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 和屈原的 是一体吗 离骚 离骚

传媒公司

两千年前的端午节,爱国诗人屈原一纵跃入汨罗江,自杀身亡。屈原独创骚体,尤其是《离骚》一诗,是文学上的高峰。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囊等。习俗是一种纪念,音乐也是一种纪念,古琴大曲《离骚》,同样光华灿烂,与屈原的《离骚》星月争辉。那么《离骚》的诗和古琴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屈原的《离骚》最开始就是歌舞乐的结合体

屈原的《离骚》是目前为止最长的抒情叙事长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是《诗经》问世三百多年之后横空出世的另一座文学高峰。

《离骚》创作之初是否有专门的古琴曲不得而知,没有记载,但《诗经》三百首皆可弦歌,诗、乐、舞一体。《离骚》距离《诗经》只有三百年,虽然屈原开创了楚辞这种风格,但诗、乐、舞一体这个基本形式没变,《离骚》的创作之初,是亦歌亦舞的,有一定的音乐性。

古琴曲

而且楚地好巫术,后来形成巫歌、巫舞,是当地的主流音乐形式。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越国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间盛行巫风,祭祀神鬼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师祭神的歌曲。《九歌》与《离骚》同出一脉,其本质就是诗与乐与舞的结合。”

屈原生活的楚地,楚地有《越人歌》《楚人歌》等流传,《离骚》的结构是楚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楚辞在音乐结构上皆可配乐演唱。

也就是说,屈原和他的一系列楚辞作品,对中国文化和音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唐代之前的《离骚》,有配乐可歌可舞,却没有留下一支独自的古琴曲目。

《离骚》的创作之初,并不是古琴曲,但确实是一首乐曲。

安史之乱后,古琴曲《离骚》应时而生

《新唐书·文艺志》记载,晚唐时期琴人陈康士为了纪念屈原,以《离骚》原诗为主题,创作了一首同名古琴曲《离骚》,这曲《离骚》共九段。

陈康士虽然是一位古琴大家,但他以古琴曲延续屈原《离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的热爱,其中还有一份陈康士与屈原遥隔岁月却心境相同的感慨。

陈康士所处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民生凋敝,大厦将倾,出现了末世之像,陈康士面对的家国以及他的痛惜心情,和屈原是一样的,所以他要在《离骚》的主题上,在其擅长的领域,创作《离骚》曲,呼应屈原。

《琴史》中介绍陈康士,是当时的古琴大家,说他“创调百章”。只是他的时代不好,像屈原一样,一身才华一身抱负,落入末世,只好寄情文字与乐曲。

屈原对楚怀王失望,对失去家国痛心,创作了《离骚》,陈康士在动乱中亦是看不到国家的未来,对《离骚》进行再创作。无论是诗文《离骚》还是古琴《离骚》,都是文人士大夫对安定的渴望,有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在。

曲谱难以传承,时常又有战火纷纷,琴曲很难保存,陈康士做的九段《离骚》处于失传状态,只在史料中留下了这一段记录。

根据《崇文书目》记载,陈康士做的《离骚》是:“依《离骚》以次声。”这也说明,他做曲不仅仅是以屈原的《离骚》做主题,还依《离骚》的诗文吟唱而歌,诗与曲互相融合,曾经是一体的。

陈康士这支曲子的原唱就是屈原的《离骚》原文,所以古琴曲也取名《离骚》了。以琴曲纪念屈原的曲子有很多,如《屈子问天》《搔首问天》《屈原问渡》《吊屈原》等,但陈康士这曲《离骚》格局宏大,结构复杂严谨,技法繁复,层次清晰,感染力强,有悲壮与沉郁感,所以《离骚》,渐渐成为古琴中的大曲,每到端午节,琴人会为了纪念屈原而弹奏。

随后,《离骚》演变成了一首独立的古琴曲,将歌的部分去掉,后来又不知道在何时失传,失去了记载。

古琴曲《离骚》的抢救性传承

明朝皇子朱权痴迷古琴,收集古谱集成一本《神奇秘谱》,在这本古谱中,他第一次收录到了《离骚》这支曲子,但已经不是《新唐书》中记录的九段,而是十八段,不知何时经过了改编,但曲子的主调没变。

民国时期,没有人学琴,古琴几乎断代。琴学大家管平湖先生对古琴进行了抢救式传承,他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授琴,还根据《神奇秘谱》记载,将许多古谱一句一句进行打谱,这些珍贵的古谱才得以保留下来,这其中就包括《离骚》。

乐器

简谱发明之前,古琴曲谱比较特殊,没有准确记载指法,需要有经验的琴家重新打谱整理、定拍、定节奏,才能重新弹奏出来。

经过管平湖先生的重新打谱,两千年前的《离骚》、屈子的《离骚》、陈康士与千千万万士子学人的《离骚》终于又在琴弦上响起。

这版《离骚》,具有儒家的中正平和之美,又融合了屈原写作《离骚》的本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时而悲彻,时而抒情。

《离骚》的定调方式很特殊,是紧二五弦,意思是以正调为标准,然后把琴的二弦和五弦上调一个半音,这种调叫“凄凉调”或者“楚商调”,以意命名。

在古琴中,商音代表臣,《离骚》以一段商音为主的泛音做开头,恰如屈原这种忠君爱民的良臣推开历史的尘埃,一步步走来,并吟咏出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后来,所有跟屈原有关的古琴曲,如《屈子问天》《屈原问渡》等都如此定调,取其凄凉与惋惜的意思。

诗文体的《离骚》曾经以歌唱的形式存在,是诗也是音乐;古琴曲的《离骚》又以国之凋零为主题,有一定的文学意义。《离骚》成为古代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大曲之一,是诗文的情绪饱满,也源于曲子的结构宏大,和其背后所代表的士子之心、家国情怀。

文/月满天心


阅读离骚,你能说说为什么人们要把离骚作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呢?

九歌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所作的古琴曲。 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以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此曲乐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 由管平湖定拍、定节奏并演奏的《离骚》,具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的风格。 第二段在低音区出现的音调,凄凉而压抑;它与第三段表现愤慨的音调交替变化出现,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层层曲折。 第七段一扫沉闷的气氛,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 《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离骚”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将屈原写的诗叫做《离骚》呢?

离骚是一种离心离德的忧愤,是根据屈原当时所处的境遇来表达的一个意思,总体是屈原对于当时自己所处的一个情况,感觉到非常忧愁和伤感,里面其实有包含报国无门、无方的惋惜和悲愤。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即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有各种不同的分法。 大致说来,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再加一个礼辞。

谁写了《离骚》?

和屈原的 楚辞

1、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就说了:“屈原放逐,著离骚”。 《离骚》作者是屈原哈。 2、古琴曲里面也有一首《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离骚》而作的琴曲,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基本上传承了屈原的精神品质,表达无法实现理想的压抑苦闷,和矢志不渝、高洁傲世的气慨。 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 《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有“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 3、有三首歌曲也叫《离骚》,一个是戴爱玲唱的,一个是网络歌曲,一个是专辑《南园北路》的主打歌。 也不知道楼主问的到底是哪一个?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22690.html
16 16 的完整机身尺寸曝光 Max iPhone 和 P
三北 一条正在崛起的绿色长城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