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弱省谁先逆袭 新大学密集获批

每经记者:程晓玲每经编辑:刘艳美

2024年高考今日启幕。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人大关,达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就在千万学子迎考之际,各地高校获批的消息也密集传来。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5月以来,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升格、更名、新增及转设等获教育部批复的消息先后公布。

于广大考生而言,这些变化尤其是一批新大学设立,意味着新的升学选择和希望。而对地方来说,高校新增或调整申请获批,有望助推本地高教资源的调整优化与实力升级。

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年突破历史新高,有关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降低高考社会性焦虑的呼声不断。

眼下,新一波高校利好集中到来,谁是大赢家?在近年“疯狂”建大学的浪潮下,那些努力多年的高教弱省,谁又能率先摘掉“洼地”标签?

大赢家

“为什么广东GDP那么高,好大学却那么少?”

高校实力与经济水平不相匹配,曾一度是经济大省广东面临的尴尬处境。

具体来看,广东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历年高考人数也居全国前列。今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约76.8万人。但这个在诸多领域拥有第一头衔的省份,在高等教育上却捉襟见肘,与“强省”地位更是相去甚远。

据相关统计,在2017年公布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北京、江苏、上海分别以31所、15所、13所的数量高居前三,而广东只有5所高校在列,落后差距十分明显。

高教资源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高教短板深深刺痛的广东,很早就开始发力填补“洼地”。

2015年,广东就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多年来,超强度建设、超常规投入也成为当地“疯狂”补短板的有力印证。

据广东省教育厅此前发布的《关于2021年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资金安排方案》,从2021持续至2023年,共计投入约106.5亿元助力高校“冲补强”。广东也因此成为“豪掷千金办大学”的典型代表。

在当地大力推动下,广东高校建设已迎来成果收获期。

根据2022年公布的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全国共新增7所高校,其中3所均来自广东,可谓“最大赢家”。广东全省入围“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数量也从5所增加到8所,排名从全国并列第7位跃升至并列第4位。

从此次最新获批高校看,广东的逆袭势头仍在延续。

5月13日、15日,教育部先后发布2份《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分别涉及9所、24所高校。

其中,仅广东一省就有4所高校,包括1所新增、1所更名为大学、2所“升本”——新增设置深圳理工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别“升本更名”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肇庆医学院。

不只短短3天之内4所本科大学拟获批复,其含“金”量亦不容小觑。

历时近6年筹建的深圳理工大学,一直以“吊打”众多老牌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强大的中科院基因备受瞩目,也是经济强市深圳继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历史性“破零”后迎来的又一所大学。

按照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的说法,学校计划10年建成“深圳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年建成“中国的‘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

“佛山大学”的诞生,意味着继广州、汕头、深圳之后,佛山也终于如愿拥有了以城市命名的大学。同时“升本更名”成功的肇庆医专,则成为广东目前唯一一所以“医学院”命名的高校,也是继湛江的广东医科大学之后,非广州地区又一所医学本科高校。

追赶者

曾经的“高教洼地”如今已迎头赶上,广东因此成为不少面临类似困境省份的学习对象,其中就包括同为沿海经济大省的浙江。

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截至2023年6月15日,下同),浙江共有109所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排名全国第11位,远远落后于其他5个经济大省。

“量”少,“质”也不优。在首轮“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浙江仅有1所高校入选。尽管在第二轮名单中增至3所高校,但在全国省份中仍属落后梯队,与周边上海、江苏等动辄10多所高校入选的省市相比更是强弱悬殊。

“相比经济发展取得的亮眼成绩和一些兄弟省市高教实力,高等教育被外界视为浙江发展的短板。”用当地媒体的话说,作为经济强省,浙江补短板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

“我们离“双一流”强省还有多远?”深刻反省之后,浙江开始奋起直追。

公开报道显示,继去年初“新春第一会”提出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吹响高教强省的冲锋号之后,浙江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再度聚焦人才强省建设,补上高教短板的决心跃然纸上。

目前来看,浙江的努力已见成效。

例如,当地重点瞄准的“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在近两年陆续迎来可喜进展——

去年12月,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嘉兴学院更名为嘉兴大学,为此努力多年的嘉兴终于圆了“大学梦”;

今年5月,拟同意设置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消息先后在教育部官网公示,意味着金华、杭州两市将各自再添一所新大学。

与此同时,浙江省内其他地市也在加速向这一目标前进。

例如,当地“举全市之力推进学校更名大学工作”的湖州师范学院,早在2022年就官宣“已经具备了更名大学的条件”。今年初,湖州市政府进一步发文明确“力争早日完成更名工作”。

此外,绍兴文理学院也在今年4月召开的重要会议中提到,以更名设置大学为契机,呼应地方对学校新期盼,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并将“完成更名绍兴大学的历史任务”确定为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新方向

作为“高教洼地”全力突围的代表,广东、浙江两省探索中显现的一些共性趋势值得思考和关注。

从地域分布看,非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在近年得到明显倾斜。

过去多年来,各地高校尤其是好大学普遍集中在省会城市,成为高教资源布局失衡的突出表现。

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最多的20座城市,无一例外均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其中北京、广州、武汉、郑州、重庆分列前五位。

以广东为例,广州的本科高校多达38所,而同样为万亿GDP大市的深圳、东莞、佛山分别只有6所、3所、2所。而在珠三角之外,这种不均衡现象更为突出。

在浙江,全省60所本科高校中,杭州独占28所,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和金华分别有8所、6所、4所、4所、4所,而南部片区台州、丽水、衢州均仅有1所。全省23个“双一流”学科,则有21个都落在浙江大学。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都将缓解高教资源分布不均作为力求攻克的瓶颈,并有意识地填补省内薄弱地市高校空白。

近日最新获批的深圳理工大学、佛山大学、肇庆医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等,正是国家层面支持与当地努力的成果体现。

放眼全国,在广东、浙江之后,还有更多“高教洼地”亟待崛起。一个最新趋势是,一些地方高教资源正加快向县域延伸布局。

从已在“最强县级市”昆山耕耘十余年的昆山杜克大学,到2019年位于溧阳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启用,再到2022年迎来首批新生的河南罗山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京理工大学怀来校区……高校县域办学从东部地区开始,逐渐向其他区域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部明确“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背景下,对地方而言,下大力气办好本地院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这也意味着,对于那些迫切想要补上短板的高教弱省来说,努力的赛道方向有所转变——从外引到内培,必须更加重视本土高校实力的培养。

每日经济新闻


非省会城市中,谁的高教实力最强?

一般来说,各个省会城市在当地省份一般享有较多的高校,刨除掉省会城市高教实力最强的应该是五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 。其中大连无论以高教质量还是高教数量都算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实力最强的。

大连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0所,本、专科在校生28.5万人;成人高等院校7所,在校生4.2万人 ,其中重点大学有:

985高校:大连理工大学

211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其他重点大学还有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大学。

以及普通本科高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警察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大连财经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及高等院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大连软件职业学院、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对比其他城市,大连拥有本科20所,专科10所,青岛本科13所,专科7所,厦门本科7所,专科9所,宁波本科8所,6所专科,高等教育机构上大连就领先其他四个四个计划单列市。

在优质高等教育上,大连有1所985,1所211高校;青岛有1所985,1所211高校;厦门有1所985高校,宁波没有985和211高校。所以大连无论以高教质量还是高教数量都算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实力最强的。

我国哪个省份高等教育实力最强大

第一,湖北,基础教育全国最好,黄冈中学是神一般的存在。 高等教育方面,是中国三大科教中心之一,武汉是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中心。 第二,江苏,教育发展最均衡,每个市都有本科高校,有三所211高校位于普通地级市,全国第一。 第三,陕西,高等教育全面发展,西安交大是全国的顶尖大学之一。 第四,四川,8所双一流,5所211,四川大学还是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 第五,辽宁,发展比较均衡,有沈阳大连两个高等教育中心,其它城市都有本科高校。 有两所985,4所211高校。 第六,湖南,湖南教育实力其实比辽宁强,无奈人口比辽宁多太多!湖南3所985,4所211和双一流。 湖南的基础教育水平也是全国领先。 第七,浙江,211阶段只有浙江大学一所,现在三所双一流。 浙江大学是巨无霸,一所顶广东所有大学。 第八,广东,一声叹息,经济大省却成为教育落后省份。 虽说4所211和两所985,可是高考考入211的比例全国倒数前列,考入985的比例全国倒数第一!双一流大学全国大幅增加广东却只增加广州中医药大学一所。 可以说,教育工作一塌糊涂。 第九,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以哈工大、哈理工、哈工程等为首的大学综合实力较强,人均教育资源在省份里面非常领先。 第十,山东,户籍人口第一大省,高教资源却相对薄弱。 山东的中小学教育还是不错,高考成绩还好。

最缺好大学的三个省份,你觉得是谁?

虽说衡量好大学的标准有很多,但人们通常更习惯于以是否有“双一流”头衔为基准线。如果137所“双一流”高校按照31个省级行政区平分,每个省份至少应该有1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3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而是呈现出不平衡的格局。

据统计,我国有10个省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2个省份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量是在2所(含2所)以下,占比超70%。因此,从“双一流”大学的拥有量来看,全国多数省份都可以说自己缺少好大学。不过,如果综合考虑人口规模、地理区位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河南、河北、江西称得上是“最缺”好大学的三个省份。

河南省:百万高考生匹配2所“双一流”高校

已经记不清河南是连续多少年的全国高考第一大省了,虽然2020年的高考报名数据暂未公布,但结合2016年至2019年的逐年递增趋势,预计今年河南的高考生规模将继续保持在百万以上的高位。

在“985工程”“211工程”时期,河南省没有一所985高校,仅靠郑州大学这唯一一所211高校勉强撑门面。进入“双一流”后,郑州大学“上位”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河南大学同样跻身名校方阵,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虽然较此前有了进步,但两所“双一流”高校的现状,仍难以满足河南百万高考学子对上名校的期待。为此,今年以来,河南省教育厅先后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名校集中城市,召开座谈会宣传推介河南考生。令人欣喜的是,三地的名校均表示将在招生计划投放上,给予河南一定的倾斜支持。

河北省:唯一没有“双一流”名校的省会城市

中学教育层面,河北的衡水中学全国闻名;但在高校圈里,河北却非常尴尬,仅有的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河北工业大学还位于天津市地界。

河北省会石家庄,不仅是全国唯一没有“双一流”名校的省会城市,就连省内实力最强的普通高校也不在其中:燕山大学位于秦皇岛,河北大学地处保定。与河南相比,河北在首轮“双一流”中颗粒无收,当下全省正全力支持燕山大学冲击新一轮“双一流”。不过,河北大学作为仅有的2所非“双一流”部省合建高校(Z14)之一,也被寄予厚望。期待燕山大学与河北大学能够双双突围。

江西省:唯一名校全国难“叫响”

江西省高校“一哥”,毫无疑问是唯一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昌大学。但放眼全国,南昌大学不论是在综合实力排名还是学科评估中的表现,其实都难以让人印象深刻。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例,该校仅收获了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一个A类学科。

除了南昌大学外,江西省的江西财经大学其实有不俗实力,在业界也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新一轮“双一流”评选在即,有网友希望江西能像首轮河南一样,南昌大学成为B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江西财经大学新晋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过,如愿的难度相当之大。

三省周边名校云集:高考学霸被迫外流

由于河南、河北、江西三省缺少好大学,所以每到高考季,总会有不少家长感叹“孩子太难了,尤其是上名校。”不过,这三个省周边却是名校云集,以至于优秀高考生不得不去往外省求学深造,毕业后回到省内发展的人数自然也更少。其中,河南周边的湖北、陕西、山东、安徽都有不少的名校,紧邻河北的北京、天津是高教资源“富矿区”,江西隔壁的湖北、湖南、广东等同样高教实力不俗。

对于河南、河北和江西三省“最缺”好大学的判断,你怎么看呢?你觉得在新一轮“双一流”评选中,三省能有所斩获吗?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25495.html
醒来时眼前都是钱 流浪猫躺在街边睡觉 这可让卖艺者羡慕到了
这次就算了 内涵段子 下次来吃饭的时候记得穿裙子! 闺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