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华章 潮风传承 千古遗韵

编者按: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一个个文化遗产从传统到现代,连接历史与未来,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生动文化名片。央视网《联播+》栏目特推出“薪火相传”系列策划,从文化传承中感受中华文脉底蕴。

联播+ 广东潮州,素有“岭东首邑”的美誉。

漫步古城,广济桥两边的“桥市”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潮绣、一出出声情并茂的潮剧、一盏盏芳香隽永的工夫茶……犹如一座流动的“非遗博物馆”,让人目不暇接。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在广济楼展厅,美轮美奂的潮州非遗作品吸引了他的目光。总书记边看边称赞:“真精致!”“这个要耗费不少心力和时间吧!”“潮州人不愧是做工夫的!”

“工夫”正是潮州非遗的精髓所在。

潮州木雕是一项民间雕刻艺术,常以“之”字形布局构图,运用山水亭阁将曲折、连续的故事巧妙分割为不同画面。作品中人物繁而不乱,情节生动有趣,深受民众喜爱。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

在调研现场,听闻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已从事木雕这一行47年,总书记问道:“现在市场情况怎么样?”

“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像新房装修都喜欢用一些木雕,需求量很大,一些小件也很有市场。”金子松开心地答道。

“这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民间的福愿都在上面。”总书记肯定道,“这种原创性的作品,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一定是受欢迎的!”

同样受欢迎的还有始于唐朝、盛于明清的潮绣。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主要流派,传承千载,以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立体垫高的绣法独树一帜。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

2015年,潮州绣娘康惠芳受邀参加了联合国举办的一个展览,并被联合国授予“文化大使”称号。2020年,她见到总书记,提及此事心情激动,“没有国家的强大,不可能有这样的舞台展示我们的民间技艺,衷心感谢国家对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你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人,这个‘文化大使’当之无愧。”习近平总书记说,“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

一幅潮绣《阿房宫》需要12名绣工耗时3年绣制;一件刻有130多个人物和30多匹马的大型木雕《甘露寺》,历时23年才雕琢完成。不惜材料、不计工时、特色浓郁……潮州非遗工艺的工夫被潮州人镌刻在光阴中。

“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总书记叮嘱,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 2024年3月4日,“潮州青龙庙会”非遗巡游举行。图为幼儿园小朋友身穿汉服在昌黎路巡游。

为了让非遗传下去,潮州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中小学文化教育,鼓励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潮州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

此外,潮州还持续拓展非遗活态传承空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旅游休闲街区。

62个非遗展览馆、10个大师工作室、28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30家茶馆茶舍让潮州古城古韵十足,凿木、绣花、打铜、捏泥的手工匠人身影随处可见。一幅生气盎然的潮州非遗传承图景徐徐铺展。

△ 广济桥上,“潮玩古城·潮州非遗集市”活动吸引游客体验。

乘着科技之风,非遗“富矿区”潮州在数字经济与工艺美术融合领域也勇当先锋,倾力打造了“潮州工艺美术元宇宙精品馆”,让珍贵的非遗作品以“数字”形式流芳千古。

市井之间,无论是饭后泡上一壶工夫茶,还是街边收音机传来的潮剧声,无不印证着非遗与百姓生活的水乳交融。

而这,正是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最好方式。

非遗璀璨。众多历史悠久的非遗得以传承和发展,使潮州这座千年古城越发生机勃勃,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李珊珊

编 辑丨李丹

AI瞬息视觉丨颜妮 张紫曦

校 对丨孟利铮 鲁杨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 毛长志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以传承庐陵文脉为题的初中作文

立足“文化庐陵、山水吉安”推进城镇化建设吉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立足“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发展定位,在加大生态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镌刻。 对旧城改造不搞简单的大拆大建,而是注重把历史的东西、有文化价值的遗迹保留下来,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对白鹭洲书院进行修缮保护,启动了吉州窑遗址公园建设,大力度推进吉安最老的危房区、最破的棚户区、最多困难群众的集聚区、市民最有记忆的老街区——仓口棚户区改造工程,打造一条老字号品牌店集聚的庐陵特色古街区,努力留下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注重历史风貌和特色文化的保存与再现,城市建筑注重传承“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风格。 基于此,在庐陵文化生态园建设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县一景”景观群,将螺子山上的文塔古迹修葺一新,并专门建设了庐陵民俗园,再现“庐陵人家”的风情韵味。 启动建设后河“金腰带”绿廊工程,在大手笔绿化的同时融入庐陵文化元素,打造“后河十景”为代表的有着深刻文化印记的城市精品。 庐陵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如何保护和延续庐陵农村的美好家园,吉安各级政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创造性地总结出“八不”、“八多”的建设原则。 “八不”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等靠要、不占用农田建房、不沿马路搞建设、村庄不搞宽马路、民居门前屋后不搞过度硬化。 “八多”,即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搞庐陵风格的坡屋顶、多搞庭院绿地、多搞村庄绿化、多发展产业、多保留古迹、多发动群众。 积极开展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保护状况,“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古村落保护维修经费约9312万元,组织实施了165处的文物维修工程,其中约70%为古村落、古民居维修项目。 注重政府引导,将庐陵文化元素融入村镇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中。 同时,在建立科学的保护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村民保护古村落、坚守自己家园的积极性。 比如,将“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目前,全市共有这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特色历史文化名村12个。 让文化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一个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凝聚力,为了留住吉安城市文化的“根”与“魂”,吉安在广泛组织社会参与和各界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隆重推出了既传承庐陵优秀文化精髓、又体现新时代新吉安发展最强音的“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气、开放、图强”。 “崇文”代表吉安人精神的形象气质,是吉安深厚人文底蕴和悠久历史文化的体现与传承,又与当今倡导科教兴市、文化立市一脉相承;“正气”代表吉安人精神的品格内涵,历经庐陵正气和井冈山精神的浸润,体现了新一代吉安人一腔正气、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正义正直、不屈不挠,经受挫折依旧勇往直前;“开放”代表吉安人精神的胆魄与胸襟,体现了处于全球化今天的吉安人应有的自信豁达的态度、雍容大气的气魄、天下一家的胸怀;“图强”代表吉安人精神的目标追求,寄托着对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展示了吉安昂然奋进的身姿,更凝结了吉安人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雄心壮志。 吉安城市精神出炉以后,进一步激发了吉安市民建设家乡的激情和主人翁精神。 吉安市采茶歌舞剧院演员及井冈山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师生共同打造了一台大型情景主题歌舞剧《记忆庐陵》,以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运用本土音乐融合现代元素,配以情景舞蹈的表现手法,以强烈的艺术张力和浓郁的人文情怀,艺术地演绎和再现庐陵文章节义,传承庐陵风骨正气,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庐陵记忆。

介绍南通珠算博物馆

珠算博物馆是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之一,位于南通北城区,靠濠河岸边,风景怡人。 经过调整设计后,博物馆的面貌涣然一新,其中增添了许多可供游人参观娱乐的景观,馆内设施现代化,为游人提供了整洁大方的观赏环境。 目前该馆仍还有在建设的项目,相信未来该博物馆将成为南通博物馆群中的亮点之一。 整个博物馆收藏甚多,分为上下两层。 这里有关于珠算的历史介绍,还收藏着的各式大小的算盘,有如同指甲盖大小、有的却有一人高矮有的则长达2.3米,而且它们形状各异,金字塔形、竹节形等等,令人大饱眼福。 这里还可以看到由不同材料做成的算盘。 现在算盘已不再是中国人的专用品,它已经普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了。 整个博物馆内的收藏可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馆区由珠算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少儿珠算培训基地三部分组成,集展示、研究、教学、交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展馆实物丰富,史料详实,目前现有馆藏珠算典籍史料4000多册,形态各异的精品算具2000多件,其中不乏具有极高文物价值和深邃历史内涵的传世珍品。 博物馆主体建筑新颖独特、错落有致、清新高雅,为南通新添了一处本地文脉与珠算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人文景观。 目前馆内收藏的珠算典籍史料4000余册,其中不少是珠算发展史上的孤本、善本,馆内藏有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珠算器具2000多件,许多游人携家眷慕名而来。 馆内还向游人提供了许多便民服务,包括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纪念品等等,游人还可以现场亲试由馆内开发的智能化算珠,与算珠亲密接触,此项活动引来了许多小朋友的参观,其中还包括一些珠算高手,一时之间馆内更是人声鼎沸。 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承接着传承珠算文化的历史重任,成为“文博南通”浓墨重彩的一笔。

写一篇关于传统中式风格的散文

近日读沈复《浮生六记》,感慨良多。 古人优秀的散文较之当下的所谓散文随笔,通俗地说是一个天下,一个地下。 在所谓的现代散文故弄玄虚的光环下,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除了短得不能再短的短句或长得不能再长的长句、或者生搬外国作品的某一章节外,就是堆砌如山的奇形怪状的新词——在虚假甚至凭空捏造的“真情实感”下,匠成了所谓的“现代散文”。 我素来是怀着虔诚的心向学,却越来越多地迷糊——这些散文家,究竟要说什么?我才疏学浅,业余爱好攻散文,却让我等学生越发找不到北。 散文,究竟怎么写?散文,究竟要走向何方?古耜《散文向传统要什么》告诉我答案,让我茅塞顿开。 他说,“我们承认现代散文整体上的传统性,并不等于否认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之间明显的形态区别和精神差异,更不意味着现代散文根本不需要继承和借鉴古代散文。 ”学者以为,在近代中国所发生的急剧的社会转型中,文学语言所经历的由文言向白话的匆促过渡和刚性更替,虽然为现代散文注入了宝贵的新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它与古代散文乃至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 特别是现在,民族文化传统在“全球化”浪潮挤压下,这种轻松与自由便日益暴露出“无根”的虚浮和“贫血”的孱弱。 古耜说,中国现代散文要求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与繁荣,只有彻底打通与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散文的血脉,将根须深深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里,它才有可能枝繁叶茂。 因此,以下三论,我当牢记于心,权当作散文写作的指引:一、现代散文家应当像古代散文家那样,追求胸襟开阔,意旨高远,让笔下作品烛照社会,提挈人心。 要坚持“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使文章讲入世、重教化、尚气节。 遗憾地是,“五四”以降的现代作家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现代散文,恰恰是在强化个人的声音,弱化了经天纬地的历史倾诉与社会担当,进而使不少作品成了鲁迅先生所诟病的“小摆设”。 ……现代散文家要在扬弃的前提下,回归古代散文的高屋建瓴与宏声大气,在全新的层面上弘扬情系苍生、道济天下的散文传统,从而为现代人提供优质的心灵滋养与强大的精神支援。 二、现代散文家应当像古代散文家那样,坚持熟读经典,取法乎上,让笔下作品厚积薄发,文脉昭然。 古代散文发展史,优秀的作家与作品,无不是民族文化源流浇灌出的绚丽之花。 即使历史步入现代,经典的光照与文脉的承传依旧别具魅力,润泽久远。 而现代一些散文家,由于身不由己的文化隔绝,也因为欲罢不能的精神浮躁,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文化经典和思想源头,也远离了文学线索和文体脉络,取而代之是无数时文的浮光掠影。 以这种态度写作,固然也有可能凭借才气和经验赢得几声喝彩,甚至走红一时,但由于从根本上少了足以打底子的东西,少了一种执著向上的精气神,因而最终不能不陷入疲软和平庸。 三、现代散文家应当像古代散文家那样,注重师法造化,丰富阅历,让笔下作品贴近生命,拥抱生活。 古人著书为文须讲体察、重阅历,如杨万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元好问“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是也。 对照文学的历史,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陆游,无不是一边“积学以储宝”,一边“研阅以穷照”;一边“饱以五车读”,一边“劳以万里行”。 因此,他们因阅历广而悟得透,因见得真而写得好。 可是现在,铺天盖地、无远弗届的电声设施和网络媒体,像一张巨网,不仅无情地拉开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一切亲历亲为的距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俘获了散文家的身体与感官,使他们在似真非真、似我非我的状态中,不自觉地远离了生活的本真探求与生命的高峰体验,以致造成了创作的土壤流失和源泉枯竭。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散文家的突围与自救,同样要汲取传统的力量——向古代散文家那样,坚定不移地师法造化,注重体验,贴近生活,丰富阅历,这才是现代散文生机永驻的不二法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21096.html
娃哈哈接住泼天流量了吗? 宗馥莉接棒100天
危局 福建前首富 25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