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到2030年底发射1.5万颗星 历史性一刻!中国版 附卫星互联网产业技术投资趋势 千帆星座 提供手机直连服务 星链 首批卫星成功上天

历史性一刻!

北京时间2024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 ,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千帆星座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是垣信卫星帆星座第一代卫星(GEN1卫星)中的第一批次 ,这也正式开启了中国商业卫星互联网的太空组网之路。

目前全球具有最强竞争力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是美国SpaceX的StarLink, 截至目前,StarLink发射数量已经超过6000颗。

对标马斯克的“星链”,“千帆星座”计划,别名G60星链计划,项目由上海市松江区牵头,在2021年正式发布,垣信卫星负责建设运营。“ 千帆星座”目标构建1.5万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提供手机直连等多业务融合服务。

据企查猫数据, 垣信卫星成立于2018年,主攻商业低轨卫星互联网。 今年2月,垣信卫星完成67亿元A轮融资,刷新商业航天历史上单轮融资纪录。

根据前瞻智慧招商系统来看, “G60星链”产业基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由松江区政府、联和投资、临港集团三方共同打造,将建设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的“灯塔工厂”。 当前,上海市政策要求,将加快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产业链,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2000亿元,实现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

今年7月25日,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发布,长三角地区将加快推动G60科创走廊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 G60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 等。

政策推动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拓展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纲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应用等方面支持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根据《“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加强卫星通信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推动高轨卫星与中低轨卫星协调发展。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信息通信系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为陆海空天各类用户提供全球信息网络服务。积极参与卫星通信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卫星通信应用创新,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信息通信领域规模化应用,在航空、航海、公共安全和应急、交通能源等领域推广应用。

地面设备技术为卫星互联网专利技术布局重点,申请热度和布局广度较高

从卫星互联网细分专利技术申请的热度来看,地面设备技术具备较高的专利申请热度,专利申请总量为254692项,申请人数量达88026个;从技术跨度来看,有地面设备和卫星制造技术专利申请量较多,技术跨度分别达631个和605个IPC小类;从技术市场覆盖广度来看,卫星制造和地面设备技术均覆盖9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说明这些技术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

卫星互联网技术投资重点赛道:重点关注领域分布均衡

从我国卫星互联网投融资热门赛道来看,2022-2023年,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及地面设备领域关注度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地面设备投融资事件数量占36%;卫星发射和卫星制造投融资事件数量占比均为32%。

开源证券 8月2日研报指出,我国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建设,多因素助力产业发展:从政策端来看,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政策将持续力推;从资本端来看,民间资本助力卫星互联网发展,市场融资集中卫星制造领域;从产业链端来看,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已经较为完善。

注:本文仅作内容传播,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新风口卫星互联网:战火早已熊熊燃烧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发展30多年。 近年来,卫星产业产值增幅逐步趋稳,产值规模稳中有升。 《2020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占航天产业总收入的74%。 卫星互联网赛道中卫星运营及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较高,2019年两者合计占整体卫星收入比例的93%。

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被纳入国家“新基建”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 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范畴会为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未来蓝海无限。

卫星互联网进入与地面通信融合发展阶段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发展30多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迭代升级。

第一阶段:企图替代地面通信网络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0年)。 这个阶段主要以提供语音、低速数据、物联网等服务为主,后来随着地面通信系统快速发展,卫星互联网由于市场定位错误、技术复杂度高、投资过大、研发周期长及系统能力弱等多方面原因,在与地面通信网络的竞争中宣告失败。

第二阶段:卫星成为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阶段(2000-2014年)。 这个阶段的主要定位是对地面通信系统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在极端条件下向航空、航海等用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第三阶段:卫星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阶段(2014年至今)。 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开始进行更多的互补合作、融合发展,向着高通量方向持续升级,卫星互联网建设逐渐步入宽带互联网时期。

卫星互联网应用空间广阔

传统地面通信骨干网受限于铺设成本、技术攻克等因素,仅覆盖了约20%的陆地面积,在互联网渗透率低的区域进行延伸普及存在现实障碍。

而卫星互联网突破了地面基站的固定连接方式,通过太空基站动态覆盖的连接方式,包括星地互联和星星互联,实现全球连接。

卫星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和成本优势明显,可以应用于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考宽带、航空宽带和灾难应急通道等行业,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有效补充。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分析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根据上下游关系,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环节。

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电器元件及材料、燃料厂商,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企业、政府、高校、个人等终端用户。

产业链的中游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环节。 其中,卫星制造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个部分;卫星发射主要包括运载火箭研制、发射服务提供和卫星在轨交付;地面设备制造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和大众消费设备;卫星运营则主要由地面运营商、卫星通信运营商、北斗导航运营商和遥感数据运营商组成。

卫星运营及服务收入占比较高

卫星互联网赛道中卫星运营及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较高。 根据SIA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占航天产业总收入的74%。

2012-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2774亿美元,同比上升3.28%;2019年,受到卫星制造和卫星制造收入的影响,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

从细分卫星互联网赛道来看,卫星运营及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较高,2019年两者合计占整体卫星收入比例的93%,而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仅分别占到整体卫星产业收入的5%、2%。

我国卫星互联网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我国处于卫星互联网发展初期,产业链结构逐渐完善。在我国产业链发展初期,处于卫星制造与卫星发射行业的公司将优先释放业绩;

在中国卫星互联网体系逐渐建设完善之后,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行业潜力巨大,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且这两个领域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 国内加快部署星座计划,重点卫星计划已具雏形。

从目前国内已发布的卫星星座项目来看,卫星发射将集中在2022-2025年;从建设进展来看,目前已发射的多为试验星,并未实现星座组网,典型代表有“鸿雁”星座、“虹云”工程、“行云”工程等项目。

——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航天飞行史?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 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 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回答者: - 门吏 二级10-4 13:38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50% (1) 50% (1) 相关内容•中国航天大事记的资料 •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为主题的文摘 •神七的发射时间是多少? •神七什么时候发射 查看同主题问题:中国航天 大事记其他回答共 2 条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 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 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回答者: 石阪友好条约 - 试用期 一级 10-4 13:24曙光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 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 “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 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 “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 “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航天员选拔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 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 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 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 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报道

飞船的返回舱上,印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蔚蓝的天空中显得格外夺目。 飞船的底部,捆绑着4个巨大的火箭,它们就是有名的“长二F”火箭,让时间回放至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历史已为这一刻定格。 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成功地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 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乘这艘飞船成功绕地球14周后并安全返回。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继俄、美之后,成为第三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国力增强和科技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神五”发射成功之后,经济学家纷纷指出,“神五”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载人航天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于我国众多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渐进式和渗透式的带动,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会逐步显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董志勇更是明确表示,“神舟”肯定会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进程。 如今,整整两年过去了,“神舟六号”将接过“神五”的接力棒,蓄势待发。 而中国也将因为“神六”的发射再次成为全球媒体聚集的焦点、舆论的中心!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神舟六号”将再次带动“神州经济”。 1200亿产业链高投高产的航天业 “随着‘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神舟六号’飞船选择这个时机发射,必将对我国下一个五年计划,乃至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立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同时指出,每年航天产业整个的投入有上百亿元,而其产值则会翻番,那么粗略地估算,从产值上还可以产生五六倍的辐射效果。 也就是说,由我国的航天产业所折射出的产业链已经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但现在单单从数据来看,“神舟六号”数以亿计的巨额制造、发射等费用,在中国GDP中的比重并不算大。 它也不会像当年北京奥运申办成功后那样,一下子就能测算出其对今后中国若干年内的GDP的拉动系数。 但韩立岩表示,“神舟六号”及航天产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综合国力,它将带动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另一方面就是对短期经济的调节,保证经济在商业周期的波动中能够平稳的增长。 据了解,在“神舟六号”飞船的整个研发过程中,我国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独立自主地完成的,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表示,神舟载人发射是大量的科技关键技术集成,涉及发射、火箭制造技术和回收、测控以及生命保障系统,可以带动很多科技产业发展。 同时他还表示,涉及到神舟飞船研制的上下游企业及技术研究机构有上百个,相关的协作单位更多达几千个,载人航天科技将拉动新材料、生物品种、通讯等产业快速发展。 在国际上对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对整个社会产生8元到14元钱的带动效益。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者樊纲也表示,对太空的探索和研究需要很多方面的技术、工业、制造业方面的支持,因此它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带动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航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它对未来中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关键在于从长远来讲,怎么使这个领域的技术更加民用化,怎么去带动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发展。 ”樊纲这样认为。 在本世纪的前10年,预期的高额利润将吸引大批资金注入到全球空间工业,大约为6500亿到8000亿美元。 到2010年,美国在空间的资产将达到5000亿到6000亿美元;到2020年,美国空间工业的产值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到15%。 “神六”升空带火航天概念股 “神舟六号”的蓄势待发,使得证券市场的航空航天板块人气飙升。 最近一周,沪深两市的航天板块的10家上市公司,平均涨幅超过7%,其中,航天机电、航天科技及航天动力的涨幅更是超过了10%,全线飘红。 从股权关系来看�航天板块的10家公司分属由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而来的两大航天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是“神舟六号”飞船的研制单位。 不过,新时代证券研发中心宏观策略分析师郝晓辉指出,7月至今,市场出现明显的特色走势。 蓝筹股表现疲软,落后于大盘。 另一方面,由于股改,引发向概念股转移,游资也在不断地挖掘概念股。 但航天概念股多数为阶段性投资,可持续性相当有限,投资者需对此有清醒认识。 “中国第一世界名牌”再次划破长空 近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品牌搭载活动全面启动,我国各行业优秀品牌将随“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共同印证中华腾飞的历史时刻。 据悉,在“神舟五号”安全返回地球之后,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及其运载火箭“神箭”,就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10家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第一世界品牌”。 而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培育、推出547个中国名牌产品、27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的企业。 品牌的商业价值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品牌意味着商机,品牌意味着经济效益。 “神五”的成功为“神舟”、“神箭”品牌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神五”升空的时候,与其合作的商家就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精明的商家大打“神五”牌、“杨利伟效应”,而这些商业运作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一时间,中华大地到处都是“宇航食品”、“航天员牛奶”、“航空材质”……有的企业和个人还注册了“神舟”及“杨利伟”商标! “我们可以把‘神舟六号’飞船看成是一项风险投资,因为它带来的市场辐射效果是不可限量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立岩这样告诉记者。 他认为,无论是在军事层面还是民用层面,关键是要确定“神舟六号”及其相关产品等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最终把它推向市场。 据了解,目前各商家正积极争取将其产品或科技成果等搭载“神舟六号”遨游太空,从而进一步提升商家的“身价”。 中石化长城润滑油公司表示,长城润滑油被中国航天基金会授予“中国航天专用产品”称号;蒙牛也忙着筹划为“神州六号”发射的宣传片广告;云南的两家公司酝酿着云南普洱茶“升空”。 “神六”处于保险“真空” “目前‘神舟六号’还没有和保险公司联系。 ”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向记者透露。 记者向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政策性保险营业部求证时得知,“‘神舟六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保。 ”业务处一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神五”的宇航员杨利伟提供了一份“友情赞助”的人身保险,价值500万元。 而“神五”作为军用飞船,并没有投保。 目前国内的航天科技商业保险,主要是为气象卫星等民用设施服务,保单通常是几千万元,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保险公司手中。 从“神舟”一号到四号系列宇宙飞船,都没有买商业保险。 不过,神舟系列飞船也并非完全与商业保险绝缘。 “神舟一号”发射的时候就和商业保险有过一次“亲密接触”,但承保对象仅仅是飞船所搭载的物品,例如种子、国旗等,保额也仅有500万元。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表示,神舟系列飞船不投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涉及国家安全,如果投保,就需要向保险公司披露一些具体数据,而这些数据可能涉及军事机密。 如果不披露,保险公司则无法预测风险概率,也就不愿意承保。 因此我国军事卫星始终处于保险“真空”状态。 载人航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昂贵的科学工程,有专家称,我国载人航天的成本远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我国采用的是独立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且我国的人才成本和材料成本都相对较低,因此发射费用大大地降低。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7256.html
印方对华承诺翻篇边境问题 印军直奔中印实控线 不到一周就变脸
带公司重回一线 寻求更多年轻制作人 彭程出任盛趣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