销量依然没有改观,就前4周的上险量来看,还是在3千多辆的水平。

好像华为的招牌也对消费者失去了吸引力,即便如此在余承东规划中,像华为问界就是“华为生态汽车”品牌,这是一个通过联合多家车企,打造分属不同价位段的生态联盟,余承东希望华为汽车业务能够借此在2025年实现盈利。 现如今这块不太耀眼的招牌也不让用了,余承东又该如何实现其盈利目标。

华为该调整自己的定位了

“新势力在智能化上有自己的追求,不会选择我们;因为制裁,外资车企不会选择我们;怕失去灵魂的传统主机厂,也不会选择我们。 ”余承东曾这样表达华为面临的困难,但事实上,这也是华为自己一手造成的。 华为并不甘心做一个单纯的供应商,它想做的更多,实际多个与华为有合作的车企,都曾表达过对华为的不满,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就曾公开吐槽:“华为是大牌供应商,它的价格比较高,也不受控,我们想跟华为合作,会发觉基本上没有议价能力。 ”

你知道赛力斯在和华为的合作中,让渡了多少“权力”?华为掌握着AITO问界的所有闭环数据、车型重要参数的标定以及主要销售渠道等三大方面的主动权。 你要说赛力斯是代工厂吧,人家是真金白银掏了钱做研发和生产配套的,但去年AITO问界销售的火爆也没让赛力斯挣到钱,全年净亏损预计在35亿-39.5亿。

今年销量更是直接“跌跌不休”,降价、改名都没用,这种情况下,华为如果继续保持原有的高姿态,企图掌握主控权,怕是也不那么容易了。

其实任正非也好,徐直军也好,之所以再次强调“不造车”,甚至呵斥“华为问界”的“冠名”行为,无疑是想给各个车企表态:华为只想给大家做好服务,以一个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身份,帮助车企造好车。

但一个妄图染指产品“灵魂”的供应商是无法令人放心的,华为与其不断重申不造车,不如调整自己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定位,学学博世、学学麦格纳,绝不染指与自身定位不符的领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39694.html
我国雨带又将北抬 气象专家解读 将对哪些地区有影响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