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居全球第一 中国两处自然遗产申遗成功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摄影:希拉扣)

中国日报7月26日电(记者 闫东洁)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当地时间2024 年 7 月 26 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已拥有15 项世界自然遗产、4 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巴丹吉林沙漠地处阿拉善高原,属中国西北极干旱的温带荒漠地区,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动沙漠。该地区以连绵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间众多湖泊而闻名,展示了沙漠景观不断变换的地质和地貌特征,令人叹为观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标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对高度达 460 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广阔的鸣沙区域,以及多样的风蚀地貌。如此独特的景观展现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学价值,展示着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续的风沙地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生物栖息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特、稀有、绝妙的高大沙山,以及无数色彩斑斓的丘间湖泊,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这条迁徙通道由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经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为数千万只水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2019 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次会议,世界遗产委员会以重大边界调整的形式,将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等五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鸟迁飞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杰出范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其潮滩对于保护世界范围的迁徙候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为45种受胁鸟类在内的绝大多数鸟种提供了生存保障。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一个整体,对东亚——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 迁徙水鸟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迁飞区之一,也是濒危物种最集中、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区域之一。这一遗产的成功列入,对于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类共同遗产具有里程碑意义。”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两个自然遗产项目分别于2020年、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遗产。申遗期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相关省区市,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及新冠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联合技术团队,多次深入申遗区域进行调研,经反复论证,科学划定了遗产地及缓冲区范围,全力推进申遗工作。

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不可替代的人类共同财富。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世界自然遗产及双遗产保护力度,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提升管理水平,较好地实现了遗产地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中国的遗产地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代表,日益凸显出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贡献。

下一步,我国将以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水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继续履行好国际公约,加强国际合作,分享中国成功经验,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红海子湖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供图: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东方白鹳(摄影:黄高潮)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芦花湿地(摄影:张树岩)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摄影:柳明玉)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产有哪些

截至2019年,自然遗产增至14处,自然遗产总数位列世界第一。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3、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4、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5、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6、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7、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2003.7 自然遗产

9、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10、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11、江西三清山2008.7.8 自然遗产

12、“中国丹霞”2010.8.1 自然遗产

13、新疆天山2013.6.15自然遗产

14、湖北神农架2016.7.17自然遗产

15、青海可可西里2017.7.7 自然遗产

16、梵净山2018.7.2自然遗产

17、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2019.07.05自然遗产

扩展资料: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世界遗产仅包含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项分类,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负责日常运作 。

同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世界记忆项目由另外的国际公约设立,且均独立运作,不属于世界遗产系统。 另外如常被混淆的国际重要湿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项目则全都不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均不是世界遗产的范畴。

什么是「申遗」?「申遗」成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揭开「申遗」神秘面纱:成功的关键与实证「申遗」,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具有全球重要价值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过程。 这不仅涵盖物质遗产,如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还囊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截至今日,全球共有1121项世界遗产,其中中国以丰富的遗产数量傲居榜首。 想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殿堂中占得一席之地,绝非易事。 申遗成功必须满足《保护公约》设定的10项严苛基准,其中包括人类创造力的卓越体现、建筑历史的深远影响等。 每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都会组织国际专家团队,由ICOMOS(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组织)和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们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 以1998年武夷山为例,中国提交了申遗申请。 在此之前,武夷山已经逐步提升了保护等级,改善了基础设施,为申遗做好了充分准备。 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涉及了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管理等多方面的复杂工作,时间紧迫、地域辽阔、协调任务艰巨,尤其是面对亿元资金的需求,政府和专家们投入了巨大的努力。 专家们,如植物学家、地质学家等,深入研究武夷山的五个核心领域:生物演化的历史证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价值、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古闽族文化的独特印记以及朱子理学的深远影响。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武夷山申遗成功的坚实基础。 经过长达6年多的辛勤工作,1999年,联合国大会正式确认武夷山符合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双重标准,从此,武夷山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员。 要深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信息,不妨访问中国世界遗产网,那里有详尽的资料和丰富的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包括权威词典、世界遗产分类标准以及地方文献,它们共同为这一文化瑰宝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通过这次揭秘,我们不难看出,「申遗」不仅仅是一纸申请,更是对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深度挖掘和全球认可的追求。 每一座成功申遗的地方,都承载着无数人的辛勤努力和对人类文明遗产的深深热爱。

《赤水丹霞线》大写的骄傲!梵净山申遗成功的背后是一群科研人员的故事

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带来了好消息。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中国贵州范静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增加到53处,其中包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随着范静申遗成功,中国自然遗产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毫无疑问,这是令人兴奋的消息!也是中国人和贵州人大写下的骄傲!景山申遗成功后,在巴林合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梵净山申遗成功的重要支撑点是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得到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其突出的普遍价值是由熊康宁教授和贵州师范大学岩溶研究院院长为首的专家组开展的梵净山申遗科技支撑工作逐步挖掘和凝聚起来的。 坎图专家组参与并见证了范静山的申遗,背后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荆山崖边:一件雨衣救了核心专家一命。 下面有一个岩石悬崖。 如果迎宾没有那件雨衣,后果我不敢想象。 专家组成员、贵师大的胡琛教授回忆起那一幕,仍然心有余悸。 那是一次参观范静山,贵师大卡院的迎宾副教授在那里因为山石嶙峋,雨天路滑,不慎滑下悬崖。 因为树枝挂住了他们的雨衣,所以没有发生意外,这惊险的一幕也不止一次被成员遇到。 专家组去实地调查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承担了梵净山世界遗产申报科技支撑项目,成立了以熊康宁教授为组长,胡琛教授、李蓉教授为副组长,肖世贞副教授为秘书长的梵净山世界遗产申报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全力保障梵净山世界遗产申报的科技支撑。 一组专家在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自2013年范静启动遗产申报以来,贵州师范大学专家组为范静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支持,每年派出专家学者实地考察100余次,在范静的价值凝练、保护和管理提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为了获得关键的科研数据,专家组多次不顾个人安危,穿越毒蛇和野生动物出没的地区。 在实地考察中,学校的李蓉教授几乎为梵净山申请世界遗产献出了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专家组夜以继日地进行实地调研,期间他们露宿街头,不辞辛劳。 你们师大的研究所:一个目标,没日没夜准备申遗的冲刺。 项目申请材料必须在2月1日前提交!还记得1月底的时候,你们师大的卡园3楼到6楼灯火通明,队员们连续几天几夜的工作,对材料进行最后的汇总和整理。 那时候,肖世贞已经怀孕六个月了,她还在和同事一起熬夜加班。 困了,趴在桌子上一会儿;累了,咬牙再干几个小时。 熊康宁教授年近六旬,还和年轻人一起熬夜。 该队在野外露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可以支撑,那就是梵净山申遗成功!这是我们的荣誉,这是我们国家的荣誉!肖时珍说,正是这种荣誉感,让他们在既定目标面前不断奋进。 经过几天通宵完成最后的材料巴林麦纳麦:随着最后的决定,研究团队泪流满面。 北京时间7月2日16时36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2届会议主席哈亚女士在巴林麦纳麦敲响神圣的木锤,通过了将范静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修正案。 全场欢呼掌声不断!五星红旗在会场飘扬,范静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和贵州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 至此,贵州成为中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中国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国家。 采访中,回想起那一瞬间,肖时珍和当时在现场的自己一样,忍不住泪流满面。 肖震和应斌前往瑞士格兰德的IUCN总部进行沟通,澄清即将讨论的归还范静山的问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实际上,申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06年4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范静山的技术评估报告,认为范静山符合世界遗产第10条(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标准和完整性要求,但不能完全满足保护和管理的要求。 有人建议将范静山归还讨论。 如果错过这个机会,那梵净山申遗成功的几率就很渺茫了。 此时距离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只有2月,时间极其紧迫。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首的专家组积极开展相关科技支撑工作。 成员肖世贞副教授、应斌副教授赴法国巴黎世界遗产中心总部、瑞士格兰德IUCN总部,交流最新补充科技支撑材料。 他们与熊康宁教授一起赶赴巴林,对评估报告中所要讨论的归还范静山这一极其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进行了逐一澄清。 专家组决心要成功!还好最后的声音是胜利的声音!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2606.html
美到窒息!中国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
这5个特殊时刻 养猫是幸福的 只有真正的铲屎官才能体会!