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韩璐 编辑丨谭璐
泰国首富的制药生意,迎来收获期。
8月13日,谢氏家族掌控的中国生物制药宣布, 1-6月收入158.7亿元,净利约30亿元 ,大涨1.4倍。
这家中国制药巨头,总资产达650亿人民币,如今由90后谢氏姐弟掌舵。
董事长谢其润是姐姐,CEO谢承润是弟弟,祖籍潮汕,皆是泰国首富谢氏家族第4代,其父亲谢炳是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
连收硕果
业绩增长,谢氏姐弟归因于“仿制药重回增长,创新产品进入收获期。”
上半年,化药仿制药收入达到97.4亿元,创新产品(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收入达到61.3亿元,同比增长14.8%,占总收入的比重提升至38.6%。
其中,谢氏姐弟布局的四大领域——肿瘤、外科/阵痛、肝病和呼吸,分别实现收入53.6亿元、25.8亿元,20.3亿元、17.8亿元。
1-6月, 公司共有4款创新药获批 ,是上半年国内获批创新药最多的企业,且都是高价值产品。
比如,5月,其PD-L1贝莫苏拜单抗注射液获批,首个适应症是四药联合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在市场上竞争者寥寥。
6月获批的枸櫞酸依奉阿克胶囊,则为ALK阳性肺癌患者再添一款新药。同月,新药“利拉鲁肽”获批上市,正式进军GLP-1市场。
截至6月末,公司在研创新产品达76个,还有65个在研仿制药产品。
其中, 抗肿瘤药物是谢氏姐弟的重点布局领域 ,涵盖了单抗、双抗、融合蛋白和ADC。
“预计肿瘤领域未来三年(2024-2026年) 将有4个创新药和8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
谢其润预计,公司创新产品数量将不断攀升,到2026年预计超过25个。公司对未来收入的增长及结构持乐观态度。
“未来几年,预计将有多个年销售峰值超过20亿的重磅产品……到2026年预计将有近半收入来自于创新产品。”
成绩有目共睹,谢氏姐弟受到行业肯定。
今年4月,在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的评选中,中生制药在研发管线规模上成为中国第二大药企,跻身全球第15位。
重注研发
公司成立之初,业务以仿制药为主。
中生制药旗下拥有多家子公司,比较核心的是正大天晴和泰德制药,正大天晴曾凭借对乙肝“神药”恩替卡韦(润众)的首仿,打开中国市场。
润众上市后,销售额迅速增长,很快就成为公司的盈利支柱。2015到2018年间, 润众年均销售额超过30亿元 。
2015年以后,一系列重大医改政策密集发布,恰逢谢其润接任董事长,拉开了公司“仿创结合,以创为主”的转型。
“中生制药在首仿和生物类似药层面都有布局,创新药方面,则同时增加BD和自研的项目。”
一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这种有梯度的设置,让上市公司在保持财务稳健的同时,给创新转型留下时间窗口。”
转型以来,谢氏姐弟在研发投入上逐年增加。
2016年, 中生制药成为国内首家研发投入突破10亿元的制药公司 。
去年,公司的研发总开支为47亿元,占总收入比达到18%,超过七成用于创新药及生物药的研发。
公司的创新产品数量,则由2015年的两个攀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5个,创新收入占比从一成提升至近四成。
仿制药业务,谢氏姐弟也不会放弃。
“计划每年滚动上市十款以上仿制药,通过持续布局首仿、难仿产品,以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分散市场风险,提升患者可及性。”公司方面表示。
中生制药专门提及,5年内上市的新产品,收入达到60.3亿元,同比增长近四成,占收入比重接近四成,产品接力到位。
“新产品是驱动公司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管理层不讳言。
走向国际
姐姐谢其润接任董事会主席时,只有23岁。而弟弟谢承润成为公司CEO时,也不过27岁。新老交替,市场有过担忧,年轻一代能否胜任。
曾经的“首仿王者”,难逃集采冲击。
过去四年,中生制药的股价持续下跌,由2020年高点的10.93港元,跌至如今的2.95港元。
550亿港元市值, 相比超2000亿港元的高点,跌去近七成 。
“中生制药有不少优势品种,集采后商业价值大受打击,尤其是在肝病领域。好在有创新管线跟上,逐步在汰换了,不会青黄不接。”上述人士表示。
2018年,肝病领域营收64.17亿元,2023年只有38.24亿元,占比降到不到两成。
相比之下,肿瘤板块营收则增长至去年的88.01亿元,占比超过三成。
2022年,谢氏姐弟制定了“组织整合、全面创新、国际化、数字化”四大战略, 开始剥离非核心业务,加码重点领域 。
去年10月,中生制药以2.9亿元出售了旗下正大通用药业,剥离普药业务。11月,以2.1亿元出售了商业流通业务公司。
今年2月,又作价18.2亿元出售正大青岛,后者主打骨质疏松症药物及海洋药物;4月,中生制药又与勃林格殷格翰签署协议,共同在中国内地研发和商业化肿瘤药物管线。
“未来几年新产品将密集上市,业绩双位数增长将会延续。”谢承润预计。
谢氏姐弟,正在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