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 为什么过度思考会让人痛苦

8月6日(星期二)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相对于女性,男性的疼痛更受到医生重视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研究显示,医生对男性和女性疼痛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女性在医院中等待时间更长,且接受药物治疗的几率也低于男性。

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突显了我们对他人痛苦的感知如何受到潜意识偏见的影响。

研究的合著者、希伯来大学的内科学家亚历克斯·吉列斯-希勒尔(Alex Gileles-Hillel)称:“女性在抱怨疼痛时常被视为夸张或歇斯底里,而男性则被视为坚忍。”

研究人员调查了以色列和美国医院急诊科中的这种偏见。他们分析了超过两万份因“非特异性”疼痛而入院的病人记录,这些疼痛无明确潜在原因,如头痛。

分析显示,女性在初次到达医院时获取疼痛评分的可能性比男性低10%。在初步评估后,女性等待看医生的时间平均比男性长30分钟,且接受止痛药的几率也较低。无论护士或医生的性别如何,这一趋势均一致。

研究人员还测试了100名医护人员对病人疼痛的感知。在一个模拟的严重背痛患者场景中,参与者了解到患者的历史临床信息,除性别外,其它信息均相同。结果显示,对男性患者的疼痛评分普遍高于女性。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新方法将传统互联网与 量子 互联网相结合

德国汉诺威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发射器-接收器概念,用于在光纤上传输纠缠 光子 ,这是首次在同一光纤中同时发送相同颜色的纠缠光子和激光脉冲。

这一技术突破可能促进下一代电信技术——量子互联网的发展,它通过采用防窃听加密方法,即使是未来的量子计算机也无法解密,从而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

研究人员表示:“为了实现量子互联网,我们需要通过光纤网络传输纠缠光子,同时还希望继续使用光纤进行传统数据传输。这项研究是将传统互联网与量子互联网结合的重要一步。”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证实即使光子与激光脉冲一同发送,光子的纠缠状态仍能保持不变。这种能力有望将传统互联网与量子互联网整合在一起。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2、新模型提出 地球 大陆如何形成的新理论

数十亿年前,地球大陆的形成为生命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尽管科学家对大陆块如何形成存在不同看法。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 )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为这场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指出了大陆形成主要理论的漏洞。

他们使用计算机模型研究岩浆的形成过程,岩浆被视为大陆起源的关键线索。岩浆是一种熔化的物质,冷却后形成岩石和矿物。

他们通过寻找与太古宙时期25亿到40亿年前罕见的锆石矿床组成特征相匹配的岩浆,科学家们认为大陆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去年,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认为,太古宙的锆石是通过构造板块的俯冲作用形成的,这一过程至今仍在发生,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重塑大陆海岸。

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俯冲作用并非形成太古宙锆石的必要条件。他们发现这些矿物质可以在高压和高温下形成,这些条件与地球原始地壳的融化有关。

这一发现增加了对地球板块构造开始时间的不确定性。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认知的悖论:为什么过度思考会让人痛苦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研究发现,如果有人说思考带来痛苦,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脑力劳动似乎与不愉快的感觉有关。

这项研究发表在《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杂志上。

研究人员对2019年至2020年间发表的170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探讨人们通常是如何体验脑力劳动的。他们旨在研究脑力劳动是否与不愉快的感觉相关,以及这种联系是否依赖于参与的任务或人群。

这些研究涉及来自29个国家的多种参与者和358种不同的认知任务。在所有被分析的研究中,参与者都报告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及其所经历的不愉快情绪的程度。

在所有人群和任务中,参与者付出的脑力劳动越多,他们经历的不愉快程度越大。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许多人群和任务中,脑力劳动都让人感到不愉快。”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尽管脑力劳动与不愉快情绪之间的关联依然明显,但在亚洲国家进行的研究中,与欧洲或北美的研究相比,这种关联似乎不那么明显。这支持了一种普遍观点,即对脑力劳动的厌恶程度可能取决于人们的学习历史。例如,亚洲国家的高中生往往比欧洲或北美的高中生花更多时间在功课上,因此可能在生命的早期就学会了承受更高水平的脑力劳动。

2、超光速旅行:新模拟探索 曲速 引擎的 引力 效应

曲速引擎,一种科幻小说中的常见设备,原则上能使宇宙飞船的速度超过光速。然而,实际构建这种引擎面临许多问题,如需要一种具有负能量的奇异物质。其它问题包括,飞船上的人在实际控制和停用气泡方面的困难。

一项由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德国波茨坦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和英国卡迪夫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虽然没有宣称已经解决了曲速引擎的问题,但它通过数值模拟探索了曲速引擎“安全壳失效”的理论后果。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表示:“尽管曲速驱动纯粹是理论上的,但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它们有一个明确的描述,因此数值模拟使我们能够探索它们以引力波的形式对时空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坍缩的曲速引擎会产生明显的引力波爆发,这种时空涟漪通常被设计为探测黑洞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探测器所捕捉。与合并天体发出的信号不同,这种信号是一种短而高频的爆发,因此目前的探测器无法接收到。然而,未来的高频仪器可能会,尽管还没有这样的仪器得到资助,但制造它们的技术是存在的。这增加了利用这些信号寻找曲速引擎技术证据的可能性,即使我们自己无法制造出曲速引擎。

曲速引擎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项研究已经推进了我们对奇异时空和引力波的理解。研究人员计划研究不同曲速引擎模型下信号的变化。(刘春)


六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辩论赛观点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明天交~~~~~~~~~· 帮帮吧~~~ 多谢~!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关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辨题,我方辨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人类的生存方式,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000年前与20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600年前与5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但是,今人与古人其实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现在与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 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我说,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 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 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 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 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 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 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让我们把今天的生活和十万年前相比,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把今天和几千年前相比,我们是居高临下的;把今天和几百年前相比,我们是幸福舒适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来是美好光明的。 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 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这不光光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我们今天的日子时有多少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 因为法拉第,我们生活的周围才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器;因为达尔文、因为孟德尔,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因为扁鹊,因为华佗,因为李时珍,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 我们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他们给我们换来的吗?生活如此舒适,生活如此惬意,生活如此美妙,我们的平均寿命比古代提高了30岁,看望亲友甚至不用出家门,这不都是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吗?所以说,科技改变历史,我们探讨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是不需要质疑的,因为就是利大!利大!利大!你说科技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你说科技发展产生了白色废品、你说科技发展形成了气温变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后面的阴影就越暗,但就凭这些你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世异则是事异”时代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再说大气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预防预案;白色废品,统一处理;汽车尾气造成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也研发了太阳能汽车。 看看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环保节约的太阳能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这不是科技在发展吗?虽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类,环保家园的科技发展理念,无关痛痒,只要有弊端,科学家们同样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科技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 科技发展,无可厚非,就是利大,这个辨题唯一的答案!就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科学一直在发展,狡猾的诡辩,笼统的只言片语,无理的胡搅蛮缠都改变不了这个真理。 如果你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为科技已经和你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在请问,如果你给主席写信,说建议停止一切科研活动,大家是送给你鲜花,还是那板专拍你?科技改变历史,不错的,没有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发展救了我们,是科学把我们从水生火热的年代拯救了出来。 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说科技发展弊端累累?科技改变历史,知识改变命运。 我们跨入了21世纪,跨入了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 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科技发展利大于弊,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 用电话加快通讯,用汽车、摩托车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用电饭煲、煤气做美味可口的饭菜……电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事;可以看动画片,放松一下;还可以不去现场看节目、表演;比如说,这次奥运会吉祥物揭晓,就可以在家看转播。 电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更广泛,我们在海宁发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 我们可以在英特网上和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聊天、游戏;可以在网上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可以听老师上课,查找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购物、医疗、急救……可以这样说,科技和我们息息相关。 有了这发达的科技,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两个机器人之间爆发争吵,为什么会让科学家表示非常担忧呢?

机器人产生灵智之后,可能会威胁人类,现在人们似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人工智能社会,扫地,拖地都可以用机器人来完成,甚至机器人会帮助人类渠道一些危险的地方完成工作,我们大多数人的手机当中也都存在一个智能机器人,这本来是一件可以帮助人类发展的好事,可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当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依靠机器人来完成的时候,我们人类是不是就已经失业了。

一、现在人类的机器人发展速度其实并不是非常快,主要就是因为这个课题非常难,其中发展最好的应该是日本,日本现在甚至还创造出了女性机器人让宅男购买,可是前一段时间有人发现两个在图书馆工作的机器人在一天晚上爆发的争吵,其中还有一个机器人表示你要是再跟我顶嘴,我就把你送去销毁。 可以看到这些机器人已经产生出了自我思维,甚至还知道对方的弱点。

二、科学家们一下子就慌了神。 因为机器人一旦产生了灵智,就有可能会违背人类的指令,其实这个所谓的图书馆吵架机器人只是一个噱头而已,就是这两个机器人的制造公司给他安排了这样一段指令,然后机器人说出来之后就会让人感觉他产生了灵智,最后也已经查明是确实被人操控了。

三、可是我们人类依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发展人工智能,会不会有一天让他们真的出现生命,然后偷偷的发展自己的力量,等到有一天人类现代的时候他们就发起总攻变成终结者那样。 智能产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中,一部智能手机就有。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最爱。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个视频,江西省图书馆有两个机器人在吵架,他们不省人事,却吵得连旁边的读者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李四光资料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 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 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 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 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 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 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 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 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 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李四光 “科学救国” 北京西郊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东边,有一条又长又窄的小路,人称“李四光路”,因为李四光生前每天都要在这条小路上散步而得名。 今天,这条小路已被加宽变得热闹起来,但是,李四光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一生所走过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仍给人们许多启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风县张家湾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 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 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 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 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 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 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 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 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 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第四纪冰川的发现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 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 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 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 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例如,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 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 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 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 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 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 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 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 ”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 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回国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应蔡元培的约请,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28年1月,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担任所长。 搞地质研究常常要餐风饮露,条件十分艰苦。 况且刚刚成立的研究所经费少,设备缺,甚至没有固定的所址。 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尽奔波辗转之苦。 那时,他抽的是用草纸做的烟,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们始终没有放弃地质研究。 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了心绞痛和肺结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从上海启程赴伦敦,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他的夫人许淑彬也一同前往。 会后,他们在英伦三岛上又住了一年,一面养病,一面观察国内外时局的发展。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 出国前,郭沫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给李四光带了一封信,请他早日回国。 看了这封由郭沫若领头签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动。 新中国就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自己的本领可以施展,抱负可以实现了。 他积极奔走起来,准备尽快返国。 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英国到远东的客轮船票要一年前预订,归期只得拖延。 他一面调养身体,一面把科研方面遗留的事情办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着起程的日期。 一天,伦敦的一个朋友给李四光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一个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接受人民政协给他的全国委员的任命,否则就有被扣留的危险。 事情紧急,李四光当机立断。 他拿起一只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备从那里渡过英伦海峡,先到法国去。 普利茅斯港海面宽阔且多风浪,是偏僻的货运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会从这里渡海,因而能避开国民党特工人员的追踪。 临行前,他提笔给驻英大使写了一封信,让许淑彬两天后寄出。 第二天,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果然派人来找李四光,许淑彬机警地对来人说,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两天以后,许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 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我认为是莫大的光荣。 我已经起程返国就职。 他还规劝这位大使脱离祸国殃民的国民党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国的怀抱…… 两星期后,许淑彬收到李四光的来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便立即前去会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 这一年他60岁,但是他觉得,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 他提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科联主席。 他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决心扔掉那些旧日留下来的包袱,……达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我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5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端的日子里,毛主席、周总理就询问过李四光:我国天然石油这方面远景怎么样?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写了 《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 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 ”以后他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又一次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 这个沉积物讲的就是石油。 因此,李四光乐观地回答了国家领导人的提问:“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 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队伍开往第一线。 在几年里,就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 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 地质部立即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 以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继建成。 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参考资料: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7089.html
全新宝马X3长轴距版官图发布 轴距加长110毫米
建议你看看那些老得慢的女人 搭配得体 帽子首饰一个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