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连连 假期里多项大国工程稳步推进实现突破 喜讯不断 五一

喜讯不断 钢筋

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建成后,将促进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级新区建设,进一步改善舟山南翼群岛的对外交通条件,对优化舟山群岛新区的空间布局,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实现六横岛、佛渡岛、梅山岛三岛港区、产业等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资料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青藏铁路的概况】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 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 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 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 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 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 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 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 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广网北京5月2日消息青藏铁路建设部门1日向记者介绍,经过青藏铁路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全线所有站线、辅助线轨道已铺设完毕。 至此,青藏铁路全线所有轨道铺设全部完成。 据新华社报道,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线1142公里的轨道去年已全部铺通。 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工程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将于今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 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其中翻越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达到5072米。 为了青藏铁路早日开通运营,青藏铁路全线上万名建设者,放弃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正在为青藏铁路建设奔波忙碌着。 专家称,青藏铁路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快西藏、青海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铁路运输将大大降低进出藏客运和货运的成本。 “天路”通车将使“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货车试运行1日全面启动。 这条铁路的开通将使270万西藏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包括他们的煮饭方式。 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一户牧民的帐房前,16岁的藏族姑娘群桑卓玛笑着对记者说:“等火车通了,我们家烧火做饭就可以不用牛粪了。 ”在茫茫的青藏高原,寒冷的冬季占去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 在漫长的8个月时间里,由于煤炭资源缺乏,牛粪是高原上牧民的主要燃料。 然而,牛粪的长期、大量燃烧,剥夺了草原的理想肥料。 青藏铁路开通后,75%的进出藏物资将由铁路承担,从而改变以往公路运输运距长、运费高、损耗大的缺点。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烈,常年积雪,气候复杂而著称于世。 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已于去年全线贯通,并将于今年7月1日投入试运营。 由于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条铁路也被人们称作“天路”。 在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群众看来,这条神奇的铁路不仅能够把高原上稀缺的煤运进来,把皮货运出去,兴许有一天,世代放牧为生的牧民们,还能坐火车去看看外面,他们与世界的距离将被拉近。 52岁藏民索措是拉萨一家小饭馆的老板。 他说:“铁路通车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上老伴从家门口乘火车到首都北京游一游,再到更多的地方去看一看!”旅游业专家认为,青藏铁路沿线将成为蕴含无限商机的“黄金旅游线”。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青藏铁路的开通将把“丝绸之路”与布达拉宫连接起来,成为中国西部新的黄金旅游热线。 如今,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已纷纷与西藏就共同发展旅游业进行磋商。 索措说:“等各国的游客都进来了,我的小饭馆一定会更红火!”据西藏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预测,2010年到西藏旅游的人数有望达到528.24万人,旅游产业直接收入可达58亿元。 2005年,西藏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9.3亿元。 黄弟福还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公司计划开通豪华旅游专列,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世界著名的景区景 点。 为帮助游客应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列车内将备有专门的供氧设备。 建成后的青藏铁路还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值守,保持全天候通车。 此外,公司还将启动废品集纳系统和废品收集专列,将沿途产生的生活废品集中运到拉萨或格尔木进行处理。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起点、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青藏铁路,全长近2000公里。 开通后的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从格尔木至拉萨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青藏铁路2006年7月试运营提供两套供氧方式2006年4月23日,据青藏铁路公司介绍,2006年7月1日开通试运营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行的列车,将为旅客提供弥散性供氧、氧气面罩供氧两套方式,尽量减轻旅客在列车内的缺氧状况。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马保成介绍,根据青藏铁路沿线缺氧的情况,青藏铁路公司将尽全力在列车车厢内营造舒适的“内部环境”,车内共设置了两套供氧方式,一套是弥散性供养方式,类似“中央空调”,这将使整个车厢内的氧气含量达到平原地区的80%%以上;另外一套供氧方式是旅客座位旁边设置的氧气面罩,若旅客感觉车厢内依然有缺氧状况,就可将氧气面罩摘下来直接吸氧。 另外,运营后的每趟列车内将配备一名大夫和一名护士,采取车内急救应急措施。 首趟“青1”次进藏旅客列车2006年7月1日上午9时从青海格尔木火车站始发,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这是第一列发往拉萨的旅客列车,标志着青藏铁路开始全线通车运行。 高原“天路”全线通车 2006年7月1日,一个注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日子。 这一天,西藏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被改写。 1日,青藏铁路庆典“青1”和“藏2”分别从格尔木和拉萨出发,火车第一次驶上了青藏铁路。 2日零时13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在经过13小时01分钟的旅行后,安全抵达格尔木。 这标志着世界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 2日零时31分,从格尔木开往拉萨的“青1”次列车安全抵达拉萨。 从1日11时05分发车至抵达拉萨,“青1”次列车沿途经过45个车站,历时13小时26分钟。 进藏和出藏列车先后启动1日7时20分,格尔木火车站。 持有首趟进藏旅客列车——“青1”次列车车票的数百名旅客开始陆续登车。 8时30分,旅客基本登车完毕。 9时,车门关闭。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12名记者获准登上首趟进藏列车,进行随车实时报道。 1日11时05分,随着汽笛一声长鸣,“青1”次列车启程前往拉萨。 7分钟后——1日11时12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也缓缓启动,驶离拉萨火车站1号站台,列车上有700多名乘客。 目送着汽笛声中缓缓远去的列车,专程赶来参加通车庆祝大会的藏北那曲牧民嘎央说:“从骑马、坐汽车到乘火车,祖辈们千年的梦想,没想到在我这一代竟成了现实!”高原景色美不胜收1日12时40分,首趟进藏“青1”次列车穿过昆仑山隧道;13时20分,过清水河特大桥。 记者在现场看到,清水河特大桥四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大桥一眼难见尽头。 列车到来时,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文嘎、嘎玛等几名巡山队员向列车行注目礼。 此后,“青1”次列车先后经过玉珠峰、不冻泉、楚玛尔河、五道梁、日阿尺曲、沱沱河、通天河、雁石坪、布强格等车站……宛如一条长龙穿行在茫茫高原上,打破了亘古荒原的宁静。 列车一路南行。 窗外时而下雨,时而飘雪,时而有彩虹出现。 人们真正体验到了青藏高原“十里不同天”的天气。 雪山连绵不绝,高原上特有的景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占领”了不少数码相机存储卡的存储空间。 列车创造铁路史上新纪录出藏的“藏2”次列车也是一路“过关闯将”,直向北行。 1日14时51分,经过310多公里的行驶,列车通过藏北重镇那曲火车站。 1日17时35分,“藏2”次旅客列车缓缓通过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车站。 这是旅客列车首次通过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1日17时38分,列车以84公里的时速,平稳地穿越海拔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 车上700多人有幸成为第一批搭乘旅客列车经过世界铁路最高点和抵达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的旅客。 藏族旅客扎巴旺达说:“唐古拉这个连动物都难以生存的地方,火车能通过,真是奇迹。 ”乘客周军深有感触地说:“我站在了世界铁路的最高点,感到无比自豪。 ”1日18时05分,首趟进藏的“青1”次和首次出藏的列车“藏2”次成功在布强格车站“擦肩而过”。 人们一片欢呼,因为,这意味着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经历了旅客列车的完全检验。 西藏不再没有铁路和火车“擦肩”之后,两列火车在接受过检验的铁路上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 1日19时31分,出藏的“藏2”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顺利通过长江源头第一桥——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和沱沱河车站。 20时23分许,列车到达风火山隧道。 20时46分,列车通过楚玛尔河车站。 21时45分,抵达清水河特大桥。 22时20分,过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 1日21时18分,“青1”次列车驶过那曲站,穿越藏北高原,直奔拉萨。 拉萨城里,礼炮声声,烟花绽放,人们对列车翘首以待……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使西藏自治区结束了没有铁路和火车的历史。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说,这必将为西部大开发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青藏铁路之最】■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格拉段北起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内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途经纳赤台、昆仑山、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北部高原上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一路向南到达拉萨。 它将穿越55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全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路轨将横跨海拔高程达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 这条钢铁大动脉总投资262.1亿元,计划2006年铺通,2007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巍巍群峰,绵绵雪域,茫茫戈壁……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千百年来沉寂落寞。 这里虽然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但过去由于受经济、社会、自然等条件限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高原人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公里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 为促进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就着力研究解决进藏铁路建设问题。 在经过1958年动工修建、1960年停工缓建、1974年挥师复建之后,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建成通车。 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条铁路能如此给人以震撼和激动,在“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青藏高原上,一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正蜿蜒前行,它将突破生命禁区,穿越戈壁昆仑,飞架裂谷天堑……它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告诉世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风火山隧道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位于青藏铁路青海境内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490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也是青藏铁路重点控制工程。 隧道所在区域地质复杂,主要为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富冰冻土,还有裂隙冰、融冻泥岩等病害性地质。 这里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零下7℃,寒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为“生命禁区”。 隧道冻土层最厚达150米、覆盖层最薄处仅有8米,施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塌方,工程难度之大前所未遇。 风火山高原冻土隧道设计和施工中,研制、使用了适应冻土隧道施工的低温早强混凝土,采用了防水、保温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等技术难关,掌握了高原冻土路基和隧道施工的有效办法,使之达到了国内外冻土隧道施工的领先水平。 在风火山不良地质地区打隧道,关键是解决围岩热融问题。 施工单位把攻克饱冰冻土地质施工作为首选目标,并借鉴国内外冻土隧道施工的经验,研制、投产了两台特大型隧道空调机组,形成洞内空气冷冻室和冷气空调室,把洞内温度控制在±5℃以内,从而解决了不同冻土地质条件下的热融问题,为确保工程顺利进展探索出了新路。 先后购进了400余台(套)一流的高原施工机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风火山隧道是青藏线上浅埋层最长的隧道,为避免出现塌方,针对不同地质的喷护和支护提出了一揽子工法方案。 在富冰冻土地段,采用大管棚加小管棚的双层超前超强支护法,利用中空锚杆和加温后的水泥浆锚注,使围岩上层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 同时,实行“弱爆破,快支护、快初衬”,使富冰冻土区段得以安全通过。 对裂隙冰地质,采用“先抢格栅架,快焊钢筋网,边焊边喷护”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融冻泥岩地质,采取“用水玻璃进行双液注浆,首先稳定山体结构,待水玻璃与水泥浆凝固后,再进行谨慎开挖”,很快就制止了融冻泥岩的塌落,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风火山隧道于2001年10月18日开工建设,2002年10月19日胜利贯通,标志着青藏铁路建设攻坚战取得重要进展。 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边缘风火山的风火山隧道,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4905米,是青藏铁路重点难点控制工程,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举世瞩目。 这座隧道地质复杂,主要为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富冰冻土等性质的土质。 当开挖隧道的第一声炮炸响后,凿通过众多隧道的中铁二十局施工技术人员,第一次见到饱含冰的土质,为之吃惊。 隧道的冻土层最厚达150米、覆盖层最薄处仅有8米,施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塌方。 风火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这里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7℃,寒季最低气温达-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之为“生命禁区”。 风火山隧道有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个,是青藏铁路科研项目最多的高原冻土隧道,工程难度之大前所未遇。 2001年10月18日,风火山隧道开工建设。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加强领导,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科学组织,有关单位大力配合,按照“依靠科技、以人为本、注重环保”的指导思想,科学施工,严格管理,顽强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可喜成果。 开展联合攻关,突破重点难点。 为了攻克高原冻土施工难题,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成立了由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为成员单位的科技攻关领导小组,中铁二十局指挥部成立了以指挥长为组长的攻关小组,与铁道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冻土研究所、西南交大等单位联合攻关,先后在高原冻土隧道设计和施工中,研制、使用了适应冻土隧道施工的低温早强混凝土,采用了防水、保温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等技术难关,掌握了高原冻土路基和隧道施工的有效办法。 坚持辨证施治,解决冻土热融。 在风火山不良地质地区打隧道,关键是解决围岩热融问题。 中铁二十局指挥部把攻克饱冰冻土地质施工作为首要目标,借鉴国内外冻土隧道施工的经验,与石家庄铁道学院共同研制、投产了两台特大型隧道空调机组,形成洞内空气冷冻室和冷气空调室,把洞内温度控制在正负5℃以内,从而解决了不同冻土地质条件下的热融问题,为确保工程顺利进展探索出了新路。 摸索先进工艺,推广先进工法。 风火山隧道浅埋层较长,为避免发生塌方,他们针对不同地质的喷护和支护提出了工法方案。 在富冰冻土地段,采用大管棚加小管棚的双层超前超强支护法,利用中空锚杆和加温后的水泥浆锚注,使围岩上层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 同时,实行“弱爆破,快支护、快初衬”,安全通过富冰冻土区段。 并对裂隙冰地质采用“先抢格栅架,快焊钢筋网,边焊边喷护”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还对融冻泥岩地质采取“用水玻璃进行双液注浆,首先稳定山体结构,待水玻璃与水泥浆凝固后,再进行谨慎开挖”,很快制止了融冻泥岩的塌落,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重视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 他们贯彻“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全面创优”的方针,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减少了质量通病,未发生一起等级安全责任事故。 还先后购进了400余台(套)一流的高原施工机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隧道施工进度。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保障先行。 风火山隧道内空气稀薄,严缺氧气。 为确保队伍上得去、站得稳、打得赢,他们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技术难度、物资设备、医疗卫生等多方面保障出发。 先后投入资金组建了拥有高压氧仓、B超等先进医疗设备的“工地医院”和9个基层工地卫生所,配备医护人员34名,形成了健全的二级卫生保障网络;他们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建成3座生产、生活医用制氧站,向风火山隧道进行弥漫式供氧,每个制氧站每小时可产氧气20立方米,氧气纯度达到94%%,并在洞内安装了氧吧车,方便作业人员随时吸氧。 解决了3000多名施工职工、民工施工、生活用氧难题。 创造了参建职工和劳务人员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2002年10月19日,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贯通,标志着青藏铁路建设攻坚战取得重要进展,铁道部特发电表示祝贺。 2003年7月29日,隧道主体工程竣工。 风火山隧道成功突破高原冻土技术难题,在国家科技部等单位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 来源: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宣传部黄杨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 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约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约846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 将要动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从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火车站引出,过南山口后,上青藏高原腹地,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线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基本并行。 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护区,因其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也被称之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海拔4648米的昆仑山隧道洞口六月飞雪,一天四季,高寒缺氧,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 奋战在这里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冒着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修筑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在冻土区进行隧道施工比在平原地区施工难度大得多。 每到夏季,隧道内部温度上升,有时达7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冻土容易融化,洞内时有冰渣掉下来,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防止和减小冻土病害对隧道稳固性能的影响,在昆仑山隧道施工中采取了比平原地区多一倍的工序。 在平原地区隧道施工只需在锚喷支护后,外加一层混凝土即可,但在冻土地区隧道施工,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起到防水保温作用,最后再衬砌一道混凝土。 这就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有效地解决了冻土隧道施工难题。 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中铁五局四公司规定四小时轮班作业制度,每天向隧道内的工人提供足量氧气,并定期检查隧道内的空气质量。 在昆仑山隧道口,一条黄色的通风管道犹如一条缎带横贯隧道,这条缎带将隧道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输入隧道内,确保了隧道施工的氧气含量。 他们还将急救中心设在隧道口,并在工地建立了一座高压氧仓,员工宿舍也配备了氧气瓶。 同时,每季度对职工体检一次,如发现身体不适者,立即送到格尔木治疗。 昆仑山隧道于2002年9月25日贯通。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今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破土动工,这个车站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设计为三股道。 唐古拉车站建成后将主要适应列车会让的需要。 车站由十八局下属的第六项目部承建。 根据这个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特点,工程设计中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 这种设计可以使冻土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对冻土的扰动,达到有效保护冻土的目的。 唐古拉车站于2004年8月建成,届时,它将成为千里青藏线上的一大景点。 ■我国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格尔木市向南行进约30余公里,就来到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高原铺架基地—地处海拔3050米的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 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规模之大、技术含量之高,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都居首位。 在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之初,这里还是黄沙漫舞、人迹罕至、一片凄凉。 自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的号角吹响以来,中铁一局500多名职工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抗缺氧、顶风沙、风餐露宿,打响了人与自然的搏击战和铁路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攻坚战,克服重重难关,扬起了青藏铁路起步的“龙头”大旗。 铺架基地从去年3月开始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钉联生产线从4月开始试生产。 郭秀春说,南山口铺架基地承担着青藏铁路南山口至安多段的路轨铺架任务。 青藏铁路所经线路横亘“世界屋脊”,由于高寒、缺氧、低压,加之坡度大、温差大、风沙多、雷电多等不利因素,给施工和运输带来巨大困难。 当前,国内生产的铺轨机、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功率下降近一半,一般最大坡度适应能力为千分之十二,且因缺氧,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废气,造成环境污染。 而青藏铁路设计最大坡度为千分之二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铁路铺架的一只“拦路虎”。 为此,中铁一局调集了具有丰富铺架经验的专家,对国产铺轨架桥机械和内燃机车进行改造,提出了研制补氧增压设备,改造机械、机车车辆设备,预防严寒、风沙、雷电等一系列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 经改造后的铺轨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千分之二十二的坡道上作业,动力性能良好,设备运转正常,环境污染极小。 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高原铺架技术上的空白,从而为青藏铁路铺架提供了设备保障。

2021年,我国在航天影城的最新成就2021年,我国在航天影城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假期里多项大国工程稳步推进实现突破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太空精酿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中国航天又迎来了突飞猛进的一年,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一年以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1、天上有“宫阙”: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 随后,它先后与天舟二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入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按照预定计划,天宫空间站还会在2022年迎来两个实验舱和数次天舟/神舟对接任务,从而完成全部建设。 △天宫空间站示意图(图片来源:人民日报)遥想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 29年的不懈探索,让“长征”、“神舟”、“天舟”和“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 如今,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上宫阙”,“天神”航天员们自由天地往返,让中华文明古老的飞天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2、天上有“神仙”:空间站应用达到新高度建设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 它能促进航天、甚至很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天宫空间站,不仅工程意义显著,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比较此前载人航天任务主要为实现技术的逐个突破,天宫空间站则到了技术投资“大丰收”的阶段,更强调科学探索与实际应用价值,打造我国探入宇宙的“太空实验室”。 因此,天宫运行第一年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科学应用事业的突飞猛进。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图片来源:载人航天办)例如,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已经实现了四次高难度的出舱行走,每次持续时间6-8小时,远长于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的20分钟出舱行走突破。 并且王亚平也迈出了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的“第一步”。 目前,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正驻留太空,他们预计工作约六个月时间,必将打破中国航天员最长滞空纪录。 此外,空间站还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径向对接等多项技术突破,大大增强了相关技术性能。 在具体应用方面,空间站的科学实验类型和数量也将远超此前所有任务的总和。 在航天科普方面,天地互动的“太空课堂”也在数以亿计的学生脑中埋下了航天的种子。 3、祝融号“下凡”:中国火神踏上火星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地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重大突破:天问一号,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祝融号,成为中国首个火星巡视器(火星车)。 祝融,源于中国古老神话中“火神”的名称,成功踏上了火星!△祝融号与着陆平台由分离相机拍摄的火星合影(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目前祝融号已经超出了预定的三个月工作时间,仍在火星正常工作。 它已经行驶了超过1400米,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史上的新纪录。 祝融号也在源源不断向地球发送揭示火星奥秘的各类科研数据,还成为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典范,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进行在轨通信中继测试,实现了中欧在火星的“太空握手”。 4、羲和号升空,中国进入探日时代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 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人类这唯一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深入了解它的磁场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让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探日艺术效果图(图片来源:人民日报)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用这个如此特殊的名称形容一个探求太阳起源的卫星可谓浪漫无比。 除此之外,另一太阳神话的主角“夸父”也在酝酿之中,它将是个24小时面对太阳的太阳天文台,为我们揭示太阳的一举一动。 羲和探日,夸父追日,是中国航天对太阳研究过程中撰写的新神话。 5、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火箭发射突破纪录2021年,中国火箭共计实现了55次发射,不仅位列世界第一,也助力人类航天突破了史上最高火箭发射纪录。 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突破400,全年实施48箭、103颗航天器,发射任务创年度新纪录。 △中国现役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图片来源:Tea-ti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第1枚到第100枚,用了37年;到第200枚,又用了7年;到第300枚,用了4年多;而到第400枚,仅用了2年多。 在2021年的密集发射任务中,两次发射最短间隔仅4个多小时,更是实现了7天内密集实施4次任务的连战连捷。 随着数量的快速提升,所发射的载荷质量和数量也在攀升,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突飞猛进的最直接证明。 长征火箭的名字来自毛泽东著名的《七律·长征》一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并未完全结束。 该诗描述了长征期间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最著名的一句是开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未来,长征依然会继续行进!6、长七甲归来,长征火箭历史性扩容在经历了初次发射的挫折后,长征七号甲(A)火箭终于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归来,并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长征七号甲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的基础上扩展而来,吸收了金牌火箭长三乙的优点,实现了三级半构型。 长七甲整箭完全使用无毒安全推进剂,专注于高轨任务,它的运力、尤其是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一下增加到7吨级,填补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7吨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长征七号甲火箭发射前近景(图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长七甲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很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和高密度发射。 它还首次测试了Ka频段6M卫星数据天基测量技术,直达天链中继卫星,大幅减少了对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依赖,也必将逐渐开启长征火箭遥测的新时代。 7、太空烽火台,“天链”链接天地地球自转对于航天任务的遥测是个巨大的阻碍,当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遥测站观测到时,就会进入通信盲区。 为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条链接天地的信号中继通路,犹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让信息交互畅通无阻进行。 △“天宫课堂”顺利进行的背后是天链系列卫星保驾护航(图片来源:央视)中国的中继卫星通信系统,其名为“天链”。 经过了若干年的建设,天链一号系统终于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 与此同时,天链二号系统也已经陆续发星,并在此前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升级。 学生们能畅通无阻地参与“太空课堂”,航天员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级“太空Wi-Fi”,长征火箭和太空飞船能自在遨游太空,这些都离不了天链在幕后的辛勤工作。 8、精彩继续,嫦娥探月实现更多历史性突破嫦娥三号让人类时隔37年再次着陆月球,嫦娥四号让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让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 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继续进行。 △嫦娥五号轨道器仍在太空中漫游(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2021年,中国航天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样本,并向国内外科研工作人员发放研究。 由于嫦娥五号的发射情况和控制情况几乎完美,它的轨道器部分还有大量推进剂结余,因此它开始完成各种高难度“附加题”。 在把月壤样本送回地球附近后,它于2021年3月15日13时29分穿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成功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点,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完成这项任务!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仅如此,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仍在月球背后超期工作,为人类不断揭示这永不可见月面的奥秘(由于潮汐锁定作用,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看到月球背后的绝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现,载人登月未来可期中国现有的载人航天主要依托于长征火箭(2F、5、5B、7)、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但是它们对于未来载人登月和踏入更远的深空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已经确定未来进行载人登月,并且一系列准备已经就绪,例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已成功试飞、新载人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已进入密集研发阶段。 新型号火箭,成为载人登月的焦点。 △新型火箭发动机样机图(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发动机。 2021年,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首台工程样机,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惊艳亮相,标志着该发动机关深阶段研制工作圆满完成。 或许通过对比更能说明它的意义:长征五号是中国现役最强火箭,它的核心液氢液氧发动机YF-77在真空中推力约为70吨,“仅为”新型号发动机的三分之一左右。 虽然新发动机推力为三倍,但研发的难度和技术复杂度可远不止三倍。 10、多面开花,中国将走向更远深空2021年,人类的火箭发射次数已经突破了冷战期间的最高点,这也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正式到来。 这个时代机遇,可能远远超过曾经的航海时代、陆权时代和航空时代对目前世界各个强国的意义,作为曾经深受苦难而如今处于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中国的行星探测将是个庞大的太阳系探索计划(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目前,中国航天还在进一步稳步向前。 预计在2022年,中国航天将会继续保持高频率火箭发射。 中俄也发布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高规格联合声明,意味着双方将会携手踏上月球。 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务,也已经正式立项。 国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此外,还将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可以说,这是个星辰大海的时代,中国航天人就是这一批乘风破浪的弄潮儿。 他们不仅让一系列华夏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也在这宇宙的一隅不断缔造出新的太空神话。 参考文献:【1】《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重型火箭220吨级发动机现身》,,中国航天报。 【2】国家航天局2021年6月12日新闻发布会,。 【3】《步入“探日”时代!中国已制定羲和、夸父两项太阳探测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4】《2021 in spaceflight》,, Wikipedia。 【5】《“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新华网。

发改委中国高铁走出去实现历史性突破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大力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减少贫困、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为中国铁路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年来,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张名片。

黄冲

经过多年发展,截至2015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1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60%以上。2016年1—5月,中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1.1亿人次,同比增长12.3%;货物发送量10.4亿吨,运输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在此基础上,中国铁路全产业链迅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已具备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技术体系,形成了全系列装备制造平台,具有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管理、安全防护等的综合优势,在质量、造价、工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性价比;二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较好地掌握了铁路尤其是高铁的先进技术,具备了多种标准体系的生产能力;三是积累了应对严寒、沙漠、山区、高温潮湿等复杂多样环境的铁路运营丰富经验。这些都为中国铁路“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国企业充分遵循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积极推进一批境外重大铁路合作项目,取得了五方面成效:一是高铁“走出去”实现历史性突破。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已启动先导段建设,标志着中国第一条全系统、全产业链对外输出的高铁项目正式落地。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及勘察设计合同,并确定了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伊朗德黑兰—马什哈德铁路高速改造项目签署商务合同。印度德里—金奈高速铁路可研工作稳步推进。二是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中老铁路于去年12月进入实施阶段,成为第一个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使用中国设备、由中方主建运营、与中国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项目。中泰铁路于去年12月举行项目启动仪式,并拟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同江中俄铁路桥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于今年6月正式使用,并在中波两国元首见证下首抵欧洲。三是非洲铁路网建设步伐加快。中国标准全方位对非输出的第一条铁路亚吉铁路预计今年建成,作为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两国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全线贯通。安哥拉本格拉铁路竣工通车。肯尼亚内罗毕—蒙巴萨铁路施工进展顺利。摩洛哥高铁、乌干达东线铁路等一批重要铁路积极推进,非洲“四纵六横”铁路网格局初具雏形。四是开启了欧洲和拉美铁路市场。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项目于去年12月举行启动仪式,中东欧“16+1”合作旗舰项目实现良好开局。中国中车(,买入)出口马其顿动车组投入使用,中国企业符合欧洲TSI标准的第一单正式落地。中国中车与德国西门子强强联手,积极探讨开展第三方市场铁路领域合作。阿根廷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修复项目进展顺利。巴西—秘鲁两洋铁路可行性基础研究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五是城市轨道交通“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全面实施。东非第一条城市轻轨——埃塞首都轻轨一期全线试运营。越南河内首条城铁吉灵—河东线将于今年底投入运营。澳大利亚堪培拉地铁项目中标,中资企业在大洋洲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实现“零突破”。美国波士顿284辆地铁车辆、芝加哥846地铁车辆项目接连中标,在美车辆制造基地开工建设,我国轨道交通整车产品首次登陆美国市场。

南翼群岛 米高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铁路“走出去”将继续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以国际产能合作为平台,以周边互联互通、非洲“三网一化”为重点,扎实推进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实现与有关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4920.html
1600人次服务30景点 温暖20余万游客 志愿淄博·文明旅
跟我同龄的都死了 77岁美国女星与小38岁男孩相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