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实习生 王亦阳 北京报道
7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创投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功举办“培育'新质生产力':科学家与投资人共赴创变之路”闭门研讨会,共同就为中国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助力,探索未知领域、创造社会价值、延展资本价值,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等话题展开讨论。
清华投资协会副会长修军在演讲时,谈到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西方国家相比的差距,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对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耐心资本投入其中
修军表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靠投资推动,也要靠创新者、企业家、科学家的参与。对投资机构来说,目前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募资难,尤其是募集市场化资金存在着较大的难题。二是投资难,有发展潜力的早期项目很难找,并且行业中存在着耐心资本不足的问题。
“我国100多万项专利技术,但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20%,最终能够形成生产规模的不到5%。而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能达到40%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国整体的转化率仍非常低。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面临的困境尤为明显,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资金支持。”修军说。
他进一步解释称,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分为三个周期,分别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其中,科研阶段主要是教授和科学家参与其中,资金支持方面基本由财政下拨高校科研机构经费即可解决。
成果转化是最为艰难的阶段,需要找市场化投资机构或者企业方给予资金支持,但并不能保证形成产品。科技成果转化、高校项目孵化有一定的成功率和风险,所以对国有机构、民营机构来说,都面临着一定的投资压力。这也意味着,成果转化阶段更需要耐心资本能够投入其中。
金融体制改革对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的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对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修军说。目前金融体制改革针对直接投资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但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东亚国家的经验来看,银行和投资是可以结合的。
比如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通过SBIC(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帮助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基金提供股权投资资金,为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是典型的政府参与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学习美国SBIC计划,提供长期股权投资资金给中小企业。德国复兴银行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到一定程度后,意识到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转而给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股权投融资服务,这同样给予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一定的启示。
就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主要是高储蓄的国家,直接投资来源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直接投资市场的培育。2015年后,为了拉动经济,国家发行了数万亿的专项金融债,主要投资方向是基础设施项目。各地把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报上来,然后以专项债做资本金,这种模式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修军认为,专项债这样的长期资金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面,可以做资本金投资20年。这个钱如果投在高科技领域,在规模和效益方面都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整个的投资体制改革如何进一步变化,去支持高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界、投资界面临的共同课题。”修军说。中国金融行业要发展,必须有长期资本投入,否则“卡脖子”的问题解决不了。
修军还分享了国开行做股权投资的经验,他表示,国开行发起成立了几只基金,目前来看,基金的影响已经比较明显。比如国开行此前成立了一只母基金,投资了几乎市场上所有知名的PE/VC机构。这支母基金的市场反馈很好,而且回报很好。
总得来说,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起到引导性作用,进行市场化的投资探索。其与知名的PE/VC机构进行专业化、市场化的合作,按国家倡导的方向进行投资,能够培育出好项目。
最后,修军提到,目前IPO市场受到较大的影响,并购整合成为当前的主流方向。很多中小企业规模提不上去,是比较适合与产业龙头企业对接实现并购整合的。高校、投资机构等,也都可以参与并购重组的工作中。修军表示,希望通过政策和市场的逐步完善,迈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对接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