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 地缘竞争 考古是什么 盗墓

文化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人类学系博士葛韵

从海昏侯墓到三星堆,从商代鸮卣到河光刻石,考古意外地成了21世纪最能破壁出圈的学术领域。公众与历史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贴近过,很多年轻人爱上了田野考古和博物馆,考古学也不再是冷僻、乏人问津的专业。

考古到底是什么?考古学家寻找的是什么?考古学的真正社会价值在哪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考古学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在《考古学是什么》一书中,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向公众普及了考古学这门学科。

近期,陈胜前教授与考古学博士葛韵进行对谈,他们从各自的视角,畅谈自身经历过的田野挖掘、奇趣发现和考古研究,告诉读者“考古是什么”。

考古就是“器以载道”

主持人:虽然考古在当下是一个很火的话题,但还有很多人理解的“考古”可能并不是专业考古学者所熟悉和接触的“考古学”。那么,你们从事的“考古学”,到底是什么?

陈胜前:什么是考古学?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通过去找到物质遗存,去分析物质遗存,去解读物质遗存,来探索人类过去。从这一角度讲,它跟自然科学是很像的,面对的都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人类的过去是客观的,不论我们能不能认识它,它都在那里。不过,很多人认为,既然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就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但是考古学好像又不完全是一门像自然科学的学科。考古学只要涉及到人,就必定涉及到人的社会。人是社会性的,是历史的存在。因此,考古学研究不可能完全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比如考古学关心等级的起源、战争的起源、国家的起源、民族的起源,都是跟考古密切相关的。所以说,考古学也是典型的社会科学。

考古学还是人文学科。人文是赋予意义的学科,虽然考古学对于物质遗存的认识在一方面是客观的,但是人赋予了物以意义。比如,竹子本是禾本科的植物,跟气节之间没有固有的逻辑关系,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赋予它的意义,这不是自然科学的东西。意义对群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它的价值认同和群体存在的意义。很多时候,有人认为历史学、考古学是求真求实。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另外一半是涉及到意义的。我们怎么来评价意义呢?意义涉及到善恶、美丑,它不是真伪的问题。考古学研究的物质是承载着意义的,历史不仅仅在文字里面,它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实物里面,实物是极好的文化载体。我们一般说“文以载道”,而考古是“器以载道”。从这个角度来说,考古又是一个人文学科,它具有特别重要的精神意义上的价值。

葛韵:考古学就是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来重建古代社会的一门学科。从定义来看,我们首先要获得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构建古代社会的时候,我们没法回到过去,我们所说的意义也跟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经历有关,因此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去构建古代的社会。

当我们谈及考古学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考古学跟历史学相联系。但实际上,考古学跟历史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物质性”。因为文字可以作伪,比如我在写一句话时可能说“我现在非常不紧张”,但实际上我非常紧张。但是我留下的物质遗存就证明了我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考古相比于历史学而言,会更加客观。因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在欧美地区,尤其是在北美洲地区,考古学是分属于人类学的,有更加全面的界定。人类学分为四个方向,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这些学科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来构建出从古至今,乃至未来人类社会的走向问题。我觉得考古学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我们看到的当今的社会问题,甚至气候变化问题,都是考古学研究中很重要的问题。考古学研究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经验,去指导我们以后走向哪里。

考古非常像刑侦破案

主持人:很多人提到考古,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的词是盗墓。在很多流行文化上,像《盗墓笔记》,向大众灌输一种好像考古学和盗墓是紧密相连的概念。那么,我们怎么看待流行文化中传达的与考古看似有关联的形象塑造?它和真实的考古学,有什么样的差距?

陈胜前:从科学角度来看,考古非常像刑侦破案。我们跟刑侦学家有很相似的地方。我们到了现场,首先都是保护现场,挖到东西之后,千万别动它,它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动了它的位置就会影响信息的解读。好比说这个地方经过水流的冲刷,它的高低、倾角,对我们判断水流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发掘两三万年前的火塘的时候就注意到西北面的东西很多,为什么其他三面东西很少呢?因为当人们坐在火塘边,有烟熏的那一面不坐人,就都往那边扔废品。从这个现象,一下就看出来现场是刮的东南风,这个地方属于季风区。这个遗址位于长城脚下、沙漠边缘,冬天根本没法待。火塘边发现的石片都很小,说明人在那里是修理工具,他就把那些东西扔到边上,动物骨骼都很细碎。古人不可能一清早就去打猎,往往在火塘边吃的是带回来的前一天剩的东西。

第二步也跟刑侦一样,就是我们把标本送实验室。年代学的标本送年代学的实验室,动物的标本送动物实验室,植物的标本送植物考古实验室,还有DNA标本、同位素标本等。我们现在基于同位素可以知道他的家乡是哪里,他小时候是在哪里生活的,吃的肉多还是少,吃的是不是农作物等,这些都可以根据同位素检测出来。

不过,第三步有点不太一样,刑侦学家比我们有优势。例如出现凶杀案现场,刑侦学家不会认为所有人都有嫌疑,他们是有模型的。劫财、复仇、斗殴等案件,都有相应的模式,他们根据模型去找线索。如果刑侦学家没有模型,那么破案的难度就非常高。

对考古学家来说,我们现在特别缺的就是模型。尤其在史前时代,如果没有模型,又对这种生活不熟悉,当我们面对这个场景时,要解读就变得特别困难。当我们有了模型,再去解读这些材料,更可能知道这些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考古学在史前考古领域比较薄弱的就是理论的构建部分,也就是模型的构建,这造成我们在考古推理过程中遇到问题。

最近安阳殷墟新开的博物馆里有个展厅非常好,单独讲一个叫“亚长”的人的故事。他的墓和他几个随从的墓正好都没被盗,信息完整丰富。墓位于殷墟,但同位素分析显示他们是河南东部的人,可能是从商的附属国来的,帮忙打仗。他死的时候大概35岁左右,身上有七八处伤,有一处伤是比较重的。这些都给保存下来,被考古学家发现了,经过分析之后有很多故事可以讲出来。

盗墓只是个人能得到一点点好处,而对我们了解人类过去来说是灾难性的。盗墓让古物脱离了它的原境,损失了众多关键信息。考古里面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年代。如果没有确切的年代,后面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亚长墓如果被盗的话,我们见到那里出来的青铜器,就不知道它的年代,只能猜测是商代的。但是很多器物会传世使用,商代的器物可能在战国时期埋到土里,早期的东西埋到晚期的墓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根本研究不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所以,盗墓跟考古,先天就是敌人。有盗墓者,考古就搞不了。盗墓者只为了个人的一点点贪念,却破坏了后代的文化研究,这是非常可鄙的一件事情。

考古工作者,是古代人的人生见证者

主持人:在我们获得考古材料之后,仍然需要很多对它的再处理、解释。把它们翻译成我们理解的因果关系。在此以外,考古学不是只有理论上的讨论,它还必须要面对实际的田野活动。那么,两位老师在自己的田野考察经历当中,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和经历的体验呢?

陈胜前:从事一项职业之后,慢慢地就没有神秘感了,就像作为医生看到人体一样,就都是器官组织。我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我刚进入到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我的本科在吉林大学学的考古,大三的时候去赤峰发掘白音长汗遗址。从赤峰市到遗址,三百多公里路,要坐一天车。一下车,天开地阔,特别震撼。我是湖北人,在南方看到的天经常是低矮的,内蒙古不一样。我们发掘的遗址是八千年前的两个村落,村落中间有浅浅的壕沟分开。这个遗址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五种遗存。其中以兴隆洼文化为主,不只有八千年前的房址,也有六七千年前的房址。

我在那里挖的最好的房子是八千多年前的,房子一般有40平方米左右,可以看出兴隆洼文化的人群日子过得很精致。房址中间是用石板砌成四方形的火塘,火塘前面还有袋状的储物坑。开口比这小圆桌面还小一点,人在里面活动不开,只能头转进去挖。判断灰坑需要看土质土色,因为只要是人类动过的土,它的颜色跟自然生土是不一样的。在北方生土是黄色的,但人动过了之后,就会混入杂质,有的发黑,有的带一点黄褐色,也就是所谓的花土。房址中的居住面是用细泥抹过的,跟生土完全不一样,看见了,肯定就知道挖到居住面了,不可能挖错。另外,挖到石板灶也就知道挖到居住面了,就像是居住面上铺了地毯似的,不可能弄错的。房址中间区域抹细泥,边上起土楞,土楞外边是生土,明显不一样。有的房址里面陶器倒扣着摆放,数量还很多,好像人才刚刚走似的,保存得非常好。

陈胜前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能是因为早期农业群体定居能力还不强,人们还需要在几个居址之间迁移。要去一个地方,过一段时间再回来,离开之前,都会把家里东西收拾一下。比如说,我要是离开半年,我可能只会把暂时需要的东西搬走;如果是彻底放弃,那么家里什么都不会留,到了最后阶段可能会进行破坏,不要的东西,砸了也不可惜。我们看到的比较晚的史前遗址,发现的往往是一些破烂,器物都不完整。相反,八千多年前的遗址保存几乎都特别好,所以我们都特别喜欢挖这个时期的遗址,房子里面东西特别多。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考古所见的共存不等于相关。我们发现这些东西在一起,不等于它们是必然相关的。比如我在一个洞里挖到许多动物化石,也发现了人类化石,它们是在一起出土的,这证明它们的年代相同,但不能证明它们必然有相关性,不能说这些动物就是人类狩猎的。哪怕是考古工作者,实在是想得到一个解释,往往也会把共存性当成了相关性,认为这些动物就是人们狩猎得到的。

葛韵:陈老师主要讲了一些思辨性的事情,在遗址里发现什么东西,去考察它到底形成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等这些问题。那么,我来谈一谈考古里会让人感觉不一样的东西。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人生是旷野”,考古其实是旷野之外的旷野。

很多人可能会想象,考古可能是进入深山无人的荒区里进行发掘,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但是我比较幸运,我本科发掘是在河南的濮阳西城遗址,那是一个非常好的遗址公园。我本来雄心壮志,觉得在那里肯定能找到很多改变中国历史的东西,结果向下发掘了三米,只找到一些汉代的陶片,再无其他。后来硕士期间去了二里头遗址,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青铜时代遗址,我觉得这回可以大有作为了。结果被安排的工作目标是找五号宫殿基址的南墙,也确实找到了。当然,在这些过程中,也是有很多思辨性的问题。

再到后来,我跑到了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遗址做考古发掘,我时常会想,考古的魅力在哪儿?它不光是这种思辨性的收获,能够去琢磨古代的社会是什么样,而且考古让我更多地接触到了不同的人,他们的人生非常简单,以至于当我在和他们交流时,我甚至感觉自己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见证者。

此外,当我发掘了一天累到不行的时候,我们收工一般都是太阳下山的时候,当我在遗址前面,去感受时间的变化,以及太阳落山那一刻,阳光打在我的脸上有温暖的时候,简直太幸福了。那种慢节奏的生活在城市里边基本上是感受不到的,我觉得这就是田野时期的魅力所在。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只是农民,还有我们考古工作者。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苦中作乐,我不管穿什么样衣服,到了工地一天下来浑身都是土,脸上都是土。我即使戴着口罩,鼻孔这两个位置全是两个黑土,全都被土给掩盖了,但我依然感到非常的美好。

“陶寺”“新砦”“二里头”,绝对达到了国家的社会复杂程度

意义

读者:老师们好。虽然我是外行人,但是想问一下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还在进行吗?学界对工程的反响如何?

陈胜前: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准确地说“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结束了。它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持续的时间不长,大概有六年左右。从2000年至今,开始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有一个项目叫“考古中国”。

关于夏代的考古,如今非常热,考古界和史学的一些老师们认为“夏代无法证实”“夏代是传说”。我不是特别赞同这样的观点,从考古学上讲,夏从公元前2100年左右到17世纪这么一段时间,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像陶寺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绝对达到了国家的社会复杂程度,剩下的问题是我们要怎么确认它。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是我们的臆想,不是自我的吹嘘。因为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算上外廓城将近600万平方米了,还有专业化的玉器工业和复杂的水坝系统。现在不只有一个遗址,还有更早的凌家滩遗址,一个墓里面就出300多件玉石器,还有3000平方米红烧土,可能是宫殿遗迹。最近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挖的南佐遗址,也接近5000年前,有800多平方米的大殿,一个柱子的柱础直径就有近一米,另外还有9个夯土高台,每个高台都十几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基本上都达到了国家的复杂程度。

某种意义上说,有关夏的问题其实不是科学问题,而是话语权的竞争问题。哪种历史可以证实?科学只能证伪,我们能证实吗?比如有人说证明夏一定需要有文字,即便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夏”字,我说这个不一定是指夏朝,可能说的是指季节,如何证实呢?我们无法回到过去,要证实太难了。但是时间对得上,地方对得上,社会发展水平对得上,也有文献记载,为什么不能认为是夏呢!

葛韵:我觉得考古学的魅力在于它是可以多元阐释的研究,也就是说面对同样一批材料,我们不一定非要得出单一的结论。有关夏或者非夏研究,我个人没有太多观点。但是我需要补充的是,考古学它可以促进所谓的社会公益或者社会正义。在中原中心形成的时候,其实不是只有中原的这几个文明,还有其他周边的文化,我们也需要关注。所以,当我们谈及考古学为中华文明的认同、贡献有什么作用时,不能仅限于夏商周中心的这些文明,像三星堆,西北地区的一些同时期的文化也很重要。

地缘

中国最落魄帝陵,不要钱也没人看,为啥专家看了都摇头?

中国最落魄的帝陵应该是北宋皇陵,葬有除宋徽宗、宋钦宗之外的其余北宋七位帝王和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永安陵,后世又被称为“七帝八陵”。 陵区南依嵩山,北傍黄河。 根据建造顺序和地缘位置,可划分为西村镇陵区、蔡庄村陵区、巩义市陵区、八陵村陵区。 本该豪华的帝陵为何会变的落魄?主要还是因为被破坏和盗得太过彻底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随葬物品都消失了,仅剩下地表上长存千年的各类实石刻还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北宋帝陵是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皇陵群,除了埋葬皇帝、皇后及皇孙皇子之外还包括近千座名将勋臣的陵墓,总体可以分为四个陵区。

西村陵区

距县城15公里,位于 常封村西2.5公里处,称为“龙洼”, 包括永安陵,即太祖(赵匡胤)之父宣祖(赵弘殷)和其母杜氏合葬陵;永昌陵,即宋太祖赵匡胤陵。 另外,还葬有皇后陵10座及子孙墓140多座。 目前正在修缮封闭中,不允许参观。

蔡庄陵区

在西村陵区东北约3公里 蔡庄附近,主要包括永定陵,即真宗赵恒陵, 以及 高怀德墓, 蔡齐墓,包拯墓,寇准墓等。 永定陵现存地面石刻是宋陵中保存最好的,也是北宋巩义帝陵中唯一收费参观的一座。

县城陵区

在宋陵的最北部,是东西咽喉要道,包括永昭陵,即仁宗陵,也是宋陵中唯一进行地表建筑复原的一座,目前仅开放部分;永厚陵,即英宗陵。 两陵东西排列,相距200米左右。

八陵陵区

陵区距县城15公里,包括永裕陵,即神宗赵顼陵;永泰陵,即哲宗赵熙陵。 四处陵区中,县城陵区永昭陵于1993年被国家批准为大型皇帝寝陵抢救保护示范工程,经过整修重建,199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说起这宋陵来历,也挺有趣的。 南宋史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开宝九年,宋太祖西巡西京洛阳,回程路过巩县,拜谒了父母葬地永安陵。 他登上安陵西北角楼,朝西北方向射去,在箭落处埋石马一件,箭落处成为宋太祖的永昌陵。

可惜后来宋帝陵经历过多次破坏和偷盗,让这一华丽帝陵变得荒凉,现今很多地方都成为农田了。 在北宋末年,金国在中原扶植的“大齐”伪皇帝刘豫就对北宋皇陵进行大规模盗掘;金朝占据中原后,金人再次光顾了这个陵墓,将陵墓建筑彻底毁坏,随葬珍宝被盗掘一空;元朝时又对陵区进行了彻底破坏。 所以才使得北宋帝陵的考古价值大为降低,目前出土的随葬品很少,主要是遗留在外的石刻,这些石刻刻雕凿细腻,刀法洗练,比例适度,刻出了文臣武将忠于皇帝、忠于职守,肃立陵前的悲痛之情,面部肌肉松弛,闭目静思,默哀之意表现得琳漓尽致。

曹操墓的疑点

你的怀疑非常正确。 有疑问才能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明辨是非,好,向你学习。 就你的疑问解释如下:操于建安22年立长子丕为魏王太子。 25年正月,操去世,丕嗣位丞相、魏王,即改建安25年为延康元年。 十月,献帝禅位,丕称帝,改当年为黄初元年(一年三号)。 古时帝、王等权势者极重丧礼,视死如生。 根基牢固后即开始着手陵寝的修建,操卒年是66岁,这在古代算是高寿之人了。 况且操世知多疑,更权倾朝野,政由己出,无人可敌。 考虑自己一生树敌太多,必是早有建设。 世传操墓72冢,那更是说明提前建造和多疑。 古时的葬期较长,按家庭条件的不同,一般人是几天、半月、个把月不等;不似现在的几日之功而已。 有功名者时间更长;操又是何等人物,几个月的葬期根本不是问题,你想想时间能短得了吗!古时还有一种厝葬法和长期停灵法及丘存法,一切不具完备是不会入土为安的;记载春秋时一国君葬期长达7个月。 丕急于逼献帝禅位很可能也跟这一项有关系;再者不管是72冢、40多墓,要想骗过世人的眼睛和心思,就要每一个都像真的一样“殡葬”“操办”,已瞒天下;就是40个墓,也不是建在一个地区,不然,就是800个墓建在一个地方也早被人盗取了。 在靠谱一点说,就建了这一个墓,丕也是在其父建在时就有篡权之心,何况其父死?!必是长期停灵,篡位后葬父,才是顺理成章的。

妲己姓什么,妲己的姓氏揭秘

大部分朋友心中妲己的形象,都是通过《封神演义》定型的。 妲己被妖狐附身,此后魅惑纣王,独霸宠爱,纣王则是变的更加暴虐,使得百姓民不聊生。 其实古代有关妲己的传说故事都很多,但这一个应该是最深入人心的。 今天我们就准备来跟各位讲一个和妲己有关的故事,就是妲己究竟姓什么。 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妲己姓苏!其实妲己并不姓苏,这涉及到古代女性和姓氏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别把古代娱乐当历史

笔者从来以为,《封神演义》只是一部娱乐小说;严格讲,连文学都算不上。

好比今天,有人写关于盗墓的探险小说,虽也多有传奇、附会,但好歹也大多还是研习了些相关知识:风水命数、谶语符命、野史掌故,等等;而且大多数(不敢说绝大多数)读者,都很明白,那是小说、是虚构。

真较真儿比起来的话,《封神演义》,可以说是完全的胡说八道。 简直可以算废品。 甭管写的多热闹,多能自圆其说,都是彻头彻尾的娱乐废品。 茶余饭后当闲话聊都能把人呛咳嗽的那种。

可为什么,竟那么多人那么顽强地将里面的胡话当作历史呢?

难道仅仅因为是古书?

诚然,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但并不等于说,古代传下来的一切都是宝,都是真的。 关于《封神演义》及其叫做封神榜的故事基底,之前也写过文章,试图讲讲为什么废品如彼却仍能流传,这里就不再多赘,只再就着上述关于妲己的概要,简单阐释其废品、娱乐废品的属性——

首先明确,《封神演义》也好,封神榜也罢,其所讲的故事,发生在商末周初,时间轴上,铁定是公元前12世纪晚期到公元前11世纪中叶,距今超过3500年。

建立在这个年代认定基础上,上述关于妲己的说法,几乎就没有成立的地方。

先说出身——

盗墓

冀州侯苏护之说,完全不靠谱。

苏,繁体写作蘇;是个组合字,即便在以独体字为绝对主体的故事当时已经有了这个字,也不大可能用做姓,更可能是地名。

另外,冀州也好,什么州也好,来自天下九州的概念。 而这个概念,其实是妲己之后的周王朝才正式法定化确立的。

再就是侯——商朝时候,有可能会封侯。 那时候,封侯,就意味着封邑,即被封者享有领地。 冀州,如果指的是今河北省为主的地区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封邑的。 原因很简单,那是商朝部族的发祥地、老窝儿。

这样的话,很容易就能得出判断——所谓冀州侯苏护,绝对不靠谱。

跟西伯侯世子伯邑考定有婚约这说法,也纯粹胡吣。

西伯侯,指的是姬昌,就是周文王。 可是——人家是西歧伯好吗,西歧这个地方(今陕西省宝鸡一带)的伯,也就是被封邑了西歧地方的伯爵。

伯爵是伯,侯是侯爵,比伯高一级。伯侯是什么鬼?

世子的说法,那时候也没有。

更没有自幼定有婚约。 那时候,就算是商朝最高统治者帝(不是王),也未必就会跟谁自幼定有婚约。 那会儿,婚约制度还很不完备。 《封神演义》里的语境,是写作的明代时候。 不敢说作者不懂历史。 但可以肯定,小说里写的,丁点儿没严肃参照历史。

至于九尾狐附体什么的,就更不靠谱了。

九尾狐是图腾崇拜幻化出的神兽,象征繁衍茂盛——尾巴象征生殖器,尾巴多到最大单数九,寄托无限繁衍之愿。 人家是吉祥物,不是妖孽哒。

所以说,娱乐小说,不是历史。 具体到《封神演义》,连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历史故事都不能算。

也许,因为年代过于久远,那时候的历史,并不怎么太值得关心、较真。 但只要涉及,就还是要奋力一呼:《封神演义》绝对不是历史。 一丝一毫都代表不了。

2、姓、氏及其与女性的关系

关于妲己到底姓不姓苏的疑问,很早时候,也就是现在高三的女儿还是学龄前儿童、看《哪吒传奇》动画片的时候,我就这样告诉她:妲己不姓苏。 就算她爸姓苏,她也不姓苏。 不等孩子追问,我就直截了当接着告诉她:妲己没有姓。

是的。 没有姓。

别说莫须有的女子妲己,那时候,就连男子,也有好多好多人都没有姓。

《史记·五帝本纪》里明确提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连伟大的黄帝的儿子,都还有十一个没有得到父亲的姓。

今天,小孩子,拿出生证和父母身份证户口本就能上户口、登记身份证号码,自自然然得起个名字,自自然然就在那名字前面带上了父亲或者其他直系亲属的姓氏,毫无疑义地,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了姓氏。

注意,今天说的,是姓氏。 而姓氏,是从古代的姓和氏演变、发展、融合而来的。 三千多年前,姓、氏,可是两码事。 那时,姓、得姓,是贵族男子的专利,没女性什么事儿哒。 说重男轻女也行,说什么也行,但实是历史的真实。

在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几万个姓氏里,真正是源自古老的姓,只占很少一部分,而其余绝大多数,都是氏。

姓,是古老的部族传承,源自由母系向父系变迁过程中的界定,带有明显的向母系社会形态致敬的痕迹,今天姓氏中带女字偏旁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古老的姓——姬(周王朝姓)、嬴(秦朝姓)、姜(齐国国姓),等等。 另外,有些简单的独体字,也是古老的姓。 比如子,是商朝帝姓,还有儿,在古代属于独体字,读作倪,而不是今天简化字的儿。

氏,部分由姓演变而来,部分是失姓者的自我再认定使然;演变、再认定的思路、方式,五花八门,比较多的是因地而氏,即以地名作为氏。 这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周初因获罪被夺姓的嬴部族的一个旁支,被封邑在叫做赵的地方(今河北省赵县一带),便因地而氏,后世皆以赵为氏。

还有很多氏,是由职业或职位、封号而来,司马(官职)、司徒(官职)、郭(职业)、韩(封号)、卫(封号)、毕(封号)、毛(封号)……

苏这个字,旧文中有两个对应的字——、甦。 前者是地名组合字,后者是会意组合字。 出现较早、更可能用做氏的,前者可能性更大,属于上述因地而氏。

姓也好,氏也好,在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都跟女子没大关系。

兴隆洼

那时,大多数女子,都是在出嫁后附属式地冠以夫家姓氏;最典型一例,当属春秋美女夏姬——她是郑国公主,嫁去陈国,丈夫名叫夏御叔,她于是就被称作了夏姬——老夏家的姬的意思。 而如果要按今天户籍制度,她应该姓姬的。

有些地位高的女子,会在名字中带有父亲的姓氏,但不能就当成她自己的姓氏,而是放在名字后面。 比如,姜尚(姜太公)的女儿,名叫邑姜;她父亲的姓,放在她的名字里;但她是没有姓的,不能叫姜邑或姜邑姜。

按这个道道,如果真有妲己这么个人,而她父亲竟真的是以苏为氏,她也不能叫苏妲己,最多只能叫妲己苏,或者再重新起个名字,把苏放在后面,比如妲苏、己苏,以标榜她是老苏家的闺女。

3、妲己其人的真伪虚实

到底有没有妲己这么个人呢?

从《史记》的只言片语看,应该是有——帝纣也就是商朝末代帝子辛最为宠爱(甚至可能是唯一宠爱)的姬妾。 不过,也只是在《殷本纪》篇章里提了几笔,没具体讲她有没有姓或氏,也没提她出身如何。 甚至,仅从语言角度掰扯,都不能完全确认妲己究竟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还是一类人、一群人的代称。

后世大概还是偏重相信那是一个人、女人、帝纣身边的女人,并有了她来自有苏氏的说法。 或许,就是因为有苏氏的出身,娱乐小说就附会地说她姓苏。

有苏氏,又称有苏,是个部落名。 如同说黄帝来自有熊氏,有熊也是部落名。

有这个有那个,这个有字,应该后人加上去的;在笔者看来,并无很确切含义,有点儿类似助词,更是为了说起来上口、显得丰富;附带也是弱弱地、含混地,表达一下其部落的属性。

部落、部落联盟,在上古时期,是比较普遍的存在。 概指具有部分(肯定不完备)政权特征而尚不足以称邦、国的社会集群。 简单、武断地说,就是还没有或者根本不能完成国家化的氏族公社。

不能完成国家化,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三点:

其一是生产落后。

其二是人口少或人口结构(性别比例、年龄段比例)不合理且缺乏自我调整、改善的潜力。

其三是长期受到强大部族、国家的制约,无法自我振兴、完善。

有苏氏,或说有苏,今天我们可以称其为古国,但其实,它就是一个在帝国化的商朝末期还没有完成国家化的部落。

关于有苏到底在哪儿,有两种说法。

其中比较权威或说比较为今人更加认同的,是说它地处在今河北省中部。

据考,商朝最早的部族发祥地,在太行山东麓、临滹沱河的地方。

如果上述都大差不差,那么就可以合理推定,有苏,是商朝老部族的邻居。 如是,那么这个部落,有可能长期处在商朝的提防、压迫之下,或者长期被赋予了某种为商朝服务的使命,并因而处于强大的国的庇护之下;又或者,既被信用、庇护,又被压迫、制约。 反正,不管究竟关系怎样,都八成千丝万缕、世代相传。 那样的话,从他们那儿找个女子伺候商帝,似乎很是顺理成章。

对有苏地理位置的另一说法,非主流,是说它位于今天江苏省内陆地区。

持这种说法的人,有两条理据。

第一条很简单,就是这个苏字——迄今为止,古往今来,似乎始终都跟苏字沾边儿的地方,还就是江苏、姑苏(苏州)。

第二条,是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商朝中后期,直至其灭亡前夕,历代商帝,都在大力清剿东夷。 东夷,东方之夷的意思,概指商朝国家权力控制边缘及以外的东部的部族、邦国,其所指代的范围,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浙闽交界。 从商朝的以今河南省为核心的地缘看,并参照有关现代研究资料,征伐东夷,大抵是由北向南的策略。 在帝纣的时代,战略重心可能更倾向东南。 据近现代权威大家考据,这个战略意图,在商朝末期,是基本完成了的。 就是说,被妖魔化了的帝纣,很可能建树了平定东南的历史功绩。 真是的话,那么,跟地处商朝中心地带和战略目标区域之间(比如今江苏省内陆地区)的部落、邦国,很可能会成为商朝平定东南的战略合作伙伴。 对这样的伙伴,意图低成本地长期控制、合作,无疑,联姻,会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措施。

有苏这个古国,应该是有的。 无论在哪儿。

妲己这个人,十有八九,也是有的。 无论美丑善恶。

但妲己是不是来自有苏,就不好说了。

能肯定的是,即便她来自有苏,也肯定不姓苏。

后世为妲己立庙,奉其为碧霞元君。

因为在史书上没留下好名声,真正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东两省。 由此不妨猜测,妲己其人,出身在河北、山东或毗邻山东的江苏内陆地区,都有可能。

有说北京也有过碧霞元君的庙。 有过。 后来荒废掉了。

荒废掉了的北京碧霞元君庙,据传,不吝承认所供奉的元神就是商末帝妃妲己。

好像还有个挺温情挺浪漫的传说——妲己爱美,帝纣专宠,为其在故地以北的燕山寻到可以研磨后敷在肌肤上的脂,是为燕脂,就是胭脂的由来。

作为北京人和多多少少懂得敬畏历史的后来者,不管肯定不姓苏的妲己到底是否有、善恶美丑如何,都真心希望,这个传说,是真的。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 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王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5200.html
鸭绿江远超警戒水位 中朝边境地区发生特大暴雨 外交部回应
夏 在当 与世界同频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