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已成定局

工业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最近很火的新名词,简单来说就是在工业场景作业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产业已从早期技术验证阶段进入商业试水阶段,带来的商业潜力值得企业重视。

▍工业场景落地需求明确

近期,丰田就尝试与波士顿动力合作, 希望将基于AI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带到汽车工厂装配线, 波士顿动力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在现代汽车工厂部署专注于特定任务的类人机器人,同时与丰田合作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的长期目标。

无独有偶,最近 优必选正式发布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进入比亚迪等汽车工厂实训 ,与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助力实现室内外物流场景的无人化和规模化商业落地。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等协同作业的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也进入汽车工厂,目前已经有2个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特斯拉的弗里蒙特工厂工作,还能自主作业,它们可以从生产线末端取下电池单元,并将电芯放入运输箱中,明年预计将有更多Optimus进入特斯拉工厂工作。

汽车制造商们一直处于自动化更多装配线流程的最前沿,以削减劳动力成本并提高工人安全体系。根据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最新数据,在全球范围内, 汽车行业在工厂部署机器人助手的数量仅次于电子制造商们,2022年汽车制造行业新增机器人装置约占四分之一。

根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6月,中国汽车制造业累计用工人数为454万人。比亚迪2023年报公布总人数为703,504人,其中生产人员为524,673人,生产人员占比约74.6%。据此估算,仅中国汽车制造业生产人员就约有339万人, 假设人形机器人替换工人的替换率为10%,那么中国汽车制造业有约34万台人形机器人潜在需求。

在国外汽车工厂,工业人形机器人已经被认为是具备竞争力的方案。人形机器人对劳动力有强替代性,海外人工成本昂贵,且工会力量强大,若考虑工会力量, 目前美国汽车工厂工人平均薪酬24美元/h,全职员工周薪1100美元(≈27.5美元/h)。

在一些知名汽车工厂,这些工人的工资更高, 例如丰田美国工厂工人34.8美元/h,德国大众汽车工人起薪13.5欧元/h(≈14.7美元/h)。

而机器人时薪比海外人工低很多,理论上可以24h工作:假设机器人5年折旧、1年工作350天*24h、每年保养维修是本机价格的15%,若人形机器人定价10万美元, 成本4.2美元/h,若定价2万美元,成本0.83美元/h。

对于工厂而言,这就是 2~3年能够收回成本 ,综合ROI已经值得考虑。

工业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在中国也非常明确,兼顾效率和用工成本是企业持续关注的问题。人社部、工信部、教育部公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 2025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缺口将接近3000万,缺口率达48%。 其中搬运与上下料、焊接与钎焊、装配与拆卸三个领域一直是缺口较大的领域。

不少厂商看到,人形机器人以其更适应非结构化环境的优势,未来有望缓解制造业中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但目前,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对手效率依然很高,这些 工人基本能在50秒内完成拾取零件、找对位置完成组装、复核质量等一系列复杂任务。

当前人形机器人强于人类的地方并不算多,尤其在效率方面。但它忠诚度高,比人类更认真,不开小差,而且不断学习进步,不会闹罢工,灵活性也会不断提升。

▍工厂人形产品怎么做

目前,全球厂商的工业人形机器人仍然处于试点阶段。按照一般行业估算, 年产10万台才是小批量生产,100万台为进入量产期,数百台仅仅是产业试点。

那么在试点到小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进入场景核心决定因素不是机器人价格,而是机器人的性能、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等。

例如优必选就非常清楚工业人形机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战数据积累以及作业能力,基于清晰的商业化认知,优必选也是目前少数打通技术-生产-终端场景全链条的企业。

一方面优必选开始抢跑与多家车企合作探索工业应用,在全球率先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等汽车企业,并已跨产业与富士康、顺丰在内的多家行业领导企业合作, 在实战中积累充足的真实数据,搭建包含多类人物场景的大模型微调自有数据集, 用大模型+小模型这种相对标准化的架构方案,优化机器人可靠性和控本的经验,并可及时根据客户需求有效迭代。

另一方面优必选 设计出第三代有压力监测功能的灵巧手,优化了腿足运动性能, 让人形机器人可以更灵活切入指尖等相对高端的工种,同时打通工厂MES,提升竞聘能力,其应用具备一定典型性。

又例如国外Agility Robotics的目光则是仓储物流领域,在物流领域,随着工业制造步入4.0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发力柔性制造,对场内整体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需求更高,同样将推动仓储物流走向全面智能化、柔性化。而且仓储物流也是一个自动化率相对较高的工业场景,物流行业存在大量繁琐重复的工作,如搬运物料和箱子。

Digit在这几年间,从V1升级至V4,做法同样是强化作业执行能力,其不仅 把手换成了能用于移动周转箱的末端执行器,还优化了头部与眼睛,支持人机跟随和互动,同时打通了MES系统。

这种做法与原先仓储物流机器人切入市场的逻辑别无二致。

前段时间智元机器人与均普智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也是计划在均普智能搭建的“异构智能工业物联网”基础上,人形机器人在不同智能制造场景中实现数据积累、算法迭代、场景泛化等,并实现大数据引导的协同生产,通过数字孪生对生产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完成机器人软硬件系统的持续迭代升级。智元机器人计划在10月完成人形机器人量产。

开普勒在今天发布的K2人形机器人, 针对的同样是工业物流场景,进入到工业仓库中,实践搬运料箱、分拣快递等工作。 不同点在于其加入遥操作能够实现具身操作,而且机器人实际灵巧手性能表现优越,不仅能够双手搬起箱子,而且还能够抓起顺丰快递袋,带来了不错的市场想象力。

工业人形机器人不同于家庭版人形,其定位主要针对工业场景打造,需要具备典型的工业属性。

工业场景一般以成本为导向,若人形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后, 操控效果、成本效益不及人类劳动力, 则会影响工业场景的应用意愿,或会限制机器人的数据采集和迭代速度,对通用人形机器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目前,这些企业大多数都学会了从工业场景入手,寻找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可能性,而持续强化机器人的作业能力又一直是核心。

在这个阶段,进入工厂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总结几个典型的发展方向: 安全性、作业可靠性、长期稳定性、实用性、高负载、灵活性。 厂商试图在某一个或者多个之间,找到利润和卖点的平衡。

▍结语与未来

有机构预计,如果全球小批量生产 达到10万台机器人,预计可以替代1/10长尾工况的工位, 100万台产量下,机器人不仅能满足智能制造工厂的需求,也开始进入服务业甚至家庭。

此时,硬件价格的降低与软件的泛化能力才会真正成为企业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随着政策端加大支持力度、软件端受大模型支持,才有望随着Al技术迭代带动机器人软件层能力升级,快速迭代进硬件端,让核心硬件的精度要求降低,场景泛化性加强,从而带动本机降本,供给端涌现更惊艳产品,总体成本下降至低于单个人类成本,在大规模量产最终推动终端价格下探,人形机器人迎产业元年。

人形机器人厂商需要脱离“卖铲子”的思维, 真正能实打实落地到场景寻找产业金矿,只有打通应用能力的企业,未来才有望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这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的解读中已经点明: 深化场景应用,培育壮大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支持企业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聚焦典型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梯度培育一批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的智能工厂。

创造价值,才是当下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硬道理。


莫斯科仿真人形机器人上岗工作,以后哪些工作岗位会被机器人代替?

随着科技的发达,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被创造了出来,而智能机器人被创作出来的初心,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让人们从繁重且重复的体力活动中解脱出来,现在莫斯科已经出现了仿真人形的机器人,正式的上岗开始工作了。 那么也有很多人担心,会不会等到智能机器人大量普及的时候,自己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那么我觉得如果你的工作是那种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并且只用付出体力,不用付出智力的工作,那么可能你是有下岗的风险。

因为机器人被创造出来本来就是去服务于人类,将人们从那些体力活动中解脱出来,其实人们创造机器人的初心,不是为了让机器人取代人类,而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那么如果你的工作是那种大量性的重复劳动,并且在上班的时候不需要什么脑力劳动,只用机械单一的重复一样的工作,那么我觉得你是极有可能被机器人所替代的。

你想一想像这种工作机器人很能够掌握机器人只要在系统里面输入一系列的流程,那么可以不用实实在在的人进行监督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就像现在的物流分配已经不用人进行分配了,机器以及传送带就能够将每一个快递准确的分配到他该去的位置。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不会担心被机器人取代呢,那就是需要你有较高的社交能力协商能力,同时需要你有一定的临时应变的能力,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机器人是没有办法对你进行取代的,机器人再厉害说白了那都是系统赋予它的,而不是他自己能够随机应变,毕竟机器人和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你的工作需要你的社交,你的情商,需要你的创意,你的审美,那么你可以相信你永远不会被机器人取代。

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厂打工留给人类的时间还多吗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从家庭服务、医疗保健到工业生产等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那么,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厂打工,留给人类的时间还多吗?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形机器人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它们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导航,完成各种任务。 此外,人形机器人还可以与人类进行自然语言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在许多领域,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得力助手。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人形机器人的局限性。 虽然人形机器人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人类,但它们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例如,在需要创造力、判断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工作领域,人类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高昂的成本、技术瓶颈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形机器人在工厂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重复性、高强度和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场景。 这些工作场景对工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可以有效地减轻工人的负担,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将会被完全取代。 相反,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高价值的工作中。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人形机器人对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导致部分低技能劳动者失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帮助劳动者提升技能,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例如,研发、制造、维护和监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 总之,虽然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厂打工,但它们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人类仍将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人形机器人带来的社会问题,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帮助劳动者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人形机器人的优势,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机器人时代,大概在哪个世纪开始呢!希望在我还在世己经到来

“我们刚刚进入这个时代。 ”马丁·福特是美国硅谷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创始人。 他所在的行业人员变动快,工作变化也很快,很多基础性工作很快就被替代了。 最近,他发现新的“奇点”,人类社会正处于强人工智能开端。 “这是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这就是新时代。 ”他将“新时代”定义为“机器人时代”。 机器人早已“入侵”人类领地:大量被应用于高度自动化的工业生产线,替代大量蓝领及部分白领、金领从事更高级的工作。 亚马逊仓库里的搬运机器人、麦当劳餐厅后厨做汉堡的机器人、华尔街投行进行股票高频交易的机器人,这让我们兴奋又惶恐。 人类可能制造出比自身聪明上百万倍的机器人。 马丁·福特,美国硅谷创业者,机器人革命专家,机器人时代的提出者和预言者邓安葆迎来了他的新时代。 他参加了11月23号在北京举办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 他不说普通话,会议内容听起来费劲。 他正在操办一家机器人学院。 他所在的重庆国扬控股和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共同投资了5.6亿元。 他们的目标是每年培训5000个机器人操控者。 美国作家、《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惊恐于我们正在被操控,“我们谈论科技的时候往往忽略人、机器、计算机对我们人类工作、思维、行为的影响。 ”即便如此,就连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科学家,也不一定能够预测未来人类与机器人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高级人工智能研究专家詹姆斯·巴拉特对200位顶尖强人工智能研究专家进行了一次非正式调查,发现98%的人认为机器人时代在21世纪内会来临。 有人对此保有警惕心。 史蒂芬·霍金忧心忡忡,他警告说,这“有可能是我们历史上最糟糕的错误”。 而此前,美国著名发明家雷·库兹韦尔就意识到,机器人将会“撕裂历史的结构”。 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数学家弗诺·文奇则早在1993年就质疑,“人类的时代将会结束吗?”相较于这些科学家的担心,马丁·福特则更担心传统社会生存法则和消费社会崩坍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抢夺高学历者饭碗马丁·福特开始认真思考不断加倍的计算能力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会极大地改变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就业市场和宏观经济。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催生下,马丁·福特出版了《机器危机》。 2015年,他的新作《机器人时代》在中国引发热议,“就业市场和整体经济随时都可能与我们对技术和经济间交织关系的传统观念相违背。 ”机器人不但会取代常规性、重复性的工作,让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和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失业,还会剥夺那些拥有高学历白领们的工作。 机器人最早冲击了蓝领工人的工作岗位。 在美国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被卷入机器人潮流中。 邓安葆梦想创办机器人连锁店,做机器人时代的苏宁与国美。 他说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个自豪于能进工厂工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的年轻人情愿24小时挂在网上开淘宝店,也不愿意去工厂上班。 ”英国彭林,工程艺术 (Engineered Arts) 公司的工程师正在测试人形机器人,通过编程使其做出模仿演员的动作今年11月,中国政府完成了《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珠三角、长三角,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正在掀起“机器换人”高潮。 浙江省计划在2017年完成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机器换人”工作。 今年年初,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就启动了这个项目——3年内70%左右的工厂工作将实现自动化。 在高技能行业,变革也开始蔓延。 美国的新闻、法律、金融甚至是计算机编程等工作都已受到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威胁。 今年9月、11月,腾讯公司和新华社都开始使用机器人进行新闻写作,而早在去年美联社就开始了这一变革。 推动力量正是美国西北大学智能信息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发的“鹅毛笔”(Quill)人工智能系统。 “我不知道我会有什么感觉。 ”马丁·福特也不得不思考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能够像他一样写书他还会不会感到快乐,“如果那发生,我主要担心的问题就是赚钱的问题。 如果机器人取代了你的工作,而你没有钱过日子,那你就会陷入麻烦。 ”更麻烦的是, “软件正在占领全世界”,美国网景联合创始人、风险资本家马克·安德森认为,未来全球将有上万熟练信息技术工作岗位蒸发掉,坐在电脑前处理信息的白领终将失去工作。 机器人也正在抢夺华尔街金融行业的工作机会。 华尔街从业人员从本世纪初的15万下降至10万人。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研发专家加入华尔街。 2012年年底,科学家戴维·费鲁奇离开IBM,来到华尔街的一家对冲基金公司,他将运用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模拟经济,为他所在公司的交易算法谋得竞争优势。 机器人在视觉感知和灵活性方面的能力提升,有可能推动全球农业进入全自动化时代。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视觉机器人公司开发出了能够自动采摘橘子的机器人。 3D机器视觉可以使它像人一样灵活地采摘橘子。 在法国,已经有试验机器人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和计算机运算修剪葡萄藤了。 而在日本,一种新机器能够根据细微的颜色变化挑选出成熟的草莓,每颗草莓的采摘只需要8秒。 而人类在好奇心、创造力方面的突破,使得机器人能够完成更高级的工作。 2009年,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和博士研究生迈克尔·施密特开发出使用基因编程的“Eureqa”人工智能系统,它能够主动问问题;斯坦福大学咨询教授约翰·科扎利用遗传算法开发“自动发明机器”,它可以不受先前概念的约束,用创造性的方式主动解决问题。 机器人甚至可以开始进行艺术创作。 2012年7月,Melomics公司的机器人“伊阿摩斯”为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了一曲《通向深渊》。 伦敦大学创意计算教授西蒙·科尔顿创建了一个人工智能程序,称之为“绘画傻瓜”。 他希望有一天人们能把它当作一个画家。 绘画傻瓜软件可以识别照片中人的情感,然后画出一幅抽象肖像来完整表达他们的情绪状态。 杨百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了“戴斯”应用软件,它能够识别人类的“黑暗”、“悲伤”、“鼓舞人心”等情感因子。 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强度越高,人类可被替代的工种就越多。 2013年,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的研究人员对美国超过700种就业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论是:将近一半的工作岗位将受到机器全自动化的影响。 “这在多大程度上会对我们人类生活产生影响,很难作出预测。 ”尼古拉斯·卡尔是保守派,他更关注人的情感感受,“大量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替代了人类从事的不同工作领域,如果我们把这看作是一种进步的话,人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消费社会崩塌这是一股进步力量,也会是一股破坏力量。 它将破坏现有的社会体系和制度。 天才的《控制论》作者诺伯特·维纳在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后就预言,这最终可能导致“一场十分残酷的工业革命”,机器能“使从事日常工作的工人们的经济价值降低到雇主们花任何低价都不愿雇用的程度”。 “我们无法阻止这一进程,我们不可能让自己置身事外。 ” 马丁·福特 认为,“顶级水准、高度创造性、高技能的工作岗位将会幸存,但大多数人都在做很一般的事情。 即使我们尝试,我们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火箭科学家或脑外科医生。 ”2011年,苹果公司在北卡罗来纳州梅登镇耗资10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据中心,却仅创造了50个全职岗位。 当地居民倍感失望,他们无法理解“占地几百英亩的昂贵设备会创造这么少的工作岗位”。 日本东京,软银集团类人机器人Pepper担任一家银行的迎宾员迎接顾客2012年,旧金山Good Data公司使用亚马逊的云服务对其六千多客户进行数据分析,执行总裁罗曼·斯坦尼克显然认为他们赶上了潮流,“以前,每一个(客户)公司的工作量至少需要5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3万人。 而我用180人就能做到。 我不知道其他人还能做什么,但这份工作他们肯定做不了了。 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整合。 ”机器人摧毁了人类的就业机会,最终将摧毁现行体系赖以正常运转的消费社会。 “我们需要一些人生产产品,另一些人来购买产品,如果科技取代了许多工作,那么人们就没有工作来购买那些生产出来的产品,现在世界的围栏就倒下了。 科技可以用于商业,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但如果人们都没有工作了,谁来购买它们呢?”尼古拉斯·卡尔和马丁·福特一样疑惑。 人类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悖论:就业支撑起了人类消费社会,机器人摧毁了人类就业,也摧毁了消费社会。 没有消费需求,机器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无人购买。 商品无法销售,机器人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马丁·福特分享了一个关于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二世和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传奇领袖沃尔特·鲁瑟的故事。 福特二世和鲁瑟共同参观一个新近自动化的汽车制造厂,福特挖苦鲁瑟:“沃尔特,你怎么让这些机器人交工会会费?”鲁瑟不假思索地回问:“亨利,你要怎么让它们买你的车?”鲁瑟的意思是,工人也是消费者,并且可以支持其他消费者,这些人拉动了最终需求。 当工人被机器替代,机器可不会出去消费。 机器可能会使用能源和备件,并且需要维护,但同样,这些都是企业的投入而不是最终需求。 如果没有人买这台机器生产的东西,那么企业最终将面临倒闭。 如果汽车厂的工业机器人所组装的汽车没有人购买,那么机器人也会停止运转。 “其实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能对未来作出百分百的预测。 ”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机器人和人类共识的工作之间,到底有多大的鸿沟,以及两者之间被替代的程度有多深。 他坚持认为,人类的自觉性和自我察觉的意识非常重要,这很难被技术完全替代。 机器人时代怎么生存?马丁·福特设想人类在机器人时代最好的生存状态是,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生产,人类在不需要工作的情况下又能够拥有收入进行社会消费。 “也许是很远的未来某天,我们会有一种保证机制,保证每个人即使没有工作,也会获得收入。 这是一个很激进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它会逐步实现的,西方的许多人都在谈论这个。 ”这几乎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想法。 但某种程度上,马丁·福特与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存有一定的相通点。 机器人时代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比如人类脱离了生产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大规模的机器人生产又能带来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这就具有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部分特征。 马丁·福特认同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但不认同马克思的解决方法。 “马克思是对的,比如他谈论资本主义的崩溃,是大机器生产,还有廉价工人劳动力。 但是他的解决方法是通过革命,把所有的事情由政府统一分配,我认为这不会奏效。 ”事实上,包括马丁·福特、尼古拉斯·卡尔在内的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对此都还不能提供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解决方案路径。 他们既希望政府能够设计一套较为均匀的收入再分配方案,但又坚持市场经济。 “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市场经济,但是也要做出一些行动,为了保障收入,使市场经济继续运转。 人们有收入,消费,这仍然是市场经济。 但有些人认为最终会发展成共产主义,政府拿走所有的资本,就是计划经济。 但这就需要有人尝试计算出我们需要生产多少东西,消费多少,这是很难做到的,可能会使社会更加糟糕,会导致全线的崩溃。 所以我认为未来最好还是改良市场经济。 ”在马丁·福特的构想中,机器人时代即将形成的基本社会特征是“更加均匀的分配,不是完全平均分配,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完全一样的,是每个人都会有基本的保证,现在马克思所说的那些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人类会变得更笨。 ”尼古拉斯·卡尔觉得人类应以更智慧的方式来使用机器人,而不是被机器人操控。 “即使机器人已经在做许多工作,但你仍然可以做自己的生意,做自己的有用的事情,我们保证人们还是有工作来获得收入和保障生活。 ”——重新设置规则让人们依然有事可做,这是马丁·福特提供的解决方案。 少数精英控制要么是人掌控机器人,要么是机器人掌控人。 如果是后者,“人类的存在将更没有意义了”。 马丁·福特设计的新时代制度有一种极端情况,“极少数非常富有的人拥有一些很可怕的机器人保护他们,他们会掌控一切,剩下的人们什么都没有。 这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危险。 ”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小说《自动钢琴》中描述了这样一个自动化经济体:一小部分技术精英控制工业机器从事着几乎所有的工作,而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只能毫无意义地活着,面对一个无望的未来。 如果自动化经济体成真,马丁·福特试图以收入再分配为手段调剂社会收入差距能否实现?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我们远远未到那个阶段。 而人们有理由保持怀疑态度。 “顶级的富人永远不会支持平均分配的,”马丁·福特侥幸地想,“富有的人仍然在卖东西,他们需要消费者,他们最终会支持更为平均的分配,而不是支持完全平均的分配。 ”大众市场经济中,购买力在消费者中的分配非常重要。 一小部分潜在客户收入的过分集中最终将威胁支撑上述行业市场的生存能力。 一个超富裕者会买一辆很好的车,甚至10辆。 但他不会买几千辆。 手机、笔记本电脑、餐厅、有线电视订阅、抵押贷款、牙膏、补牙,任何你可能想象到的消费商品或服务,同样适用这个规律。 “他们会支持这样的观点:他们的一部分钱被用来缴税,这些税金用于增进社会大众的福祉。 ”马丁·福特遵循北欧高福利国家的税收理念。 邓安葆在兴奋地拥抱新潮流时,也会怀念一人入工厂、全家都自豪的纯真年代。 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几年后,中国会成为拥有机器人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 ”马丁·福特比较了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机器人商业运作,“当科技时代来临,机器人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会成为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 ”到2018年,中国将拥有全球1/3的工业机器人;到2030年,中国计划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大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红利消失、迅速老龄化的问题。 “未来每个人都有收入,但是没有人需要从事非常辛苦,或者无聊的、危险的工作。 ” 这是马丁·福特的美好想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24999.html
申花1分优势领跑!海港赛程有利!成都蓉城成判官! 中超争冠形
微信新功能!原地打零工 薪资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