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ID:penetratingview)
”这是一个在校学生,或者是工作稍微体面一点的人都很难体验到的东西——她对于穷人的那种特别强烈的鄙夷的神色,你得真正地体验了才能感受得到。”
“近期大家如果点到我送的外卖不用惊讶。拍片创作需要,融入社会,体验生活。”
2024年5月7日,魏明伦的微信好友们看到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魏明伦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2级的一名硕士生,主要研究传播学方向,平时经常承担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导演和拍摄任务。
而在今年五月,他成为了美团的一名兼职骑手。为此,他第一次购买了电动车,并在后座上安置了美团专用的外卖箱。
去当兼职外卖员,起源于魏明伦最初对于毕设作品的设想。
“我觉得‘外卖员’这个身份是很有时代特征的,是探讨人和环境关系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观众可以借助他的视角来观察这个城市里面男男女女。” 魏明伦说,“因为想要拍一个这种题材的剧情片,但是写剧本的时候不够真实,所以决定去体验生活。”
三个月的职业生涯,也切切实实让他有了丰富的体验。
送外卖路过清华大学校门,魏明伦随手拍下的照片
一次,他接到了送往清华校内的订单。
按导航走最近的是东三门,但那时他并不知道东三门不允许外卖员驶入。即将超时之际,保安叔叔严格地制止了这位带着头盔、穿着制服的美团骑手。
“然后我说稍等,然后我又回头去翻外卖箱,因为我把学生卡放里面了。‘我说你拿啥都没用,这个门外卖骑手就不让进……’,保安叔叔一边大声说着,就看着我刷了卡。然后他整个人的表情都呆住了。”
的确,魏明伦喜欢的,是在骑手的新身份下,重新感知这个世界。
有一次,凌晨两点,他去一个高档小区送烧烤。 小区不让外卖车进,他心想大半夜应该也不会有人进来,就把电动车停在门口,再走进去送餐。
从楼里走出来,刚看到两盏刺眼的车灯,魏明伦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有一个年轻的女豪车车主冲上来,把他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
“那应该是我收获最大的一天,”回忆起这件事,魏明伦说,“因为我如果不去穿着那一身外卖的衣服,我可能不会遭受到这么大的恶意。 这是一个在校学生,或者是工作稍微体面一点的人都很难体验到的东西——她对于穷人的那种特别强烈的鄙夷的神色,你得真正地体验了才能感受得到。”
刚开始送外卖时,魏明伦的收入
除了人情世故,他也深刻体验了外卖员的艰辛与无奈。
魏明伦说,很多店子可能开在地下室,在街道上没有招牌,有些住户的家也比较难找。新手外卖员由于不了解各个街道内部复杂的路况,其实特别容易超时,有时候会被迫闯红灯。
由于时间限制,外卖员往往需要在餐厅和居民楼中飞速跑上跑下,体力消耗很大。加上夏季的高温暴晒,他自己一次最多只能送两三个小时。而很多职业骑手,甚至可以一天送十几个小时。
而对他个人而言,这份兼职还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考验。他本身有些“路痴”,“之前大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找考场都要看高德地图”,因此在送餐时即使看着导航,也无法像同事们那样顺畅。
很多同事都是能够一次送十单的老手,但对他而言,一次送三四单就己经很困难了。
长期在超时提醒中奔跑,也让他摔过几跤,还受了伤。每每这时,他就会更加想起职业骑手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心中五味杂陈。
“这份职业我还会一直体验下去。”魏明伦坚定地说。
魏明伦本科同样就读于清华大学,但并非在新闻与传播学院,而是在化学工程系。
本科期间,他发现自己对知识型的学习并不太感冒,反而喜欢技能型的学习。于是,在清华提供的丰富资源中,他培养了各种兴趣爱好,包括画画、泥塑等等,直到最终意识到自己最喜欢摄影。
之后,了解到清华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影视传播方向,可以让他把拍片子的爱好发扬光大,魏明伦便暗戳戳地决定在研究生阶段尝试新的专业。
本科刚接触摄影时,魏明伦拍的照片
在他认识的学长学姐中,并没有从化工跨专业保研到新闻的先例。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新闻学院的学生节上认识了他现在的导师——梁君健老师。
学生节上,梁君健老师在数镜头的节目中出色的表现让他十分佩服,“之后去查他的介绍,发现他本科居然也是化工系的。”
从此,魏明伦便有了精神指引。为了准备研究生考试,他在专业之余疯狂地背书,同时学习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相关课程。后来,他如愿保研到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为了“梁导”的学生。
魏明伦和导师梁君健老师
本科时,魏明伦就曾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工作。
那时,他常常会提着相机在校园里拍摄,记录下清华园的风光,有时是照片,也包括一些延时摄影;也会拍摄和剪辑一些小片子,比如清华110周年校庆晚会的开场视频《清华110秒》。
来到新闻学院后,爱好成为了专业。
“这件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风顺,”他说,“创作和接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是作品,一个是挣钱。爱好一旦成为了专业,因为你要靠它吃饭,你就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可能会让你的爱好不那么纯粹。”
但魏明伦恰恰属于“爱得很纯粹”的那一类人,在摄影成为了专业之后,他依旧保持着如初的热情。
在一次拍摄中,魏明伦既当演员又负责摄影(右二)
现在,他的生活常常是白天拍片,晚上剪片;有时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可能也会通宵工作。
“拍片,或者说影视传播方向的学习,看起来是体力劳动,其实更多是脑力劳动。比如我们平时经常去看电影,但这是学习而不是娱乐,因为看到每个镜头都需要关注很多东西:
在潜意识想,这个画面里面灯都藏在哪了?是不是在这个桌子后面?那个灯可能有个八角柔光罩,要不然这人脸上不能有这个柔光。那右边那个光是咋来的呢……就要一边看一边想这些事情。”
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正在为他的热爱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
魏明伦最新的作品,当属清华大学2024年原创毕业歌曲《身边》的MV。
顺着这样的思路,他们紧接着面临许多问题。
一方面,短短五分半的视频需要覆盖二十个场景,而另一方面,为了在每个场景中都呈现出“无缝衔接”的光影和画面的最佳质感,他们决定外包灯光组。
这样不仅成本会更高,转场时工程量也很大,运输设备和工作人员甚至需要用到三轮车或者货拉拉。
以开头宿舍的场景为例。
首先,他们找了很久才联系到一间在一楼的寝室。为什么一定要在一楼?因为只有一楼有大阳台,才能容纳灯光组的各种设备。
除此之外,宿舍场景的打光也很有讲究。比如上一个镜头是演员转头,下一个镜头是从另一边拍的人脸近景,接下来是一个过肩的机位,演员去拿相机。
在最后的成片里,这几个镜头是连续的,但拍的时候时间是不连续的,每个镜头可能要拍个三五条。如果没有稳定的室内灯光,万一室外阳光变了,画面就很容易穿帮。
而拍摄室外场景对灯光的要求则更高,更需要多人配合。每个场景中,算上导演、演员、灯光师、灯光助理、摄影师、摄影助理、编剧、制片等等,负责人加起来有十多个人。
就这样,他与大家一起,在短短的两天之内拍完了二十个场景。
对于最终作品,他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但不可否认,MV在毕业典礼上让无数毕业生共情,他也收获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从曾经漫不经心的随手拍,到如今煞费苦心的大作品;从曾经初出茅庐的短片段,到如今驾轻就熟的长视频——当摄影从零食变成主食,魏明伦端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在每一次光影安排、构图营造、剧情设计中,品尝这道生命的大餐——在他如柴火般热烈的心上烹饪的佳肴。
从化工系转到新闻学院,他不断地拾来更多干柴,将热爱摄影的星星之火烧灼得更加旺盛;锅里的新鲜滚烫的作品,正在一步步向着优秀迈进。作为这道佳肴的导演,如今,他决定加入生活的调料,将酸甜苦辣搅和进锅铲下的柴米油盐。
转入新闻系后,魏明伦拍摄的作品
拍摄的剧情片第一次入围电影节
采访结束后,魏明伦骑上自己的电动车,将刚拿到的奶茶放进了后座上印着“美团外卖”的保温箱,那个曾经收容了无数外卖的地方。
每一次从保温箱中拿出外卖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点来一份外卖呢?只是包装袋里的不再是食物,而是一瓶瓶滋味万千的,生活的调料。
☀本文选自人文清华讲坛(renwen_Tsinghua),灼见经授权发布。
◐◑万年“佩奇”事件:应少一些热围观,要多一些冷思考
◐◑心中热爱,永远是当打之年!“00后”小将 VS 61岁“乒乓奶奶”,凌晨激动发视频......
◐◑全班平均分701分!8成学生进清北交复,这个学霸班是怎么炼成的?
◐◑董宇辉离职,答案早就写在这里:(旧文)董宇辉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这个94年的宝藏女作家,早就该火了
男生边送外卖边高考走红,网友却质疑不断,该不该质疑一个有决心的男生?
男生边送外卖边高考走红,网友却质疑不断,我认为不应该质疑一个有决心的男生,只要下定决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完成。
边送外卖边高考
2022年的高考格外的引人注目,而且这次高考也发生了很多暖心的事情。 但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位骑着送外卖单车的考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经过采访了解才知道这个男生背后有一段非常励志的故事,由于自己家庭的原因他高二辍学,接着开始送外卖。 但是慢慢体会到了学历的重要,他想参加这次高考。 因为高考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的重要,所以他一边送外卖一边复习,等待参加这次的高考。 他认为自己需要更多知识充实,可能是在工作中受到了启发,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却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网友质疑不断
面对这件事情很多人觉得非常的励志,但是有一些网友却质疑不断。 认为已经在送外卖,那么肯定会非常的辛苦,起早贪黑哪有时间能够复习,对于他的工作也会有影响,认为他的高考成绩不会很理想。 而一部分人却认为尽管考上大学,但是以后工作也许会不理想,也许也会转行去送外卖,那么何不现在就去送外卖,还不需要经过一轮残忍的竞争。 但是我认为这些质疑声只是非常片面的,我们应该做出一些行为,不能质疑这样一个有决心的男生,也不应该左右别人的人生。
不应该质疑一个有决心的男生
我认为不应该质疑一个有决心的男生,因为这个同学因为家庭的原因辍学,他对于知识还是非常渴望的,只不过是受生活所迫,才去送外卖,没有继续在学校读书。 如今他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才下定决心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有勇气的。 作为旁人应该给他更多的鼓励和正能量,而不应该发出这种质疑的声音,因为我们没有权利去左右他的想法,看到他人如此刻苦努力,有决心的去改变生活的样貌,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是正确的。
北大博士后为做研究送半年外卖,实践才能出真知吗?
确实是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一直以来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获得到真正的理论道理,实际上出现过非常多的问题。 就是非常多的人都只擅长于理论上的研究,但是他没有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时候,那么就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中出现的也非常多,比如说纸上谈兵就是来形容这个事的。 只有去经历过才会明白那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从另外一方面来讲的话实践才是唯一检验真理的方式。
也只有深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之中,才能够明白这个背后的意义,这名北大博士为了做研究而专门去送了半年外卖,我觉得这对于他的研究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说不去实践的话,那么它是得出不了这种结论的,或者说即便能够得出结论,这种结论的真实性也是值得去考究的。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获得到真理,这句话是我们从小说到大的,也足以证明实践的重要性。 只是很多人都并不清楚实践的这种重要性,只会在理论中找出一些不一样的见解,实际上却并没有到实践中去。
所以是只有实践里面才能够出现这种真理。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注重于理论,也不能只注重于实践,而是应当把两者进行相应的结合,这样才能够起到最大化的效果。 任何理论在生产的时候都是由当时的这种条件所决定的,我们对于这种理论应该还有一种辩证的态度,而不是一昧的盲从,保持自己的想法,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然后去验证这些理论的正确性,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这也是实践出真知的很重要的一点。
学霸妈妈跑外卖成单王,优秀的人,即使送外卖都比你强,对吗?
自己待家里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到现在还是维持着线上办公的状态,刷手机的时候刷到一则学霸妈妈跑外卖的消息,52岁的全职妈妈跑去送外卖,本身并不是一件特别新鲜的事情,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出来跑外卖可能也是为了能为自己的孩子多赚一点奶粉钱,引起大家争议的是这位52岁的妈妈毕业于同济大学,是一位学霸高材生,在这个学历唯物论的时代,把高材生的标签和送外卖结合起来,总会有一些让人争议不断的话题。
每次遇到这样的话题,评论里面总是两极分化。
“读了这么多书,最后出来跑外卖,这读跟不读有什么区别,书白读了”
“同样是作为父母,如果让自己的孩子看到最终自己选择去送外卖,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怎么想,也不知道他未来还会不会去努力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
“虽然职业不分贵贱,但是自己有这么高的知识背景,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当然,也有一些正面的声音:
“谁说学霸高材生就不能送外卖了,别看你坐写字楼里光鲜,你赚得不一定有人家多,别看不起”
“什么时候,干一份工作,要看自己是什么学历了,学历和工作就一定要对号入座吗?别按自己的那套价值鄙视链去评价别人,你要是高材生,你还没这个勇气呢,有什么资格评论别人。”
“高学历活得卑微的人多了去了,是你把学历看得太重,还是你能力不如人家”
看到这些评论,其实可以看出,很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条职业鄙视链,像送外卖这样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即使月薪1万也比不上写字楼里月薪3000的白领来得光鲜亮丽,尤其是在送外卖这份工作头上扣了“高学历”“高材生”这些标签之后,大家讨厌的不是谁去干了外卖,而是什么样学历和知识层次的人选择了送外卖这样的工作。
因为这会让很多人去怀疑努力的意义,读了一辈子的书,最终还沦落到来跑外卖。 觉得优秀变得廉价,努力和回报并不那么成正比。
但是又能怎么样呢?高学历活得卑微的人,现实中的例子还少吗?而且这位妈妈活得一点都不卑微,虽看似是社会底层的职业,但是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选择送外卖之后,这位妈妈成为了单王,当你还在觉得人家的这个选择有失身份,浪费资源的时候,人家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了。
有人总是把学历捧得很高,一个“大学生”这样的标签,就让很多年轻人对于工地上的工人,外卖小哥这样的工作视而不见,“我可是一位大学生,我怎么能去做这样的工作”,他们自认为自己有多优秀,觉得一张学历的证书捧在手里,就像长在自己身上的肉一样,这就是自己硬实力的表现,这就是自己优秀的表现,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往往自认为优秀的人,连最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无论做什么领域都是能做到顶尖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什么样的学历,就该去做什么样工作,不是优秀变得廉价了,而是你把优秀看得太狭隘了,总觉得高学历就应该去干事业单位,去干公务员,那些在很多人眼里被认为是最光鲜,最体面的职业,这才是真正的优秀,你们把优秀的定义取决于你做什么工作,但是优秀真正的核心是人。
这位全职妈妈之所以出来跑外卖,是因为自己做了10年的全职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上初中了,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因为不想和社会脱节,决定去上班,融入社会,但是等她真正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多数的工作已经不适合她了,选择跑外卖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照顾到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接触社会,因为送外卖这个行业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选择,成就了今天“单王”的她。
从女学霸到女单王,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这并不影响她继续优秀啊。
有人觉得这是巨大的落差,但我觉得正更是一种追求优秀和自我成长的追求,作为52岁的自己,愿意重新进入社会,重新找工作,和一些年轻同台竞争,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超越,你看,优秀的人就是这样,即使明知有看不见的困难,他们还是会选择迎难而上。
这种优秀是从骨子里面散发出来的,而不是看你是干什么的。
对于职业的选择,其实大家不能过分去用学历衡量和区分,用学历和知识背景去区分应该去做什么样的工作,不应该去做什么样的工作,更是一种令人感到可怕的择业观,也从来没有一份工作,因为你的学历比别人高,那份工作机会就等着你去做,如今社会职业分化程度越来越高,虽然对于学历的门槛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上,只能影响你的起点,并不能决定的你的高度。
不要让学历成为就业的束缚,同样也不要把学历圈起来,它永远都是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真正的价值,真正的能力,真正的优秀,从来不会因为你干了一份看上去不那么好的工作,而被掩埋。
是啊,优秀的人,无论是到哪里,从事什么岗位,她都能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