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考前嘱托 考前必看 水系演变... 冲淤平衡 转发给身边的考生!附地质过程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转载

自信!认真!规范!细致!

平和的心态应考!适度紧张!

要难都难,要易都易!

1.今年地理高考肯定有社会热点(新闻)和传统文化的背景,肯定有你见都没见过的概念,不要慌,新瓶装旧酒,万变不离其宗,考的原理还是你学的原理,考的能力还是你的理解能力,稳定心态,不要被表面陌生的背景材料吓懵。

2.开场心理状态还不算太稳定,如果看第一、二题有点懵,也别紧张,可能这确实是全卷最难的题,心态千万不要崩!

3.如果遇到某道选择题,看了一遍没头绪,看了第二遍也没感觉,甚至题目都没看明白,却已经在这道题上花了一分钟左右了,这时候能排除一两个选项之后,果断不要再想,先做后面的。心理默念这个题是给去清华北大准备的。因为面对这种题,无论你是蒙,还是做,可能结果都差不多。

4.选择题是成组出现的,如果这一组中有一道没头绪,在看看这一组的其他题目,或许它们之间是有点联系的。综合题也是这样,一个大题中的几道问题之间可能有一些联系,如果没得答了,前后题目再看看有没有点灵感。同组题之间可能有一些相互关联、启示、条件,不要忽略这个设定。

5.审题非常重要。审材料,要逐字逐句看过,关于时间、空间和新概念的词都是关键词。材料中的地图,不要只看图,还要看图名、看图例,尤其是那些不太常见的图例更加要重视(盐湖、沼泽、特殊等值线、某种矿产等)。坐标图要看横纵坐标的具体含义,注意单位和数值,读曲线注意最大值最小值。统计类的题目,注意“量”和“率”

的区别。

6.比较选项是提高选择题正答率的诀窍之一。单凭初步感觉,或者单凭知识记忆就选的那个选项,往往是命题者“挖的坑”;比较一下其它选项,看看哪个与题干的设问指向更匹配,哪个与图文信息对接更密切(但对接的不会太直白,要依据信息并结合知识或常识有相应的推理分析)。

7.注意考查的空间尺度。大尺度区域侧重普遍规律,一般题目较简单,不要究细节;小尺度区域侧重特殊情况,可能还真要钻点儿牛角尖儿。要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这个时间形成或出现,这里或这个时间的特殊性是什么。

8.综合题注意设问角度,大体有这么几种:描述特征、分析原因、比较差异、评价影响、提出措施等。描述特征比较简单,比如地形地貌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等等,要注意说得全面、说得到位。分析原因题往往是重头戏,一定要做到有因有果,前因后果,有材料中萃取的精华也有自己的结论,逐条写出。比较差异题注意回答中也要有“……比……更”类似的字样。评价影响题也常见,注意一定要尽量写全,正面评价、负面评价,自然角度、社会经济角度、生态角度、灾害角度等等都要面面俱到。提出措施也要注意全面,教育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生态层面等等。

9.需要注意分析农业、工业区位条件这已经算比较简单的题,也太容易套路,最近几年又喜欢让你分析区位条件的变化,万一考到,注意在你的答案里也要体现出变化。如为什么某地生产毛皮、肉类的传统畜牧业区被蛋奶鲜花菜等农产品生产取代,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里你就要答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导致市场需求种类的改变„„这里的“提高”“完善”“多元化”“发展”“增多”“改变”这些词才体现变化,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词肯定分很低了。

10.综合题的解答,一定在细致审题的基础上揣摩命题意图,尽量构建解答的思路和角度,然后再去细致地整合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很多设问需要“拆分”思维,例如把“航运角度”拆分为“航道”(交通运输线)和“港口”(交通运输点)分别思考回答;将“泥石流形成”拆分成“固体物质来源”和“水动力”(“水动力”又可进一步拆分为水流的来源和流动的速度);将“输沙总量”拆分为“含沙量”和“径流量”两方面思考……

11.综合题不确定的点,模糊阐述;确定的点,一定要精准打击。比如分析一个地方农业区位条件,气候类型不确定就不写,只写气候特点。再比如答案中你写“自然条件好”,这样的描述肯定是没分的,太笼统了纯是废话。

12.综合题作答时,同一个要点里把关键信息都给出了就差不多了,不要在一个方面用很多字句反复啰嗦,阅卷永远只看每个要点中的关键词。但也要注意,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得分的概率,分析角度要尽可能全面,如新疆有利于棉花种植的光照条件,一是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二是降水少,晴天多;因果链条也要尽可能完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告诉我们,有的强调必须有因果关系的表述,有的能回答出因果链中的一条即可,但你仅写出的这一条未必与评分细则的表述一致。

13.组织综合题答案,要分点描述。用这样的格式回答:“①……,……,……;”这是一条,分号写好,换行或留个空再答下一条。

14.把你认为最有把握的回答写在前面,给阅卷老师造成你貌似很懂的假象。

15.不要写错字,这太 low 了,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易犯错的地理术语。冲积扇、太阳辐射、冰雪融水、畜牧业、蓄水、水汽、地堑、过度放牧、过渡带、二氧化碳、煤炭、地形、类型……

16.综合题 6 分的,至少写 4 条,8 分的至少一般写 5 条。

17.尽量书写整齐干净一点,给阅卷老师造成你是一个学霸的第一印象。因为阅卷老师默认书写好的同学学习不会太差。

18.选择题一定要至少留出检查有没有涂错的时间,别瞎改之前的选择,除非你有把握。综合题检查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漏点,因果链是否完整,使用的是否地理术语。

19.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思考,充分尊重所给材料。

给的材料与你的日常认知相冲突,如新加坡明明是热带雨林,但问为什么水资源短缺;我们平日学的是河口附近的泥沙沉积由河流带来,但高考给你的材料是某条河流泥沙的多少由海潮决定;我们平日做的题都是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但高考给你的图却是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我们平时学的河流峡谷地貌都是由河流下蚀形成,但到高考时答案却变成了“地壳”发生了上升运动。我们觉得森林的土壤熟化度高,磷的含量应该更高,但由材料推导出的答案是高海拔的草甸最高,因为再往上突然一点也没有了。因此我们面对今年的高考题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一定要根据材料推导答案。只有从材料中找不到答案时才调动旧知。

20.选择题的蒙题大法

既然是“蒙”,对错听天由命,但从概率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下列规律蒙对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仍属笑谈,不必当真!

“天机”一:同一题组答案不可能全是某一选项——若你的答案中出现了比如AAA或BBB的情况,其中 若有一个把握不准时 ,可以大胆舍弃,改选其他选择。

“天机”二:同一套考题,15个答案中一般最多有6个相同选项,比如若检查时15个答案选项中出现了8个A,其中有两个A把握不准时,可以大胆舍弃,改选其他。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胆推测,15个选择题中,如果有一个题目你一点儿思路都没有,最后你可以看看你已做的14个选择题中,哪个选项最少,就蒙哪个——前提是你已做的那14个选择题自己有把握都对。

“天机”三:每一年的第1题,选A的可能性较小——不排除有,比如2014年全国一卷第一题就选A;若第1题答案你在A、C之间徘徊,建议选C,可能性较大——再次强调此规律不太准,你的答案不要受我的干扰,真出了意外别怪我:)——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的结果,一般情况命题人不会将第1题的第一个选择定为正确选项的。

“天机”四:三长一短蒙一短——四个选中,其中三个可以划为同类,答案一般就是另外一个——三动一静选一静、三冬一夏选一夏、三南一北选一北——切记:实在没办法做出选择时才用此法。

21.已经写到答题卡上的内容,不要轻易划掉,或许恰恰你认为错的就是老师认为正确的得分点;你认为最重要的要点要写在前面,没把握的写在后面。

22.字要写大些,写到答题卡行距的2/3以上,字与字之间不要发生笔画粘连——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字间距,字迹清晰规整,不要有错别字,高考评分标准里面明确规定关键词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记住一句话:

咬文嚼字!细读图例!

材料为王!信息为王!

高考必胜!加油!

【地质作用过程】

1.地质作用过程判读

2.地质作用过程答题思路主线

(1)判断地貌类型大框架:侵蚀?堆积?物质运动迁移。(明框架)

(3)哪些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结合材料看要素)

(4)主要动力是谁?怎么“修饰”地表?(谁带动,怎么带)

(5)有运动说运动尽头。(带到哪)

(6)下结论:形成了什么地表形态。(有头有尾说好结论)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2·海南卷,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雷州半岛龙门河流域的河床上,分布着一种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图1)。火山凝灰岩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质等形成的岩石,往往夹杂着火山弹。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性质差异,在流水作用下,河床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壶穴。图2示意该地河流壶穴形成过程。

图1

图2

描述该地河流壶穴的形成过程。(10分)

答案: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并覆盖河床;流水侵蚀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差异,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围岩形成刻槽;流水侵蚀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形成壶穴雏形;随侵蚀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产生的搬运作用下,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并被河床面流水带走;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解析:由图a可以看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在地质作用下覆盖河床;由图b可以看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存在差异,火山弹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周围岩石易被侵蚀,加之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形成刻槽;由图c可以看出,在流水侵蚀、岩石与岩石的磨蚀作用下,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壶穴雏形形成;由图d可以看出,随着侵蚀的进一步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作用下,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被河床面流水搬运带走;由图e可以看出,河流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侵蚀、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Q1:什么是壶穴

壶穴,是指山区河流急流挟带着砾石,在基岩节理发育处,冲刷、旋磨形成的口小底大、近似壶形的 凹穴

Q2:壶穴分布的位置

壶穴常出现在 河流的山区源头及上游峡谷地带

Q3:壶穴的形成条件

1、 河床的落差较大

2、 河流流速较快,且常年水流 较为稳定。

3、河床中的岩石具有一定的 裂缝 ,基岩的 硬度较小 ,抗侵蚀性较弱。在岩性不同的河床中往往会形成较深的壶穴。

4、藻类、草本、灌木以及小树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机质,可以对壶穴进行生物风化,有利于促进壶穴的发展

Q4:壶穴的形成过程

流水携带的沙石在岩石表面磨蚀形成了了一个较小的坑洼,当流水经过这些坑洼时,会形成旋涡,而流水携带的沙石在旋涡中不断与岩石进行摩擦,使得坑洼不断变深变大,并最终形成了 口小、肚大、底平、四壁光滑的洞穴

【冲淤平衡】

1.原理

在任一时段内,某河段泥沙的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额等于该时段泥沙的冲淤变化量,即冲淤变化量=淤积量-冲刷量,根据冲淤变化量可以判断该河段的冲淤状态及河流地貌的变化。

(1)冲淤状态淤积量>冲刷量 泥沙增多,形成淤积地貌淤积量 <冲刷量 泥沙减少,形成侵蚀地貌淤积量=冲刷量 泥沙不变,地貌维持不变< pan>

(2)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河段

冲淤关系

流水作用

地貌

上游

淤积量<冲刷量

冲刷、侵蚀为主

河床加深,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侧蚀加强,河床加宽;溯源侵蚀加强,河流加长

中游

淤积量=冲刷量

侧蚀、搬运为主

河道摆动、游荡,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下游

淤积量>冲刷量

淤积为主

河床抬高、变浅、改道;河口形成三角洲、沙洲、沙坝等堆积地貌

2.影响冲淤的因素

其他因素如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工程建设等多通过影响上述因素进而影响冲淤关系。

3.冲淤关系的时间变化

同一河段可能在洪水期与枯水期之间存在冲淤交替。

【高考曾这样考过】

[全国Ⅲ卷,37(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2)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答案 (1)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2)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可以看出4~6月河水变深,说明河流水量变大,结合材料可知4~6月以融雪补给为主,水量变大,水位上升;而融雪补给时期河流含沙量低,流速加快,下切侵蚀严重,河水变深。

第(2)题,结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坡面侵蚀强,故河流含沙量大,结合上图可以看出径流量减少后泥沙容易淤积。

【水系演变】

1.流水侵蚀强弱的主要影响因素

(1)河流侵蚀力的强弱:径流量大小(降水强弱和持续时间)、地形坡度(落差)。

(2)地表的抗侵蚀能力:表土性质(疏松/坚硬)、河床性质(泥质、石质)、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加固堤坝、硬化河道、植树造林)。

2.河流水系演化

河流水系的演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是在某一时期可能以某种因素为主。

3.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分水岭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从成因上有两种主要类型:

类型

形成过程

主动式袭夺

主要由外力作用(溯源侵蚀)造成。不对称的分水岭两坡分别发育有河流,低位河溯源侵蚀一般较强,一旦切穿分水岭,就可能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河水,完成了河流的袭夺

被动式袭夺

由内力作用(局部构造隆起)造成。通常是河流流经谷地的某一段,由于构造隆起,当河流下切侵蚀量小于抬升量时,河流被迫改道或倒流,注入另一河流中去

【高考曾这样考过】

1.(2023·全国甲卷,8)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答案 A

解析 读图并结合材料信息可知,MN一线位于①②③湖南侧高地上,说明南北之间地壳出现了断裂,导致MN一线南部抬升形成高地,北部沉降形成①②③湖泊,A正确,B错误;如果发生褶皱,则MN一线两侧河流流向相反,与图示两侧河流流向一致不符,C、D错误。

2.[2023·湖南卷,19(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下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下表示意两条河流河源段测量点的水位高程。

距河源的距离(km)

测量点水位高程(m)

甲河

乙河

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甲河袭夺乙河。理由:距河源5 km内甲河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域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弱,岩石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源头海拔更高,易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

解析: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袭夺关系为甲河袭夺乙河。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几个观测结果:在距河源5 km内,甲河的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域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岩石的抗侵蚀能力较弱。甲河的源头海拔更高,可能会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形成袭夺关系。

3.[2023·湖北卷,18(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千米。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下图示意绵茂公路位置。

分析震后绵茂公路沿线河床发生的变化及形成原因。(8分)

答案:变化:河床下切,坡度更陡,危岩峭壁增加;多堰塞湖,宽窄交替。原因:地震导致山体岩石破碎,抗蚀能力减弱,流水侵蚀增强;诱发崩塌、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局部水位上升,河面展宽,宽窄交替。

解析 地震会使山体出现断层,引发地质灾害等。地震活动导致岩层出现断裂,河床岩层变得更加破碎,易被侵蚀,导致河床加深、坡度更陡。地震导致两岸岩石破碎、松动,诱发崩塌、滑坡,进而会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导致局部河面拓宽。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 文中水印 等,在此 一并致谢 !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 文末留言 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21615.html
这座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 为何要建在一片大雪中
彭欣力和宋龙都参加了山东泰山合练 王彤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