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恒丨新一轮房地产去库存 难点与展望 政策逻辑

作者:罗志恒、马家进(罗志恒系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要

5月17日,四部委出台房地产重磅新政: 一是降低首付比例、取消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二是央行提供3000亿元再贷款,支持地方政府收购部分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三是融资“白名单”应进尽进、应贷尽贷,满足在建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四是支持地方政府以收回、收购等方式妥善处置已经出让的闲置存量住宅用地,帮助企业解困;五是摸清底数、分类处置、司法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打好保交房攻坚战。

新政是对430政治局会议“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要求的贯彻落实,标志着新一轮房地产去库存的开启。

新政以金融支持为主,在地方政府收购存量商品房和闲置土地时,均特别强调不能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一、本轮房地产去库存面临更大压力

1)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更长,2024年一季度长达23个月;

2)房地产销售、投资降幅更大,1-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0.2%和28.3%,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8%;

3)房价低迷时间更长,截至2024年4月已连续25个月负增长;

4)房企债务和期房烂尾风险冲击居民购房信心,现房销售显著好于期房;

5)房地产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房销售峰值已过。

二、近期房地产支持政策的逻辑梳理:保供给、促需求、稳房价

近期中央和地方推出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实现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的目标。其中,拉动需求、稳定房价并扭转房价下行预期是关键;保供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促需求,因为只有烂尾楼的风险解除了,居民才敢解除对购买新房期房的忧虑。

1)政策的第一个着力点是扩大购房需求,这是房地产去库存的关键,既包括促进居民需求,也包括政府、国企部门直接出手。 1)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和成本,刺激居民的新增需求;2)政府向房企收购待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是对常规新增需求的重要补充;3)各地推出多种住房“以旧换新”政策,加快旧房流转,激活居民置换需求;4)政府对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实行货币化安置,也会产生置换需求。

2)政策的第二个着力点是供给端做好“保交房”工作,打消居民疑虑,提振购房信心。 例如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进一步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妥善处置盘活存量土地等。

三、“政府收储”去库存的效果会如何?有哪些难点?

1)方式上, 预计政府收储将以存量新房为主,二手房规模较小;收购的商品房将以小户型为主;不宜大规模铺开,将集中于高库存且保障性住房缺口较大的城市和区域。

2)存在三个政策难点:一是部分城市的成本收益不匹配导致项目推进有一定难度, 部分城市的租金回报率偏低,租金可能无法覆盖利息支出及运营维护成本; 二是保障性住房需求与商品房库存之间的错位, 保障性住房缺口较大的是一二线城市,而商品房去库存紧迫性较高的是三四线城市; 三是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虽然当前政策要求地方政府量力而行,不增加隐性债务,但无论是维持项目收支平衡,还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大概率还是需要地方财政提供支持。

3)5000亿元的收储规模低于市场预估规模,但具有合理性: 一是政策启动初期,5000亿元的收储规模相对充裕;二是若政府收储顺利快速推进,政策额度可以追加;三是政府收储具有带动效应,供需失衡改善的效果或不止5000亿元。

4)预计效果: 一是加快存量商品房去库存,改善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好满足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三是助力保交楼和“白名单”机制,加快房企回笼资金。然而,受制于前面提到的三个政策难点,本轮政府收储去库存的效果可能不如上一轮棚改货币化,但相应地,也不太会引发房地产过热和房价大涨的副作用。

四、未来还要继续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

1)限购方面,一线城市有必要进一步放松,例如放开郊区限购、全市范围内增加购房指标等;

2)房贷方面,各地在“因城施策”的基础上,及时调整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提振居民购房意愿和信心,避免挤牙膏式政策引发居民观望情绪;

3)政府收储方面,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持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推进收储工作顺利进行;

4)供给方面,出让优质地块、取消不合理的规划限制、将核心地段的部分商业用地修改为住宅用地,满足居民对好地段、高品质商品房的需求。

风险提示: 房地产市场低迷超预期、稳地产政策超预期

正文

一、本轮房地产去库存面临更大压力

第一,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更长。 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全国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持续攀升,2024年一季度达23个月,超过了上一轮2015年高点的21个月。

第二,房地产销售、投资降幅更大。 1-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0.2%和28.3%,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8%。房地产销售低迷加剧房企资金紧张和债务压力,1-4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47.9%。

第三,房价低迷时间更长。 上一轮去库存周期中新房房价同比连续15个月负增长,而截至2024年4月,当前已连续25个月负增长。房价下行会削弱居民购房意愿和信心,形成“房价下行-居民观望-需求收缩-房价进一步下行”的恶性循环。

第四,房企债务和期房烂尾风险冲击居民购房信心。 上一轮房地产去库存后,大量房企过度加杠杆、无序扩张,引发系列风险事件,严重损伤购房者合法权益,冲击市场信心。期房销售大幅下滑,现房销售显著增长。

第五,房地产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2023年724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3%,2023年升至66.2%,2022年全国人口开始下滑,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新房见顶后的回落阶段。

二、近期房地产支持政策的逻辑梳理:保供给、促需求、稳房价

扩大购房需求是房地产去库存的关键。 根据是否涉及旧房卖出,购房需求可分为 新增需求和置换需求 ;同时根据购房链条发起方的不同,新增需求和置换需求各自又都可进一步细分为 居民主导和政府主导 。因此,房地产需求端政策重点围绕这四类需求进行部署和开展。

截至目前,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海南省以外,各地已全面放开限购;5月17日,有关部门宣布,将首套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分别下调至15%和25%,取消全国层面首套和二套房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其二,政府向房企收购待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是对常规新增需求的重要补充。政府承担着刺激购房需求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双重责任,干脆打通供需两端,由政府来消化部分存量商品房,并将之转化为保障性住房。 5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提出:“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购,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央行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其三,居民刚性购房需求偏弱背景下,“以旧换新”的改善性置换需求受到重视。置换链条中,“认房不认贷”“换新补贴”等政策降低了新房购买端的门槛和成本,但难点和堵点在于旧房能否顺利卖出上。 为加快旧房流转,激活置换需求,各地推出了多种住房“以旧换新”政策。 一是中介帮卖代售, 居民、中介、房企三方合作,出售旧房和锁定新房房源同步推进,中介优先代售旧房,若未顺利售出,房企同意无条件退房; 二是市场化旧房换购, 先由房企收购居民的二手房,再由居民购买房企的新房; 三是政府回购收储, 国资平台收购居民的二手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或重新出售,同时要求居民选购指定范围内的新房。

其四,若对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实行货币化安置,也会产生置换需求,只是将“以旧换新”中当期的二手房供给变为了未来的新房供给。 货币化安置中,居民旧房拆迁后,一是政府提供拆迁款或房票,由居民自主购买新房;二是政府向房企集中收购待售商品房,用于拆迁安置。

除了需求端发力以外,供给端也要做好“保交房”工作,打消居民疑虑,提振购房信心。 5月17日,有关部门宣布: 第一, 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防范处置烂尾风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分类处置在建已售未交付的商品住房项目,推动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第二, 进一步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城市政府推动符合“白名单”条件的项目“应进尽进”,商业银行对合规“白名单”项目“应贷尽贷”,满足在建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第三, 妥善处置盘活存量土地。目前尚未开发或已开工未竣工的存量土地,通过政府收回收购、市场流通转让、企业继续开发等方式妥善处置盘活,推动房地产企业缓解困难和压降债务,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三、“政府收储”去库存的效果会如何?有哪些难点?

(一)收储方式

目前政府收储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收购存量新房,受中央政策支持。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激励21家全国性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向城市政府选定的地方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支持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二是收购二手房,地方自主出台。 地方政府为畅通“卖旧买新”置换链条,由国资平台收购部分二手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或重新出售。资金来源包括地方财政、城投平台自筹资金等。

新房收储有央行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而二手房收储更依赖地方财政; 前期收储和后续管理上, 新房方便集中收购和统一管理,二手房则需分散处置,更加复杂; 问责风险上, 新房收储可依据规范流程开展,二手房收储的自主操作空间较大,容易产生利益输送问题。

由于政府收储是用作保障性住房,而保障性住房是满足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因此收购的商品房将以小户型为主;且不宜大规模铺开,应集中于高库存且保障性住房缺口较大的城市和区域。

(二)存在三个政策难点

第一,部分城市的成本收益不匹配导致项目推进有一定难度。 政策要求新房收储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而市场化运作的前提是成本收益至少要大致匹配。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原则是“保本微利”。 如果政府向房企收购新房,再以可负担的价格配售给受保障群体,便要求收购价相较市场价有较大折扣,否则要么政府亏本,要么价格偏高以致缺乏吸引力。

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则要比较租金回报率和资金成本。 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政策利率是1.75%,期限1年,可展期4次,人民银行按照贷款本金的60%发放再贷款,因此收购主体的贷款利率要更高。然而2024年4月,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的二手房租金回报率分别仅为1.75%、1.61%、1.58%、1.43%,租金无法覆盖利息支出及运营维护成本。

2023年2月,央行创设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 在重庆市、济南市、郑州市、长春市、成都市、福州市、青岛市、天津市等8个城市开展试点, 支持市场化批量收购存量住房、扩大租赁住房供给。但截至2024年3月,1000亿元的额度仅使用了20亿元,反映出政府收储在落地中面临一定难度。

第二,保障性住房需求与商品房库存之间错位。 保障性住房缺口较大的是一二线城市,而商品房去库存紧迫性较高的是三四线城市。

第三,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虽然当前政策要求地方政府量力而行,不增加隐性债务,但无论是维持项目收支平衡,还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大概率还是需要地方财政提供支持。

(三)5000亿元的收储规模是否足够?

300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按照贷款本金的60%发放再贷款,可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然而市场普遍认为消化存量商品房的收储规模要达万亿元以上,例如克而瑞研究中心估算所需资金可能超过5万亿。

首先,政策启动初期,5000亿元的收储规模相对充裕。 如前所述,政府收储不会像之前的棚改货币化那样大规模铺开,而是集中于高库存且保障性住房缺口较大的城市和区域;同时,市场化运作的政府收储面临一些难点,推进可能相对缓慢。

其次,若政府收储顺利快速推进,政策额度可以追加。 例如2023年央行新增5000亿元PSL(抵押补充贷款)额度,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

最后,政府收储具有带动效应,供需失衡改善的效果或不止5000亿元。 预期会自我实现,仅仅因为市场预期将有大力度稳地产政策出台,4月25日至5月17日,A股房地产指数便反弹了26.7%。如果政府收储稳步推进,消化部分存量商品房的同时,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甚至可能不需要用完所有额度。

(四)预计效果

一方面, 政府收储将带来积极作用:一是加快存量商品房去库存,改善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好满足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三是助力保交楼和“白名单”机制,加快房企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 受制于前面提到的三个政策难点,本轮政府收储去库存的效果可能不如上一轮棚改货币化,但相应地,也不太会引发房地产过热和房价大涨的副作用。

四、未来还要继续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

第一,限购方面,一线城市有必要进一步放松,例如放开郊区限购、全市范围内增加购房指标等;

第二,房贷方面,各地在“因城施策”的基础上,及时调整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提振居民购房意愿和信心,避免挤牙膏式政策引发居民观望情绪;

第三,政府收储方面,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持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推进收储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供给方面,出让优质地块、取消不合理的规划限制、将核心地段的部分商业用地修改为住宅用地,满足居民对好地段、高品质商品房的需求。


在疫情的冲击下一季度我国GDP

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0.4%,比一季度回落4.4个百分点。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更加精准,一揽子稳增长措施逐步见效,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第二季度GDP低于外界预期。 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收集的9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0.8%。 “随着国内疫情最坏阶段已经过去,稳增长政策见效,三季度后宏观经济将进入加速修复通道,供需指标有望明显改善,但结构仍将呈现生产好于服务业、投资好于消费的特征。 ”财经研究院副院长吴朝明告诉界面新闻。 他预计,今年三、四季度GDP分别增长5%-5.5%,全年GDP增速在4%左右。 经济学人智库团队预测,第三和第四季度GDP将分别增长5%和5.2%。 下半年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复产和基建投资,出口也有一定的保障。 但近期疫情反弹表明,经济“进两步退一步”的风险不可低估,疫情反复可能制约经济的反弹高度。 分析人士表示,在二季度经济增速明显偏离目标的情况下,稳增长政策应该会进一步加码。 吴朝明表示,稳定宏观市场的金融努力的必要性正在上升。 他预计,存量政策的效果将在三季度集中显现,增量工具有望在7月底出台。 可能的增量工具包括特别国债,提高赤字率,提前释放2023年特别债务的额度。 货币政策方面,他认为,鉴于稳定增长和就业需要宽松的流动性,下半年不排除下调存款准备金率(RRR下调)的可能,但不太可能一刀切降息。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较前5个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增幅比前5个月提高0.4个百分点。 分析师表示,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上升,一方面是因为专项债券的加速发行,确保了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另一方面,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畅通的交通和物流政策取得了实效,保证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达亿元,占额度的98.7%。 其中,6月份新发行专项债券亿元,比5月份大幅增加7404亿元。 吴朝明表示,在专项债券加速使用、信贷等配套资金充裕、项目储备加快建设等积极因素影响下,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 根据财政部关于新增专项债券要在8月底前用完的要求,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超过10%。 对于全年,他认为在三个因素的制约下,基建投资很难实现两位数增长,或者9%左右。 广东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在8%左右。 他指出,除了地方严格控制隐性债务和项目储备的约束外,3000亿元的金融债券和8000亿元的新增信贷额度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不够部分房企的反复爆发和暴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购房热情和信心。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频繁采取措施调整此前的房地产调控。 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多达200个城市发布楼市松绑政策超过460次。 不过,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反映房贷的中长期贷款依然疲软。 6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环比增加3120亿元,但仍比去年同期减少近1000亿元。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一二线城市限购限贷,有望进一步放松。 吴朝明认为,房地产市场所有指标下降最快、预期最差的时刻已经过去。 结合政策层面的回调、因城施策加强行业监管措施、金融层面放松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大概率触底,“软着陆”概率加大。 “降幅收窄,逐渐转正,然后增速放缓可能是年内房地产市场的大概率。 ”他说。 制造业投资保持弹性。 1-6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4%。 1-5月增速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但继续领先于其他投资。 从分行业来看,增速最快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36.7%,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0.8%,其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9.9%。 李超表示,6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国内需求得到修复,工业企业利润上升,使得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 展望下半年,强链、再造产业链成为制造业投资的新动能。 预计制造业投资年增长率在10.6%左右。 央行公布的信贷数据也反映出企业对未来更加乐观。 6月新增贷款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6000多亿元。 不过,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孙永乐提醒,海外货币收紧可能对外需影响较大。 同时,目前原材料成本仍然较高,会影响到中下游游企业带来一定压力。 社消同比增速由降转升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生活出行秩序恢复,叠加近期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实,消费市场继续回暖。 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增速较5月回升9.8个百分点,时隔3个月首次转正。 在商品零售大类中,汽车类消费同比增长13.9%,增二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8%,高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 其中,4月为6.1%,5、幅比上月提升29.9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同比涨幅分别比上月上升23.6、19.1和13.8个百分点。 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0%,降幅比上月大幅收窄17.1个百分点。 受疫情反弹、居民收入下降、储蓄意愿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消费恢复持续偏慢,是三驾马车中增速最低且恢复程度最弱的部门。 分析师表示,对于下半年消费回暖的程度不宜高估。 “下半年消费难以大幅度上行。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界面新闻说。 他指出,近期新冠病毒不断出现变种,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也呈上行趋势,受此影响,场景式与聚集性消费大概率将受到压制,餐饮、旅游等领域的消费增速不会太高。 此外,郑后成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将大概率下行,这种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叠加新冠疫情压力犹存,居民收入增速将继续承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 实际增速比去年全年的8.1%下降了5.1个百分点。 从就业情况看,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至5.5%,回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 但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19.3%,比5月进一步上升0.9个百分点,再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 工业生产明显回升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3.9%,涨幅较5月扩大3.2个百分点。 分析师表示,企业加快推进复工复产是推动该指标回升的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0.2%,时隔3个月后重回荣枯线以上,其中生产指数为52.8%,比上月回升3.1个百分点。 高频指标显示行业开工率继续回升。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6月,全国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由82.8%回升至83.4%,为2021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汽车半钢胎周平均开工率由上月的56.8%回升至64.2%。 伍超明表示,在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助企纾困、物流保通保畅等政策发力显效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将加快复工达产,产业链供应链也将随之恢复,从而利好工业生产。 不过,工业生产向上修复空间和速度仍面临一些制约。 他分析称,一方面,俄乌冲突与新冠疫情影响仍未完全消散,两者都会加大国内需求收缩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导致企业盈利承压,扩大生产意愿不足。 另一方面,随着PPI(工业品生产价格)涨幅步入回落通道,加上当前工业产成品库存高企,预计未来工业企业将进入新一轮去库存周期,也会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制约。 相关问答:gdp怎么算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 生产法是从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增价值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 即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 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核算公式: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是从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收入角度来反映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 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核算公式: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支出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 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核算公式: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理论上,通过三种不同方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果应当一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不同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统计误差,统计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允许存在。

房地产最新政策有哪些

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密切关注,房地产新方针的出台势必会影响到房地产走向,这些都是老百姓都十分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让小编带你们一同了解一下房地产最新政策有哪些。 房地产的限购政策有哪些1、不支持商业银行的差别化信贷,并经过住所公积金借款的低利率、低首付、加高借款上限,支撑阶级置业。 现行的差别化信贷方针违背商业银行的逐利本能,有必要靠银监会才可施行,而限购令可根本禁绝运用信贷资源炒房和过度出资的行为。 2、不支持限价房,逐步不支持经济适用房。 中产阶级可购买性价比更好的新建或二手商业房产;住所确保系统从“以售为主”转向“租售并重”,将来可转向“以租为主”直至终究不支持经济适用房。 3、原用于调整供应结构、压制地价的90/70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一般商业房用地不支持。 国有土地出让继续坚持销售化革新方向,尽量削减易导致暗箱操作的归纳评标。 4、新建商业房产均价比上一年年末涨幅超越亦或靠近全年房价操控方针的,上半年新建住所成交量同比增幅较高的,坐落已限购城市周边,外地购房份额较高的,存在房价上涨过快、调控方针实行不严格等显要问题。 将采纳分类调控的准则,添加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面积。 最近一线城市房价上升快,引起注重,为避免反常买卖推高房价,全力支撑一线城市当地政府调控方法。 因为此前房地产销售的不景气,包含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上一年均大幅削减了土地出让的宗数和面积,与此一起,因为下半年以来土地销售的火爆,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多次拍出高价地。 关于将添加一线城市土地供应的消息一经传出,即在地产界引发了热议。 房地产最新政策有哪些以“首付贷”为代表的杠杆资金被以为是推进此轮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要素。 调整后的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已将房地产税法列入榜首类立法项目,全国人大常委会本年的立法事项方案将房地产税法列为预备项目。 房地产税准则的出台仅仅过程问题,这是一个趋势。 但房地产税作为“降房价的利器”,在其时以“去库存”为主的楼市调控基调下,显得难合时宜。 所谓“房贷利息抵税”,是指那些具有自己房子的交税人经过他们的首要住所(或第二住所)担保的借款所付的利息来削减他们的应税收入。 关于这一方针能协助购房者省多少钱的事例核算非常多,但全体而言仍是越有钱的人获得的好处越大。 此前,房贷利息能否抵个税引发多次谈论。 多名地产界人士表明,房贷利息能否抵个税是去库存的工具,个税革新归纳计征有助于减轻低收入者税负,维护社会公正,使个税发挥调理收入的功用。 相信大家对于房地产政策都十分的关注,这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上面文章中小编为大家讲了房地产最新政策有哪些,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房屋除了降价什么手段都用上了?重磅!2023年新一轮货币棚改开始!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峻挑战,政府如何出奇制胜?一场关于“货币棚改”的大戏即将上演!

在坊间流传的段子中,政府仿佛使出浑身解数,除了降价,似乎无所不用其极。这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疲软的现状。2023年,为了激活市场活力,各地政府祭出了重量级的法宝——货币棚改政策,旨在推动市场复苏。

货币棚改:解密新政策

“货币棚改”是一种创新的城市更新策略,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就地安置,政府会回购老区居民的房产,以现金或等值的“房票”形式,鼓励他们在指定区域购置新居。比如,南昌的政策就规定,持有3个月内使用房票者可享受10%的购房补贴,而房票期限内未购房则可能面临损失。

这一政策巧妙地连接了供需两端。政府的拆迁行动催生了大量购房需求,而新房产供应的滞后又加剧了市场的紧张。如此一来,房价难免水涨船高。

货币棚改的前世今生与影响

货币棚改源自中国,2015年的去库存政策催生了它的诞生。然而,它在短期内的刺激作用显著,推高了房价。这个模式利用了供需失衡的原理,使得房价飙升。但同时,它也带来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影响。

利弊分析

利:货币棚改并非全无益处。它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也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然而,弊端也不容忽视:

应对策略

如果你是被棚改影响的居民,明智的做法是:深入理解政策,明确补偿细节;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援助;参与谈判,争取更合理的补偿方案,以降低潜在风险。

货币棚改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和市场需共同寻找平衡点,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10608.html
老头杯第2日 小伞队首胜 Uzi队击败宝蓝队!Zoom队ki
辽疆G4更换裁判!印尼裁判让位 本土名哨上位担任主裁 姚明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