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殖民世界 作者杨斌 海贝与贝币 秘诀竟是海贝 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近日,《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荣获第12届亚洲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奖(人文、社科、科技类)”,此书别具一格地叙述了贝币的起源与传播,以及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出版以来颇受学界好评。搜狐文化特约本书作者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杨斌详细讲述了贝币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搜狐文化:您在书中谈到了贝币在早期中国(商周时代)的非货币性,海贝为何没成为古中国的货币?

杨斌:从考古和金文可知,海贝在商周时期便是最有竞争力的货币候选物,然而,由于供应的短缺以及远距离的巨大成本,海贝在早期中国只能成为贵重物,不能成为货币。

为什么海贝在古代印度成为“零钱”,而在古代中国却没有成为钱呢?

距离是个关键问题。和少数几个学者一起,我曾经论证了商周时期的海贝不是来自东海或南海,它们基本上来自遥远的印度洋。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需要相当数量的货币供应,无论是金属铸币还是海贝。而海贝的产地印度洋离中国实在太远了,它们抵达中国要经过千山万水,中间还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国家和社会。从经济角度说,海贝从这么远的地方到达中国,运输成本非常高,因而价值昂贵,这就自然就排除了海贝成为货币的可能。

近日,“江海共潮生: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中展出的一枚海贝。 (中国航海博物馆供图)

搜狐文化:海贝分布广泛,但为什么只有马尔代夫所产的海贝,才是长期的国际货币?

杨斌: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二百五十多种海贝,不过,当我们谈到曾经作为货币使用的海贝时,实际上主要指两种海贝。第一种是货贝 (学名Monetaria moneta),之所以如此命名,就是因为它的货币功能。另一种是环纹货贝(学名Monetaria annulus)。在这两种海贝中,货贝作用最为突出,受到广泛的关注。

货贝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动物,分布广泛,去年冬天我在香港的海滩便捡到了一枚非常漂亮的海贝。可是,为什么只有马尔代夫而不是其他地方的货贝成为货币?相对而言,马尔代夫的海贝体积特别小,可能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海贝,长不过两公分,宽不过一公分,高大概只有0.7-0.8公分,成年后的货贝,体积和重量都是一样的,就跟我们现在工厂用模子做出来的螺丝钉或者其他的工艺品一样,非常轻巧,易于携带,坚硬不易腐蚀,在交易中可称、可量、可数,其物理特性远胜于比古人铸造的金币、银币、铜钱。

不过,我的研究发现,物理特性可能还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马尔代夫天然的战略性的地理位置。 这个群岛离印度大陆比较近,在族群上、宗教上、文化上跟南印度、跟斯里兰卡非常密切。我们都知道,印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四大文明之一,在印度大陆上很早就出现了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体。社会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货币。这时,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便利的天然的货币候选物,那就是海贝。

正是马尔代夫首先为印度(孟加拉地区)而后为东南亚大陆的勃固、暹罗以及我国的云南提供海贝;等到了欧洲人东来之后,数以亿计的海贝又从马尔代夫经由欧洲运到了西非,在那里购买黑奴运到新大陆的种植园当奴隶。

搜狐文化:云南从战国开始,就有了海贝,到了南诏和大理时期开始将海贝作为货币,这个贝币制度直到清初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杨斌:考古发现,云南从商代到西汉的墓葬里都发现了海贝。不过,和商周时期中原的海贝一样, 那时的海贝在古代云南社会还只是贵重物,并不是货币。令人惊奇的是,在东汉王朝(公元25—220年)占领了滇国之后,海贝在云南就消失了,似乎滇文化中的海贝就此而终了。

大概到了九世纪,也就是南诏兴盛的时代,海贝又突然大兴,而且称为云南的主要货币。在长达八个世纪的时段内,云南的贝币参与了各种各样的交易,跨越了空间、族群、阶级的界限。这样一种贝币制度,直到明清交替的十七世纪中期才结束,这和中原地区的海贝大相径庭。为什么?

还是要看云南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处在中央王朝的西南边疆,也处在东南亚文明的北端,还处在印度洋的东北端。我们知道,东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倾向,而云南恰恰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正是这种天然的地理位置的毗邻,使得印度洋的海贝在新石器时期就到达了云南。当孟加拉地区在四世纪或五世纪使用海贝或为货币后,这种货币制度也传到了下缅甸和现在的泰国中部和北部,而后传到了云南。因此,从货币制度而言,云南受印度洋的影响很深。

同理,贝币制度在云南的消失也要从海贝的产地和贝币制度的发源地印度洋世界去寻找原因。在17-18世纪,由于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贝-黑奴贸易的兴起与繁荣,导致了对印度洋海贝的巨大需要,海贝的价格直冲云霄;相反,明代的云南由于内地化的进程,海贝的价格走低。这样一来,云南便无法承担印度洋海贝的输入,海贝供应中断,贝币制度崩溃。因此,贝币在云南的消失,是欧洲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

搜狐文化:阿拉伯人眼中的海贝是怎样的?

杨斌:海贝在新石器时代就传入了欧亚大陆,因此,毗邻印度洋的阿拉伯人对于海贝并不陌生。不过,海贝在阿拉伯社会并没有作为货币,其它的功能也并不突出。 中世纪的时候,一些阿拉伯人到了印度,他们马上注意到了横跨孟加拉湾的海贝-大米贸易,而海贝作为货币使用也让他们大吃一惊,因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记录。事实上,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关印度洋世界的海贝与贝币,除了中国人的记录,就要算阿拉伯人的文献了。不妨稍举数例。

九世纪的大食商人苏莱曼是第一个注意到马尔代夫海贝的人。他说,在马尔代夫人们把海贝当作钱用,女王的宝库里存放了大量海贝。苏莱曼记录了海贝采集的过程。当地一根根椰树枝投入水中,海贝就会攀附到椰树枝上。 苏莱曼的记录中,除了说马尔代夫使用海贝作货币不准确外,其他的都相当准确。

马苏第提供了采集海贝的更多的细节。 马苏第绘声绘色地说,一旦女王 “发现财富减少了,她便命令岛民砍下椰树枝,连同椰叶一起扔入海水表层。于是这些小生灵便吸附在椰树枝叶上,不久后,人们便收集起椰树枝,铺在海滩上,任由它们在阳光下腐烂,剩下的空壳便被搬到女王的宝库里。”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记录,可以与中国文献相媲美。

搜狐文化:《海贝与贝币》是货币史、海洋史和全球史的三合一,请分享下您对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心得?

杨斌:我在美国念博士的时候,受的是全球史的训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史兴起的一个重要学术背景就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我受惠颇多。新的世界史或者全球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地区和跨学科。相对于一般的跨地区而言,全球史跨地区的地理空间更宽广,往往涉及两个世界区域(world region) 如东亚和中亚的跨界或越界;相对于一般的跨学科而言,全球史的跨学科要求更高,它不仅跨越了传统的人文学科或学界提倡的人文和社科的结合,而且身体力行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全面和综合的结合,因为没有一个社会历史问题只存在于某一个学科领域。

举例而言,科技医疗史和环境史的开山鼻祖阿尔弗雷德·克劳斯比有两本经典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和《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都是全球史的必读书目。 这两本书,可以说奠定了环境史、医疗史和全球史的基础,也是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全球史的应用和典范。

克劳斯比首创的“哥伦布大交换”(The Columbian Exchange)和 “生态帝国主义 ”(Ecological Imperialism)这两个术语,已被学界广为接受和沿用。《生态帝国主义》一书的第一句话:“欧洲移民及其后裔遍布各地,这个现象需要解释 ”(European e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are all over the place, which requires explanation),原文不过短短十三个单词,却如泰山压顶,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在写《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时,首句便套用了这个句式。《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就深受克劳斯比影响,甚至书名都模仿了他的另一本书,即《病菌、种子和动物:生态史研究》。

搜狐文化:据报道您也是十分热衷于收藏海贝,对您的研究有什么帮助?

杨斌:历史学者一般注重文本,这是历史学的本质特点,是优点,也是缺点。我在接触了收藏这个行业后才明白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或者说割裂。 因此,在研究海洋史的时候,我便有意识地去了解沉船和沉船出水的文物。当我研究海贝的时候,我也就有意识地问自己:海贝究竟是什么动物?因此,我开始收集一些古代的海贝,现实生活中的海贝,以及各种仿贝,这样才能对海贝有一些文字和文献之外的感官经验。和绝大多数人的认识不同,海贝属于腹足纲软体动物,是一种海螺。收藏海贝使我对这个动物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另一种深刻的认识。

杨斌,美国东北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 曾任教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以及澳门大学, 对海洋史、全球史、科技医疗史以及艺术史颇有兴趣。其专著曾荣获美国历史学会2004年古滕堡电子出版奖(Gutenberg- E Prize)、第17和19届文津图书奖提名、第二届世纪文景历史写作十强以及第十二届亚洲图书奖等。

文/袁立聪 审/钱琪瑶


古代贝壳钱币是什么种类

古代贝壳钱币是海贝。

贝币是钱币的“始祖”,产生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因此“贝币”极具历史价值,是古泉爱好者无论如何都要收藏一枚的高古钱币。

“海贝”是一种天然贝类的壳,最早是被古人作为饰品使用的。在古代贝壳还被赋予了“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女性怀孕之后就会佩戴贝壳,古人认为贝壳可以帮助孕妇顺产、多产。慢慢的“海贝”因其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的特点,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也就是最早期的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天然“海贝”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了。于是各种利用石、陶、骨仿制的“贝币”应运而生。

贝币基本介绍:

贝币,是指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出土发现早在夏晚期,贝币已得到使用,商周时代则更为普遍了。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

贝币,一般长2.2厘米,肚宽1.6厘米。“平背”贝币厚约0.8厘米,对齿为12齿对12齿,也有11齿对12齿,也有12齿对13齿,分贝窝和贝壳两部分。贝窝部分第一齿与第二齿间的距离较后边排齿的间距明显较大。

包裹黑色泥土的出土贝币损毁比较严重,贝窝损毁。这样的贝币大多出土于河南漯河的商周遗址和贾湖文化遗址。

包裹红色沙土的出土贝币损毁程度相比较小,贝壳腐蚀相对较小,贝窝保存完整,应出土于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货贝的国家之一。铜贝、铅贝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贝币

海贝古代货币

贝币,是指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

贝币,是指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出土发现早在夏晚期,贝币已得到使用,商周时代则更为普遍了。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贝币,一般长2.2厘米,肚宽1.6厘米。

“平背”贝币厚约0.8厘米,对齿为12齿对12齿,也有11齿对12齿,也有12齿对13齿,分贝窝和贝壳两部分。贝窝部分第一齿与第二齿间的距离较后边排齿的间距明显较大。包裹黑色泥土的出土贝币损毁比较严重,贝窝损毁。

这样的贝币大多出土于河南漯河的商周遗址和贾湖文化遗址。包裹红色沙土的出土贝币损毁程度相比较小,贝壳腐蚀相对较小,贝窝保存完整,应出土于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货贝的国家之一。铜贝、铅贝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仿贝的出现:

从商朝中晚期至周,由于人口增多、农业进步、手工业发达、商贸往来频繁等诸多因素,促使货贝需求量猛增,遂又出现了诸如石、骨、蚌、陶等仿贝。其价值同小海贝。一枚海贝或仿贝价值略低,而珠玉贝则称上币,价值昂贵。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贝币交换商品,互通有无。

荀子的《王制篇》形容当时货物流通的情形说“北方的走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颜料,东方的海鱼海盐,西方的皮革毛织品旄牛尾,中国市场上都能买到,住在泽地的人可以得到木材、住在山地的人可以得到水产,农民不动刀斧不陶不冶可以得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种可以得到粮食。”

据此,商业的兴盛,乃货币从中使然。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经济也得到发展。而这些品种众多的贝币,成了中国质地最多的同形制货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贝币

社科文献2023年度十大好书公布?

社科文献十大好书评选,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每年的书单都备受读者期待。 新年之初,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履行了严格的印后质检及公示流程后,公布了社科文献2023年度十大好书。 我们一起看看是哪十本书得到了评委、读者们的一致点赞!1、《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作者: 黄博出版时间: 2021-3书籍简介: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在西南地区建立的“古格王国”的早期历史,全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结合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成果,在考订出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准确而丰富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的角度,解析这一时期古格王国的政教关系史的基本问题。 2、《穿过针眼:财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基督教会的形成,350-550年》作者: [美]彼得·布朗 (Peter Brown)译者: 刘寅/包倩怡出版时间: 2021-7书籍简介: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3、《帝国潜流:清代前期的天主教、底层秩序与生活世界》作者: 张先清出版时间: 2021-7书籍简介:明代中期重新传入的天主教,由于与早期全球化紧密联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佛教、道教不同的文化意义。 不仅展现了中国卷入世界体系的特点,而且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方式。 本书尝试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中西档案文献,对清代前期中国天主教信仰世界进行深度考察,涉及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社会网络、性别意识、书籍传播、时间文化、医疗仪式、空间改易等主题。 全书力求通过具体而微的个案,从细节处揭示清代前期天主教的本土化与底层社会的普遍联系过程。 4、《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作者: 杨斌出版年: 2021-11书籍简介:《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 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 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5、《横滨中华街(1894-1972):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作者: 韩清安译者: 尹敏志出版年: 2021-9书籍简介:世界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华人聚居地,它们既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外国人的强烈吸引力,也投射出外国对中国人的普遍刻板印象。 横滨中华街就是这样一个华人社区,它像民族“飞地”一般扎根在这个港口城市,挑战着日本的单一民族神话。 华人在横滨的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作为少数族裔的社会地位,可以让我们解析历史情境中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洞察民族主义的构建和中日文化的底蕴。 6、《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作者: 安超出版年: 2021-7书籍简介: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拉扯大”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野孩子”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7、《冷战的终结:1985-1991》作者: 【英】罗伯特·瑟维斯译者: 周方茹出版时间:2021-4书籍简介:借助开创性的档案研究,作者罗伯特·瑟维斯对冷战最后几年扣人心弦的调查明确了罗纳德·里根、戈尔巴乔夫、乔治·舒尔茨和谢瓦尔德纳泽之间的非凡关系,他们在那个全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找到了合作的方法。 《冷战的终结》展示出一小圈子运筹帷幄的政客是如何坚定地在他们的任期内结束冷战,不可逆地改变了全球政治图景。 8、《清代家族内罪与罚》作者: 魏道明出版时间: 2021-2书籍简介:在清代,对于绝大多数平民来说,家庭和家族几乎是他们长期生活的唯一场域,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人们发生互动、冲突乃至犯罪行为的主要场域之一。 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得司法格外关注家族内部的犯罪行为,并借助刑罚规范等级秩序,贯彻儒家伦理。 本书以五服制度为视角,从卷帙浩繁的各种刑案汇编中摘择关于家族内部犯罪的数十个案例,在此基础上,着意总结在涉及此类犯罪时,清代各级法司的裁判标准与推理逻辑,以此说明宗法等级秩序对法律的影响与支配,彰显中国古代法律伦理化的特征。 9、《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作者: [德]安德里亚斯·古斯基译者:强朝晖出版时间:2021-10书籍简介:本书作者安德里亚斯•古斯基他生动地描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27岁因涉嫌政治被捕,在临刑前最后一刻被赦,侥幸拣回了性命;在流放西伯利亚10年后浴血重生,重新返回文坛;为躲避债主的纠缠逃往国外,因生活窘迫而染上赌瘾。 古斯基用流畅的文字,回顾了陀氏从反叛到反动的政治立场变迁,以及为了靠写作谋生而付出的无数心血。 10、《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作者: 邱捷出版时间:2021-5书籍简介:本书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杜凤治日记”的专著,主要探讨以下问题:,杜凤治的生平及日记的史料价值;第二,官员之间、官绅、官民的关系,并讲述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各级官员的一些故事;第三,晚清州县官的公务,包括主持考试、审理案件、地方教化、缉捕盗匪、管理省城、对外交涉等方面;第四,州县钱粮催征和州县官的收支;第五,州县官与士绅的合作与冲突。 这本书呈现了晚清官场的群像百态,丰富翔实的记录还原了清代中下层官场的“职场生活”。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11167.html
是怎么一点点 孩子腿的 毁掉 月销百万的宝宝鞋
素颜出镜依旧漂亮 朱丹带娃回娘家干农活 劳动成果带回节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